1:5万岩屑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技术路线

在充分研究和利用已有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普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以《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和中国地调局下发的“物化探异常查证若干要求”为工作标准,以现代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为指导,以岩屑法这一适合本区景观特点的地球化学找矿工作方法为主导同时配合开展1:5万路线地质找矿等地质、物探、遥感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初步查明区内金、铜多金属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及地质背景条件。在圈定并剖析研究化探异常的基础上,选择规模大、强度高、相关元素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金、铜等化探异常,通过路线踏勘、大比例尺地质草测、稀疏槽探揭露及地、物、化剖面测量等方法对其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查证,追索异常源。对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点以大比例尺地质草测、稀疏槽探揭露等方法开展初步评价,并对其找矿远景作出初步评价。在上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划分成矿远景区,圈定金、铜找矿靶区,为该区开展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及矿产普查提供依据。对测区内金、铜矿主要矿床类型的地球化学模式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二、野外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1、采样介质与采样粒级

普查区主体属于中低山-丘陵半干旱景观区,水系不发育,水系沉积物形成的条件较差,虽然1:20万化探采用水系沉积物扫面控制了区域内各元素及异常的宏观分布,但对于这样的景观条件,水系沉积物不能较好的代表本次工作尺度下的地球化学分散条件,若对原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进一步分解、充分表现异常细节,根据区内景观条件和残坡积层较发育而土壤又不发育的特点,通过与其他单位在类似景观条件采样介质的对比,任务书所要求的岩屑比较符合采样介质条件。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对此类景观条件在采集土壤(岩屑)样的基本要求,并参照有关单位在类似景观条件下开展相同工作所采用的采样粒级、采样层位,确定粒级为-4—+20目、采样深度5-40cm,采样层位为C层,但如果在实际采样时风化层分层不明显,可根据情况以采集到残积层为原则(图3-1)。此采样粒级和采样层位既能较好的避免风成沙的干扰又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金、铜多金属地球化学信息。

由于工区前人开展过较多的矿产勘查等工作,地表尤其在已发现矿化、蚀变的地段其原始状态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客观反映地球化学及其异常特征,应避免在这些人为“改造”过的地段采样。

2、采样密度

在测区的可采区内,以8个点/Km2采样密度为测区的基本控制。另外根据前人成果在测区中南部边缘1:20万化探231至232综合异常一带、北部191综合异常一带及中北部Au5异常一带等三处分布有重要金、铜等异常及金矿点的找矿有利地段,在野外施工期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密采样,加密地段采样密度为12-14个点/Km2。

1.风积粗砂砾层

2.盐碱胶结砂土碎石层(钙积层)

3.残积层

4.基岩

5.采样段

6.采样部位

图3—1 岩屑样采集部位及层位选择示意图

3、采样点布置

(1)采样点布置原则

采样点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A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采样密度采用500×250米的正规网格布设采样点,采样点布在采样格的中心(但遇到采样确有困难时,允许将个别采样点在采样小格内合理移动),在可采样范围内不得出现连续5个以上空白小格。

B由于普查区地质体走向、构造线方向、金铜有色金属化探异常的展布及异常长轴方向、金矿点展布及矿(化)体的走向总体上呈EWW向,所以采样点以250米间距较密集分布方向按接近垂直EWW向,呈SN向布设较为合理。

C 在找矿有利地段加密时,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布设。对于各种找矿信息比较一致的沿NWW向展布且在NNE向变化大时,应以SN向并在250米样距方向上加密为主;对于金、铜等重要的化探异常形态呈近圆形、金矿点各矿(化)体、蚀变带分布方向不一致的地段,应在500米样点间距间加密为主,以达到各向均匀加密控制的目的。

(2)采样网格敷设与采样点编号

为使图幅内采样编码统一、样品的归属明确、保管有序,采样编码按图幅的国际分幅统一规划,具体的编码方法如下:

在1:5万地形图上,以方厘网为界的一个网格(1平方千米,图幅边界大于0.5

平方千米)为一个编码单元,即一个采样大格。每个大格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

编号1、2、3……,号码置于网格中央。再将采样大格划成4个边长各为0.5千米的采样单元格(1/4方格),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编为a、b、c、d,然后将这4个采样单元格各划分为2个经、纬向长分别为500和250米的8个采样小格,编号顺序以采样单元格为基础,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注a1、a2 、b1、b2、c1、c2、d1、d2 ,在每一个采样单元格中除了在两个采样小格所设计的脚注为1和2的两个样外,另外增加的样,按第三号样序标号,依此类推。对于加密在采样单元格边框上的样,按其左侧和上侧采样单元格样序编号。采样点编号按其所在的位置进行编号,一个样点的编号由所在的采样大格号+采样单元格号+样品标号组成,如图3-2中的20a1即为20号采样大格中a采样单元格内第一个采样点的编号。为避免图幅间样品的混淆所有样品编号前还需加注1:5万图幅号。

(3)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及监控样

为了解采样误差和分析误差对地球化学变化的影响,衡量分析批次之间和分析批次内的分析误差和精密度,在每个1:5万图幅内,按50个左右单点分析样品为一个分析批次,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格之编号,并在样点布置图上标明,在此格内对号码在先之样号重复采样,另外取3个号码作为此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的编号,取4个号码作为插入二级标样编号之用,编号原则仍以采样小格内号码在先之样号编号。如图3-2中22b1即是对23d1的重复采样,23d1为第一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21c1为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22b1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25c1为第二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20d1、22d1均为监控样编号。

图3—2 采样编码图

4、采样方法

(1)采样定点

采样点采用GPS定位,采样路线采用航迹记录,并定期将GPS与便携式计算机联接,把GPS航迹定位信息输入计算机,以备质量监控和在MAPGIS操作平台上制作采样点位图、地球化学图。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将来异常查证,每个采样点必须留有明显的、较为坚固的、注明样品编号的标志。在野外采样时,采样点附近,若有表面光滑的基岩或石块,将采样点号用记号笔标注在基岩或石块上,若没有基岩和石块时,用注明采样点号蘸有红油漆的筷子,插在采样点位置上,做为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