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指广义: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具体一个学科科目.
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
任务目标.
3.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
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旳总和。

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
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
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

6.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
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想。

狭义则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7.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8.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种标准而
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填空
1.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
一般原理,价值与策略问题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

主要研究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研究规律,确立价值与优化技术。

3.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
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4.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
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17-26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6.古罗马,昆体良写出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
原理》
7.《礼记学记》我国最早和世界上最早教育学专著。

8、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小于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回答“怎么教”这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课程的主体。

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但经验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9.课程的表现形式:
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
课程、经验的课程。

为课程实施的5个层次,有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提出。

附有简述古德莱德课程实施五层次
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停留在观念层面。

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以文本形式表现
三是理解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也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又更加具体。


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生成性问题。

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10.课程演变的基本线索,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到现代学校课程。

1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参见笔记。

简答,关于课程的分类
12.基于影响课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形成了三种课程形态,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知识本位的课程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
的课程即知识本位课程。

2)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需要和兴趣的课程诶不因素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即社会本位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49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50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51
必修课与选修课5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参见笔记
简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52-56
13.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辩证否定之规律
14.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分为三种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62-63简答
15.填简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63-65
简答
(1)确定课程目标基本环节 67-68
1.明确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6.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2)学科的发展63-67
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70-71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4)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5)简答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74-75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类,系统的组织起来的知识,特指学科知识与技能,另一类没有经过学者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系统的组织与处理的知识。

(6)简述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88-90
1.中央集权机制
2.地方分权机制
3.学校自主机制
(7)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 90-94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课程评价
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目标模式,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需要评估兴趣调查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两个筛子教育哲学
学习心理学
(8)斯滕豪斯目标模式94-97自己看书
(9)施瓦布实践模式98-100
(10)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75-78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11)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
也有人把校本课程的以校为本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
(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
校长是首要主体
教师是核心主体
学生是主体之一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具备的基本条件
1.正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
4.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5.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1建立组织;2.分析现状;3.确定目标;4.编制方案;5.注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科学的课程理念
2.能力与技术
分为三种确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3.合作精神与行动意识。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基本标志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取课程的途径
3能够建立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发展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参与,师生良性互动,全面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得到改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是体制上的变革,走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出特色;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
4.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校本课程上午实施侧重解决谁来开发和怎么开发的问题。

需要有效的组织程序和恰当的方法。

(12)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加工改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学习者,
正确的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责权主体
3.有教师指导,是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教学区别于一般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方向,水平和质量.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

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

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
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教师和教学内容是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教师也要在结合实际的条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与加工,促进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和教学内容又存在实践改造关系
(13)为什么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32-134
首先,它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其次,它具有特殊性,主要特征;
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14)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36-137
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与效益偏低。

(15)现代教学的形成137-138
现代教学的产生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

有如下特征: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

2)课程体系变革。

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

出现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著作。

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日渐成熟。

2.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138-139
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面。

首先,美国出现新教育;
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一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
一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

二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40-142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于优化教学的理解143-144
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
是革故鼎新的结果
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简述优化教学一般标准144-146
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高效率标准
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优化教学基本策略146-148
遵循教学规律
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六章教学目标
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备注: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主要区别在于,指导作用不同,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稳定,教学目标灵活。

填空:
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2、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即行为目标;内部心理域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行为目标的编写包含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3、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4、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为分析教材与设计学生行为提供依据;
(2)激励功能:在教学开始前,就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期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应注意三个方面:
a、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
b、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
c、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
(3)标准功能:教学目标可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
5、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6、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7、技能分为:
动作技能:一系列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借助内部语言再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方式;
8、个性:指人的智能之外的其他精神能量的特点和倾向性,主要包括人格特点、思想意识、品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
9.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简答:
1、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P157~P159)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
(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论述:
1、学习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P170)
1.误把学习内容当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七章教学模式
名词解释或填空: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教学模式的结构:构成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
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2、教学模式的生成:
a、教学模式的来源:
1、本国自己构建的教学模式;
2、引进的教学模式;
3、国外教学模式的本土化;
b、教学模式的生成:途径:演绎式和归纳式;
简答:
1、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P180)
教学目标和任务
具体学科的性质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
教师自身的优势
现有的教学设备与条件
2、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简介:学导类教学模式
目标类教学模式:单元教学程序;课时教学程序;
创造类教学模式
情景类教学模式
技能类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3、有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体性;
6、有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第八章教学方法
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填空:
1、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势大致分为两种:包容性组合和并列性组合;
2、我国五种类型教学方法改革:学导类;目标类;创造类;情景类;技能类;
3、教学分类:以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的不同:启发式和注入式;
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简答:
1、本书对教学方法的分类;(P198)
2、布鲁纳发现学习法;斯金纳程序教学法;沙塔洛夫刚要型号图示法;
3、自学辅导教学法;(P209)
第二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非重点,了解前三种: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P199
1.讲授法:具体方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

2.谈话法: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和检查知识的谈话、指导和总结性的谈话。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育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

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克服谈话法的不足。

(3)提出的问题应明确具体、难易适度。

(4)在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3.讨论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种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

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
目标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拟订发言提纲等。

(2)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轻易地对学生的
各种意见加以评价。

(3)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克服讨论法的不足。

(4)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

第九章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概述*:
(1)定义:教学手段a、表现为一些工具、媒体和设备;b、用来传
递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信息;c、使用者是教师与学生,起着中介和
桥梁的作用;
(2)一般功能:a、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b影响教师在教学
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c、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d、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3)分类:a、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和模型、幻灯与投影;
听觉手段;扩音机、录音机、收音机和语音实验室;
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和录像;
综合操作教学手段;计算机是当前主要的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b、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