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清心解毒,养阴生津的“清宫汤”
方剂学清热剂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B类)
主证分析:疔毒多由感受温热火毒以及恣 食膏粱厚味,内生积热,气血壅滞而成。 多发于头面、四肢,初起其形如粟,坚硬 根深,继则发热恶寒,肿势渐增。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痞。
附方:
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丸) 组成: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
芩 大黄 芦荟 青黛 木香 麝香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胆实火,神志不宁,惊悸搐搦,躁
扰狂越,头目昏眩,耳鸣耳聋,大便秘结, 小便涩滞,两胁痛引少腹,阴囊肿胀,脉 弦劲等证。
随证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
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
黄连、知母、天花粉。 使用注意: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
第二节 清营凉血
适用病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
《温病条辨》 A类
清营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热初入营 身热夜甚,口不渴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 而干,脉细数。
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 钩藤,地龙。
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 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 众。
使用注意: 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
附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心、莲子、 竹叶卷心、连翘心、
炒。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清利并用
龙胆泻肝汤--运用
1、辨证指征: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一
提要:风温初起邪犯肺卫的证治。
浅释:初起邪在肺卫,有恶风寒见症的,多为温 自内发风寒外搏,同内热外寒之证,故仍可用伤 寒之桂枝汤,因桂枝辛温解肌、调和营卫,可使 寒热之邪皆解。
无恶风寒见症的,多为温热之邪,虽也是初起邪 尚在卫表,但不应以辛温治之,而宜变易其法, 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
原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 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 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 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 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 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 主之。(中焦17)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 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 煽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 倍人参。(上焦8)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 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上 焦9)
(五)邪入心包证治
原文:太阴温病,不可发汗……汗出过多者,必 神昏谵语,……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 九、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上焦16)
清宫汤方: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 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冲) 连心麦冬三钱
原文: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 丹亦主之。(上焦17)
吴氏对于各种温病均参考古今文献,而细立各种 治法。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明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
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办件【2018】第05号非洲猪瘟之中兽医辨析与防控黄双辉褚耀诚刘化森刘凤华许剑琴非洲猪瘟(ASF)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
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烈性、接触性传染病。
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生。
据日前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并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置。
该病为疫毒之邪侵入猪体所致,属于中医学瘟疫病(明代吴又可认为外邪戾气,杂气从口鼻而入,则发为温疫病)之范畴。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毒者,邪气蕴郁不解之意也”。
现根据该病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从中(兽)医角度辨证分析,推荐中(兽)医的理法方药,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借鉴。
一、高热惊厥证(最急性型):【症候】发病前少有或无先兆,病猪突然意识丧失,双眼球上翻,呆视,面部或四肢肌肉突然痉挛,呈阵发性或连续性、不自主性、强直性抽搐,持续数秒至几分钟;呼吸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高达41~42℃,头面部肤色急剧变红;多在几小时内死亡。
【治则】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黄栀子30克,大黄30克,知母15克,黄芩30克,黄连3克,升麻30克,柴胡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黄柏15克,天花粉15克,金银花10克,射干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
【方解】本方为栀子金花汤合泻心承气汤、泻胃热汤加减而成。
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涤荡肠胃峻下实热,伍用则清热利湿、前后分消使湿、热从大小便出。
栀子与知母伍用,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尤宜,厚朴、枳实泄满,无黄连则无以济其阳,多用则曲折太过。
升麻解百毒,辟瘟疫、瘴气、邪气,柴胡助之,升转周遍之功更甚。
二、阳明热证(急性型早期):【症候】发热,体温41~42℃,食欲不振或废绝,腹痛呻吟,上吐下泻,皮肤灼热、鼻盘汗多、口渴喜饮凉水,病猪倒地,四肢呈划水状抽搐。
【治则】清热除烦泻胃火,养阴清肺退大热。
【方药】鲜茅根60克、生石膏(捣细布包)45克、玄参45克、知母25克、麦冬25克、牛膝25克、山药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生甘草10克。
方剂数据库
编号名称方剂分组功效分类145八珍汤经典方补气剂-气血双补135参苓白术散经典方补益剂-补气66七味白术散经典方补益剂-补气137补中益气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51生脉散经典方补益剂-补气83举元煎经典方补益剂-补气52升阳益胃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53升陷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47四君子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15异功散经典方补益剂-补气77六君子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27香砂六君子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139保元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11玉屏风散经典方补益剂-补气37完带汤经典方补益剂-补气42四物汤经典方补益剂-补血119当归补血汤经典方补益剂-补血108归脾汤经典方补益剂-补血88胶艾汤经典方补益剂-补血50圣愈汤经典方补益剂-补血76六味地黄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8知柏地黄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65杞菊地黄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68麦味地黄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112都气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3左归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2左归饮经典方补益剂-补阴128大补阴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101虎潜丸经典方补益剂-补阴49十全大补汤经典方补益剂-气血双补60人参养荣汤经典方补益剂-气血双补41泰山磐石散经典方补益剂-气血双补6炙甘草汤经典方补益剂-气血双补91加减复脉汤经典方补益剂-滋阴养液23小柴胡汤经典方和解剂-和解少阳127大柴胡汤经典方和解剂-和解少阳129达原饮经典方和解剂-和解少阳140半夏泻心汤经典方和解剂-调和肠胃38痛泻要方经典方和解剂-调和肝脾44四逆散经典方和解剂-调和肝脾130柴胡疏肝散经典方和解剂-调和肝脾24逍遥散经典方和解剂-调和肝脾141败毒散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134参苏饮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72麻黄细辛附子汤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90加减葳蕤汤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10再造散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86荆防败毒散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133仓廪散经典方解表剂-扶正解表13银翘散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58桑菊饮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71麻杏石甘汤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131柴葛解肌汤(陶氏)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54升麻葛根汤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132柴葛解肌汤(程氏)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5竹叶柳蒡汤经典方解表剂-辛凉解表73麻黄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02桂枝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20小青龙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9正柴胡饮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70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22大羌活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25香苏散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21大青龙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59三拗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00华盖散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07桂枝加葛根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10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85九味羌活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26香苏葱豉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89加味香苏散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56射干麻黄汤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87金沸草散经典方解表剂-辛温解表7止嗽散经典方解表剂-止咳化痰4竹叶石膏汤经典方清热剂-清气分热144白虎汤经典方清热剂-清气分热67普济消毒饮经典方清热剂-清热解毒29仙方活命饮经典方清热剂-清热解毒98黄连解毒汤经典方清热剂-清热解毒32五味消毒饮经典方清热剂-清热解毒46四妙勇安汤经典方清热剂-清热解毒117当归六黄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虚热61清营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营凉血63清宫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营凉血55神犀丹经典方清热剂-清营凉血99化斑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营凉血74龙胆泻肝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14导赤散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42白头翁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左金丸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31戊己丸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28香连丸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2玉女煎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09葛根黄芩黄连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57芍药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95黄芩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30犀角地黄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7泻青丸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16当归龙荟丸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36苇茎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84桔梗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9泻白散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40葶苈大枣泻肺汤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62清胃散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18泻黄散经典方清热剂-清脏腑热75六一散经典方祛暑剂-清暑利湿14益元散经典方祛暑剂-清心解暑93鸡苏散经典方祛暑剂-祛暑解表138碧玉散经典方祛暑剂-祛暑清肝94回阳救急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43四逆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39通脉四逆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45四逆加人参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143白通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136参附汤经典方温里剂-回阳救逆115当归四逆汤经典方温里剂-温经散寒106桂枝加桂汤经典方温里剂-温通心阳104桂枝加芍药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缓急34吴茱萸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78理中丸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111附子理中丸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103桂枝人参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21小建中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96黄芪建中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118当归建中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123大建中汤经典方温里剂-温中祛寒97黄龙汤经典方泻下剂-攻补兼施16新加黄龙汤经典方泻下剂-攻补兼施126大承气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22小承气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113调胃承气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110复方大承气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124大黄牡丹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64清肠饮经典方泻下剂-寒下81阑尾化瘀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80阑尾清化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79阑尾清解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120大陷胸汤经典方泻下剂-寒下69麻子仁丸经典方泻下剂-润下92济川煎经典方泻下剂-润下33五仁丸经典方泻下剂-润下35温脾汤经典方泻下剂-温下125大黄附子汤经典方泻下剂-温下48十枣汤经典方泻下剂-逐水82控诞丹经典方泻下剂-逐水药物组成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炙甘草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白扁豆 白茯苓 人参 炙甘草 白术 山药人参 茯苓 炒白术 甘草 藿香叶 木香 葛根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人参 炙黄芪 炙甘草 升麻 白术黄芪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 橘皮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黄连生黄芪 知母 柴胡 桔梗 升麻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炙甘草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半夏 砂仁 木香黄芪 人参 炙甘草 肉桂防风 黄芪 白术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芪 当归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炙甘草川芎 阿胶 甘草 艾叶 当归 芍药 干地黄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 当归 黄芪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知母 黄柏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枸杞子 菊花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麦冬 五味子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五味子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熟地 山药 枸杞子 炙甘草 茯苓 山茱萸熟地黄 龟板 黄柏 知母黄柏 龟板 知母 熟地黄 陈皮 白芍 锁阳 虎骨 干姜人参 肉桂 川芎 干熟地黄 茯苓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白芍药黄芪 当归 桂心 甘草 橘皮 白术 人参 白芍药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 远志人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川续断 糯米 黄芩 砂仁炙甘草 生姜 桂枝 人参 生地黄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炙甘草 干地黄 生白芍 麦冬 阿胶 麻仁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炙甘草 黄连 大枣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柴胡 陈皮 川芎 香附 枳壳 芍药 炙甘草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生姜 薄荷 炙甘草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前胡 茯苓 枳壳 桔梗 木香 陈皮 炙甘草麻黄 附子 细辛生葳蕤 生葱白 桔梗 东白薇 淡豆豉 薄荷 炙甘草 红枣黄芪 人参 桂枝 甘草 熟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羌活 柴胡 前胡 独活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 甘草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柴胡 陈仓米 生姜 薄荷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芦根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根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升麻 芍药 炙甘草 葛根柴胡 葛根 黄芩 赤芍 甘草 知母 生地 丹皮 贝母西河柳 荆芥穗 干葛 蝉蜕 薄荷叶 鼠粘子 知母 玄参 甘草 麦门冬 竹叶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柴胡 防风 陈皮 芍药 甘草 生姜片麻黄 杏仁 薏苡仁 甘草防风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炙甘草 白术 细辛 知母 川芎 地黄香附 紫苏叶 炙甘草 陈皮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甘草 麻黄 杏仁紫苏子 麻黄 杏仁 陈皮 桑白皮 赤茯苓 甘草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葛根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厚朴 杏仁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制香附 新会皮 鲜葱白 紫苏 炙甘草 淡香豉紫苏叶 陈皮 香附 甘草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生姜片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枣 半夏 五味子旋覆花 麻黄 前胡 荆芥穗 炙甘草 姜半夏 赤芍药紫菀 百部 白前 桔梗 荆芥 陈皮 甘草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粳米 甘草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升麻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药 当归尾 甘草节 皂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金银花 陈皮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金银花 玄参 当归 甘草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芪犀角(水牛角代) 生地黄 元参 竹叶心 麦冬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元参心 莲子心 竹叶卷心 连翘心 犀角(水牛角代) 麦冬犀角(水牛角代) 石菖蒲 黄芩 生地汁 银花 金汁 连翘 板蓝根 香鼓 元参 花粉 紫草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玄参 犀角(水牛角代) 白粳米龙胆草 黄芩 山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黄连 吴茱萸黄连 吴茱萸 白芍黄连 木香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葛根 炙甘草 黄芩 黄连芍药 当归 黄连 槟榔 木香 炙甘草 大黄 黄芩 官桂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犀角(水牛角代)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当归 龙脑 川芎 山栀子 川大黄 羌活 防风当归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 芦荟 青黛 大黄 木香 麝香苇茎 薏苡仁 瓜瓣 桃仁桔梗 甘草地骨皮 桑白皮 炙甘草葶苈子 大枣生地黄 当归身 牡丹皮 黄连 升麻藿香叶 山桅仁 石膏 甘草 防风滑石 甘草滑石 甘草 辰砂滑石 甘草 薄荷滑石 甘草 青黛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炙甘草 炒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制半夏附子 干姜 炙甘草附子 干姜 炙甘草附子 干姜 人参 炙甘草附子 干姜 葱白根炮附子 人参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通草 大枣 炙甘草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桂校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附子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桂枝 白术 人参 干姜 炙甘草饴糖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饴糖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黄芪 炙甘草当归 桂心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蜀椒 干姜 人参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当归 人参 甘草细生地 生甘草 人参 生大黄 芒硝 玄参 麦冬 当归 海参条 姜汁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大黄 厚朴 枳实大黄 甘草 芒硝厚朴 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黄 芒硝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银花 当归 地榆 麦冬 元参 生甘草 薏仁 黄芩银花 川楝子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延胡索 木香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芍 桃仁 生甘草金银花 大黄 冬瓜仁 蒲公英 牡丹皮 川楝子 生甘草 木香大黄 芒硝 甘遂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桃仁 杏仁 松子仁 柏子仁 郁李仁 陈皮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大黄 附子 细辛芫花 甘遂 大戟甘遂 紫大戟 白芥子功效益气补血。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2)
中药⽵叶的功效与作⽤(2) ⽵叶的附⽅ ①疗热渴:淡⽵叶五升,茯苓、⽯膏(碎)各三两,⼩麦三升,栝楼⼆两。
上五味,以⽔⼆⽃煮⽵叶,取⼋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
(《外台秘要⽅》⽵叶汤) 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把,⽯膏⼀升,半夏(洗)半⽄,⼈参⼆两,麦冬(去⼼)⼀升,⽢草(炙)⼆两,粳⽶半升。
(《伤寒论》⽵叶⽯膏汤) 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叶汁,饮五、六合。
(《圣济总录》⽵叶汤) ④治⼩⼉⼼脏风热,精神恍惚:淡⽵叶⼀握,粳⽶⼀合,茵陈半两。
上以⽔⼆⼤盏,煮⼆味取汁⼀盏,去滓,投⽶作粥⾷之。
(《圣惠⽅》淡⽵叶粥) ⑤治产后中风发热,⾯正⾚,喘⽽头痛:⽵叶⼀把,葛根三两,防风⼀两,桔梗、⽢草各⼀两,桂枝⼀两,⼈参⼀两,附⼦(炮)⼀枚,⼤枣⼗五枚,⽣姜五两。
上⼗味以⽔⼀⽃煮取⼆升半,分温三服。
温覆使汗出。
(《⾦匮要略》⽵叶汤) ⑥治诸淋:淡⽵叶、车前⼦、⼤枣、乌⾖(炒,去壳)、灯⼼、⽢草各⼀钱半。
上作⼀服,⽤⽔⼆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奇效良⽅》淡⽵叶汤) ⑦治⼼移热于⼩肠,⼝糜淋痛:淡⽵叶⼆钱,⽊通⼀钱,⽣⽢草⼋分,车前⼦(炒)三钱,⽣地黄六钱,⽔煎服。
(《医⼒简义》导⾚散) ⑧治产后⾎⽓暴虚,汗出:淡⽵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
(《经效产宝》) ⑨治头疮乍发乍差,⾚焮疼痛:⽵叶⼀⽄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和匀,⽇三、四上涂之。
(《圣惠⽅》) 10.⾟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渴,咳嗽咽痛,⾆尖红,苔薄⽩黄,脉象浮数。
(《温病条辨》银翘散)。
11.清热⽣津,益⽓和胃,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津两伤,⾝热多汗,⼼胸烦闷,⽓逆欲呕,⼝⼲喜饮,或虚烦不寐,⾆红少苔,脉象虚实数。
(《伤寒论》⽵叶⽯膏汤)。
12.清营透热,养阴活⾎,主治邪热传营,⾝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降⽽⼲,脉数。
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
【用量用法】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 满便溏者慎用。 ●干地黄与鲜地黄鉴别 鲜地黄 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 较为突出,多用于急性热病,热入营血证。 干地黄 甘重于苦,益阴凉血功效较佳。多用 于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
【药理作用】 1.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明显,主要 作用于心肌 2.止血作用: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 3.对血糖的影响:对地黄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较多,但 至今还没有肯定的结论。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地黄、北沙参.女贞子各 20g,山药15g,山萸肉、丹皮、麦冬、白芍各10g。 每日1剂,经前1周开始服,每个周期服4~6剂,服 3个月经周期。加减法:气虚加党参、黄芪各20g; 血热加黄芩、栀子各10g;夹瘀加丹参、赤芍各10g; 出血量多加地榆炭20g。治疗60例,总有效率93%。
【用量用法】 凉血生用,活血酒炒,止血炒炭用。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临床报道】 【临床报道】 1、盆腔肿块(卵巢囊肿): ):桂枝、丹皮、青皮、 、盆腔肿块(卵巢囊肿): 小茴香、川楝子、昆布、海藻、桃仁各10克,茯苓、 赤芍各15克,辨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 10 10例均有效。 2、痛风高尿酸血症:土茯苓、银花藤、滑石、薏 、痛风高尿酸血症: 苡仁各30克,泽泻、苍术各15克,半夏、丹皮各10 克。辨证加减,水煎服,30日为1疗程。治疗31例 中29例有效。 3.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丹参,泽泻,萆薢,公英各15g,丹皮,青 慢性前列腺炎 皮,王不留行各9g,黄柏,赤芍,川山甲,泽兰叶各10g,桃 仁,乌药各7g,败酱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1月为1个 疗程。治136例中125例有效。
儿童滋阴清内热的汤药有哪些
儿童滋阴清内热的汤药有哪些资深中医角度下的儿童滋阴清内热汤药在中医学中,滋阴清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向。
对于儿童而言,清热、滋阴同样重要。
这是因为儿童生长发育期较长,消耗大量的营养,需要更多的水分和能量来维持身体健康。
因此,当身体出现内热、口渴等症状时,需要通过药物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让身体健康快速恢复。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合儿童的滋阴清内热汤药,并建议一些养生建议,帮助孩子保持身体健康。
一、桑菊饮桑叶、菊花、生甘草、生地黄、麦冬、枸杞子、石膏。
这些材料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疗儿童夜间口渴、外感发热等症状。
不过,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本汤药不适用。
二、合欢花中药饮料合欢花、木香、青黛、冬瓜子,这些材料不仅有清热解毒、滋阴润肺的功效,还有助于缓解儿童易怒、失眠等症状。
三、芦根汤芦根、桑叶、甘草、石膏、杏仁等材料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滋阴补虚等功效,可缓解食欲不振、上火口渴等症状。
四、苦叁麻仁汤苦叁、麻仁、生地、枸杞子、地黄等材料,有滋阴清热的功效,有助于治疗儿童慢性病、脾虚肾虚、燥热邪气等症状。
五、冬瓜汤冬瓜、生姜、鲫鱼等材料,有清热解毒、益气生津的效果,对于小儿口舌生疮、消化道溃疡、上火口渴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注意事项:1.儿童服用汤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儿童服药的剂量应根据体重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
3.儿童偏食和肠胃容易不适应新事物,因此汤药应选择口感较好、易消化吸收的材料。
4.儿童服用汤药期间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促进汤药的吸收和代谢。
5.汤药的新鲜度至关重要,当材料出现发霉、变质时,需立即更换。
养生建议:1.保证充足的营养:儿童的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维持健康,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2.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晚上应尽量避免孩子过度的活动和娱乐。
3.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有规律,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身心和谐。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组成】大生地二钱(6g)麦冬一钱二分(4g)生甘草五分(2g)玄参一钱半(5g)贝母去心,八分(3g)丹皮八分(3g)薄荷五分(2g)白芍炒,八分(3g)【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药理作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抗菌、抗病毒、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中医证】虚热白喉证。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舌红,脉虚数。
【西医病】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白喉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虚热白喉证者。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虚热内生,疫毒浸淫咽喉所致。
虚热内生,疫毒侵袭,热灼阴津,变生为痰,痰热结于咽喉,则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虚热充斥于外,则发热;虚热灼伤阴津,则鼻干唇燥;虚热扰肺,浊气不降,则咳,呼吸有声;虚热扰乱气机,则气喘;舌红,脉虚数,皆为虚热灼伤之征。
治当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亦如《重楼玉钥》:“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方中生地黄甘寒养阴生津,凉血清热,为君药。
热迫阴血,以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善利咽喉;热伤阴津,以麦冬清热养阴生津,助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共为臣药。
热瘀肿痛,以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敛阴缓急,养血泄热;痰热内生,以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辛能行津,以薄荷辛凉轻散,行津润燥,疏利咽喉,共为佐药。
生甘草益气泻火,解毒利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效。
配伍特点:生津药配化痰药,生津不助痰,化痰不伤津;养阴药配辛散药,养阴不留邪,辛散不伤阴。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虚热白喉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呼吸有声,舌红,脉虚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阴虚甚者,加熟地黄、天冬,以滋养阴血;若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散结;若燥热甚者,加石斛、玉竹,以滋阴润燥等。
3.注意事项:痰热蕴结者慎用本方。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以毒论治病毒性心肌炎_何伟
就医理而言,众所周知,肝开窍于目。
5素问#五脏生成篇6说:/目受血而能视0。
5灵枢#脉度6亦曰: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0。
可见,肝的经脉上连目系,眼睛视力的好坏强弱,亦有赖于肝之经络气血的调和。
所以说眼睛视力之好坏取决于肝,是合乎医理的。
此外,肝病及目也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近视治肝也是中医常用治法。
收稿日期:2008-05-19作者简介:何伟(197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张明雪(1962-),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学双博士后,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可见,中医概念的正确诠释既需要参考上下文,又要充分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充分了解当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领会其中真意和医旨所在。
本文之作,仅在抛砖引玉,敬希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1]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1.[2]王济训,边海云./肝为罢极之本0新解[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33.[3]刘鸿./罢极之本0新解[J].中医杂志,1989(7):58.[4]刘日才.纵论/肝者罢极之本0之本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24.[5]贾树林.也谈罢极之本[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2):16.[6]刘力红./罢极之本0考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10(4):37.以毒论治病毒性心肌炎何伟1,张明雪2(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拟从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入手,来界定温热毒邪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同时,从病机演变来看,本病又与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治模式有契合点,故临床可应用温病学辨治理论防治本病,进而明确治疗用药方向,提前阻断其病变发展趋势,降低其发展为慢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的可能性,冀希提高本病的疗效。
中医名方清营汤临床妙用
中医名方清营汤临床妙用【组成】犀角2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用法】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日3服,每日1剂。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生津。
【主治】温邪传营,身热烦渴,时有谵语,烦躁不眠,舌绛而干,脉数。
【加减】若气分热盛而营分热轻,宜重用银花、连翘、竹叶心等,清热解毒之药,相对减少犀角、生地、玄参的用量;热毒壅盛,喉痧重症者,加石膏、丹皮、甘草,以加强清热泻火,凉血活血之功;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神昏谵语较重者,可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合用;若兼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清热息风。
【方论】本方为温邪传营而设,温邪乍入营分,虽烦躁不眠,时有谵语,舌绛而干,脉数或斑疹隐隐,但仍可以透营泄热,转气分而解,此为本方的立意。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方中犀角、丹参清营凉血解毒;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再用竹叶、黄连、银花、连翘清泄气分之邪,使在营之热,透营转气,以从外解,此即“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诸药相配,能清营透热,养阴生津,而且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为治热伤营阴证候之主方。
【医论】本方证是由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心神被扰所致。
临床可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躁扰不安或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口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舌赤或舌绛,脉细数等症。
由于人身卫阳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现营阴有热,阳加于阴则助长热势,故身热夜甚;也有认为温热入营,阴分受伤,夜间属阴,以阴助阴,与邪相争加剧,故身热夜甚。
邪热入营,心神被扰,故见心烦不寐或躁扰不安,甚或时有谵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开以泄火热,目喜闭不开者为火邪耗阴,阴损则怕见阳光,此乃热入心营,营阴被灼之故;热入营分,阴津大伤,故见烦渴舌赤,或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则见口反不甚渴;营热炽盛,迫血妄行,故可见斑疹隐隐;营热炽盛,营阴耗伤则见舌绛;营阴不足,经脉不充则脉细,营热鼓动血加速则脉数。
滋阴清热活血的方剂
滋阴清热活血的方剂在中医理论中,我们常常听到滋阴清热活血的方剂。
这些方剂是治疗一些血热内盛,以及阴虚火旺等病症的重要药物组合。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类方剂的具体作用及配方组成。
一、滋阴清热的作用1、滋阴是指补充人体的阴液,防止其过度消耗。
阴液不足会导致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
2、清热是指排除人体内的热毒,使人体得以回归正常状态。
热毒过盛可导致口干舌燥,咽喉干痛,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
3、活血是指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毒素。
活血可以治疗痛经、闭经等病症,同时也可以改善肤色、缓解疲劳等。
二、常见的滋阴清热活血方剂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经典的滋阴方剂,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血热内盛等症状。
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澤漆、牛膝等,可以补益肝肾,滋养阴液,清热明目。
2、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滋阴补气、调养心脾的药物方剂,主要用于体弱多虚,情志不舒等病症。
八珍汤由当归、白芍、熟地黄、人参、茯苓、神曲、枸杞、甘草等共计八味药材组成,能够调和气血、益气生津,使人体得以健康。
3、护肝片护肝片是一种滋阴清热、保肝护肝的中成药方剂,主要用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以及酗酒、抗生素过量等肝功能损害的治疗。
护肝片由毛冬青、丹参、浙贝母等多种草本植物制成,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除烦,保护肝脏,补养不足。
三、使用滋阴清热活血方剂的注意事项1、注意剂量。
使用药物过多过滥,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应该按照医师的建议合理使用。
2、注意使用时间。
药物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应该隔段时间停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3、注意饮食调节。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节,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功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滋阴清热活血的方剂是中医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药物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营汤方义
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疗以清营解毒,透 热养阴为主。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 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少寐,时有谵 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 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 脉外之征。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 出气分而解。
清营汤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营分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 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汤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 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 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 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 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 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清热剂适应证
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 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 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 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 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清热剂使用注意事项
白虎汤组成用量用法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中医精华总结:温病学142首常用方剂集锦(下)
中医精华总结:温病学142首常用方剂集锦(下)72.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病机: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脉症: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燥湿化浊。
处方:藿香叶3g 佩兰叶3g 陈皮6g 半夏6g 大腹皮3g 厚朴3g 鲜荷叶9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73.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郁蒸,外发白胚。
脉症:身热身痛,汗出不解,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胚,舌苔黄腻,脉濡。
治法:解毒清热利湿,透邪外达。
处方:薏苡仁15g 淡竹叶9g 滑石15g 白蔻仁6g 连翘9g 茯苓6g 通草6g应用:用于急慢性湿疹。
74.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病机:湿热蕴毒,侵袭肺卫。
脉症:带状疱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治法:清热燥湿。
处方:苍术3g 厚朴3g 陈皮3g 猪苓3g 泽泻3g 茯苓3g 白术3g 滑石3g 防风3g 山栀子3g 木通3g 肉桂1g应用:用于带状疱疹。
75.茯苓皮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浊久困中焦,上下阻遏气机。
脉症:小便不通,热蒸头胀神识昏蒙,渴不多饮,身痛呕逆,脘痞腹胀,舌苔白腻。
治法:淡渗利湿。
处方:茯苓皮15g 生薏苡仁15g 猪苓9g 大腹皮9g 通草9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76.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浊久羁,邪郁气结,肠道传导失常。
脉症:神识如蒙,脘痞腹胀,小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
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处方:猪苓15g 茯苓15g 寒水石18g 蚕砂12g 皂荚子9g应用:用于伤寒、副伤寒等。
77.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病机:湿热俱盛,交蒸中焦。
脉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腹痞闷,呕恶,小便短赤,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凋和肠胃。
处方:黄连3g 厚朴6g 石菖蒲3g 半夏3g 淡豆豉9g 山栀子9g 应用: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湿疹,急性胃肠炎等。
温病方剂
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
2.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
荆芥淡豆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
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
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热盛动血,吐血、便血,紫红色斑疹,躁扰不安,舌绛,脉数。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犀角玄参
清气凉血,解毒化斑
气血两燔,斑疹紫黯,壮热烦渴,舌红苔黄燥,脉数。
1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丹皮赤芍犀角生地玄参连翘竹叶桔梗甘草
疫邪炽盛,气血两燔
方义:
薄荷——疏风发表
石膏——清热解肌
蝉蜕——凉散风热
甘草——清热养胃
凡温病初起,无论有无伏邪,皆可投之。
加减:
加,金银花、连翘——清解温邪,疗效更好
风寒外束,引发伏热,微恶风寒,身热无汗,心烦口渴——加葱白、荆芥——发表散寒
咳嗽痰多——加杏仁、瓜蒌皮、桔梗——清热化痰
肺部感染,壮热无汗,咳嗽痰黄,胸闷气促——加,大青叶、蒲公英、杏仁、桑叶——清热解毒,宣肺达邪
方义:
银花、连翘、薄荷——轻宣透表,寒能泄热
厚朴、枳壳——理气畅中
黄芩、知母——苦寒清热
益元散——清利暑湿,宁心
郁金——宣暑湿郁闭
鲜竹叶——清热除烦
9.香薷杏桔汤(自拟方)
香薷杏仁桔梗佩兰
扁豆浙贝母西瓜翠衣紫菀
六一散(包煎)丝瓜叶鲜荷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汤
方解:“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
本方证乃温热之邪陷入心营,逆传心包所致,故原书用药特点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秽。
用于上证,可使心营热清,水火交融,热毒清解,心神得安。
若与清营汤相较,则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热,兼以养阴辟秽解毒,清营汤重在清营中之热,兼以透热转气,故所治各有不同。
方论:本方所治属太阴温病。
方中犀角、玄参清心解毒养阴为君;连翘、竹叶卷心以清心热为臣;莲子心、连心麦冬补养心肾之阴,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养阴之功。
清宫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元参心(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水牛角代](30克),连心麦冬(9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清宫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
发热,神昏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