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层次: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关系: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 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 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 【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 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 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 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2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概述
A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 并非如此 B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 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 C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狭义。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1.2传播的类型
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 4、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 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5、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 家庭、社团、民族等 6、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 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 7、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 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 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8、各类传播的特点: 【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 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 【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 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 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 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 【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控制难度越来越大)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课件
传媒与社会影响
传媒的种种行为和模式会对社 会产生各种影响。
第五章:传播与技术
1
传媒与互联网
2
互联网对传媒带来的变革是历史性的。
3
传媒与用户体验
4
传媒要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才能保 持竞争力。
新技术与传播
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传播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传媒与数字化
第二章:传播理论
认知一致理论
了解认知一致理论有助于理解信息接受和传 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是人类行为和情感调节系统的基础。
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研究了媒介对人们看世界的影 响。
第三章:传播与文化
1
文化障碍
2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
流的障碍。
传播学概论
本课程是传播学领域的入门课,涵盖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文化、社会、 技术以及媒介批评等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础
传播过程模型
了解传播过程模型是理解信息 传播的起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 和传播起到不同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 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数字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媒介批评
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是媒介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
媒介政治正确
媒介在报道新闻和事件时,需要遵守政治正 确的原则。
媒介道德
媒介道德是指媒介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需 遵守的道德规范。
网络文化与媒介批评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媒介批评带来了新的挑 战。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 力。
结语
祝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下次见!
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 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 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传播过程和媒介
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 节和影响因素,掌握媒介 的种类和特点。
3 传播心理学
了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 接受方式,掌握有效传播 的心理机制。
教学成果
学会批判思考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 影响
2
3
第三章主题: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主题:媒介组织与管理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解 • 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课程作业 • 考试
课程评估
1
作业
定期布置课程作业,以帮助学生复习课
生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对待每个
活动环节。
3
考试
定期组织考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 堂内容。
课程重点
1 传播学的历史和定义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 件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和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传递、交互及其中达成的意义的学科。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带您一起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定义。
课程目标
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传播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实践方法
理解传媒如何塑造社会和文化
课程大纲
1
第一章主题:传播学概论
第二章主题:传播过程与媒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5.11课程《传播学概论》
• 1、授予地位(正) •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 • 3、麻醉精神(负)例如:沉迷、假消息、童年的消逝 • 缺点:不够全面,没有对负功能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指明解决
负功能的途径。
• 传播的负功能是指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消耗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
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这一“麻醉精
• 大众传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传播内容的中介,既是信息的物理载体,又 是接受行为的消费对象,通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体、传媒。(下一页概念)
大众传播
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的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 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大众传播的优点:快 广 多 好 (互动性)
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拉斯韦尔的双向反馈概念,并没有体现在5W构架 中,导致后人误解。 ②孤立/联系: 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拉斯韦尔的社会与传播的概念 也没有体现在5W架构中。
三、线性模式
③静止/变动: “讯息”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但5W中没有表达。 ④环节/要素: “效果”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它不该是一个“环节”,而应是一个“要 素”。
• 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
传播的定义
• 1.“共享说” •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它在传播中专指“心”的共有,
并不涉及“物”的共有。在传播实践中,这种 “共享”不但是主观愿望,在很 多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 确,但上限模糊。
• 注意:只要是没有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所谓“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关于传播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文字起源:距今1400年前,《北史·突厥传》中,“传播中外,咸使之闻。
”英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文。
关于传播的概念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劝服)说、符号(信息)说等等。
二、关于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是把关注点放在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话语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所谓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三、传播的五种话语(一)传播是传递1、传播是信息的传递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
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多种变量处理不当,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指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世代、文化之间的隔阂、误解或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系统通过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来服务于社会发展。
立邦漆《龙篇》(二)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948年,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提出了控制论。
维纳认为,社会过程充满着偶然性,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立新的变化(即自我学习),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学的诞生,也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传播学概论(课堂)
的印刷报纸。 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是世界上现 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它是周报,每周一张。 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周刊《莱比锡新闻》 改为日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 到19世纪30年的中期,美国出现了真正的大众 媒介——便士报。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 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 媒介。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西方传播学的发展
大致可以将传播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20~30年代,传播学研究只不过是散金碎玉, 分散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人们主要关注传播 效果,并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 研究中的枪弹论。 – 这一时期的研究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 激—反应”理论的影响。
第二阶段 – 40~50年代,传播学研究开始兴盛。 – 50年代被认为是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 – 许多新的理论被提出。 第三阶段 – 70、8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分化与综合。 – 研究方向、重点、内容的转变。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产生以前,社会信息难以大规模
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 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 的扩展性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
公元105年以后,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五世纪中国已经普遍地使用纸张。
公元八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12世纪时传入欧洲,14世纪时欧洲各国普遍使
三、传播的类型
两种分类
二分法——即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 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 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 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 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四分法——即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 1894年美国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 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1895年3月法国卢米埃尔发明了具有现代意义 的电影机。 1926年,美国的电影业与汽车业、罐头业、 石油业、钢铁业、烟酒业并驾齐驱,为六大 产业之一 1905年,中国人自己尝试性地拍摄了第一部 电影《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 演。
美国学者诺伯特·赖特也认为:“早期的中国 只是一个好得不寻常的例子,刚好证明一项 广泛的原则,证明所有早期文明都因为资讯 技术而‘多多少少'能够维持统一。”(《非零 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第129页)
印刷传播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7世纪唐代, 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升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 15世纪40年代,1450年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 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 排版,1456年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200本《圣 经》带来书籍和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 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 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 美国创办。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翟红蕾
参考书目及学术专家
张隆栋 《大众传播学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约翰 《人类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彬 《传播学引论》 新华出版社 张国良\郭庆光\李彬\卜卫\陈卫星\黄旦\陆晔\赵月 枝\陈崇山\吴予敏\殷晓蓉\郭镇之\李良荣\邵培仁\ 张咏华\戴元光\段京肃\吴文虎\胡正荣\杨伯溆\崔 宝国\关世杰\(注:此名单中排名不分先后,此名 单实不免挂一漏万。)
网络传播 Internet上提供一天24小时广播服务的无线电台已 由1997年的351个飞速发展到1998年3月的1100个。 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发行电子 版以后,中国新闻传播开始进入网络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现在的网民数已经过亿。 21世纪,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最终将 连成一体,家庭里的电话、电视、电脑也将逐渐合 并。多媒体传播方式的流行。 例如:电脑上的视频点播、网上购物、拍卖等等。
口语传播 人类语言的特性: 1、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 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有限的元音、辅音和 音调产生数十万以上的发音。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局限:口语传播的距离空间有局限;声音符 号转瞬即逝,记录性比较差。
20年代,美国国家调查中心曾调查,在二战中,报 纸、杂志、电影以及广播,哪一种媒介对公众影响 最大?结果表明,有67%的人认为广播的影响最大, 而认为报纸影响最大的只有17%,电影、杂志分别 为4%、3%。此时电视才刚刚出现,其作为新闻媒 介的优势尚未发挥。 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电视的影响日益增大。据1980 年的资料,美国人的消息来源,有53%的人靠电视, 30%的人靠广播,依靠报纸的只有10%。 在50年代,我国的大众传播工具以报纸为主,50年 代末到60年代末,无线电广播迅速发展,形成了第 一个电波 类传播工具的普及高潮。 电影得到发展是70年代中期,80年代后,由于电视 机具有视听结合的效果,并具有娱乐性质,使大众 传播主流转向电视。
七、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一) 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 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 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WCN理论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五、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 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六、传播的形式 三大信息革命:文字的发明、印刷术发明、计 算机技术的发展。 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 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 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 织而成的整体。 3、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ouble contingency指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德鲁 曼 4、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四、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行。 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 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 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 互动关系说: A、“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 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库利《社会组织》 B、“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 用。”——格伯纳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 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 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 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 者)行为的过程。”——霍夫兰
文字传播 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但也有学者认为约 6000年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据推算至少有5000年历 史。 汉字的传播功能: 由于汉字是以取象为主,声形相拼的形声字,它既是形 象的语言,有时声音的符号,因此具有一种超时空的功 能,西方语言纯粹是信号,是声音的语言而不是对形象 世界的模拟。 梁启超认为汉字是使“中华民族没有分裂”的一个重要 因素对中国人的思维起着定势的作用;中国形象思维, 西方抽象思维。 汉字是我国古代一切诗歌、词曲、散文、对联、相声以 及书法艺术的形式产生的土壤。中国文字“书画同 源”——象形文字。
广播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的kDkA 电台是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192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NBC成立 1926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电台:哈尔滨无线电广播电 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
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世界上第一 座电视台。于11月2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1958 年9月2日正式开播的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 70年代,我国电视台38座,电视机不足500万台, 1995年达到970座无线台,1200多家有线台, 1000多家教育台,电视机2.5亿台,观众突破8亿。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一节:传播及其定义与类型
一、 什么是传播? 传播 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起源于拉丁语 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共同分享某种东西) 。 在希腊文中,commu-nication源于两个词根,其中 cum是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munus意味着产品、 作品、功能、服务、利益等。 communi-cation的意 思就成为共享、共有。 14世纪在英语中写作 comynycacion ,15世纪后逐渐变成现代词形,含义 包括:通信、交流、会话、交往、交通、参与等等。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只要在人们之间产生 关系,只要传播活动中采取一定的技术形式和表现 手段,只要有传播效果,只要存在决定传播价值导 向的传播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人们之间 的社会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的可能性。在整个人类 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改进对于周围事物的信息的接 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又设法提高自身传播信息 的能力、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不断更新信息传 播的技术和方法论的思考,使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 生产性要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信息 传播技术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技术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发展 形态的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