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版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20dc7b6529647d26285219.png)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
教育的起源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原始社会的教育(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
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
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4。
原始艺术的教育氏族公社成员为了调节精神、增强体质、欢庆丰收、祝贺胜利、欢度节日、表示友好,均用歌舞表达,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解析
![我国教育史孙培青版笔记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b766b3ec3a87c24028c4f5.png)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https://img.taocdn.com/s3/m/8f4913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3.png)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孔子教师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孔子教师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ae981bf01dc281e53af0c7.png)
第二章第四节“孔子教师论”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师论如下:
1、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
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注:“教学相长”是一个常考的名词解释,咱们主要答《学记》中的就可以。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83d16bf18583d04864592b.png)
2016年长江大学中国教育史重点1.学校萌芽的传说(“成均”“庠”的功能)P9关于学校的传说,首先,氏族部落联盟时,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
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贵者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掌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之为成均,成均并非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不以生产劳动为内容,教育和学者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学习的人。
其次,古史中还有虞氏之学为“痒”的传说。
孟轲说:“痒者,养也”,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任务,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这种活动就要老人方便,一般在养老地方进行,所以痒也为教育场所。
由此可见,成均或痒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的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虽然不是正是学校,但它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产生奠定基础。
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P11-P22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
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为“学在官府”。
教师由官吏兼任,即“官师合一”。
西周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3.六艺教育P22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用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内容广泛,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包括;“乐”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01d347a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f.png)
10.2 课后习题 详解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7.2 课后习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 育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世纪20年...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根据地教...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
014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0ceb15ff00bed5b9f31de3.png)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https://img.taocdn.com/s3/m/50d282647e21af45b307a8a7.png)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6e8b2c284ac850ac024233.png)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一、六艺的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https://img.taocdn.com/s3/m/220349a65022aaea988f0f28.png)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688dd5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2.png)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ec7917284ac850ad0242e4.png)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https://img.taocdn.com/s3/m/a816817c0b4c2e3f57276356.png)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 副本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eabdc23158fb770bf68a550d.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库一、判断题1. 自人类社会产生起,教育也就产生了。
()2.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场所。
()3.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劳动经验、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就由学校教育来完成了。
()4. 甲骨文中“多方小子其教戒”的卜辞说明:商代已有周边方国的青年来商朝留学。
()5.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我国从西周开始有了专门的习字教学活动。
()6. 西周已经有了大学和小学,说明西周已经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学校教育体系。
()7. 西周时代的“学在官府”,是指学校只准由政府兴办,不允许私人办学。
()8.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是在职官员兼任的,教学是政治事务的组成部分。
()9. 西周的学校教育,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
()10. 西周的乡学,是设立在乡里的基层学校。
()11. 西周的乐教,广泛进行各类歌乐舞蹈的教学。
()12. 六艺中的“御”,是学习驾驶各类车辆。
()13.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主要是因为社会动乱,各国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
()14. 学术的扩散和下移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的条件。
()15. “士”在春秋战国时期专指从事学术文化研究和传授的人。
()16. “士”本为“民”,但又是官僚队伍的重要候补力量。
()17. 私学的产生使教育不仅扩展到民间,而且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部门。
()18. “养士”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养士”的结果是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19. 稷下学宫的教学活动,都是由齐国官方主持进行的。
()20. 自由论辩、学无常师是稷下学宫的重要办学特色。
()21. 孔子出身显贵,一生都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
()22.《论语》是孔子所撰写的。
()23.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因为德教可以使民众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2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反对在教育对象上有任何人为的限制。
()25. “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反映出学习与做官的必然联系。
()26.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d07d743968011ca2009122.png)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xx教师论”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xx的教师论如下:
1、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
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注:“教学相长”是一个常考的名词解释,咱们主要答《学记》中的就可以。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