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

合集下载

中国40年代诗歌共55页

中国40年代诗歌共55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0年代诗歌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 延安在《讲话》的指引下,向民间吸取艺 术营养,李季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写出了《漳河水》等。
❖ 解放战争时期,现代派诗歌继续发展,上 海形成了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 “七月派”的诗歌创作也有长足的发展。
❖ 朱自清:“抗战以前的新诗的发展可以说 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道路”, “抗战以来的诗又走到散文化的路上”。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诗人从 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 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诗人在村童农妇、 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 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 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 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 “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给战斗者》
❖ !! ❖ !!














要要会战在或胜在斗劳被被被我高人人
明温比士诗者利斗争动鞭暴火们高民民
亮暖奴底篇死 。,隶坟上
底场,
!
争吧者子风烤 里 的抽雨的 , 双打淋
地 举 起
人 民
人 民
国,
手的的

(二) 七月诗人群的诗歌创作
❖ 七月诗人群:鲁藜、绿原、翼汸、阿垅、曾卓、卢 甸、孙钿、方然等。
❖ 绿原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作品有诗集《童 话》、《给天真的乐观者们》。《终点,又是起 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是传 诵一时的名篇。
①七月派属现实主义诗派,强 调“突入现实”的底蕴,包括 对深广的历史内容的理解与个 人体验的融入;
②追求作品的大气和“力”的 风格,提倡散文美,将自由诗 重新推向一个高峰。

20-40年代诗歌

20-4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P75白话诗是新文学期间汉语诗歌主流样式。

“诗体大解放”20年代发展背景。

“诗体大解放”是①打破五言七言诗体,②推翻词调曲谱,③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关不住了》新诗纪元。

胡适: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刘半农:最先创作“小诗”。

“小诗”一行到四行;侧重表现内心世界;讲究凝练。

《教我如何不想她》四行。

"天上...地上...啊,教我如何不想她。

”《瓦釜集》第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民歌新诗集。

沈尹默:《三弦》胡适评价“一首最完全的诗”周作人:《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填空)“中国新诗社”中国第一个新诗社。

“湖畔派诗社”代表人汪静之等,他们创作内容歌唱大自然和歌颂友情爱情,浪漫主义风格。

汪静之《蕙的风》冯至:鲁迅评价“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评价“叙事诗堪称独步”抒情诗:《一条小河》自然景观,情感含蓄,结构精巧。

叙事诗:《蚕马》新月诗派:新月社散文团体的诗歌团体。

又叫格律诗派,1926.4.1《晨报副刊·诗刊》艺术主张:①诗歌追求理性和节制。

②追求格律,倾向古典。

③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

④“三美”主张。

代表人,闻一多,徐志摩。

徐志摩:基本思想(创作观念):“康桥觉醒”诗歌主题:①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②抒写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四、词藻华丽,风格明丽。

闻一多:★★★闻一多主题一、爱国主义情思。

二、对祖国现实的失望及新生的信念。

三、对爱情和青春、自然的赞美。

★★★“三美”主张:P92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音节、音尺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指诗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均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各行相差不能太大。

代表作《死水》自己评价,“第一次在音节上面最满意的试验”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乞丐
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呐喊着痛苦 说他们来自灾区 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学会憎恨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 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 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而寂寥的“雨巷”, 那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抒 情主人公,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就是在 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把“雨巷”
理解为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把“丁 香姑娘”理解为理想,联系《雨巷》 创作的时间,对诗的这种理解应该说 是有依据的。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 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 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 人生态度。
②描写了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 开拓了新的天地。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 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 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 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
夜》、《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的夏 天》、《十二月的风》;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流 亡者之歌》等)
《雨巷》的艺术特色:

1、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创造象征性的意象。诗中那

四十年代新诗

四十年代新诗

第二节
艾青
一、艾青简介 抗战时期是自由体诗继“五四”之后的第 二个高潮,这个高潮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艾青。 艾青是新诗现实主义主潮的代表,堪称民族诗 人。艾青早在19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 姆》而闻名诗坛。 进入抗战时期,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可概 括为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 转为“吹号”(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 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 太阳》发表后,标示着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 诗人终于出现了。
4、建国后时期 建国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仍然致力于诗歌的 创作,欢呼新生活和保卫世界和平而歌 唱。《国旗》是艾青献给新中国的第一 首诗。代表作《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礁石》等。
艾青的贡献和地位在于完成了新诗 不同倾向(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 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亦即他既坚 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 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并扬弃了其 “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了 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 些成果。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在既能走 向大众,又能走向世界。
1、抗战前期的创作 早在巴黎期间,艾青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 1933年他在监狱里第一次以笔名艾青写下的长 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 和代表作。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出狱后的次年即出版就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战爆发前另有诗作收集在《旷野》诗集中的 《马槽集》中。艾青抗战前的诗作,绝大部分 篇章都是反映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和表达诗人 对灾难现实的忧愤,燃烧着诗人强烈的爱憎和 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信念。
3、延安时期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艾青在周恩来 的帮助下,化妆绕道进入陕北抗日根据地的中 心延安。在延安,他担任《诗刊》的主编,并 参加了文艺整风运动。从1941年至1949年, 他又写出了收集在《反法西斯》、《黎明的通 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中的大量诗歌 以及叙事诗《雪里钻》等。此时,赞颂光明、 讴歌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成了诗人抒情的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18:四十年代诗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18:四十年代诗歌

26
Free Template from
16
穆旦《诗八首》之一

• • • • • • •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春草一样的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21
• 我给您骑,理所应当; 我给您踢,理所应当; 我给您打,理所应当; 不声不响,驴子之相! 我亲爱的骑师大人! 请骑吧!请不必作势装腔, 贱驴的脑筋简单异常, 您的缰绳,我的方向! 但愿您不要打得我太伤, 好让我的服务岁月久长, 标语口号,概请节省, 驴主,驴主,何必再唱!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8
《泥土》
•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Free Template from
9
绿原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25
• 艺术特点:
1、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火一样的热情 熔化在诗中,既是政治讽刺诗,也是政治抒情诗 。 2、运用通俗的群众语言对国民党的假民主真 独裁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朴素自然 。
Free Template from
四十年代诗歌
主讲:李海燕
40年代新诗概述
• 特点
– 抗战初期大多是抗战诗,爱国主义主题,表现 出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
• 内容浅露,空泛;形式简短粗陋。 • 短诗、街头诗、朗诵诗
– 中期:沉思诗歌、讽刺诗歌
• 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语言通俗易懂,可诵可唱。

艾青诗选四十年代主要内容

艾青诗选四十年代主要内容

艾青诗选四十年代主要内容
艾青诗选四十年代主要内容包括艾青在1940年春末到重庆之后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主要表现了诗人对饱经沧桑的祖国的热爱和关注。

在这些诗歌中,艾青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来表达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许。

此外,艾青在四十年代还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如《太阳的话》、《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

这些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太阳、黎明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艾青诗选四十年代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40年代新诗概述

40年代新诗概述

“联大三星”: 联大三星”
穆旦、杜运燮、 穆旦、杜运燮、郑敏
西南联大诗群
引导者: 引导者:冯至 代表作: 十四行集》 代表作:《十四行集》 以客观体验的方式去领悟个体生命的存在, 思想 : 以客观体验的方式去领悟个体生命的存在,对抽象个体生命深刻
沉思。他一双有穿透力的眼光去透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习见现象, 沉思。他一双有穿透力的眼光去透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习见现象,接受生 命存在之宇宙律的启迪。 命存在之宇宙律的启迪。 的诗有对生命蜕变的发现 对万汇同一的发现、 对生命蜕变的发现、 这种启迪化的诗有对生命蜕变的发现、对万汇同一的发现、对生 命尊严的发现、对众生相融的发现、对存在孤独的发现。 命尊严的发现、对众生相融的发现、对存在孤独的发现。
田间 (1916—1985) 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在民族 解放战争时期很有影响。 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 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 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 擂鼓诗人” 擂鼓诗人 手”。 他发表了长诗《给战斗者》,这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给战斗者》 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依然是他这部长诗的思想特色。这部诗的 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 艺术特色是:诗句短促、节奏强劲、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 诗跌宕有致。 绿原( ),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著名作 绿原(1922— 2009), ), 家、诗人、翻译家、编辑家。湖北黄陂人。 七月诗派的绿原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出 版首部诗集《童话》在1942年12月被胡风编进了“七月诗丛” 中的第一集出版,《七月诗丛》第二辑,又收入了绿原的两 部诗集《又是一个起点》和《集合》。 1944年写成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宣告他转入政治抒 情为主的创作,他的诗以凄厉的声调嘶喊出满腔悲情,以神 异的意象拟喻政治理念,显示着战斗的浪漫主义特色。

近现代文学 40年代的诗歌

近现代文学 40年代的诗歌
1、抗战诗歌:抗战使民族耻辱中觉醒。战争是 灾难,抗战是民族振拔之表现,所以阚展初期诗歌 主要是热情投入抗战中去,为抗战服务,表现昂奋 的民族情绪,强烈的时代气氛,爱国主义是其灵魂
。 艺术上,直抒胸臆,直接呼喊。如街头诗运动,朗诵
诗运动。欠缺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但影响很大。
田间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抗战抒情诗人。
绿原(1922年生于湖北黄陂县)的《给天真的乐观 主义者们》、《伽利略在真理面前》、《终点,又是 一个起点》;
曾卓(1922年生于武汉)的《铁栏与火》; 鲁黎(1914年生于福建同安)的《泥土》:
七月派代表诗人:艾 青
第一节 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在现代 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第三节 艾青的诗美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禽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机遇的大地 朗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这首诗歌的特别之处: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
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 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 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 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 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 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 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 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我们 必须 拔出敌人的刀刃, 从自己的 血管。
《给战斗者》(作于1937年) 诗篇在民

中国40年代诗歌PPT课件

中国40年代诗歌PPT课件
脸是土地的颜色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手像木桩一样粗拙两脚踏在土地里像树根一样难于移动啊你们阴郁如土地不说话也像土地你们的愚蠢固执与不驯服更像土地啊你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死了带着痛苦埋在土地里也只有你们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1940年4月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徘徊在铁道的两旁在北方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说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1938年春陇海道上返回艾青好象曾经听到人家说过吹号者的命运是悲苦的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他最先醒来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兀每天都好像被惊醒似的是的他是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
森林: 这不过是我,设法朝你走近, 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 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 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 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 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 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 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 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 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1945年9月

5-40年代诗歌之艾青

5-40年代诗歌之艾青


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 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 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 辛迪、陈敬容、穆旦(査良铮)、郑敏、杜运燮、 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袁可嘉为代表 的自觉“现代主义者”,这个诗派在过去被称为 “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直至1981年江 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 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完成了对中国 新诗的又一次探索和创造。




四、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一、 反叛意识 二、 苦难意识 三、 平民意识 四、 战争意识


经由上述丰富多彩的意象,可以看 出艾青诗歌具有四种主导性精神意 识。 1、 反叛意识 艾青幼时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形成 了他反抗旧家庭,反抗旧制度的叛 逆意识。这种叛逆意识随着成人后 的艰难生活,变得越发鲜明和强烈。

2、 苦难意识 童年的不幸,人生之旅的艰难,以及成年 后背负国耻家仇四处漂泊的曲折经历,使艾青 的精神世界里积聚着一种厚重的苦难意识和忧 郁情调。在他的《北方》组诗和《旷野》诗集 中,有着更为浓郁的苦涩和忧郁情调,诗人的 忧伤不是产生于对人生的厌弃,而是产生于对 旧世界的悲愤与憎恶。
北方



首先,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太阳》)。这种 信念,既是诗人人生旅途的出发点,又是诗人人生旅 途的归宿。其次,饱含着诗人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 的无比崇敬之情。在《向太阳》中,我们看到了“在 太阳下”真心实意为抗战献身的人们:“一个伤兵” 尽管支撑拐杖走着,他在“太阳下的真实的姿态”, 确实要“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

20四十年代国统区诗歌

20四十年代国统区诗歌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8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的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1941年2月
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 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 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 可 嘉 、穆 旦 等。 《 文聚 》 、《 诗创造 》和 《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
A.追求社会与自我、时 代与个人、外部现实与内 心感受的统一. B.新诗戏剧化 C.溶入理性的意象营造 郑敏说;“意象是能思考 的感情物和能感觉的思 想”。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5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士学位。

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 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 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 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文革后期的穆旦

早期作品(1934-1939):[南开时期] 流浪人 神 秘 两个世界 夏夜 一个老木匠 前夕 冬夜 哀国难 [清华时期] 更夫 玫瑰的故事 古墙 野兽 [联大初期] 我看 园 合唱二章 童年 出发——三千 里步行之一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中期作品(1939-1948) 晚期作品(1951-1976)

第十二讲 四十年代的诗歌

第十二讲  四十年代的诗歌

注重个人的体验感觉与抽象哲理的统一, “感性与知性融合” ; 表现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存与意识
中国新诗派的杰出代表:穆旦
四十年代代表诗作:《探险者》、《穆 旦诗集》(1939~1945)、《旗》,将西方 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 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校园诗人群的杰出代表:冯至
融合东西方哲学,在诗歌的优美形式中凸 现思想的力度
《十四行集》 第一位将西方十四行诗体的形式与汉语 表达完美结合、运用自如的诗人。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二十七)

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穆旦
西南联大时期: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佐良等 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学习,系统 地接触了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 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 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代表作品加盟“九 叶”:出版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旗》 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 1975年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 以后》、《冬》等著名作品,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 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 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
“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
二、九叶诗派的创作风格
1、九叶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 深刻的联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2、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 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 新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会。 3、在思想上,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 治内容,又富于超越的形而上沉思。他们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热情拥抱中国最有革 命意义的现实。
周为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
穆旦诗歌的主题
(1)从民族的苦难和挣扎中发现民族的伟大与新生的希望。
《合唱》 《赞美》 《旗》 “一个民族站起来”
(2)对现实和生命深刻、丰富的体认和表现。 “丰富与丰富的痛苦” 《出发》 (3)对人生痛苦、矛盾及其荒谬性的现代性开掘。 “残缺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 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 《我》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

• • • • • • • • • • •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1941年12月
二、抗战相持期的诗歌 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面对苦闷、抑郁的社会环 境,表现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 生的执着追求。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沉思的风格。 冯至的《十四行集》 诗歌采取了十四行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 种诗体的传统格律,他受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而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 持了语调的自然。 三、抗战胜利前夕到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主要为政治讽刺诗。不同风格流派的 左翼诗人都写作了政治讽刺诗。袁水拍的《马凡 陀的山歌》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
九叶诗派的特点
艾青将之概括为:“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 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 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1、扎根现实,忠实地传达时代情绪,接受西方现代 主义诗歌传统,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 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 得恰当的平衡。 2、九叶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 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3、九叶诗人在艺术上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 和“感受力的革命”,在吸收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技 巧,使之具有中国特色方面,超过了30年代的现代 诗派,更超过了20年代的象征诗派。
九叶派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1、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 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 2、在艺术表现上: ⑴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 的知性特征。 ⑵诗中的许多意象都是具有深邃意蕴的象征 体。象征功能的开发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升 华,也使意象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⑶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

40年代诗歌

40年代诗歌

穆旦诗歌中常见主题

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 “残缺的我”——《我》

对个体生存的探索——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爱情《诗八首》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出发》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睛看见着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退稿信
您写的倒是一个典型的题材, 只是好人不最好,坏人不最坏, 黑的应该全黑,白的应该全白, 而且应该叫读者一眼看出来!
四、民歌体新诗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 叙事体民歌(诗体) 代表作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 《漳河水》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
四 掏苦菜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象那露水珠在草上淌。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小曲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 交好的心思两人都有,/谁也害臊难开口。 王贵赶羊上山来,/香香在洼里掏苦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的发展
摘要:20世纪四十年代的诗坛能综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三股诗潮,怀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对时代、社会与生命作抒唱,从而达到这时期新诗创作制高点且具有整合性意义的,诗人是艾青,诗派是九叶诗派。

关键词:四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整合
1937年—1949年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生存境遇,也使包括文学生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景观。

一方面,抗日救亡的现实之间推动了时代文化发展中民族意识的强化,想成了民族意识的凸显化、普泛化、共性化合现实化为而正的抗日战争文化;另一方面,民族矛盾的突出于深化,于是加重了四十年代的文化的复杂性。

今天主要讲的是诗歌。

三十年代的诗歌是在思想启蒙的高潮中产生,在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合流中发展,这时期的诗歌正如卞之琳所说,这时期的诗人,“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找到了出现。

”三十年代的诗人还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想吐人生,又能注重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十年代的诗歌与以往的诗歌是不同的。

四十年代的诗歌突破了很多,这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是离不开的。

思考人生的抒情之作是三十年代诗坛的主流,而四十年代的诗歌讴歌战争,呼唤解放,表现崇高,歌吟自然,礼赞光明,具有坦诚与悲壮的美。

四十年代的诗歌以艾青的《复活的土地》拉开序幕,艾青也是这一时期的带包人物,他的诗歌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以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在诗学上具有朴素凝练、想想丰富、意象特殊、讲究这里的艺术特点。

他的诗歌以情动人,坦率真诚,情深诗切,无雕琢感,欧风与民族特色的统一,独特的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位置,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扬名海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是写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痛苦生活。

这首诗歌通篇用的是描述意象。

对于这首诗我的解读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被对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

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吧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

这首诗也是的艾青的才能得到了文坛的一致肯定。

四十年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中国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叶诗派,九颗爱国炽热之心,怀着不安定的灵魂所赋予的寻梦者的心态,对人生、对时代或多或少抱有超然的地态度,满腔激情投身到大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迈向诗坛的前期,唱得较多的是一些带一定社会烙印的迷失的歌,抒发自己的轻灵、婉约的自我内心。

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生活,这使得他们意识到诗歌创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迷失的过程中,他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痛彻心扉的无奈,感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如果要是让诗歌
拥有不接的生命力,他们追寻的方向必须改变,于是将诗情转向了寻求一种超然。

从情性感悟向知性经验升华,这是九叶诗派有别与三十年代现实主义的最显著地特征。

九叶诗派以思想知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他们认为“现代诗人重新发现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并提出了“以感官与肉体思想一切的”主张,认为诗歌的意象正就是最清醒的意志与虔诚的灵魂互为表里的凝合。

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的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

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

同时,他们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子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杀死艺术”,希望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受独立的艺术生命。

其中,穆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穆旦超越于一般四十年代诗人的,是在热烈拥抱时代中作为民族历史底蕴的探求,更能以为的博球者的姿态对自我精神裂变作敖文和导流,《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石峰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用身体思想”的方式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裂变作了关照,这是一场把自己置于光明与黑暗、投入与超然之间的自我精神裂变,意味着在这不平凡的残酷现实中,知识者必须、也只能埋葬旧我,完善灵魂的重塑。

“我”被一分为二的分身表现以及多角度的内心独白,各场景的交错,迭合,使精神裂变的自我拷问表现得极具张力,使拷问得以深入开展。

穆旦追求的超验感应生命之谛,其抒情思路现实为生命从内心世界超越而向灵界转型的过程。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融入了穆旦对野人山战役中出生入死体验,全诗通过爬行在胡床河谷,不断遭受着淫雨、毒虫、痢疾和饥饿的折磨,时刻有倒毙在森林中,腐烂在败叶中的危险的“我”,在死亡线上挣扎时所导致的本能幻感,引向宇宙的灵思,捐躯在野人山的反法西斯战士是会永生的。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具有诗人思想,革命家血液的真实的他。

主情的现代主义在四十年代继续发展,且有所发展。

他们生活在敌人的铁蹄下,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个体性,因此避开了敏感的现实情状与政治领域而书写个人生活为主。

他们捕捉迷离恍惚的情调,营造深邃飘渺的已经,以沉重的独语、心灵的咏叹来追索生命更有神的情趣;在艺术上他们汲取中国古典诗歌偏含蓄、讲意境、重烘染而轻描写的诗艺作风。

四十年代对中国来说,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每一个诗人个人的命运都不得不与民族阶级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只有让一己的悲欢融入群体的大悲欢中去,才是人抒情事业的真正出路。

这些决定了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诗歌主潮,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也都显示出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倾向。

因此这一时期诗歌如此发展,也是正常的,或许这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