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90d2f785acfa1c7aa00cc4e.png)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1.目的要求(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基本原理(1)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eb460c7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8.png)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用于区分细菌的死活和细胞壁结构。
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其中包含多层肽聚糖和脂肪,因此染色后它们会被结晶紫 - 碘复合物染色,呈现出深蓝色或紫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通常呈圆形或卵形,排列紧密,彼此之间不容易区分。
2. 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坚韧,含有更多的肽聚糖和少量的脂类,因此染色后它们不会被结晶紫 - 碘复合物染色,而是呈现出无色或浅蓝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呈长链或分支状,容易与其他细菌区分。
3. 活菌与死菌:染色后活菌的细胞壁结构完整,不会被染色,而死菌则会被染色。
因此,通过观察菌株的染色结果,可以判断菌株是否为活菌。
4. 不同菌株的染色结果:不同种类的革兰氏菌的染色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染色反应,而有些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无色状态。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可以反映菌株的死活、细胞壁结构、类别以及不同菌株之间的染色反应差异。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11133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b.png)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不同反应,来区分细菌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架无菌玻片,用无菌针头沾取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形成薄而均匀的细菌涂片。
2. 将玻片在火焰中加热灭菌,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用染色剂革兰氏紫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4. 用碘液滴在玻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去色剂酒精滴在玻片上,静置数秒后用水冲洗干净。
6. 用染色剂粉红色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7. 用纸巾吸干玻片上的水分,然后在玻片上滴一滴甘油作为封片剂。
8. 将盖玻片贴在涂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样本中细菌的染色情况。
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使用了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情况,并初步判断了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对于细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细菌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原理和步骤,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细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细菌学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35af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0.png)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帮助。
实验材料和方法,取得所需的细菌培养物,革兰染色试剂,无菌玻璃片等实验器材。
首先在无菌工作台上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涂抹在无菌玻璃片上,然后用火焰消毒的镊子取一根无菌玻璃棒,在细菌培养物上进行搅拌,使其均匀分布。
接着倒入革兰染色试剂,静置片刻后用水冲洗,再用吸水纸轻轻吸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其中某些细菌呈紫色,而另一些细菌呈粉红色。
紫色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粉红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壁多糖和较少的脂质,所以在染色后能够保留革兰氏染色试剂的紫色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质和较少的壁多糖,因此在染色后会失去紫色而呈现粉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不同染色结果。
这为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本次实验也巩固了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免细菌培养物受到外界的污染。
同时,在染色试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成功地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结果,并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水平。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dff68e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1.png)
印片法:取一洁净载玻片置于火焰上微热后,盖在菌苔
上,轻轻按压,使培养物(气丝、孢子丝或孢固定。
上:孢子丝
右上、右下:基内菌丝 和气生菌丝
2. 结果 革蓝氏染色阳性:深紫色 革蓝氏染色阴性:浅红色
3. 放线菌的观察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也称营养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
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内含有许多核质体, 直径约为0.2-0.8μm,但长度差别很大。色浅、较细。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基本概念: 革蓝氏染色(Gram staining) 革蓝氏染色阳性(Gram Positive) 革蓝氏染色阴性(Gram Negative)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 孢子丝(sporophore)
放线菌的基本特点
¾分枝丝状体,原核微生物 ¾革蓝氏染色阳性反应 ¾不运动 ¾大部分腐生菌,少数寄生菌,也有致病菌 ¾ 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 ¾ 许多酶和维生素的产生菌 ¾甾体转化、石油脱蜡、污水处理 ¾某些与植物共生固氮
放线菌的菌丝
1、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
隔膜,直径0.2-0.8 μ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放线菌培养观察方法 3. 观察细菌形态及运动(活体观察)
[实验材料] 1. 菌种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c6e35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5.png)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7f1e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9.png)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和结构。
实验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从实验室中获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物。
2. 细菌涂片制备: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用铅笔头均匀涂抹成薄片。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氏染色碱液、革兰氏碘液、酒精洗涤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4. 显微镜和油浸镜头。
实验步骤:1. 将细菌涂片放置在实验台上,用革兰氏染色碱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
2.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碱液流失。
3. 加入革兰氏碘液,静置1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碘液流失。
5. 加入酒精洗涤液,静置10-30秒,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6.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洗涤液流失。
7. 加入苏木精染色液,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苏木精染色液流失。
9. 将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上,用油浸镜头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或深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厚实,富含多糖和多肽聚合物,因此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能够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大量多糖和多肽结合,形成紫色或深蓝色的复合物。
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为薄弱,富含脂质和蛋白质,因此无法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会被酒精洗涤液洗去,导致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通过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和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多数为球状或梭状,常见于皮肤和黏膜表面,有些能够引起感染。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5aad52cf7375a417876f8f7b.png)
四、实验结果
• 通过观察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染色结果判 断其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阳性菌
五: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2、当对未知菌进展革兰氏染色鉴定时,如何保证 染色技术正确,结果可靠?
感谢聆听
三、实验材料
• 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碘液,番红,95%乙醇, 载玻片,显微镜等
• 菌种:大肠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 操作流程: • (1) 涂片 (2) 固定 • (3) 染色: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后水洗。 • (4) 媒染:加路哥氏碘液作用1min后水洗、吸干。 • (5) 脱色:用95%乙醇脱色直至滴加的酒精不呈紫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
生物工程学院 李中媛
一、实验目的
• 了解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根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性状
Gram stain
•
紫色
红色
革兰氏阳性
革原理
• 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 肽聚糖+脂质
G+
G-
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9955%%酒乙精醇脱脱色色 番红复染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1c7463f2fab069dc50220127.png)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显微观察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发网状结构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显微镜成像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主要是为了增加照明亮度和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以油代替空气作为光的传播介质,减少光线的折射或全反射,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
二、实验器材1.菌落: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或试剂:蒸馏水、碘液、结晶紫染色液、95%酒精、番红染色液、香柏油。
3.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擦镜纸。
三、实验步骤革兰氏染色:1.涂片取出载玻片,点燃载玻片,燃尽载玻片上的酒精和灭菌,在中间轻轻点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在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轻轻挑取少量菌体,整个过程试管口都要处在酒精灯的上方,而且速度要快,以防污染培养基。
然后在载玻片的小水滴以转圈的动作涂片,待水滴混浊后停住,等其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于菌落上,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有细水从载玻片上方向下冲洗,至洗出液为无色,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3.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将载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加95%的酒精脱色,直至流出的酒精刚好不出现蓝色,立即用水冲净酒精,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03e450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f.png)
简述菌株革兰氏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在微生物学领域中,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通过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特点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后,观察结果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革兰氏阳性菌的观察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紫蓝色,这是因为它们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壁多糖和蛋白多糖。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些菌细胞呈现出紫色或紫蓝色的颜色,通常形态较为规则,细胞壁较厚,且在细胞壁内外均有革兰氏阳性物质分布。
2. 革兰氏阴性菌的观察结果:
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或粉红红色,这是因为它们细胞壁中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物质较多,如脂多糖。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些菌细胞呈现出粉红色或粉红红色的颜色,通常形态较为不规则,细胞壁较薄,且在细胞壁内外只有少量的革兰氏阴性物质分布。
3. 其他观察结果:
除了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外,有时在染色后还会观察到一些特殊的细菌。
比如,有些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出不规则的颜色,可能是由于其细胞壁结构与传统的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有所不同。
此时
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鉴定,以确定其真实的细菌类型。
总的来说,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颜色和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和技术,如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来对细菌进行更准确的鉴定和分类。
革兰氏染色的观察结果只是鉴定细菌的第一步,只有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准确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672fc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9.png)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改变细菌胞壁结构的颜色,使得细菌可以在显微镜下通过染色观察。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特征:-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富含的脂多糖层和多肽聚糖层的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染色过程中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因此染色后呈紫色。
- 革兰氏阴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难以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而在除色过程中被洗去染色,再与著色剂(如蔗糖胺粉红色)发生反应,呈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洁净的载玻片,用酒精灯或培养基灶烧热消毒。
2. 取一株已培养好的细菌涂抹于玻片上,并用酒精灯烘烤进行固定。
3. 将玻片放入蒸馏水中冲洗,以去除多余的细菌。
4.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直到滴下的溶液不再有紫色为止,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快速滴加蔗糖胺粉红色著色剂,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玻片,使其不再出现颜色溢出。
9. 化干净后,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至1000倍的放大倍数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呈紫色,常见的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后呈红色,常见的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实验结论: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我们可以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并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这对于细菌的鉴定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明显的颜色差异,根据形态及染色结果可以准确判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5592427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7.png)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摘要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技术。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实验中,我们将细菌样本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并观察了染色后不同类型菌落的变化。
背景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常用的分类技术,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类型菌壁对染色剂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层状菌壁,菌壁数量较多且含有高量的肽聚糖和穿孔蛋白,故在革兰氏染色中易被靛基紫染色,即为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菌壁较少,含有脂质多糖结构,靛基紫容易被脱色,失去颜色,再染上对比色——碘液后,在有机溶剂乙醇中去除结晶紫染料,洗净后再用第二种常规染色溶液(抗色素溶液)染色,为粉红色。
实验方法和步骤1.将郑重筛选发酵技术及纯化分离后的细菌分别进行涂片。
2.在涂片上滴上靛基紫染剂,静置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
3.在涂片上滴上碘液,静置1分钟,然后再次用水冲洗。
4.滴上有机溶剂乙醇将片洗去结晶紫染料,然后再滴抗色素溶液在片上静置1~2分钟。
5.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把涂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即可。
结果与分析在此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类型菌落的变化。
在涂片上的细菌,经过靛基紫的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呈现出紫色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颜色并没有明显变化。
在加上碘液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依旧没有变化,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则变得更加明显,呈现更深的紫色。
在使用有机溶剂乙醇将片洗去结晶紫染料后,再加上抗色素溶液,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会继续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则变成粉红色。
据此可知,我们通过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类型菌落的变化,这对于后续实验中判断细菌种类及其特性非常有帮助。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技术,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对不同细菌样本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af26ea2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6.png)
结果判断的注意事项
观察时需注意染色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染色时间过长导致颜色 过深或过浅。
对于某些特殊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氏染色结果可能与其他 细菌不同,需结合其他实验结果进行鉴别。
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结晶紫染色
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 1-2分钟,水洗去多余染液。
复染
涂片上滴加复染液,染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复染液。
涂片
将待测细菌均匀涂布在载玻片 上。
脱色
涂片上滴加脱色液,脱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脱色液。
干燥
将涂片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 干。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断
据。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
染色过程中出现颜色不均 的现象。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后形态不 清晰。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过程中脱 落。
解决方案
调整染色时间或染色液的 浓度,确保染色均匀。
解决方案
优化制片步骤,确保细菌 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以
便观察。
解决方案
增加固定步骤,使用更好 的固定剂,以保持细菌在
在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时,需注意区分污染菌和实验菌,避免误判。
06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过程顺利,染色效果明显, 成功地进行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革兰氏染 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 了不同细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革兰氏阳 性菌和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明显差 异,为后续的细菌鉴定提供了依
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8683e7927284b73f2425040.png)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属于最重要的鉴别染色。
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两类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20-80nm),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网状结构紧密。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2-3nm),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脂多糖。
细菌经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胞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当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收缩以至关闭,阻止不溶性复合物结晶紫-碘的逸出,这样使菌体呈蓝紫色。
阴性菌脂类物质溶解,结晶紫-碘复合物随之被洗脱出,用复染剂复染后菌体呈复染后的红色。
三、实验器材1.菌种大肠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约24小时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仪器普通生物显微镜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滤纸、酒精灯、接种环等4.染料草酸钱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 %番红染色液四、实验流程涂片→干燥→固定→初染1min→水洗→媒染1min→水洗→脱色10-30s→水洗→复染1min→水洗→滤纸吸干→镜检。
五、操作步骤1.涂片取洁净的载片一张,将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却,在中央部位滴加一小滴生理盐水,用接种环在火焰旁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混合。
烧去环上多余的菌体后,再用接种环将菌体涂成直径1cm 的均匀薄层,以淡淡的乳白色为宜。
制片是染色的关键,载片要洁净,不得玷污油脂,菌体才能徐布均匀。
注意初次涂片,取菌量不应过大,以免造成菌体重叠。
2.干燥涂布后,待其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上方稍微加热,切勿靠近火焰。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16a5d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7.png)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油镜的使用,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形态,以掌握细菌鉴定的基础方法。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用于分辨细菌的结构和形态。
该染色方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中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细菌的平皿和无菌的玻璃,使用酒精灯对玻璃杯进行灭菌处理。
2.取一根无菌的铂丝,沾取扩展细菌后在培养基平皿上划线接种。
3.将接种的培养基平皿在37°C恒温箱中培养12小时。
4.取出培养基平皿,使用吹泡沫取一点接种,放到滴眼瓶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使用吹泡沫轻轻吹散细菌。
5.取一个无菌玻璃片,将油镜放在玻璃片上,使其与玻璃片连接。
6.使用无菌的锡夹夹取一小滴被吹散细菌的生理盐水,滴在油镜上。
7.将另一个无菌玻璃片放在油镜上,用力按压,使细菌均匀散布在油镜上。
8.将油镜取下,并将其放在培养基平皿上。
将油镜根据标记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放置一个培养基平皿。
9.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7°C恒温箱中,培养12小时。
10.将培养基平皿取出,观察细菌在油镜上的生长情况。
11.取一个干净的玻璃片,将油镜放在玻璃片上。
12.使用吸水纸轻轻将油镜上的细菌液吸干,并用培养基液洗净。
13.将玻璃片放在烘箱中烤干。
14.使用革兰氏染色方法对油镜上的细菌进行染色处理。
15.将革兰氏染色后的油镜进行形态观察,使用显微镜进行放大观察细菌结构。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油镜后,革兰氏染色能够将细菌染成紫色或红色。
紫色堆状或链状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可以判断细菌的形状、大小、胞内结构等特征。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非常重要,要使用无菌工具,注意无菌条件。
2.实验后要及时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污染。
3.实验中需要按照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危险发生。
实验三 细菌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技术
![实验三 细菌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46d2b06b4daa58da0114a72.png)
⑥ 复染:
已经脱色处理的细胞或其结构常以复染液作复染 以便于观察。 复染液与初染液的颜色不同而成鲜明对比,所以 复染也称为对比染色。 复染液不宜太强,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而失去对 比作用。
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
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
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
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 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结果:
② 固定:
染色前必须先行固定。其目的在于凝固细胞质和 其它细胞结构成分而杀死细菌;使菌体粘附于玻 片上以及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菌通常 不易使染料透入细胞内)。
固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火焰加热法,在特殊目的时 也可用冷冻干燥法或化学法如醇、酸、氯化高汞 、重金属盐或氧化剂等进行固定。
③ 媒染:
① 涂片制备:
随标本的种类而略有不同。
• 若为液体培养液,亦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 若为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则先取一接种环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 央,然后从培养基上取菌少许,在盐水中研磨均匀,使呈轻度乳 浊,以接种环扩成1cm2或2份硬币大小的涂面。
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放在火焰上方的热空气中慢 慢烘干。但切忌紧靠火焰烤干。
⑤ 脱色:
脱色:是使被染物脱去已染上的颜色。脱色的目 的是观察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故可作为 鉴别染色之用。
凡具有脱色作用的化学试剂称脱色剂。脱色剂或 呈溶媒作用,如醇类、丙酮等;或能影响蛋白质 的电离程度,改变其电荷性质或数量,因而影响 细菌与染料的结合程度,如酸类能减少细菌的负 电荷,故可作碱性染料的脱色剂。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6ec0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f.png)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细胞壁的结构差异。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墨汁、碘酒、95%乙醇、碘液、革兰染色试剂盒、显微镜等。
方法:1. 取一片清洁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标记好样本编号。
2. 取一根无菌的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取一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涂抹于玻璃片的一侧,用另一根无菌接种环取一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涂抹于玻璃片的另一侧。
3. 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用火烧消毒。
4. 将墨汁涂抹在细菌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碘酒浸渍1分钟,倒去碘酒,用95%乙醇洗涤10秒钟,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6. 最后用碘液浸染30秒钟,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即可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紫色,球状或椭圆形,细胞壁较厚,没有外膜;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红色,细胞形态多样,细胞壁较薄,有外膜。
两者在染色后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
实验讨论: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的一种重要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后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对于细菌的形态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特征,这与其细胞壁的结构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多糖,这也是它们在染色后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实验,并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对于进一步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前要做好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的外源污染。
2. 实验中的染色试剂要注意保存,避免受到光照和高温影响。
3.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0097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0.png)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细胞壁结构的不同,观察细菌的革兰氏反应,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情况。
实验原理: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根据革兰氏染色方法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颜色能够大致了解细菌的分类情况。
实验材料:
1. 革兰氏染色试剂(含靛派液、碘酒、脱色剂、碱性洗涤液)
2. 外部消毒液、无菌采样棒、无菌平板
3. 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 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
实验步骤:
1. 将需要实验的细菌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上。
2. 用外部消毒液将无菌采样棒消毒并晾干。
3 .取一个无菌采样棒分别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菌落上轻轻刮取,避免沾到无关菌种。
4. 将采样棒沾有菌落的一端放入一滴靛派液中浸润,再在菌液上加2-3滴碘酒,静置1分钟,使靛派液和碘酒渗透到其内部。
5. 倒掉靛派液和碘酒,用脱色剂加水洗涤液一一洗去染色剂,每次洗涤2-3秒,规定洗4次,每次可以轻轻甩去液体。
6. 最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颜色,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红色。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观察到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后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染后呈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发现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这种染色方法为快速鉴别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方法。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9e95e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5.png)
二、实验原理---简单染色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 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 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 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 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 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 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 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 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 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 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 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 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 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 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 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 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 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干燥
2.革兰氏染色
涂片:取清洁玻片一块,在玻 片两端1/4处下面用记号笔分别 标明S和E(见图示),并滴一 滴蒸馏水,分别将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大肠杆菌涂布在相应的 区域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固定
G-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95%酒精脱色 乙醇脱色 95%
番红复染
三、实验材料
• 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碘液,番红,95%乙醇, 载玻片,显微镜等 • 菌种:大肠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 操作流程: • (1) 涂片 (2) 固定 • (3) 染色: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后水洗。 • (4) 媒染:加路哥氏碘液作用1min后水洗、吸干。 • (5) 脱色:用95%乙醇脱色直至滴加的酒精不呈紫色 为止。一般脱色时间约为30s。脱色时可轻轻摇动载 片使乙醇分布均匀。水洗、吸干。
• (6) 复染:加0.5%的番红染色液染色10—30秒,水洗。 • (7) 干燥、油镜镜检观察。
四、实验结果
• 通过观察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染色结果判
断其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阳性菌
五: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2、当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鉴定时,如何保证 染色技术正确,结果可靠?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观察
生物工程学院 李染色的原理 •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性状
Gram stain • 紫色 革兰氏阳性 G+ 红色 革兰氏阴性 G-
二、基本原理
• 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 肽聚糖+脂质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