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力获得最多和最有效的实验数据以达到实验的最佳状态。

如果实验设计不当、对非实验条件控制不严、实验方法和程序安排不 合理,即使实验的规模较大、实验次数较多,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也仍有 可能无法对最初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回答,达不到原来的实验目的。
30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2.要求特征
在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 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 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 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和安慰剂 效应(placebo effect)。
11
三、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 应称为因变量。
12
(一)因变量的分类
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主要有: 1. 反应速度 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 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 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
7
二、自变量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 的变量就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8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task variable) 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 有关的某种刺激。 2.环境变量 (environmental variable)
4
理清变量类型及其定义
实验中的变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 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称为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 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相关 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 用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或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为控 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33
(一)多自变量实验

当自变量数量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中就出现了新 的现象: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 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会出现。

34
(一)多自变量实验

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实验水平 被试
A S1—S5
B S6—S10
37
(一)被试间设计
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 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
面都相等,这就是被试间设计的等组问题。
38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 随机化。
1.匹配设计(同质)
用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也有缺点: (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 2 )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 用。
25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3. 匹配法
匹配法(matching method)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
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26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4. 随机化和平衡法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31
一、多变量设计
是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
因变量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两种情 况。
32
(一)多自变量实验
多自变量(multiple independent variable)实验是
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
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从理论上讲,随机法是控 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

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27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5. 统计控制法 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 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常用的统计控制 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 权;偏相关分析等事后控制技术。
5
示意图
无 对因变量无影响的: 关 变 量 实 验 条 件 (不考虑)
实 验 变 量
因 变 量
控 研究者不关心: 制 (控制) 变 量 对因变量有影响的 研究者关心: (测量) 自 变 (操纵) 量
6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其中,变量是 实验的核心。
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 变化时,实验就产生了。 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 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 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environment )的任 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3.被试变量 (subject variable)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这些 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 、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 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
23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1. 排除法
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 出去。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 )就是一个很好的排除 法。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4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2. 恒定法
恒定法(constant method)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 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 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 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17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
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
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
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
(1)效率高 (2)实验控制较好 (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35
(二)多因变量实验(了解)
多因变量(multiple dependent variable)实验是指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分析方法常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36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即一种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
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
21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 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22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28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多变量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29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
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 实验产生有效、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用最少的人力、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
章节内容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仪器
2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二、自变量
三、因变量
四、控制变量
3
变量定义
变量(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 属性。它可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 连续变量)。
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不能完全排除个
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42
(二)被试内设计
(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实验水平 被试
A S1—S5
B S1—S5
43
(二)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 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其一,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 其二,疲劳效应(fatigue effect)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解决操作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 范围(全距)较大。
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 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 至少需要5个水平。
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 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 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40
(一)被试间设计
2.随机化设计 被试间设计中较为常用分组方法是随机化法 (randomization),就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 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41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
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
理方式,因来自百度文库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
9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 里奇曼(Bridgman,1972)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 定他的程序来下定义。那么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 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明确、统一、可量化
10
13
(一)因变量的分类
3. 反应的正确性 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 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 4. 反应的难度 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 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14
(一)因变量的分类
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protocol)是 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 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在心理学实验中 , 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 有助于我 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15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 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 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 语是心理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16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确定 (3)简单明确 (2)完全 (4)标准化
等。
18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1)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 称为效度(validity)。(最重要)
(2)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 察到。 (3)数量化。指标要能数量化,以便于记录与统计,并且量 化的指标能进行比较。
匹配(matching )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 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 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39
(一)被试间设计
匹配法实施遇到的一些问题:
( 1 )实验者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都进行匹配,常常是只在一些特 征上进行匹配,而在另一些可能相关的特征上则有差异。因此,匹 配往往是不完全的。 (2)匹配法往往耗费大量的工作量。 ( 3 )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这些特征之间如果存在 交互作用,就可能混淆实验结果。 (4)匹配法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
19
3.避免量程限制
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和地板效应(floor effect)是尤其典型的情况。(P64例子) 预备实验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设计或实验 程序方面的问题。
20
四、控制变量
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