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蝗灾的原因及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蝗灾的原因及预防
班级:12级包装工程(设计)1班姓名:莫汉豪学号:201230640117 摘要:
近年来,一次又一次的蝗灾唤醒了城市人对环境的重视,在巨大的损失中,我们是时候反思一下蝗灾出现的原因,以及了解一下目前防御蝗灾的措施有哪些。在本文中,将会提到蝗灾的现场情景和损失情况,还有我国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所做出的努力。还结合个人的对这一方面的了解,附上一些建议。
关键词:
蝗灾现状,暴动原因,药物预防,生态治理,蝗虫经济价值,消除对蝗灾的阴影
一、在课堂上了解到的蝗虫
在课堂上已经有不少同学在食用昆虫时也提到了蝗虫,但由于我的确没有食用蝗虫的经历,倒是小时候在家乡看见表哥吃过,所以对蝗虫的印象还只是小时候孩子们的玩物罢了。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通常我们都称它为“蚂蚱”,“草蜢”。蝗虫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著名的农业害虫。
可能由于我们从小生活在南方,没见识过蝗灾,但在北方,蝗灾已成为了排在涝灾、旱灾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灾害。
二、蝗灾现状
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约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发生最为频繁、受害最重。
近年来,由于受干旱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害反复,蝗虫的大发生频率上升,危害程度加重。1985年天津蝗虫跨省迁飞到河北,1995年和1998年黄淮海地区蝗虫爆发,1999年哈萨克斯坦等境外蝗虫迁入我国新疆造成大面积农牧区受害。
从蝗灾的形成形式来看,可划分为爆发性和慢发性两类。爆发性蝗灾主要是由一些具有爆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的蝗虫引起,这类蝗灾一旦发生,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来势凶猛,致灾严重,典型的有沙漠蝗和东亚飞蝗等引起的灾害;慢发性蝗灾主要是由地区性蝗虫或其他非迁移性蝗虫引起,这类蝗灾大多发生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致灾程度相对较轻,典型种类有中华稻蝗、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等。[1]
本文下面主要分析爆发性蝗灾的发生及预防。
三、爆发性蝗灾的发生原因
1、生长特性
蝗虫的繁殖力非常强,一头雌性蝗虫可以产上百头后代,在温带地区,蝗虫一般一年两代,在热带地区如我国的海南岛等地,蝗虫1年能繁殖4代。同时,蝗虫的食量很大,尤其蝗虫在3龄(蝗虫每脱一次皮为一龄)
之后,食量更是急剧增加。蝗虫发生地的食物被吃完后,蝗虫的成虫就会成群迁飞,这种特性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从而造成蝗灾。
2、环境因素
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结构不太合理,蝗虫有主要的食物来源,如果太过集中的种植这类植物,当蝗灾发生时就很难处理,必定会增大经济损失。
同时,近年来我国进行退耕还草工程,由于对退耕还草后的草地疏于管理,还有些地区的土地因各种原因撂荒了,这些地方成为了新的蝗虫的适生地,使得蝗虫的数量进一步扩大。
在现在的农业环境中,农民过多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令蝗虫的天敌失去了踪迹,蝗灾爆发的条件越发成熟。
3、生物中化学物质
无害的蝗虫组成成千上万蝗虫群体大规模破坏农作物,是5-羟色胺——亦见于人类体内的脑化学物质——造成这种成群行为的主要原因。
蝗虫通常是孤独的,但是它们在见面时释放出5-羟色胺,把它们的行为从独立变成了集合。蝗虫体内的5-羟色胺越多,它就变得越具有群居性。
尤其是在极度饥饿时,就会产生集体大迁移行为。[2]
四、预防措施
对于蝗虫的治理,应该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有的农民为了尽快杀死蝗虫,而首选化学农药的做法,但这只是一个应急手段,不宜长期使用。因为这样做在快速杀死蝗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蝗虫的天敌,给环境和庄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正因为过分强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在防治蝗虫时要以生态治理、生物防治等方法为主,因地因时地采取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这样才更符合农业发展和农民自身的长远利益。
1、生态治理
针对蝗虫的生理特征,靠改造蝗虫发生地的植物品种、地理环境等来治理蝗虫。如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如在蝗虫发生地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他林木,把一些地势较低的蝗虫发生地,改造成养鱼池,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极大地减少。在有些种类的蝗虫产卵地,如东亚飞蝗的产卵地增加植物数量,使植物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使之不适于蝗虫产卵,也是减轻蝗虫危害的有效途径。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有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安全,简便,经济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为采用生物防治蝗虫,是治蝗的重要方向。
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现在这个办法进展较快,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较成熟的技术是利用蝗虫微孢子虫(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来防治蝗虫。蝗虫食用了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会得微孢子虫病,直至死亡。这种病可以通过食物污染,使蝗虫相互咬食,以及病成虫产下带有微孢子虫病的卵,在蝗虫群中传播,形成长期的流行病。因此一次防治后,
可以使该病在蝗群中流行多年。中国农业大学经过10余年的科研攻关,已经在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进行示范应用,目前示范应用面积已达到1000多万亩,一般当年防治效果在70%左右,防治成本与化学农药相当。[3]
3、生物的化学物质
上文提到的5-羟色胺是造成蝗虫群体行动的一种因素,所以希望这一发现可能提供控制蝗灾的线索,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害虫控制方法不太可能出现彻底革新——中和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没有被设计用于渗透进蝗虫的表皮或包围其神经系统的鞘。而且这些化学物质需要在蝗虫处于孤单状态的时候使用,而那时候它们是分布在广阔土地上的稀疏目标。科学家需要对蝗虫的生物学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了解它们的5-羟色胺受体和神经元,以及5-羟色胺如何与其它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从而带来了如此显著的行为变化。[2]
五、总结
无论人类发展的多么现代化,总是无法脱离大自然这个圈子。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蝗虫对人类的影响不单单是在物质之上的,当铺天盖地的蝗虫飞入城镇时,更多的是对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我们也要正确认识蝗虫这种生物,每种事物总具有两面性。考虑到蝗虫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现在已有不少商户开始养殖蝗虫。
对昆虫的认识越深,就能越从容地面对这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住客,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1]2000年,久旱必有蝗蝗情可防治,作者:邵文杰
[2]2009年,蝗虫成灾之谜破解
[3]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