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精选】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幻灯片

【精选】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幻灯片

(3)热膨胀
由于放电通道中电子和正离子高速运动时相互碰撞,产 生大量热能。阳极和阴极表面受高速电子和正离子流的撞击, 其动能也转化为热能。在热源作用区的电极和工件表面层金 属会很快熔化,甚至气化。工作液变黑,在极间冒出小气泡。 因此,具有突然膨胀、爆炸的特性(可听到噼啪声)。
(4) 抛出金属 热膨胀具有的爆炸力将熔化和气化了的金 属抛入附近的液体介质中冷却,凝固成细小的圆球状颗
1、人本含义: 相对于天(人贵)、相对于神(重人事) 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三种对待宗教的态度: 理性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存疑
随国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郑国裨灶,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 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 不或信?” 神道设教:“祭神如神在”,统治之用
2)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关系 的和解与和谐
以天人合一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 人之本源意义上:天人一体
自然是人生命之源、价值之源,人与万物、宇 宙为一整体
• 价值实现意义上:“为天地立心” 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生生之道)的实现者,
亦可成为破坏者
重建人与自然生命的一体关联:物各付物、爱物 成物
政治之“人和”:得道多助 社会人伦之和与国家民族之和:“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 万邦。”《尚书·尧典》 人格品质的和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而不同”
2、尚中
中: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方法:执两用中,礼
“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 而及之”
特种加工是指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加工方法,即直 接利用电能、光能、热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等除了机械 能以外的能源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
4.1 电火花加工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04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伦理道德 二、 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求稳定
一、重视伦理道德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 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 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 治上的法律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 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汉唐之际的民本思想
西汉著名学者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 贱。” ——《新书·大政上》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 题的“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张载最先提出。 西周时期,产生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表达了天与人是可以相通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 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极力主张 “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 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人副天数” 之说。他认 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 露·阴阳义》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 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3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4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厚德载物
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 精神气象。
2、“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万?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史记文天祥王冕勾践韩信司马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秦代商秧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戊戌变法?现代的改革开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厚德载物?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气象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文档资料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PPT文档资料

二、义利与理欲:价值观 的深层展开
(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二)功利的取向 (三)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
三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一)儒家对“内圣”的追求 1.“内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本 体追求。 2.与“内圣”相联系,儒家的人 格理想还讲究“外王”。 (二)道家对“逍遥”境界的向往
思考题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包含哪些内容? 2.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3.传统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 4.儒道的人格学说分别代表了何种 价值取向?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 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 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 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 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 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 应帝王》
3. 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 4. 张载与理学的天人合一。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 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 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 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 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 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 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 怪异而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 ——董仲舒《春秋繁露》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及价值系统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 容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制 定了一系列保护、利用和培植生态资源的法令和措施,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生态文化风貌。 中国古代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观念层面,而且有其法律框架、机构设置,有一套 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 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 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厚德载物”意指地势厚广以承载万物,君子效法大地,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能 够承载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物。所 谓“厚德”即“大德”“高德”,指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是专指 万物而言,其首先是就一切人而言。厚德载物,就是要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即做人首 先要强调厚德和修养。只有丰富了自身内涵,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学识,并切 实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称得上君子,才能以君子的担当和强烈的责 任感、使命感去关心、爱护他人,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胸怀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包容宽忍、兼容并蓄、和谐共进。
分 析
第三节 天人合一
大学生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第二,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分 析
第三节 天人合一
一、结合实际,谈谈“唯GDP 论英雄”的危害及“天人合一”思想对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迪意义。
二、结合实际,说一说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弘扬“天人合一”人文精神,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
主编 陈金海 苗邯军
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精神》教案 (2)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精神》教案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备课笔记1.大陆型农耕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尽管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人口与土地的比例适中,若无大的自然灾害或遇到兵荒马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先民们也大体可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悠哉悠哉,因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四季有序、风调雨顺外,只要勤于耕作即可。

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各朝各代实行的是以农为主、重农抑商的政策。

农耕文明要求农民必须与土地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居住相对稳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成中国人注重实际、立身行事不尚空谈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思想性格。

中国人一直赞美吃苦耐劳的品质,始终追求的是一种恬静淡然的精神境界。

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会产生与之相适应文化制度。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2.崇德型伦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科技等方面。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升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产生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4.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素养。

二、教学内容1.哲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2.道德:讲解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如仁爱、忠诚、礼敬等。

3.艺术: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科技:讲解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如古代发明、医学、天文学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讲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系统性的讲解,使学生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和看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通过课堂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与材料准备1.教学PPT: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各个方面,用于课堂讲解。

2.视频资料:播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4.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文化典籍、学术论文等,供学生课后阅读和自学。

五、课堂活动设计1.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角色扮演:选取典型的文化场景或事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文化创意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和制作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作品,如书法、绘画、工艺品等。

六、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

在其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光照华夏、傲视世界。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对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作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因为,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并创新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永远充满篷勃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

从其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

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质文化,即制造工具,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如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

至殷商的神本文化发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内容的礼制,具有很强的伦理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此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真正发源。

每当国家处于乱世时,文化反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的景象。

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文化学概念。

他认为人类文化是多源头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辉煌的文化:中国出现了孔、老、孟、庄等一系列哲学家,巴勒斯坦拥有一批希伯来的先知,希腊则产生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一批哲人。

这一时代就是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现在世界上的许多文化学者都接受了这一概念及“轴心时代”的学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冲突交织、新的阶层之兴起、私家学者的出现,从而为文化进行重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一时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
攻”为主张的墨家、以“阴阳五行”为消息的阴阳家等,各家代表皆是一代宗师,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局面;这一时代,中国文化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论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之感;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凌踞百代,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推动力。

春秋战国虽是文化激扬的时代,但于国家的稳定不利,待秦统扫六合,并吞八荒,一统天下,成帝王之始祖,励精图治,除旧立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一气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气势,使其文化也散发宏阔之精神。

但思想上却是实行专制,“焚书坑儒”,中国文化遭受第一次浩劫,秦转二世便亡,汉代帝国逐步强大,政治上的统一,促使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齐放的状态被“儒学独尊”所取代而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也实现“大一统”,从此儒家文化便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文化,统治中国人民思想近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封建社会可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瞬间行至魏晋南北朝,历经三
国争雄、西晋短命、北方十六国与南方政权的快速更替,频繁战乱,社会动荡,可谓又一个乱世。

其间的文化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

这一时期,由道家哲学发展起来的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魏晋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使后世的书画创作具有了超凡脱俗、自乐逍遥的风格,同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影响极大。

我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诞生、发展和壮大,同时,另一支异国宗教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对撞、相互融合的文化多元时代,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使中国文化的机体不断强健,使中国文化的胸襟不断宽大,兼容并包。

这种气度,在强大的唐朝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唐朝乃中国封建社会的隆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国风范。

仅其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朝气蓬勃、有容乃大的时代气质,敢于创新,敢于大胆吸引并容合外来文化。

其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历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各种文化的集大成时代。

值得特别提一笔的是唐朝的诗歌创作空前活跃,诗人辈出,一大群天才诗人的出现,使唐诗佳作多如繁星,诗歌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界,可谓独冠古今,所以唐朝的诗便是诗的唐朝。

此外,唐代还是书法的黄金时代,绘画的极盛时期。

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就其文化的气度而言,也是令后世仰慕不已。

与唐朝豪放、大开大阖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则以内倾、精细、雅致著称。

这是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微弱的政治、经济结构变更所致。

这一时代的文化,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浸透着宋型文化这一特色风貌。

哲学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这对后世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理学一方面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意识,注重气节与德操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一方面,其也强调对人的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约束,后来成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理论基础。

宋代精雅的文化风格还反映在文学上为宋词、宋画及文人生活情趣等方面。

如宋词绝大部分都呈婉约、阴柔为主;宋画则将诗、书法融入画之中,显示温柔恬静画风。

(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描绘他十分熟悉的江南水乡洞庭湖畔的平远景色。

山峦连绵起伏,云遮雾绕,平坡林木成簇,偶露平屋一角,景致十分简括,在画家的画笔之下,群山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图景虚中见实,生动传达出江南山川的神韵。

)由于
宋朝城市经济比较活泼,与宋上层恬淡的文化相反的另一种文化也在此时悄然而生,这就是生于城市瓦舍勾栏的市民文化(说话艺术,话本),此种文化野俗、生动,是宋文化系统中一股新鲜别致的力量,为元曲的诞生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宋朝的周边地带,辽、夏、金、元一直长期对中原虎视眈眈,常常对宋进行骚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由此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是宋文化忧患意识渗透其各处方面,二是游牧民族从宋文化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营养,同时,游牧文化进入宋文化,二者进行着深刻的交融。

待蒙古族入主汉地,成就帝业,中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使元不得不利用理学来统治,理学从此成为文化主导。

这一时代由于科举制长期的停止,大多文人被迫沦为
下层,于是吸取宋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化长处,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便是元杂剧。

同时,由于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接触机会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外域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由此传入国外,可谓世界与中国文化第一次大交融。

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衰败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处于封建专制最顶峰,所以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空前的文化专制,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

明清“文字狱”盛行,中国文化遭受又一次浩劫,文人不敢有新创造,只有沉学研究古代的东西,汇编古典文化,进行考证与校对,故这一时期,许多文化典籍和文献汇集成果众多,这为保存我国古典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同时,由于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早期启蒙思想思潮也泛起,少数有思想和反叛精神的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封建正宗文化和思想进行了勇敢的开战,他们注重经世致用,提倡面向实际,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从而宣告了封建文化的没落和寻找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华民族在内外交困的境况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批判、救亡与启蒙并行的民族自救运动。

一代青年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试图构建新的文化体系。

以上便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概貌。

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几条规律:一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的。

二是一个文化生命的发展一般也要经历产生、发展、壮大到衰退的历程,如果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穷而思变,思进,革新,就会消失。

中国文化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懈探究、理性反思和科学抉择。

三是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就是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贯穿其中,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几千年绵绵不绝。

四是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和稳定性,不论是外域文化,还是外来民族的文化,不论其在军事、政治上表现得多强大,但最终会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

五是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的,是“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且从未中断过,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是中国文化对外国影响久远而且巨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