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十章 地球的资源汇总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ab06bec77da26925c5b06b.png)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
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
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af2080d4d8d15abe234eab.png)
2矿物
常见矿物 按是否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分为造岩矿 物和非造岩矿物。 按是否可利用分为矿石矿物和非矿石矿物。 按化学组成分为单质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 矿物、氧化物矿物、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硫酸 盐矿物等。
2矿物
常见的造岩矿物: 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金云 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 石、高岭石、石榴石、蛇纹石、绿泥石、阳起石、磷 灰石等。
火山角砾岩
石灰岩 白云岩 硅质岩 煤 石油 天然气 岩盐
火山碎屑岩也具有成层性
泥裂和雨痕
泥裂和鸟的足迹印痕
3岩石
变质岩 变质岩是地壳中先成的各类岩石(原岩)在周围 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岩石的成分和结构随之变化而形 成的新的岩石。 变质岩是在原岩不发生整体熔融的情况下被改造 而形成的,这一点区别于岩浆岩。
1 元素和化合物
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可将元素分为五类:
造岩元素,是指地壳中丰度前十位的元素,是组 成地壳岩石的主要元素,又称主量元素、常量元素, 也称亲氧元素。 造岩元素中氧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以阳 离子形式存在,组成含氧盐和氧化物,含氧盐中的硅 酸盐是地壳的主要化合物形式。
1 元素和化合物
5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矿石
丰富不等于富集。例如,铝比铁丰富,但铝比铁 更分散,铁更易富集成矿。钾与钠的丰度相差无几, 但钾富集成矿的程度差得多。 自然过程的总趋势是分散,因为分散是趋于无序、 使体系内能减小、趋于稳定的过程。而富集是有条件 的,是不稳定的。因此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应该珍惜。
矿物的解理:一组极完全解理,云母
矿物的解理:三组完全解理,方解石
矿物的解理:二组中等解理,长石
矿物的解理:极不完全解理,贝壳状断口,石英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049c9d5f61fb7360b4c65ab.png)
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
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
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块状构造花岗结构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
岩套。
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绪论地球为地球科学研究对象有以下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
含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辩证分析: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
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地球概论资料
![地球概论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bf89e8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b.png)
地球上的水资源与土壤
水资源
• 地表水:如河流、湖泊、冰川等。 • 地下水:如井水、泉水等。 • 水资源利用: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
土壤
• 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因和性质,土壤可分为黏土、砂土、壤土等。 • 土壤分布: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如热带地区的砖红壤,寒带 地区的冻土等。 • 土壤保护:如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等。
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
• 构造地貌:由于地壳的升降、折迭、走滑等运动形成的地貌,如山脉、高原、盆地等。 • 侵蚀地貌:由于水流、风、冰等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峡 谷、冰川等。 • 堆积地貌:由于水流、风、冰等自然力对地表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沙滩、湖泊、沙 漠等。
地球表面的自然灾害
地球的大小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 • 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6千米。 • 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亿立方千米。 • 地球的质量:约为5.97 × 10^24千克。
地球的重力与磁场
地球的重力
• 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2。 • 重力场:地球的重力场受地球的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均匀性。
• 地震:地壳内部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表的震动。 • 火山喷发:地壳内部的熔岩和气体通过火山口喷出。 • 洪水:由于强降水、冰川融化等原因引起河流洪水泛滥。 • 飓风:热带气旋引起的大风、暴雨等灾害。
02
地球的物理特性与地理特征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 椭圆球体: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椭圆球体,但由于地壳的凹凸不平,实际形状略有 差异。 • 地球的扁率:地球的长轴半径与短轴半径之比约为23:22,扁率约为1:298。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010e4f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c.png)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概论(长安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长安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长安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325e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7.png)
地球科学概论(长安大学)长安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其次为氦,其他元素较少。
A:对 B:错答案:A2.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大部分陨石在通过地球大气圈时都会发生燃烧。
A:错 B:对答案:B3.对流层上部存在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护伞。
A:对 B:错答案:B4.上地幔上部的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为刚性,有强度。
A:对 B:错答案:A5.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
A:太阳能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构造作用能 D:重力分异能答案:B第二章测试1.Quartz exhibits conchoidal fracture.A:错 B:对答案:B2.The hardness of mica is ().A:4-5B:2-3C:1-2 D:3-4答案:B3.Galena exhibits perfect cleavage.A:对 B:错答案:A4.Olivine crystals normally form granular habit.A:错 B:对答案:B5.Cleavage angle of pyroxenes is about 78°/93°.A:对 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风化作用包括哪些类型?A:化学风化 B:物理风化 C: 太阳风化 D:生物风化答案:ABD2.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哪些作用?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C:压实作用 D:沉积作用答案:ABC3.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构造 B:地形 C:气候D:地质答案:ABCD4.下列哪些岩石属于陆源碎屑岩A:硅质岩B:砾岩 C: 粘土岩 D:砂岩答案:ACD5.下列哪些岩石属于化学沉积岩?A: 硫酸盐岩B:硅质 C:石灰岩 D:砂岩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河流的侧蚀作用,可使河谷的横剖面逐渐发展成 "U" 形谷。
《地球概论》课件
![《地球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7365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a.png)
添加 标题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
添加 标题
气候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
添加 标题
气候带的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
添加 标题
气候型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 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的特点
地球物理模型:建立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幔对流等模型
实验室分析: 通过实验室 仪器和设备, 对地球的物 质、结构、 演化等进行 分析研究
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地 球环境、地 质过程等, 对地球的演 化、地质灾 害等进行研 究
实验设备: 包括显微镜、 光谱仪、地 震仪、地磁 仪等
实验方法: 包括地质年 代测定、地 球化学分析、 地震波分析 等
海洋深度:平均深度约 3800米,最深处为马里 亚纳海沟,深度超过 11000米
海洋温度:从赤道到两极 逐渐降低,热带海域水温 较高,极地海域水温较低
海洋盐度:海水盐度约为 3.5%,不同海域盐度有 所差异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种类 繁多,包括鱼类、贝类、 海藻等,是地球上最大的 生物资源库
海洋资源:海洋蕴藏着丰 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和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 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海洋 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其中对 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一层。
地核:地球最内层,由铁和 镍等金属组成
地幔:地球中间层,由熔融 的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ae97c90242a8956bece4b1.png)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9d0d0179563c1ec5da7137.png)
1.什么是矿床和矿石?矿床:地表或地壳里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石:从金属矿床中开采出的并具有冶炼金属价值的固体物质,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2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有什么感觉?答:地震时发出的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纵波两类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一致,因此当纵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互相垂直,因此当横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纵波速度快,先到达地面,横波速度慢,后达到地面。
另外,纵波可以在固、液、气各种媒介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因此,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纵波到来,后感到横波到来,也就是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3.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
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如果您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第二点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第三,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第四,做好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ppt课件
![科学七下《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880d820b1c59eef9c7b482.png)
21
主要石油圈闭类型 22
3. 其它能源
其它能源包括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潮 汐能和太阳能等。
(1)核能
是指核燃料经过核反 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铀是目前利用最广 的核资源。核能的利 用主要是建立核电站。
铀235放射性衰变释放核能示意图
确定种类 3125 21000
估计种类 3500 23000
•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以及动物自身的演化规律,近2000年 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绝灭了。
• 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 35
3. 人口资源
• 人类既具有生产和创造物质 财富的能力;同时,又大量 地消耗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导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过程。 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矿床的过程。
7
温泉或间歇泉 石灰华沉淀
热液矿床的形成模式
8
5、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
(1)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放射性金属///稀 有、稀土金属
(2)非金属矿产
平均年径流量 人口 人均年径流量
(mm) (108人)
104m3/a
609
1.46
3.55
313
0.27
11.56
317
2.54
1.17
1476
1.88
19000
276
11.85
0.22
541
8.44
0.21
1470
1.24
0.34
32
北京地大 地球科学概论
![北京地大 地球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fb1f9a336c1eb91b375d64.png)
北京地大地球科学概论目录前言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二节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第四节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二、太阳系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一、地球二、月球和地月系第四节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二、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大气圈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圈的结构三、大气的热状况四、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水圈一、水圈的组成二、水圈的循环第三节生物圈一、生物圈的概念二、生物圈的组成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第二节地壳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二、地壳的类型三、地壳的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第一节地质年代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二、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三、地质年代表第二节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二、地质作用的类型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第一节风化作用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二、风化作用的产物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剥蚀作用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二、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第六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第一节搬运作用一、搬运作用的方式二、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三、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第二节沉积作用一、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二、地下水、冰川及风的沉积作用三、湖泊(及沼泽)的沉积作用四、海洋的沉积作用第三节成岩作用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第一节岩浆作用一、喷出作用二、侵入作用第二节变质作用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地壳中三大类岩石的演变第八章构造运动第一节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一、地形变测量反映的现代构造运动二、构造运动在地物上的表现三、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表现第二节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一、地层的岩相变化及厚度二、地层的接触关系第三节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一、岩层产状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第四节地震一、地震的有关概念二、地震的成因类型三、地震地质作用第九章地球动力系统第一节大陆漂移第二节海底扩张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二、海底扩张说的验证第三节板块构造一、板块的边界类型及板块的划分二、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三、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第十章地球的资源第一节矿产资源一、矿床的基本概念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第二节能源一、煤二、石油和天然气三、其他能源第三节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二、世界土地资源状况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四节水资源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性二、世界及中国水资源的概况三、水资源的利用第五节生物资源一、植物资源二、动物资源三、人口资源第十一章地球的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大气环境一、大气圈的主要作用二、气候带三、气象灾害四、大气污染五、大气环境变迁第二节地球的水环境一、水环境的基本特点二、水圈灾害三、水环境污染第三节地球的生态环境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二、森林生态系统三、生态平衡四、生物灾害第四节地质环境一、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二、地质灾害三、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第五节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地理环境的保护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天文地质一、宇宙起源新说二、陨击作用三、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四、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第二节太阳系及地球的起源一、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基本问题二、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假说第三节地球的演化一、地球内部层圈的形成二、地壳的演化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演化主要参考文献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章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783a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f.png)
二、矿产资源的特点
1、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或有限性)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不确定性(相对准确性) --勘探难度与投资风险
3、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空间性) --自足差异与流通
4、概念的动态性(时间性) --利用开发和改造的无限性
5、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
6、价值特性(有用性和稀缺性) --使用价值的体现
● 要点:对人类有用、在一定条件下、天然产出。
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包括:
◆ 矿产资源、 ◆ 能源资源、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资源、 ◆ 水资源、 ◆ 生物资源、 ◆ 海洋资源、 ◆ 气候资
源、 ◆
旅游资源 等等。
中国与世界及一些国家
三、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数量有限、可替代资源的品种有限
2、区域性 资源分布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2、石油和天然气
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油品需求量以 4 %-12%的速度增长,而相应时期,石油、天然气产量 的增速分别为1.59%和3.9%,明显反映供不应求。天 然气尚可基本持平,但石油缺口已明显扩大。
《中国能源展望》(IEA,2002) 预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由 2001年的每天4.2Mb增加到2030年 的每天9.8Mb,石油净进口量占整 个石油需求量的份额将由2001年 的34%增加到2030年的82%。(?)
可再生能源扩大应用的前提是降低成本。 ● 开发和使用经济、洁净能源(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 源)是21世纪世界能源科技的主题。 ● 能源结构第三次变革预计需100年左右,在未来50年,世 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导,以可再生能源 和新能源为补充,同时以发展节能技术为基础。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及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及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c0be3c5ef7ba0d4b733b23.png)
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Ga,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Ga;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bdf1e85ef7ba0d4a733b30.png)
第十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河流与自然循环河流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地质营力,将大量水体及风化作用产物从陆地输入湖泊和海洋,是自然界水循环、碳循环和岩石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和外部动力。
1、河流概述大气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流速小、水层薄,水流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的网状细流-片流。
片流的搬运物质在山坡的低洼部位和山麓堆积,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在山麓地带连成覆盖斜坡的裙状地形,称坡积裙。
洪流片流水层向沟槽集中,水层增厚,流水量增加,片流转变为线状洪流。
有固定流向,水流时断时续。
切割较深的沟谷称冲沟,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坡低平地带堆积,形成洪积物。
扇状分布者称洪积扇。
许多平行发育的冲沟在山前低平地带堆积,洪积扇扩大相互联结成洪积平原。
河流冲沟有充足的补给水源时,形成具有永久性水流的河流-河谷中的经常性水流。
河谷中常有流水的部分称为河床;河床中间的平缓部分称为谷底;谷底以上的斜坡部分为谷坡。
河谷的横剖面形态有三类:V形谷、U形谷和碟形谷。
河流的动能河流的水体处于运动状态,具有动能:E = 1/2 ×QV2Q:流量;V:流速河流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包括流速和流量;河流的动能是地质作用-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能量来源。
河流的流速河流的流速取决于河床的坡度-坡度陡则流速快。
河床横剖面形状:半圆形河床中流水与河床之间的摩擦阻力最小,宽而浅(碟形)的河床中流水的摩擦阻力最大;搬运的碎屑物类型:山区河流主要为砾石和粗砂,平原河流为砂、粉砂和泥。
河流的流量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面积的水量,大小取决于流域面积和降水量。
河流的流量随季节变化。
洪水期,河流流量通过支流水体补给急剧增加,枯水期,流量明显减少。
同一河流的流量向下游方向逐渐增加。
2、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的动能并以搬运的碎屑物质破坏河床,作用方式有:水力作用-河流机械冲击力侵蚀河床。
磨蚀作用-流水以其携带的泥砂和砾石为工具,磨蚀河床。
溶蚀作用-流水溶解部分矿物和岩石,侵蚀河床。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db10c1a1c7aa00b52acbb6.png)
一、概念1.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4.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7.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8.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9.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
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10.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11.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12.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
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且因此而得名。
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13.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4.变质作用:指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5.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c687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f.png)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恒星(太阳):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自己能发可见光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氢和氦。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自身成圆球状,质量足够大,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矮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近似圆球形,不能清除自身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质量很小,球状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慧核、慧发、慧尾)流星: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被地球引力吸引最终坠落地球。
天体系统: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远日行星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类地行星类木行星巨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打扰⏹适宜的自身条件:温度适中、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水星;密度最大的是地球;密度最小的是木星。
金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不一致;水金地火没有光环,其他都有)太阳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太阳的结构:日核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黑子、光斑日珥、耀斑太阳风黑子: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太阳活动,温度比周围光球低光斑:是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一般环绕着黑子日珥:是太阳色球层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发光并迅速增强的现象,是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现象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磁暴:电离层干扰,产生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指南针失灵、候鸟迷失方向、加重一些心血管病人的病情、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增加)流星:游荡在行星空间中的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快,称为流星体。
陨石: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斜度)、岁差⏹偏心率:地球椭圆形轨道中两焦点间的距离与最长直径的比值⏹黄赤交角(斜度):黄道面和天赤道面的交角⏹岁差:天球上的春分点沿黄道逐年自西向东缓慢后退●近日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更快●恒星月、朔望月●银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银盘和银晕●弗里德曼三种不同类型的宇宙模型:开放的、平坦的、闭合的●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通过测定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依据其蜕变规律推算岩石的年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金属矿产按工业用途分 (1)冶金辅助原料:
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白云岩和石灰岩等; (2)化学工业及化肥工业原料: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 、钾盐、岩盐、明矾石、石灰岩等; (3)工业制造业原料:
综合利用是钴、银、铋、铼、镉、 硒、碲、锗等矿产的主要来源。如在我 国攀枝花铁矿,钒、钛伴生矿产已开始 被利用。
未来人类所需矿产资源相当一部分可能取自海 洋。浩瀚的大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是独居石、钛铁矿、磁铁矿、锆石 、磷钇矿等的重要来源,也是优质硅砂的基地。
海底含金属软泥、锰结核与大洋中脊上的块状 硫化物矿床都可能成为开采对象。
非金属矿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矿产,石器时代 的石刀石斧、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等都充分说明这 一点。按分类可看出非金属矿产用途很广。实际上,现在 人类对非金属矿产的需要量已远远超过同期对金属矿产的 需要量。
非金属矿产具与金属矿产不同的特点,表现为:
①组成非金属矿产的主要元素O、Si 、Al、Fe、Ca、 Na、K、Mg等克拉克值高,故矿种多、分布广、储量大;
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就是矿床。
一、矿床的基本概念
矿床 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 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 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床的概念包括地质和经济技术条件两方面 的涵义。
就地质上而言,矿床是由特殊地质作用-成 矿作用形成的地质体;就经济技术条件而言,矿 床的范畴随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而改变,现在无 法利用的矿物和岩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 进步,将来有可能作为矿产加以利用。
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
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萤石等; (5)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
长石、石英砂、石英岩、高岭土和粘土等; (6)建筑材料及水泥原料:砂石、浮石、白垩、石灰岩、 大理岩、石膏、花岗岩、珍珠岩等; (7)宝石及工艺美术材料:硬玉、软玉、刚玉、玛瑙、水 晶、石榴子石、绿松石、琥珀、叶蜡石、蛇纹石、孔雀 石、电气石、绿柱石、橄榄石等。
外生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表的矿 物、岩石和矿床,其次是生物有机体和火山 喷出物。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地表的岩石 或矿床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结果有用物质 或在原地聚集成矿或被介质搬运至适当环境 富集成矿。
外生矿床包括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矿床的作用。 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温度和压力的增高 ,内生矿床、外生矿床以及某些岩石的矿物 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构构造以及 矿体的形状和产状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 后使有用物质富集或进一步富集而形成各种 矿床,即变质矿床。 变质矿床包括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 床和混合岩化矿床。
②利用方式多,除少数矿种用来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化 合物外,大多数矿种可直接利用某些矿物、矿物集合体和 岩石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特性;
③可一矿多用,如膨润土、高岭土等粘土矿物既可作 耐火材料和陶瓷原料,又可作填充料、涂料等;石灰岩可 依据其不同性能用作电石、水泥、化工、熔剂、建材等原 料。
尽管非金属矿产矿种多、分布广,但 对于某些开采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工艺 性质特殊的矿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也有局 限性,如硫、磷、钾盐、宝石等,再如 金刚石主要分布在扎伊尔、博茨瓦纳、 澳大利亚,重晶石主要分布在美国、印 度和加拿大。
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矿产 资源量称为储量。实际上,许多矿产都 有比储量大得多的资源量。
随着找矿工作的继续进行和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一些潜力资源和未经发现 资源将转化为储量,而且还会发现很多 新类型矿床与矿产新来源。
当今世界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而 地表或近地表富矿日益减少,这就必然要大量 利用贫矿、杂矿,开采深部矿、新类型矿床和 边远地区矿床。近年来世界很多矿产储量的增 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降低工业品位、扩大开 采深度和发现矿床新类型取得的。
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的温高压环境而 引起岩浆活动,岩浆在活动过程中携带本身及 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向地壳浅部运移侵入。随着 温度、压力逐渐降低,在地壳不同深度、不同 温度、不同压力和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由岩 浆分异作用产生的或由岩浆分泌出来的气液物 质逐渐冷凝沉淀,使有用元素富集而形成内生 的各类矿床,即内生矿床。
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
(一)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目前,世界上已知矿产1150多种。按矿产性质和工 业用途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划归能源类型)。
1.金属矿产
从中可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产资源。按工业用途分 (1)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铝、镁、镍、钴、钨、 锡、钼、铋、锑、汞等; (3)贵金属矿产: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4)放射性金属矿产:铀、钍、镭等; (5)稀有、稀土和分散金属矿产:钽、铌、锂、铍、锆、 铯、铷、锶、镧、钕、钐、钇、锗、镓、镉、硒、碲等
矿产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总体上说 是开采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特别是那些优 质、易采的矿产,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屈指可数 ;并且由于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即使是国 土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矿 产资源上完全自给自足。。
以我国2010年的矿产需求为例,铁 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 钾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左右。
金属矿产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黑色金属 矿产中的铁矿是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有色金 属矿产中的铜、铝、铅、锌广泛用于电气工业、 机器制造、化学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各个方面;贵 金属矿产中的金是货币的代表,在工业上也有广 泛用途。
金属矿产提供工业使用的主要是金属元素。这 些元素的克拉克值通常都比较低,它们必须通过 成矿作用才能富集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石。 许多矿物都含有金属元素,但只有其中的某些矿 物才具有工业价值。如开采铁的矿物只有磁铁矿 、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4种,适合开采金的 矿物主要是自然金、银金矿、 碲金矿3种。
因此在未来的找矿工作中,人们将日益重视 寻找隐伏矿、深部矿及一些近地表的大而贫的 矿床。同时根据新的地质理论和找矿技术以及 开采、冶炼等方面成就重新评价已知矿床的储 量与研究老矿区潜力,也具重要意义。
综合开采利用矿床的方法今后将日 益普及,目前有些国家伴生产品的增长 速度已超过主要产品的增长速度。
围岩
指矿体周围的岩石。矿体与围岩的界线通常是清 楚的,但有时逐渐过渡,这时只能依靠取样和化学 分析数据,按工业指标的要求来圈定矿体边界。
成矿作用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 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成矿作
用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按作用性质和能量来源不 同,可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 矿作用三大类,相应形成的矿床分别称为内生矿床 、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内生矿床,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夕卡 岩矿床、热液矿床和火山矿床等。
图10-1 内生矿床理想综合示意图
1-岩浆矿床;2-伟晶岩矿床;3-夕卡岩矿床; 4-热液矿床;5-次火山岩矿床
外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太阳能的影响,在岩石圈上部、 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 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作用。
另外,海底还有大量磷酸盐、重晶石、 沸石、海绿石、红色粘土(可提供锰、镍、 铜、钼、钴等资源,可能还有铀)等,总量 也相当可观。
海水中的矿物含量也相当丰富,含量较 高的元素近60种。目前 1/3的商品盐、1/5 的镁、大量的溴来自海水。
我国金属矿产分布也不均衡。如铁矿主要 分布在辽宁、冀东、川西等地,铜矿主要分布 在川滇、西藏昌都、山西中条和长江中下游等 地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南岭、川滇和秦岭- 祁连山一线,金矿主要分布在山东、青海等地 ,钨矿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
2.非金属矿产
可提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或可直 接利用的非金属矿物及其集合体的矿产 资源。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
的主要指标。大多数金属矿石以其中所含金属元
素或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数表示,大多数非金属矿石 以其中有用矿物或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数表示,而贵 金属以“g/t”表示,砂矿以“g/m3”表示。
母岩
指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如形成纯橄榄岩和 辉长岩过程中可分别结晶分异出铬铁矿和钒钛磁铁 矿,这样形成的纯橄榄岩和辉长岩就分别是该铬铁 矿和钒钛磁铁矿矿体的母岩。
地球资源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矿产资 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一节 矿产资源
一、矿床的基本概念 二、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与前景
矿产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 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 资源。
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进行经济建设 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从现代化工业和农业出现以来,对矿产 的种类和需求量日益增长。矿产的丰富程度 及开发利用程度是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经济 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矿产资源前景
二次世界大战后矿产品种显著增加。 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元素周期表中可提取利 用的元素已由40年代的30多个增加到70多个, 工业上利用的矿物占已知2500种矿物的15%。 1976年世界开采的矿石量超过120亿吨,连 废石在内总开采量达1000亿吨以上。 近30年来,世界矿产开采量的增长速度显著 加快,1961~1980年间,铁矿石开采量占20世 纪以来80年中总产量的近55%,钾盐占67%, 铝土矿占近80%。
海底锰结核含锰约35%、铁18.5%、镍和铜各 1%左右、钴0.5%,还含有可供利用的钛、钒、 铅、锌等元素,具很高的开采价值。估计海底锰 结核总量达3万亿吨,所含锰、镍、铜、钴四种金 属总量分别是陆地储量的200、320、40和1000余 倍,而且现在还以每年增加1000万吨结核的速度 继续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