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修订版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e8da6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d.png)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说,我十五岁决定发奋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的时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扰,对很多事情开始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当然,有学者认为,“耳顺”应该是“圣顺”,古代在传抄的时候,抄错了。
我曾经对此题有过解答,此处从略);七十岁的时候,能够从心所欲,但不破坏规矩。
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
「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养上,「知天命」则转向客观世界的体认。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伯牛这样的人不应该有此疾,而竟有此疾。
在道义层面的「不应该」与事实层面的「是」发生了矛盾,孔子把这无可奈何之事归之于命。
这是人力无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道是「应该」行的,道之行才合乎义。
但无论道行还是道废,都受客观限制。
这种限制是命,非人力可为。
既不是孔子所能决定,也不会受到公伯寮所影响。
人事已尽,还不得成功,这便是命。
既然成败都是命,那还要人的努力做什么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观,恰恰是为了凸显人力。
道之行或不行,是现实的成败问题,这是非人力可为的。
但道「应行」却是价值问题,这是人可以主宰的。
事实层面的「命」与价值层面的「义」就此分判。
我们所做所为,不是为了事实层面的成败,而是在价值层面「应该」。
有人对此不理解,从事实成败的角度认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对此孔子也有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经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为了成败,而是「行其义」。
读《五十而知天命》有感
![读《五十而知天命》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a30ed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2.png)
读《五十而知天命》有感“知天命”是古人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就是说一个人到了50岁左右的年龄时,就会明白什么是天命。
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五十而知天命》的作者是李泽厚。
《五十而知天命》中对生活有感悟,通过学习别人对生活的感悟、探索等一系列的总结,去深入认识到天命。
也有以往读过的文章。
而李泽厚不但知天命,还知性命。
对知性命的意思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能知道他在50岁时已经参透了天命和性命的关系,只是单单有点懵懂而已,对人生没有多大影响。
天命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理解,如果你没有亲身体验,根本无法理解什么叫天命。
我们现在的人经常讨论天命,在人生的前半段活得痛苦,因为迷茫,当突然醒悟后,却发现人已老,活不起了,想到了死。
但是在死之前又很无奈,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度过这几十年。
所以会有人说:“人生真的太短暂了!”《五十而知天命》一书讲述了作者对自己在50岁时写下的一些文章的回忆。
书中写了很多著名的故事,例如:南方的草,北方的海;背影,散文,序言,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
有一篇是他写的《一个青年艺术家在战场上的遭遇》,讲的是他被抓壮丁的事。
在这里面他不但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
并且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与党的接触,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中国共产党的政党。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与梁漱溟先生的交谈。
梁先生告诉他,人生就是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此后,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下去。
听了这句话后,顿时觉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让自己又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自己的本性生活下去”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尤其是人到中年,步入晚年后。
就如:儿孙自有儿孙福,就像他们长大了自然有自己的世界,他们需要走向社会,而不是把自己的希望都放在自己身上。
可是自己还活着,没有退休,就有义务继续尽孝,可是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感到孤独,寂寞。
“本性生活下去”,就是遵循本心生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必要求完美。
人生随笔——尽人事知天命
![人生随笔——尽人事知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28882216137ee06eef9186a.png)
尽人事,知天命文/春雨夜泊尽人事,知天命是一个儒家的命题。
与之相同意义的一句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它们都是在讲一个人的处事态度。
尽人事,就是人的所为。
儒家认为,每一个人从道德层面上都有应该做的事情,并表现为一种貌似天然的要求。
当然,它的逻辑起点是儒家的仁的本质要求。
既然人的所为是理所当然的,它就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
那么,这种有为和道家讲的无为就表现为一种奇妙的吻合,因为都是在讲“顺其自然”。
所以,儒家称之为“无所为而为”。
知天命是说,尽人事,做事情,其成败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
这个外部条件超出了我们个人控制的范围。
所以说,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外部条件是否具备。
这个外部条件包括诸多不确定因素,就是冥冥之中的命运。
儒家认为就是天命或天意。
既然我们做事情只能在自己控制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对于外部条件,对于不可控制的部分,那就只能交给上天了。
所以,儒家要求君子要知这种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一个人大概要到五十岁的时候,才能历练感知这样深刻地道理。
既然天命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那么,我们就踏实做事情,至于成败就不要盲目忧虑了。
怎样做到知命呢?就是要明白上述道理。
要知道,做事情并取得外在的成功,需要配合一定的条件。
但这些外在的条件往往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怎么办,我们所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达到力所能及,而不要去计较外在的成败。
这就是一种知命的态度。
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你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会安心快乐地去做事情。
成功了,为自己的努力而骄傲,但不要忘掉外部条件的好运相助。
失败了,好好检讨自己,是不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也不要忘记外部条件的限制和不逮。
如果自己已尽力,是外部因素导致失败,那就不要苛求自己,又有什么可沮丧的呢。
如果到了这样一种境界,我们就能像儒家描述的君子一样,可以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境地。
知天命顺天道
![知天命顺天道](https://img.taocdn.com/s3/m/2d041b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d.png)
知天命顺天道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渴望寻找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意义。
古人常说,“知天命,顺天道”,意味着我们应该认知并顺从天地规律,适应自然的规定,从而达到心灵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知天命,顺天道”这一哲学观念的内涵和应用,以期引导我们去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一、知天命知天命,首先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和人生的规律。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并为之努力奋斗。
人生是一场旅程,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这个基础上明确目标和求取方法。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其次,知天命还意味着了解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宇宙是一个浩瀚而奇妙的存在,它遵循无数的规则和定律。
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观察、研究和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二、顺天道知天命的基础上,顺天道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导原则。
顺天道即顺从自然的规律和宇宙的意愿,而不是逆反或者过度干涉。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我们在宇宙间只是微尘般的存在。
当我们尽力去适应和顺应自然的规律时,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顺天道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和社会的规范。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只有在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规则和道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同时,顺天道也要求我们要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三、知天命与顺天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实践知天命和顺天道的理念呢?首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和伦理道义。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体验,通过教育和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和寻求内心的平衡来增强知天命和顺天道的实践。
尽人事知天命的意思
![尽人事知天命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20791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6.png)
尽人事知天命的意思《尽人事知天命》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尽人事知天命”这句话是啥意思。
你说啥是尽人事呢?这就好比你准备一场考试,那你就得拼命复习啊,把该学的都学了,该做的题都做了,这就是尽人事。
你不能偷懒,不能说“哎呀,差不多就行啦”,那可不行!你得全力以赴,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
就像我以前追喜欢的女孩子,那真是想尽各种办法对她好呀,送花啊,请吃饭啊,各种关心啊,这就是我在尽人事呢。
那知天命又是啥呢?就是说有些事情啊,不是你努力了就能成的。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复习得特好,结果题目特别难,或者你突然生病了,这就不是你能控制的啦。
就像我追那女孩子,我做了那么多,可人家就是不喜欢我,那没办法呀,这可能就是命吧。
这时候你就得学会接受,不能死磕到底,不然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的。
咱得明白,尽人事是我们能掌控的部分,我们要努力去做,做到问心无愧。
但知天命不是让我们消极对待哦,而是让我们在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就像有时候工作上努力了很久,结果升职的不是你,这时候可别郁闷得不行,要想着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呢。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比赛,我准备得可充分了,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个好名次。
结果比赛那天出了好多意外,最后成绩不太理想。
当时我也很失落啊,但后来想想,这可能就是命吧,我已经尽力了,也没啥好遗憾的。
其实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我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也要接受可能出现的不如意。
别总是跟命运较劲儿,有时候顺其自然也挺好的。
总之呢,“尽人事知天命”就是告诉我们,努力去做该做的,然后坦然接受结果。
别太纠结那些无法改变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这样等我们老了,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也能说一句:“我尽力啦,没啥后悔的!”好啦,朋友们,希望你们都能懂这个道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轻松又愉快哟!这就是我对“尽人事知天命”的理解啦,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哈哈!。
庄子:做人,要知命不认命,唯有“知命”后的人生,才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庄子:做人,要知命不认命,唯有“知命”后的人生,才有扭转乾坤的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95111d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0.png)
庄子:做人,要知命不认命,唯有“知命”后的人生,才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一个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阅历的丰富以后,如果还没有想明白自己此生的天命是什么,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人的人生观就还是不完整的,也算不上拥有一个独立健全的,昂扬于天地之间的完善人格。
1、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无论你愿不愿意,你认不认可,你都要去而且不得不去扮演的一个角色,承担的一项责任,或者背负的一份使命。
“天命”可大可小,全在于你个人的因果。
人活一辈子,你要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承担什么。
2、“知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可以知晓自己的“天命”,那么你的那颗功利竞争的妄想之心,就是自然平息下来,毕竟命里八尺,难求一丈,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就算是去争去抢,也是白忙活。
与此同时,很多非分之想,不切实际的欲望,也就是可以自然摒弃了,而是安住于自己的“天命”,也就是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其他的天会帮你安排。
“知命”不等同于“认命”,它的区别在于,“知命”是主动选择的,也不是消极和不作为,其背后有更广大的改造与提升空间。
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平面上走路,只不过有的人披荆斩棘,有的人慌不择路,但是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而圣贤之路,它是一条向上的路。
当你在这条路上有所成就之后,你就会拥有一能力,一种“出乎局外,入乎局内”的能力。
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你永远无法通关破局,只有当你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你才能扭转乾坤。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庄子译文:通达本性情实的人,不做本性所无的分外之事;通达命运情实的人,不做命运所不能勉强的事。
解读:人生贵在通达,执着生气浮躁是痛苦的根源。
烦恼是因为想不开,痛苦是因为心静不下来,不满足。
人的本性如何,人应该要有自知之明。
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只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已;人各有命,人要知命认命,勉强想做违逆命运的人,也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
随缘自在,人贵自得,现代很多人生活太紧张,太浮躁,情绪压力绷得很紧,很难把心静下来,这样不只苦了自己,也苦了与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人。
尽人事,知天命
![尽人事,知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980f3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6.png)
尽人事,知天命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应该以奋进的姿态全力进取,还是在多数情况下选择“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合理的参考标准,这句话叫做: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先尽到自己的本分,然后才能听由事情自然发展。
正所谓说“尽人事,知天命”,人生有许多结果都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拼搏而来的,但同时又有许多我们改变不了的事物,所以要做到先尽自己的本分,再顺其自然。
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当自身由于某些因素未能完成自己的愿望,导致生活出现我们不想面对的局面时,同时也不过多抗拒命运,而是选择顺应自然的接纳。
尽力去做好有机会做好的事,但是也选择坦然接受无能为力的事,这就是能够为人生创造价值的方式,也是让自己能够更好的面对人生的智慧。
五十而知天命中命的意思解释
![五十而知天命中命的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4324f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9.png)
五十而知天命中命的意思解释(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五十而知天命”的来源及其意义2.五十而知天命的含义3.如何理解“知天命”4.“知天命”的意义和价值5.结论:总结“五十而知天命”的重要性正文【引言】“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一章,是孔子关于人生阶段的论述。
在古代,人们将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五十而知天命,意味着到了五十岁,人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本文将从“五十而知天命”的含义、如何理解“知天命”以及“知天命”的意义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五十而知天命的含义】“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里的“天命”并非指神秘的命运,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角色产生的责任和义务。
简而言之,“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何理解“知天命”】理解“知天命”,首先要认识到人生阶段的变化。
在《论语》中,孔子将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任务,到了五十岁,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知天命”的阶段,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责任。
在家庭中,五十岁的人应该肩负起抚养子女、照顾长辈的责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层面,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
【“知天命”的意义和价值】“知天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一个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迷茫。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时,便会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其次,“知天命”有助于一个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后,一个人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曰:内心强大,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
![孔子曰:内心强大,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a7444c6a0116c175f0e48ff.png)
孔子曰:内心强大,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孔子曾与弟子谈及这世间的制胜之勇,他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论语·尧日》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
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
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在于遵天命后待时运古人总把成败归结于三点: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往往居于首位。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
元人金仁杰在散曲《追韩信》第二折中写道:“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
”其中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只可惜,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论语·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言在于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内心强大的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当然也离不开卧薪尝胆般以待时运的耐性。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86a0f1bcd126fff7050bd9.png)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 “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 “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 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 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 : 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 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cfa637a83d049649a6658ef.png)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
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
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敬业观的启示
![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敬业观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57ac30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a.png)
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敬业观的启示王志强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6)1
【摘要】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正当性和社会普遍性的“尽人事”价值观,可以说是广义的敬业观,对其生成原理进行检讨、创造性转化及发展,对我们理解敬业观的内在依据、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敬业观有着良好的启示意义。
尽人事观指出对人事的努力即是对心性的完善,而尽性则可以实现人与天合。
可以说敬业观的内在依据就是对业的“敬”可以臻至精神圆融和谐的天人合一状态,实现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合一。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王志强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儒家天命观对大学生应对之启示
2.听天命,尽人事——试谈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的理想品质
3."尽人事,听天命"在胚胎停育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4.刍议北宋初中叶时期的儒家天命观——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看儒家天命观在北宋初中叶的理论走向
5.尽人事以听天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尽人事听天命文雅说法
![尽人事听天命文雅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23951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0.png)
尽人事听天命文雅说法引言人生中存在着许多事情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因此我们需要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如何适应和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尽人事听天命的含义,以及如何以文雅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观念。
什么是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听天命是一种古老的哲学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最终一切都要听天命来决定。
它体现了一种对命运的尊重和顺从,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努力过程中保持谦卑和坦然。
尽力而为,不强求“尽人事”,意即我们应该尽力而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尽力去争取成功,而不是轻易放弃或被困难击倒。
培养自己的能力•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和成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制定目标和计划•清楚地定义自己的目标•设计合理的计划和步骤•分解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克服困难和挑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应对挫折和失败•接受反馈,持续改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听从天命,接受不可控的因素尽管我们尽力去做好一切准备和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因素我们无法控制和预知。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听天命”,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认清自己无法左右的事物•面对现实,调整心态和期望•找到适应和应对的策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宁•培养自己的心灵和内在的力量•学会冥思和冥想,调整情绪和态度•寻找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的途径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反省自己的经历和失败•从中学习和成长•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文雅说法,表达尽人事听天命在表达尽人事听天命时,我们应该遵循文雅的原则,用恰当的方式来传达这种观念。
以下是一些文雅的说法和表达方式。
1.“随遇而安”:表达对命运的顺从和适应。
2.“尽人事,听天命”:简洁明了地表达尽力而为,但接受命运的安排。
3.“命运如水,无法掌控”: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4.“顺势而为”:表达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强者的人生应该“知天命,尽人事”
![强者的人生应该“知天命,尽人事”](https://img.taocdn.com/s3/m/6cfe946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7.png)
强者的人生应该“知天命,尽人事”人生到底该怎么过?这是一个问题。
是应该像保尔.柯察金那样——“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以钢铁战士的姿态,随时准备战斗,做生活的强者?!还是无为而治,悠悠颓废,随波逐流,被日子裹挟到哪里,就飘在哪里,做一个妥协者,终生碌碌无为,却依然自我恬淡?!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你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状态,最后承接什么样的结果。
关于过日子,其实,古之先贤早已经把路指给了。
民国大词人王国维早就在《人间词话里》里告诉了你。
他用几句诗词向众人讲述了“人生三大境界”的命题,这些词句表面上看都是书写儿女情长的,但却又真实讲述了做人做事的境界,而且讲得非常透彻。
这三重境界就是——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告诉你面对迷茫的人生,要高瞻远瞩,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目标和方向以后,就应该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这三重境界说的就是人生立、求、得的关系,一个人只有立得下宏愿、下了决心,就要守得住理想和志愿,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全力去追求,终有一天你的努力终究会换来丰硕的成果。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和孔夫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成君子。
”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尽人意知天命什么意思
![尽人意知天命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2b03e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3.png)
尽人意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尽人事,知天命”具体意思:要竭尽所能去做一件事情,至于能否取得成功,那就要看上天的安排。
尽人事,听天命,语出自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
意思是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规律,可变因素太多,结果无法预测。
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其自然。
扩展资料
“尽人事以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为一理。
听天命-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这里的上天是指,天时地利,万事存在太多的变化和未知,没有人能把控一切(规律),而人只能尽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谋事在人,此处谋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谋略或是方案,二是动词,行动或是处理事物、成事在天-事物时刻在变化,时间空间人心无不时刻在发生变化,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事情的成功与否。
— 1 —。
浅谈孔子知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知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e8f1043fe4733687e21aa98.png)
浅谈孔子知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陈莲1204班政法学院121070179【摘要】孔子的知命观是一种超然的价值观,是一种源于天而高于天的生命境界,即“乐天而知命”。
孔子的知命观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曲折的过程才到不忧不虑的境界。
通过分析孔子“命”的思想,能够使我们以古鉴今,启迪我们的思想。
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儒家君子的智慧和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使我们大学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知命观内涵现实意义一、孔子的知命观(一)知命的内涵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他的意思是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掌控的偶然性。
孔子生活在政治、社会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所能改革社会。
但是他在当时遭受了无数坎坷,使他有时间可以思考何为“命”。
孔子经过实践及思考,重新定义了以往的“命”,把人们从鬼神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在孔子的“命”观中,命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活的力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
命就是命运,命也包括了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的、不被预知的因素,这是孔子所说的知命、知天命的真正本义。
(二)知命观的意义1、求己而不责于人。
孔子言:“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第十四章) 这就是说,人们在遇到任何情况尤其是坏的情况降临时,首先要想到自己不足之处,从自身找原因来解决问题、缓和事态,而不是一味的怪罪他人。
这一观念有助于人们在当时战乱纷争的年代减少与人的摩擦,少发生冲突。
更重要的是,这一思想利于人们自省以提升道德品质素养。
2、乐天知命,乐于生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乐天”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它教导着人们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理想,就会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
尽人事知天命完整句子
![尽人事知天命完整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09a5c56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f.png)
尽人事知天命完整句子
尽人事知天命,用以明智的决断与行动来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尽人事知天命,这几个字给了我们强烈的启发:
一、明白自己处在的位置
首先,看清自己处在的人生位置和身份,不要胡乱去抗拒宿命。
其实,每个人都是宿命赋予的,只有接受了宿命,才能熟悉自己,认识自己。
二、选择义无反顾的道路
其次,我们应该踏实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要轻易地改变方向,而
且要义无反顾。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不要因此而灰心和纠结。
只有积极正确地应对困难,才能体验到不同的成果。
三、把思想变成行动
最后,我们要把每一个思想都变成行动,切实把它们落实到现实中,
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更进一步地完善自己。
当然,有时我
们会失败,尤其是在没有想到自己能力以至超出自己能力的范围时,
我们会犯错,但只要我们能以正确的姿态去学习,就一定可以避免失败,而且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成效。
经过以上的几点提示,我们可以明白,去接受宿命并且把它付诸实践
的最佳期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灵活、谨慎地应对人生的挑战,真正
将自己所有的能力发挥出来,义无反顾地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向前
发展,最终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尽人事,知天命”的意义。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2be1843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c.png)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浅谈“尽人事,安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
既然有前人指路,我们不需要等到花甲耄耋再回味人生,而是以之为参考完成相对合适的大学历程。
做到这一点往往就需要我们“尽人事,安天命”。
这句经常被人认为是迷信上天的为人态度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而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对于我们来言,无“事君”,而“待人接物”尤重;“敬畏天命”若难,“顺天行事”尚易。
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这些未尽人事便听由天命之人,自然不知道怎样把有限的精神保存起来用在适当的地方,这样看来,“听天命”并非消极,而是最有意义的积极;亦有只尽人事而不听天命者,纵然一时成功却不能长久,需知人生在世,许多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每个人的天命各有不同,却都不是一条直线,与加尔文所谓“上帝的选民”即人要努力经营生活去证明自己是“选民”相类似,我们也需要“尽人事”以“观天命”,此时如果不能安心,便是不知知足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快乐、心安,“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人生需要人生学》之第一章?关于“知天命”(一)
![《人生需要人生学》之第一章?关于“知天命”(一)](https://img.taocdn.com/s3/m/599d732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b.png)
《人生需要人生学》之第一章关于“知天命”(一)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代表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中庸》开篇亦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命是什么,为什么圣人要把“知天命”作为人生的阶段性标志,为什么睿智至极的圣人,都要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为什么代表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中庸之道,其核心是“率天命之性”?普通人要不要知天命,“率天命之性”对人生有什么意义?想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首先对“天命”一词有比较清晰、正确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天命”一词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类何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很多类似问题都是我们人类至今一直在探索,但却难以下定论,甚至永远无从知晓的问题。
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似乎可以说明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但却没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次大爆炸,是谁设计并制造了这次大爆炸。
然而,以目前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一点可以很明确:人类不是这个世界的缔造者,而只是被缔造的这个世界中的万千事物之一。
按人类的思维逻辑去理解,这么绝妙而有序运行的世界,其背后似乎应该有一个“设控者”。
这里的“设控”一词,意思是“设计、设置、制造并控制等”。
人们在深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总是会隐约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一切。
关于宇宙或世界的设控者,人类很早便有所觉察、思索与想象。
诸如上天、上苍、苍天、老天爷、造化、造物、造物主、上帝、神明、道、自然之力,还有蒙古人信奉的“长生天”,以及很现代的说法“宇宙意志”,等等,都是人们对其的理解与命名。
无论人类如何理解与形容这个宇宙或世界的设控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没有人亲眼得见这个世界的主宰。
所以不管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主宰怎样去理解与想像,都难免如“盲人摸象”。
尽管对所谓的世界主宰本身难以有更多的认识,但人类却必须了解其对这个世界的设控是怎样的。
这是因为我们必须遵从其其所设定的规律、法则、原理等去活着。
而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有了解其对这个世界和人的设控,才能做到更好地遵循,进而更好地活着。
人就是天命读后感
![人就是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4b86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1.png)
人就是天命读后感
【原创版】
目录
1.《人就是天命》的概述
2.对书中观点的理解与思考
3.个人感悟与启示
正文
【《人就是天命》的概述】
《人就是天命》是一本探讨人类命运与自然规律之间关系的哲学著作。
书中讲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规律时,如何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启发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
【对书中观点的理解与思考】
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就是天命”,意指人类的命运与自然规律
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不断地探索和改变命运。
这一观点让我思考: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书中还探讨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疾病等不可抗拒的力量时,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对此,我深有感触: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磨砺,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用勇敢和智慧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个人感悟与启示】
阅读《人就是天命》,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
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和改变,不断地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
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与亲朋好友的相处时光,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人就是天命》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他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以及真正属于他的自主行动领域内的东西有了清楚的理解。
”他的天命是什么?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其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当时的社会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在大夫、庶人议政。
孔子志在恢复天下有道的秩序,“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孔丛子·记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于是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正因为天下无道,他相信自己受德于天,秉承天命,坚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人当以行道为职,此属天命,但天命人以行道,而道有不行之时,此亦是天命。
”对他来说,“天命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每逢他遭遇生死磨难时,天命总是给予他信心和力量,他自信天是支持他、站在他这一边。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被围于匡、浦;过宋,遇司马桓魅伐木;适楚,厄于陈、蔡,三次蒙难,三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老天保佑。
”儒家所谓命是经过主观努力之后仍不可能超越的客观限制,必须尽人事,才能知天命,天命不是完全前定的。
就孔子而言,类似伯牛有疾而将亡这种事,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只能从命、顺命;但人并非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死生、富贵这类似乎命定的事情,也有改变的可能。
子贡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子贡并非天生的富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掌握生死,所谓“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是也。
还有人的道德品质,也是由人自身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是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
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
知命者,了解人力总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余下来的一点才是天命。
“孔子是伟大的肯定论者,他肯定自我是一个能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转观现实,无论我们对“知天命”的解释是什么,我相信有几点是不变的: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把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远远多过我们能用完的、上天给我们的特别的东西(机会,才华,能力,特长,品质,等等),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浪费。
每个人都有独特性,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努力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命运,我们甚至可以选择改变环境来改变命运,但我们不能对抗自己的人性。
了解自己是“知天命”的前提。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但一个人一生最多只能有一两次环境改变的选择。
不要不做选择,不要反复地选择,因为反复意味着没有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一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所谓“知天命”,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知天命,其实也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心胸和气度。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两者有先后承接关系。
可以表达为:先尽人所能做的,然后结果如何让上天来决定。
既要知天命,还要尽人事,不要等无法改变的时候,再去后悔!一旦发现某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就应该果断放手,笑对人生,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尽量过得快乐,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就尽量使你周围的人也感到快乐。
我们经常都在算自己的命,很多的努力都是为了看看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可结果所有人都一样的,那就是到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命就那样啦,凡事不可强求。
家长还喜欢给自己的小孩算命,想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命运,但结果又能怎样呢?知道了就会更好吗?即使是一个好命,但不努力的结果可以毁了一辈子;即使是一个不好的命,但经历后天的努力,也难说不会转变。
因为命的东西本来就“算不准”,天机不可泄露,道理很简单,因为时机、条件和一切都是变化的,那命也是变化的。
到底要不要相信命运,信还是要信的,但不可迷信,人活一辈子的目的在于改变天命,不轻易屈服于命运。
人有两条命,从一出生开始,上天就给了你一条“天命”,这是先天的,比如你的寿命、性格、家族、长相、地位等等,这些东西,你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上天还给你另一条命,就是“现世命”,天命注定的东西,在现世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好的天命,但如果你不懂得珍惜,那命再好也没有用。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好的天命,但你不甘心如此,通过努力也会感动上天,让你的命运有所转变。
什么是命?“命”字就是由“口”和“令”组成的。
如果你听天由命,随波逐流,那主宰你命运的就是上天了。
如果你听命于自己,掌控自己行为,那结果就一定会有所转变的,因此我们提倡“尽人事、听天命”。
命运为什么多彩,就是因为他是后天可能改变的,是可以由你自己去转变和创新的“现世命”。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一昧抱怨上天不公,给了自己一个不好的命,不愿意去努力改变,那结果命更差。
也有些人不甘心,想完全扭转命运,结果也是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不迷信天命,努力去改变现世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两条命,凡事知天命,尽人事,不强求。
天意不可违,只能顺势而为,强求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但如何“尽人事”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尽人事不是简单的强调努力勤奋,更需要智慧。
你看多少人在努力,但结果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又有多少呢?主要问题在于:1、没有认识好自己的天命,比如自己的潜力、特质、优势与不足、缺欠在哪里,那改了半天,没有针对性,努力也是徒劳的。
你看多少人父母望子女成龙凤,就是要让他们拼命念书、掌握技能、培训兴趣等等,结果成了全才的时候,也变成了庸才,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与快乐。
2、过分强求,人往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会无限膨胀自己,欲望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的。
比如你过分强求,把身体搞坏了,结果把革了自己的“天命”,那“现世命”也就到头了。
3、没能处理好“尽”于“知”的关系,“知”不清的话,再“尽”也没有用,“尽”不够的话,再“知”也不会有好结果。
人生就是在掌握“尽”与“知”的过程中活着,努力着。
命和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你如何运作和发挥。
本文由周三·一、二节第20组共同讨论完成组长:蔡爽组员:胡冠杰,黄浩晨,雷磊,陈敬阳,肖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