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合集下载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疗 效 果 .且 对 改 善 患 者 的生 活 质 量 具 有 重 要 现 实 意义 Ⅲ。本 研究 主 要探 讨 和分 析 腔 隙性 脑梗 死 应用 C T 与核 磁 共振 的诊 断价 值 , 现具 体 报告 如下 。
超 导磁 共 振 扫描 仪 . 设 置 仪器 的间距 为0 . 5 m m. 层 厚 为5 mm. 选 择 头 颈 线 圈进 行 常规 平 扫 . 将A X和 S A G 作 为扫 描序 列 . 然 后 在常规 序 列察 看病 灶情 况 。
1 . 3 观察 指标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观 察两 组患 者诊 断后 不 同部位 检 出病灶 数量 情
况( 包含 : 基底 、 额 叶、 丘脑 、 脑干 、 顶叶 ) 和检 查 时间 、
资 料 随机 选 取 2 0 1 3 年3 月一 2 0 1 4 年3 月 在 本 院 诊 治 的腔 隙性 脑梗 死患 者 1 4 4 例. 所 有 患者期




腔 隙性脑梗 死应 用C T 与核磁 共振 的诊 断价值对 照
桑银保
( 河 南 省 安 阳市 第 二 人 民 医院 影像 科 , 安阳 4 5 5 0 0 0 )
摘要 :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 梗死应用c T 与核磁共振 检查 的诊断价值 。方法 : 资料随机选取2 0 1 3 年3 月一 2 0 1 4 年3
病者 , 且 病 灶 最 大径 线 < 1 5 mm, 并 排 除 精神 异 常 者 、 癫痫患者 、 肿 瘤 患者 、 大 面积 脑梗 死者 以及 心 、 肝、 肾 功能 严重 不健 全 者 随机 平均 分 为对 照组 和研 究组 。
病 灶大 小 、 检查 费用 情况 。

比较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

比较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

比较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出本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的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方式:抽签法。

选取35例患者行CT检查,即参照组,选取35例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即研究组,对比诊断效果。

结果:较比参照组检出率,研究组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内囊和脑干等占比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诊断时间较参照组长,梗死大小明显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可将梗死位置有效检出,有极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率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腔隙性脑梗死,脑内动脉若受压时间过长会致使血管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发梗死。

有资料表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1]。

目前临床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常选择CT检查和核磁共振诊断。

基于此,本文对我院近1年收治的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对比不同诊断方法获取的差异,现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出本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的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组方式:抽签法。

研究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周岁范围介于35岁至76岁之间,均值(52.16±1.68)岁。

最长病程78小时,最短病程2小时,均值(16.86±1.23)小时。

参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周岁范围介于34岁至75岁之间,均值(52.21±1.62)岁。

最长病程75小时,最短病程3小时,均值(16.71±1.21)小时。

对比2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入选标准:与2018年中华医学会缺血性脑疾病的诊断指征相符[2];患者的发病均为首次;梗死病灶最大直径低于15mm;有良好的肝肾功能和沟通能力。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疼痛管理
为病人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 施。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在发病后3小时内,使用溶栓药 物如rt-PA(重组组织纤溶酶原 激活剂)进行静脉注射,以溶
解血栓。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或扩展。
抗凝治疗
对于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的病人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以防止血栓形成。
CT对钙化灶的显示效果较好,而 MRI则较差。
对出血的显示
MRI对出血的显示效果较好,而CT 则较差。
04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预后
一般治疗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体征
监控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 等生命体征,确保其稳定。
营养支持
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包括 通过鼻饲或静脉注射提供营养

预防感染
监测病人是否有感染迹象,如 肺部感染等,并采取预防措施
特征
梗死灶直径通常小于15mm,且 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节、脑 干等区域。
发病机制
血管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栓塞 ,栓子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 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 改变,可导致小动脉闭塞或血流减少 ,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
分类与分期
体征
患者出现上述常见症状, 如轻偏瘫、感觉异常、语 言障碍、视觉障碍等。
CT检查
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脑 组织内低密度影或高密度 影,提示有腔隙性脑梗死 。
鉴别诊断
与脑出血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而脑出血则可能出现这些症 状。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比较皮金才; 陈凤莲【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07【总页数】3页(P10-11,43)【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CT; MRI; 临床影像学表现; 早期诊断【作者】皮金才; 陈凤莲【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CT/MRI室湖北大冶 435100;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衡水 0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在我国居民死亡病因中,其居于首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促使其生活质量的极大降低,给社会及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现阶段已经成为社会及临床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内囊、脑干等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部位,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一种特殊脑血管病,诱发因素为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通常情况下,如果小腔为梗死处的脑卒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遗留,那么其腔隙直径就会在2~15mm之间,严格依据病理诊断命名,包括新鲜和陈旧性深部小梗死两个部分[2]。

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患者具有较为轻微的临床症状和较好的预后[3]。

本文对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4],均知情同意;将大面积脑梗死、有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疾患等患者排除在外[5]。

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3.4)岁。

在临床表现方面,55例患者为头晕头痛,40例患者为面瘫,38例患者为嗜睡,26例患者为感觉障碍,18例患者为语言障碍,7例患者为呕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囊 l个 , 8 屏状核 l 个 , 6 大脑皮层 l 8个。 22病变形态及大小 . 基底 节区 、 丘脑 区和脑 干病灶多 为卵 圆形 : 和屏状 夕囊

例, 面瘫 l 例 , 6 晕厥 4例 , 觉障碍 8例 , 感 视物模 糊 5例 , 记 忆 力减退 6例 , 动失 调 6例 , 运 意识 障碍 5例 , 肌张力减 退 7 例, 腱反射活跃 6例 , 病理反射 阳性 9例 。 既往有高血压病 5 l 例, 糖尿病 5例 , 心脏疾病 l 例 , 3 脑动脉硬化 2 6例 , 栓塞 8 脑 例, 癫痫 5例 , 脑外伤 4例 。
维普资讯
医学信 息 2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1 期 M dcln rao. e. 08 V12 . o ei f m tn Sp 20; o 1N . a Io i . 9
儿与羊水周 围见不 到子宫壁声像 ; 宫颈妊娠: ③ 子宫稍 大或正
始心管搏动 即可确定诊断 。 如果无 心管搏 动又无 明显的停 经
【 高 洁贤, 3 】 刘建伟 , 争 . 林 B超在急腹症 的诊治 价值[ ] J . 药学院 广东
学报 ,0 2 2 ( )7 — 2 20 ,o 1 : 17 . [】 永 昌 , 4周 郭万学 . 超声 医学 [ , 3版 . M]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所有病例只有 8例病灶症状在病灶 同侧者 l 2例 ,占 1. 1 %; 3 无症 状者 l 7例 , 1%。 占 6
维普资讯
医学信息 2 0 年 9 08 月第 2 卷第 9 M d a I o a o . e . 0 8 V 12 . o l 期 ei ln r tnSp20. o 1N . c fm i . 9
3 讨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的TCD、CT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经颅多谱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对由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110例患者进行TCD检测,将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 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00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0.9%。

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的患者,TCD则显示65.71%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TCD CT[中图分类号]R7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04-03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CT、MRI等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不断升高。

本文对110例经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TCD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我院2007~2011年之间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71.5岁,伴有高血压患者64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2例、高脂血症10例。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

1.2 检测方法1.2.1 TCD检测仪器采用采用德国生产的DOPPLER-BOX数字多普勒仪。

用2MHz探头从颞窗探测颈内动脉末端(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 和基底动脉(BA)血流频谱,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 (PI),收缩期流速于舒张期流速比值(s/D)、阻力指数(RI)等,根据频谱形态、声频变化、做出计算,并与CI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探讨TCD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医诊通慢病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由于动脉硬化引起,也可以是因为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导致的栓子形成,进而造成脑血管堵塞。

中老年人因为头晕或其他不适做了头颅CT检查,报告上经常会有“腔隙性脑梗死”这个描述,很多人一看到“梗死”两字就非常害怕,因为生活中关于“梗死”的疾病很多,对人体健康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根据临床数据分析可发现,该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息息相关,并且腔隙性梗死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的微小动脉透明变性、深穿支动脉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和液化现象。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结合临床诊疗可发现,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面积比较小,因此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大,也是由于这一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只会在体检时发现。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小的脑血管病变,其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缺血性病变。

该疾病的特点是梗死血管较小,闭塞后供血区域缺血梗死的脑组织体积很小,仅占脑组织血管的一部分,因此对机体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梗死数量较多,穿支动脉闭塞多,病情严重时也有可能出现显著的神经系统症状。

但是要说这个疾病是否严重,则需要根据临床检查判定,一旦病灶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查出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关注其病灶位置,若是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问题较为严重,若是不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不需要特别紧张,仅需要建立良好的慢病管理意识即可。

生活中严格依据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积极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科学护理,保证腔梗问题不延展,基本上对患者不会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哪些原因引起了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可以导致脑部血管狭窄和硬化,从而阻塞血流,并使脑组织缺血和缺氧。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以导致脑动脉狭窄、堵塞或斑块形成,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解说腔隙性脑梗死

解说腔隙性脑梗死

解说腔隙性脑梗死作者:罗勤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10期社区王老伯多年前查出有高血压,但他自我感觉良好。

几天前突然感到右侧腿脚发麻烧灼,严重时感觉像踩在火炉子上。

社区医院怀疑其患了神经炎,用药后不见好转,这才到大医院去诊治。

没想到医生让王老伯做了脑CT,诊断说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以往曾发作过多次。

于是,王老伯拿着报告单来找神经内科桂主任。

桂主任看了报告单,安慰王老伯别担心,这个“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有区别。

近年来,由于中老年人接受头颅影像学检查的机会越来越多,被冠以“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帽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有因出现临床症状被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是腔梗的,也有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头颅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既往曾患腔梗的,甚至有些被张冠李戴为腔梗的。

有些中老年人一听说自己患了腔梗便非常紧张害怕,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腔梗是怎样一种病呢?何谓腔隙性脑梗死简单地说,腔梗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

所谓特殊类型,是说腔梗是脑梗死按照梗死面积的一种分类,梗死灶比较小,最大不会超过20毫米,一般在2~4毫米。

腔梗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基底节区、脑干或小脑,即大脑深部。

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

通常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其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

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腔隙中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形成小囊腔,在CT或MRI检查时呈现腔隙状,直径在0.2~15毫米。

腔梗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越来越高,7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超过了50%。

很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CT片上会有一个或多个小的腔梗灶。

但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绝大多数患者因为病灶范围小,部位不太重要,通常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危害相对较小。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桑国朝;张林【摘要】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先后行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出的病灶数量、位置、直径大小;记录检查所需要的费用、操作时间.结果:90例患者中,两种检查均以基底节、额叶、内囊等部位检出病灶较多;MRI发现的病灶总数约为CT发现的2.8倍;MRI、CT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7.78%、78.89%,MRI检出率及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小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大病灶检出率以及检查病灶大小显著低于CT(P<0.05);MRI检查操作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早期影像学表现,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小病灶,病灶检出率更高,对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结合早期临床体征,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但相比于CT检查,需要更长时间,且费用更高,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手段.【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3页(P184-186)【关键词】CT;磁共振(MRI);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影像学表现【作者】桑国朝;张林【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登封 452470;登封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腔隙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患者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复发,若不能及时诊断治疗,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国民康 医学, 2 0 1 1 , 2 0 : 2 5 1 9+ 2 5 2 2 . [ 3 ] 蚁 丽芬, 朱少毅. 慢性精神分裂症 患者肝胆 B超检查结果 分析 [ J ] .
实用 医技 杂 志 , 2 0 0 7 , 0 5 : 5 7 2— 5 7 3 .
[ 4 ] 戴 明霞. 慢性精 神分裂症 患者肝 胆 B超 结果 分析 [ J ] . 中国实用 医
者共 5 8例 , 行c T和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影像 资料, 记录病灶数量及 部位。结果 : 核 磁共振共 显示 7 9处病 灶, 其 中基 底节 区 1 9个 、 丘脑 1 5个 、 额叶 1 0 个、 顶叶病灶9个 、 颞叶 1 O个 、 枕 叶3个 、 脑干为 7个、 小脑半球 6个。c T共检 出3 8处病灶 , 其 中基底节 区1 1个 , 丘脑病灶数量为 7个 、 额 叶为 5个、 顶叶 病灶4个 、 颞 叶2个 、 枕叶 4个 、 脑干3个 、 小脑病灶数量为 2个 。患者随访观察共发现病灶 8 5处 。C T病灶检 出率 与 MR I比较 ,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 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 死病 灶检 出率高于 c T, 对临床诊断 、 治疗更具意义。
和 肝 内管 道 的 走 行 。 肝脏 B超改变表现在多个方面 , 本研究 主要表 现为肝实质 回声增 粗 、 增强 、 光点增多 、 密集。抗精神病 药物一 般是半 抗原 的性质 , 其 代谢产 物
[ J ] .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 0 0 3 , 0 5 : 3 6 0 — 3 6 2 . [ 2 ] 杨淑 芳, 李宇.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 胆 B超检查 结果分 析[ J ] . 中
【 关键词 】 c T ; 核磁共振; 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演示课件

腔隙性脑梗死演示课件

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临床危险因素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临床危险因素,构建复发风险预 测模型。
结合影像学特征
利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患 者的梗死部位、梗死体积、脑白质病变等影 像学特征,进一步完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长期随访计划和注意事项
01
随访时间安排
方面。
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评估指标
要点一
SF-36生活质量量表
要点二
EQ-5D量表
评估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 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 全面反映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估患者的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疼 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抑郁等5个维度,以了解患者的生活质 量状况。
术式选择
包括开颅减压术、脑组织切除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康复训练
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 进行,逐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 运动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等,有助于 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DWI序列。
病情评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评估梗死灶 大小、部位及周围水肿情况, 为治疗提供依据。
预后评估
影像学检查可动态观察梗死灶 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预 后。
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脑部 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脑出血、
脑肿瘤等。
03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方案与 策略
药物治疗选择及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
腔隙性脑梗死

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王洪亮; 武君【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8(016)010【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作者】王洪亮; 武君【作者单位】洛阳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洛阳 471003; 洛阳东方医院影像科河南洛阳 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为脑梗死中一种特殊类型,是脑深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为2~20mm小梗死灶,好发于老年人群,且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影响老年群体生命健康[1]。

因此,及时发现LI并给予有效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多根据临床症状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联合确诊LI,但早期LI患者可因病灶较小而未出现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2]。

MRI及CT均为临床常用影响学检查方法,MRI具有成像效果较好等特点,但费用昂贵,而CT检查快速且费用低廉,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3]。

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85例LI患者临床资料,以比较2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并评估2者诊断价值,为临床及时诊断LI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同时行CT及MRI检查的85例LI患者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LI诊断标准者;首次发病者;年龄为20~75岁者;依从性良好者。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伴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临床资料完整者。

85例LI患者中男性49例(57.65%),女性36例(42.35%);年龄为55~74岁,平均(65.28±8.41)岁;头晕头痛者61例(71.76%),嗜睡者41例(48.24%),面瘫者37例(43.53%),感觉障碍者27例(31.76%),语言障碍者19例(22.35%)。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对比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对比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对比贾东广【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24(30)8【摘要】目的:评价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作用。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入院诊断的93例LI患者。

均行CT诊断以及MRI诊断,对比诊断效果。

结果:MRI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组,MRI组对于各病灶位置的检出率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

MRI组对于发病<24h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

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MRI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

MRI组所检出的梗死直径大于CT组,病灶数量多于CT组,检出时间长于CT组,检查费用多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

结论:MRI对于LI的检出率更高,能够判断病灶位置,于发病早期明确诊断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但其检出时间较长,检查费用较高,因此具有局限性。

在临床诊断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进而提高疾病诊断效率。

【总页数】4页(P110-112)【作者】贾东广【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影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2.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3.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4.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

结论: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诊断阳性率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发病于脑干深部及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壁部位处出现病变的一种疾病,从而导致管腔出现闭塞从而引发小梗死灶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种脑梗死疾病,在脑梗死疾病中占比为20%-30%,经过对该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1]。

因此,本文选取40例在医院中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所取得的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年龄:40-73(60.52±4.25)岁。

纳入标准:①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者;②病灶部位处的最大径线为<15mm;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障碍者;③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及癫痫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CT诊断方法,在对患者实施诊断期间,主要是使用双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层距设置为10mm,将层厚设置为10mm,M以OM线为基线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扫描的层数为10-12层。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1.2.2 MRI诊断检查
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轴位扫描,其中层厚以及层距分别是5mm至1mm,横轴扫查为T1WI/SE:TR/TE是428/10ms,T2W/ISE:TR/TE是8000/89ms,如果扫描的过程中发现了病灶应该加大矢状位以及冠状位T2W/ISE:TR/TE的序列。
1.3观察指标
2.结果
2.1 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经过CT诊断显示有150个病灶,其中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小片状、圆形,同时有低密度或者是略低密度的改变,病灶的直径在4mm至18mm之间。MRI诊断显示了765个病灶,病灶的特点为斑点、圆形、小圆形、小片状、长圆形,并且病灶的边缘不够清晰。总之,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的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择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神经内科入住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年龄为57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69.45±8.57)岁,88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41。发病时间到扫描时间为24h至14天,平均时间为(4.45±1.24)天。
参与研究的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主诉的症状:有21例患者有感觉障碍,有19例患者有呕吐症状,有28例患者有语言障碍,有39例患者有面瘫症状,有31例患者有嗜睡症状,有57例患者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既往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有10例,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有5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6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9例。所有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均有程度不同的升高。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择取88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对这88例患者进行CT诊断以及MRI的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MRI对病灶的检出率较CT诊断明显要高,尤其是对直径在5mm以下病灶的检出价值上,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CT高,但是两种诊断方式在图像表现特点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

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96例均为CT扫描确诊,男125例(63.8%),女71例(36.2%);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1岁;50岁以上175例(89.3%),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的152例(77.6%)。

CT装置采用西门子Emotion双排螺旋CT机,基线OM 线上8 mm,层厚10 mm,层距10 mm。

对较小病灶行2 mm薄层扫描。

配美国柯达8150激光相机。

临床症状与梗死病灶的部位和范围有关。

由于梗死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最初24 h达到高峰,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痛,部分病人还可有呕吐及精神症状,轻者一般症状不明显,重者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

因此在无CT扫描条件下,临床难与小量脑出血鉴别。

2结果
CT影像显示196例腔隙性脑梗死大部分病例为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晰的小低密度灶,部分可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影。

多发病灶85例(43.4%),单发病灶111例(56.6%),合并脑萎缩86例(43.9%);病灶直径最大16 mm,最小5 mm,介于6~15 mm之间165例(84.2%);CT值一般为10~25 HU。

由于腔梗病灶小,占位表现无或较轻,一般仅有相邻脑室受压,多无中线结构移位。

腔隙性脑梗死常好发基底节区,依次为豆状核、内囊、尾状核、丘脑、白质半卵圆中心、脑桥。

3讨论
3.1病理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腔隙的主要原因。

脑腔隙在病理上是指脑实质内含脑液的潜在腔,其产生这种改变的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病变和其他非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腔隙病变,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最为常见。

文献记载为92%,其余腔隙占8%。

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大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和内囊,丘脑和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室管膜下区。

从解剖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等的供血区,它们都属于穿通支,闭塞多发生于穿通支的远端,因此形成腔隙性病灶较小,仅2~3 mm,有时不能被CT发现。

3.2CT改变腔隙性脑梗死因病灶较小,有些不能被CT发现,能发现也较晚,多于48~72 h后才能见到边界不清的小圆形及卵圆形缺血灶,如穿支动脉根部发生闭塞,有时两个或多个同时闭塞,可造成大于15 mm的巨大腔隙,最大直径可达35 mm。

3.3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患者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脂增高一直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血压增高作用于小动脉及微血管壁,导致节段性脂质透明样变性,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血流速度变慢,从而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形成小低密度腔隙影,CT值较低。

由于梗死的面积小,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体征亦有很大差异,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偏身麻木、肢体无力。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确诊最为理想的检查手段是CT扫描,尤其是50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临床上如有头晕、头痛或半身感觉运动障碍,应高度警惕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应进行CT薄层扫描,以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