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3PPT课件

合集下载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④ 陈澧首次使用系联法研究出了《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⑤ 王力先生继清人之后确立了上古音的“微”部;罗常培、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唇音
重唇音




重唇音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普通话正音声母韵母课件

普通话正音声母韵母课件
第14页,共20页。
❖ 注意纠正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错位ou u ❖ 豆子 ——肚子 ❖ 渡,毒,独,兔,图,足,租,熟,读,途,

第15页,共20页。
❖ 2、前鼻音en in
❖ 舌尖接触下齿背,软腭上升,关闭鼻腔 通道。(不用练习,大家都会)
❖ 根本gēnběn shēnchén
认真 rènzhēn 深沉
第17页,共20页。
❖ 绕口令练习:ing eng ❖ 高高山上一条藤, ❖ 藤条头上挂铜铃, ❖ 风吹藤动铜铃响, ❖ 风止藤静铜铃停。
第18页,共20页。
❖ 4、防止丢失韵头 ❖ 鼻韵母的韵头U ❖ 国,钻,断,队,团,算,最,
尊,岁
第19页,共20页。
❖ 绕口令练习e o uo ❖ 哥哥弟弟坡前坐, ❖ 坡上卧着一只鹅, ❖ 坡下流着一条河, ❖ 哥哥说:宽宽的河, ❖ 弟弟说:肥肥的鹅, ❖ 鹅要过河,河要渡鹅, ❖ 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 齐齿呼:i,ia,ie,iao,ian,iou,in,iang,ing ❖ 合口
呼:u,ua,uai,uei,uan,uen,uang,ueng,ong ❖ 撮口呼:ü, üe, üan, ün, iong
第13页,共20页。
❖ 注意纠正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错位ü i ❖ 茄子i——瘸子ü ❖ 下雪ü——下写i ❖ 掀起i——宣起ü
四。
第6页,共20页。
❖ 4、鼻音: n(舌尖抵住上齿背,形成阻 塞;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气流同时 到达口腔和鼻腔,但在口腔受到阻碍,气 流从鼻腔透出成声。
❖ 例词:奶牛nǎiniú 恼怒nǎonù ❖ 能耐néngnài 泥泞nínìng
第7页,共20页。
❖ 5、记熟常用的n声母字(在普通话中较少) ❖ (1)以声旁类推:那、乃、南,脑,内,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
16
语言的共时平面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因素的
积淀,并不是所有的音都是处于一个层面的,有的音
比较新,有的音比较古老,有的词是新词,有的词是
古语词,有些句式是新的,有些句式是古老的,所以
共时的语言平面是凹凸不平的。描写一个方言的共时
语音系统,实际上也是在做历史音韵学的工作,因为
一个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特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层
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
究。
.
12
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 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 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 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 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 出一条线索。
汉语音韵学
.
1
本课程参考书目
• 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 版社。又载《方言》198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被切字 ← 反切上字 + 反切下字
都[tu55] ← 当[t N] 孤[ku55] 切
又如:眷,居倦切;康,苦冈切;哀,乌开切。
根据这个原则,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双声,跟反切
下字必叠韵。
.
23
唐代以前,人们使用反切时,多用“反”。如
“訇,呼弘反”(《玉篇》),当然也偶有用“切”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音韵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音韵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吕氏春秋· 重言》
•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 之。日:“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 故何也?”管仲日:“国必有圣人也。”……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日:“此必是已。”乃令宾 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日:“子邪?言伐 莒者。”对日:“然。”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对日:“臣闻君子善谋,小人 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对日:“臣闻君子有三色。艴然 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 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 莒也。 • 《荀子· 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 • 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人 的研究,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因为方言就是历史上某一阶段的官话即 普通话在某一地区的保留。 幕--北京[mù]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术条件。
反切的文献出处
唐· 陆德明“然 “是应动时 古人音书(即 “孙叔言 已有反语, 为字注音)止 (孙炎)创 为誉况之说 则记于汉末 《尔雅音 (即直音法), 也。” 义》,是汉 孙炎始为反语, 末人独知反 魏朝以降渐 繁。” 语。” · 音辞篇》《经典释文 《颜氏家训 · 条例》《国故论衡· 音理篇》
我国最早一部韵书 是三国魏人李登的 《声类》。其次晋 吕静《韵集》。但 这两部书已失传, 现存最早一部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把同音字编 在一起,按四声分 韵排列,供作诗押 韵选字用的.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 送气和不送气
• 鼻音和口音
•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半元音
.
10
• 五音、七音
• 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擦音
• 次清:指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 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
11
• 二、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
18
.
19
.
20
• 《广韵》声母拟音,见下:
.
21
.
22
•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
• 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 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
• 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 生俟”5母,这就多出5个;
•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 多了两个,总数为38个。
.
23
• 四、中古韵母系统:
• a. 从韵腹和韵尾的角度分类
• 韵(韵腹+韵尾+声调):韵腹、韵尾相 同,声调也相同的是一韵
• 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这个名称 叫韵目,如东、冬、钟、江等,元明以后 用两个汉字做一个韵的韵目,如东钟、江 阳、支思、齐微等。
• 声母韵母都包含在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当 中。
• 《广韵》中一共有452个反切上字,1195个 反切下字,通过归类(系联法)就能找到 中古音的声韵数量。
.
15
• 《廣韻》共有206韻,其中平声五十七,上 声五十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每一 韻的韻腹、韻尾基本相同,只是介音不同。 這就是說,一個韻中不一定只有一個韻母。 同韻中,凡是聲母、韻母完全相同的字, 就歸成一個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標上反 切。

普通话三韵母PPT课件

普通话三韵母PPT课件
发“欧”音。
前响复韵母在词语中应用
ai
在词语“白菜”、“爱 戴”中,ai韵母使得发 音更加饱满、圆润。
ei
在词语“蓓蕾”、“诶 呦”中,ei韵母使得发 音更加自然、流畅。
ao
在词语“高傲”、“奥 妙”中,ao韵母使得发
音更加深沉、有力。
ou
在词语“欧洲”、“偶 然”中,ou韵母使得发
音更加清晰、明快。
iou韵母
由i、o、u三个音素组成, 发音时口型由圆到扁,中 间o音响亮,例如:流、球、 久等字。
其他中响复韵母
包括uai、uei等,发音时 中间音素响亮,口型有相 应变化。
发音技巧及注意事项
01
发音时口型要准确,音 素过渡要自然。
02
中间音素要发得响亮清 晰,避免弱化或省略。
03
04
注意与前后鼻音韵母的 区分,避免发音混淆。
普通话韵母特点
01
02
03
音节结构简洁
普通话韵母在音节结构中 占据重要地位,与声母相 拼合,构成完整的音节。
发音清晰响亮
普通话韵母发音时,口型、 舌位等发音器官的位置都 比较固定,使得韵母发音 清晰响亮。
区分度高
不同的韵母在发音上有明 显的区别,使得普通话的 音节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发音原理与技巧
01
02
03
04
ai发音时,先发a音,口型由大 到小,逐渐滑动到i音,中间气 流不断,音由强到弱,发“爱”
音。
ei发音时,先发e音,然后向i 滑动,口型由扁到圆,发“诶”
音。
ao发音时,先发a音,然后紧 接着向o音滑动,口型由大到
圆,发“奥”音。
ou发音时,先发o音,然后迅 速向u滑动,口型由圆到收拢,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普通话三韵母PPT课件

普通话三韵母PPT课件

第三章 韵 母
通信不必同姓 同姓不能念成通信,通信也不能念成同姓。 同姓可以互相通信,通信可不一定要同姓。 ②天上七颗星,树上七只鹰,梁上七个钉,台上七 盏灯。拿扇扇了灯,用手拔了钉,举枪打了鹰,乌 云盖了星。
第三章 韵 母
SUCCESS
THANK YOU
2021/2/5
第三章 韵 母
三、韵母发音辨正
ɑi 开采 买卖 海带 ei 肥美 北非 配备 ɑo 高潮 早操 报道 ou 收购 口头 丑陋
第三章 韵 母
➢ 后响复韵母5个:ia、ie、ua、uo、ue
发音的共同点是舌位由高向低滑动,收尾的元音音素 响亮清晰,在韵母中处在韵腹地位,因此舌位移动的终 点是确定的。
iɑ 加价 假牙 画夹 ie 贴切 结业 斜街 uɑ 花袜 耍滑 挂花 uo 过错 懦弱 骆驼 üe 约略 雪月 雀跃
第三章 韵 母
➢ 舌尖元音2个: -i(前) -i(后)
-i(前)口略开,展唇,舌尖和上齿背相对,保持适当距离。
私自sīzì 此次cǐcì 次子cìzǐ
-i(后)口略开,展唇,舌前端抬起和前硬腭相对。
实施 shíshī 支持 zhīchí 知识 zhī shi
制止 zhìzhǐ 值日 zhírì
试制 shìzhì
第三章 韵 母
韵母的分类
(一)按韵母结构分类:
1.单韵母: a o e i u ü er ê -i(前) -i(后) 2.复韵母: 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iu) uai uei (ui) 3.鼻韵母: an en in ün ang eng ing ong ian uan üan uen(un) iang uang ueng iong

《音韵学》课件第3章第3节.ppt

《音韵学》课件第3章第3节.ppt

隋唐
幫滂並明
宋代
幫滂並明
合口
非敷奉微 三等
2.《廣韻》聲母與宋代聲母的差異(二) 正齒音還沒有合併爲一組:
隋唐
莊初崇生 章昌船書禪
宋代
照穿牀審禪
2.《廣韻》聲母與宋代聲母的差異(三) 匣母還沒有分化,喻母還沒有形成:
隋唐
宋代
匣 一二四等 匣
今稱“云
母”

三等

第三節《廣韻》聲系
二.《廣韻》聲母
喻三 假喻四四等
附.《廣韻》聲母的名稱問題(三) 《韻鏡》中的照二照三和喻三喻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節《廣韻》聲系
一.《廣韻》聲系的考察概況
1.利用反切 2.利用韻圖 3.利用現代漢語方言 4.利用域外譯音
3.利用現代漢語方言(一) 端、透、泥母在現代漢語各方言中的讀音:
北西重南蘇長南梅廣廈 京安慶京州沙昌州州門 端t t t t t t t t t t 透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泥n n n l n l l n n n
②不能根據今音來判斷切上字的類別。
③清代學者陳澧發明了“系聯法”來 分析、歸納反切。
1.利用反切(三)
系聯法:認定條例 陳澧:“切語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
者聲必同類也。”
冬 同用 當
都宗
都郎


用都 用
當孤
1.利用反切(四)
系聯法:排除條例 陳澧:在同一韻中,“兩切語下字同類者,
則上字必不同類。”
反(非母) → p«n 妃(敷母) → pi 浮(奉母) → pu 萬(微母) → man
4.利用域外譯音(二) 越南漢字音讀兩類喻母讀音有區別:

3、汉语音韵学3(新)

3、汉语音韵学3(新)
中古音的構擬
1 古人寫詩講求押韻,聲母是不重要 的。雖然在魏晉後期已經有韻書,但 聲母一直不受注意。 2 到了唐代,一個叫做守溫的和尚, 發現漢語有三十個聲母:
• 三十聲母 (唐末守溫,約九世紀)
唇音
舌 音 舌頭
舌上
牙 音
齒 音 齒頭 正齒 喉 音 喉中清
喉中濁
不 端 知 見 精 審 心 匣
芳 透 徹 溪 清 穿 邪 喻
• 現代北京聲母 (22個) 幫並仄 p 滂並平 p’ 端定仄 t 透定平 t’ 見群仄 k 溪群平 k’ 見群仄 k> tɕ 溪群平 k’ > tɕ’ 精從仄 ts> tɕ 清從平 ts’ >tɕ’ 知照澄床仄 徹穿澄床平 tʃ> tʂ tʃ> tʂ’ 影喻疑(ŋ>0) 微(v>w) 0 精從仄 ts 清從平 ts’ 明 m 非敷奉 f 泥n 曉匣 h 曉匣h > ɕ 心邪 s > ɕ 日 Ʒ 審禪 ʃ> ʂ >ʐ 來l 心邪 s
元代北方韻母
1 大部份開音節韻攝(果假遇蟹止流效) 音值變化不大。 2 止攝在精組和照組聲母後轉為舌尖音或 者央元音。 3 假攝開口三等的韻母由ia>ε,因此不能跟 假攝其他韻母押韻了。 4 宕江合併為ang。
元代北方韻母
5入聲韻的韻尾由p t k 變成喉塞音,並且派 入三聲:清入歸上聲,次濁歸去,全濁歸 陰平,跟今天的冀魯官話相同而跟北京官 話有一定差別。入聲喪失了塞音韻尾以後, 我們就很難找到他們原來所屬的韻攝了。 6 濁上調的韻母變去聲。
(1) 舌葉音變成捲舌音,知照組和日母的音值改 變: tʃ tʃ’ ʃ Ʒ > tʂ, tʂ’ ʂ ʐ (2) 見組、精組聲母在細音前變成舌面音,比元 明聲母多了一套:k, k’, h / ts, ts’, s > tɕ, tɕ’, ɕ (3) 微母由v變成零聲母,與影喻的合口字合流, 少了一個聲母。加起來是22個聲母。

《音韵学》课件第3章第4

《音韵学》课件第3章第4

5.影组(一)
影組(兼
中古
現代普通話
及微、疑、 日): 全部
影 云
以 j 微 M 大部分← 疑 N
少部分← 日

5.影组(二)
云、以、疑的例外:

以 j 疑N
榮蠑
容溶蓉融銳 阮
第四節《廣韻》聲母的演變
一.關於中古聲母的系組 二.《廣韻》聲母的演變 三.中古到現代聲母演變的特點
第四節《廣韻》聲母的演變
三.中重脣中分化出輕脣
3.從見曉組和精組中分化出t組 4.知、莊、章三組合流爲t組
5.零聲母字大量增加
1.全濁聲母清化(一)
塞音和塞擦音
漢語的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 立。 因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和塞擦音有 送氣和不送氣兩種可能,送氣與否的條件是聲 調的平仄,即:平送仄不送 仄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 泥娘來 精清從心邪 知徹澄 莊初崇生 章昌船書禪 日 見溪群疑 曉匣 影云以
→ p組 →f → t組 → n、l → ts、t 組 → t組 → → k組、 t組 →
2.中古聲母的系組(二)
關於“見曉組”:
見曉組: 見 舌面後音:




k k g x 塞音 擦音
ts i k
i -
3.從見曉組和精組中分化出t組(四)
關於“分尖團”和“不分尖團”
⑴。
尖音
團音 分尖團與否
贛榆 ts 組 k 組
陽城 t 組 k 組
騰沖 ts 組 t 組
北京 t 組 t 組
師宗 ts 組 ts 組
3.從見曉組和精組中分化出t組(五)
關於“分尖團”和“不分尖團”

古代汉语-音韵学(三)韵母声调

古代汉语-音韵学(三)韵母声调

2.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根據韻尾的不同劃分。
陰聲韻:無韻尾或韻尾是元音的韻,如: a,ia,ua,o,uo,e,ie,üe,i; u;ü(無韻尾) ai,ei,ao[ɑu],ou(元音尾)。
陽聲韻:韻尾是鼻音的韻,如: an,ian,uan,üan,en,uen,in,ün(n韻尾); ang,iang,uang,ong,eng,ueng,ing,iong( 二十五德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七合盍同用 二十八盍 二十九葉帖同用 三十帖 三十一洽狎同用 三十二狎 三十三業乏同用 三十四乏
四聲相承:
上表的每一橫排所包含的韻(入聲除外)韻腹、韻尾相同,只是 聲調不同,入聲與平上去三聲韻腹相同,韻尾、聲調不同,它們 常被合成一個單位來記憶,稱爲“四聲相承”。
十三佳皆同用 十四皆
十五灰咍同用 十六咍
十七真諄臻同用 十八諄 十九臻 二十文獨用 二十一欣獨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六桓 二十七刪山同用 二十八山
十二蟹駭同用 十三駭
十四賄海同用 十五海
十六軫準同用 十七凖
齔字附見隱韻 十八吻獨用 十九隱獨用 二十阮混很同用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緩同用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產同用 二十六產
2.[ɿ][ʅ]韻母出現
舌尖前高元音[ɿ]的產生可能是由於韻母[i](舌面前高元音) 受聲母精組舌尖前音同化的影響,發音部位前移。
例:資子自疵慈此思死四 [ʅ] 的產生則與捲舌聲母有密切關係。韻母[i]受到聲母知、照
組舌尖後音(捲舌音)的同化影響,發音部位後移。 例:支紙志眵恥翅師時始市
3.塞音韻尾消失
這是由於冬韻的上聲字只有“湩”和“ ”兩個小韻,三個 字,數量太少,且不常用,因此沒有爲其單獨立目,而是附 在相鄰的韻中。其餘同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幫並仄 p
端定仄 t
見群仄 k
見群仄 k > t
精從仄 ts> t
滂並平 p’
透定平 t’
溪群平 k’
溪群平 k’ > t’
清從平 ts’ > t’
明 m 非敷奉 f 泥n
曉匣 h 曉匣h >
心邪 s >
知照澄床仄 徹穿澄床平 日 審禪 >
t >t
t >t ’ >
17
普通話聲母的中古音來源
I 前面說過,聲母來源是跟聲調有關係的, 陰平、上聲的字幾乎沒有濁聲母的來源。例 外字是近兩百年北京話演變的結果。 2 m, n, r, l 只有一個中古來源(明泥日來) 3 大部份的聲母都有兩個中古來源。f有三個 來源,舌面、捲舌組有四個來源。
一等
n/ en/t əng/k t
ng/ k
二等
ran/t
rang/k
r ng/ k
三等 im/p ian/t ien/t ing/k iang/k i ng/ k
唇音 舌 音 舌頭
舌上 牙音 齒 音 齒頭
正齒
喉 音 喉中清 喉中濁
不 芳並明 端 透定泥 知 徹澄日 見 溪群來疑 精 清從 審 穿禪照 心 邪曉 匣 喻影
7
三十六聲母
1 宋人(12世紀)在守溫的30聲母上, 加上輕唇的“非敷奉微”,濁音 的“床”和次濁的“娘”,並按 照梵文字母的次序重新安排清濁 如下:
(b) 今天普通話的陽平來自濁平、濁入和次濁平 字,另外還有少部份的清入字。 (次濁聲母有 獨特的發音,不會跟濁聲母混淆) 【和平、獨 白、蠻牛、德國】
3
今音與中古音的關係
要懂得找聲母,一定先要分清濁 陰平、陽平、上聲問題都不大,但注意 (1) 陽平有少量不送氣清入(如:格伯) (2) 上聲有影母字(清)跟次濁的疑、微、喻相混,
果 假蟹止流效咸
韻尾 -ø -ø -i -i -u -u -m/p
一等 二等
i ra rai
eu u m/ p
rau ram/p
三等
ia iai i iu iau iam/p
四等
ei
eu em/p
22
中古韻攝(開口)
深山臻曾 梗 宕 江
韻尾 -m/p -n/t -n/t -ng/k -ng/k -ng/k -ng/k
13
• 元代(14世紀)聲母 (20-21個)
見群仄 k 溪群平 k’ 群 疑 ŋ?
端定仄 t
透定平 t’ 定 泥娘 n
幫並仄 p 滂並平 p’ 並 明 m
非敷奉 f
奉 微v
精從仄ts 清從平 ts’ 從
心邪 s 邪
知照 澄床仄t
徹穿

澄床平 t 床
審禪 禪
影喻疑 0, j
曉匣h 匣
來l

14
明初官話聲母
8
五音 \ 清濁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清
牙音
見溪群疑
舌 音 舌頭 端 透 定 泥
舌上 知 徹 澄 (娘)
唇 音 重唇 幫 滂 並 明
輕唇 非 敷 奉 微
齒 音 齒頭 精 清 從

正齒 照 穿 床

喉音

喻曉
半舌

半齒


邪 禪 匣
9
三十六聲母的音值
1 一般的構擬是一個字母一個音值, 但36可能只是個“幸運數字”。唐代 能分的音宋代已經不能分,但仍然保 留。 2 爲了在反切上容易學習,我們隊中 古音做了一個簡化的擬音。
(1) 舌葉音變成捲舌音,知照組和日母的音值改
變: t ’ t ’
>t ’t
(2) 見組、精組聲母在細音前變成舌面音,比元 明聲母多了一套:k, k’, h / ts, ts’, s > t , t ’,
(3) 微母由v變成零聲母,與影喻的合口字合流, 少了一個聲母。加起來是22個聲母。
16
• 現代北京聲母 (22個)
4
今音與中古音的關係
韻母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從現代漢語找回中古十 六攝那個等列、開合也有一定的難度。
5
中古音的構擬
1 古人寫詩講求押韻,聲母是不重要 的。雖然在魏晉後期已經有韻書,但 聲母一直不受注意。 2 到了唐代,一個叫做守溫的和尚, 發現漢語有三十個聲母:
6
• 三十聲母 (唐末守溫,約九世紀)
1 《韻略易通》(蘭茂,1342) 2 聲母跟元代北方沒有什麽大的差異,但
疑母徹底消失了。二十個聲母用《早梅 詩》代表:
東風破早梅 向暖一枝開 t f p’ ts m x n 0 t k’ 氷雪無人見 春從天上來 p s v k t ’ ts’ t’ l
15
現代北京聲母
聲母跟明代官話有一定的差別:
見 k 溪 k’ 群 g 疑 ŋ
端 t 透 t’ 定 d 泥娘 n
幫 p 滂 p’ 並 b 明 m
非敷奉 f
微v
精 ts 清 ts’ 從 dz
心s 邪z
知照 徹穿 澄床
t
t
d
審禪
影0
喻j 曉h 匣
來l
12
元代北方聲母
1 《中原音韻》(周德清,1324) 2 濁聲母清化,原來的濁聲母按照平仄, 分派到次清(送氣)或者全清(不送氣)聲母去, 疑母大部份合併到零聲母(有人說還有些保 留鼻音聲母)。由於10個濁音聲母消失,聲 母數量大量減少到21個(假設疑母還有保留)。
18
五音 \ 清濁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清
牙音
見溪群疑
舌 音 舌頭 端 透 定 泥
舌上 知 徹 澄 (娘)
唇 音 重唇 幫 滂 並 明
輕唇 非 敷 奉 微
齒 音 齒頭 精 清 從

正齒 照 穿 床

喉音

喻曉
半舌

半齒


邪 禪 匣
19
普通話今調與中古聲母
(字體大小表示來源的多寡,少於20%不標)
陰平 陽平 上 去
清平
清上 清去
次濁平 次濁上 次濁去
濁平
不送氣清入(1/4)
不送氣清入
送氣清入(1/3)(1/2)
濁上/濁去
送氣清入 (1/2)
濁入
次濁入
20
現代漢語與中古音的關係(1) I 判斷聲母對反切非常重要。 2 我們可以先“重構”當時的反切音,然後 按照語音變化來推出今天的字音。
21
中古韻攝(開口)
10
見 k 溪 k’ 群 g 疑 ŋ
端 t 透 t’ 定 d 泥 n
知徹 澄
(娘)
t>t t>t d>d

幫 p 滂 p’ 並 b 明 m
非 p>f 敷p’>f 奉 b>v>f 微m>v
精 ts 清 ts’ 從 dz
心s 邪z
照t 穿t 床d
審禪
影0
喻 j 曉 h 匣 11
• 宋代中葉(12世紀)聲母 (30個)
漢語音韻學
劉鎮發
2010年秋 嘉庚五105
1
漢語音韻學
(3) 今音與中古音
2
今音與中古音的關係
1 所有漢語方言都是從中古音發展出來的,但是 經過一千多年以後,我們很難從現代漢語的 發音找回中古的音類。
2 上次講的是用普通話來找聲母和韻母。找聲母 的話,要用聲調來幫忙:
(a) 今天普通話的陰平來自清平和大概一半的清 入字。【春天、七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