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将、又自号“五柳先生”。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物。
二、文章梳理与疏通文意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林一进访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把捕渔作为职业。
(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下了小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见。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安适愉快。
(桃花源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作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都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处处做上记号。
到了郡城,拜访了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字词与句子翻译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参考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长)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扬。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尽这片桃花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尽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和狗叫的声音。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村民)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回答他们。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民)便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渔人)。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民)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往来)。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下册第7篇 桃花源记
第16篇 桃花源记
(3)名词用作动词 ①处处志.之 本义:标记、符号 句中意思: 做记号 ②未果. 本义:果实 句中意思: 实现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本义:惊异,诧异 句中意思: 对……感到惊异
第16篇 桃花源记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3)才.通人
才: 仅仅、只
(4)土地平旷.
旷: 空阔
(5)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第16篇 桃花源记
(7)阡.陌.交通 (8)悉.如外人
阡陌: 田间小路 悉: 全,都
(9)黄.发.垂.髫.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
遂迷,不复得路。
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第16篇 桃花源记 原文呈现
译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
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
第16篇 桃花源记
(3)为 武陵人捕鱼为. 业 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动词,对、向
(4)乃 见渔人,乃. 大惊 副词,于是,就 乃. 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5)遂与.外人间隔 连词,和
第16篇 桃花源记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翻译:南阳人刘子骥, 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作家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时机。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9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美好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②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向前)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芳草鲜美
..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无论
..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仿佛
..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shě动词,舍弃)
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屋)
忘路之.远近(的)
之闻之.(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
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寻.向所志(寻找)
寻
寻.病终(随即,不久)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乃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4.《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6.《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小石潭记》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4、《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
”的美好联想;“。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四、《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五、《式微》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六、《子衿》1、“”,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简要分 析
拓展提 高
19、用自己的话描述桃花源的社会 环境?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 声音到处都可以听见。田间往来耕田 劳作的人们,男男女女的衣服穿戴, 全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0、桃源人为来访的渔人设酒杀鸡 作食,热情款待,而渔人离开时却又 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 花源人前后做法是否矛盾?请阐述理 由?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 成语规无往人。问未津果的 , 简析:写名士欲探出处访是桃花源,也 无果寻而病终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 知
拓展提 高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怎样的 美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美景 有什么作用? (1)渲染神秘气氛; (2)暗示将会有奇景出现; (3)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做 铺垫。
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 事,高兴地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 人访求桃花源了。
之,欣然 规 往。未 果,寻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写渔人不讲诚信
的说句子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简析寻:向写所渔志人,带遂人迷去。寻不找复桃得花路源。, 迷路而返。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已经 找到 沿 从前 做标
既出,得其着船,的便扶向记路,
到拜
立刻 派遣
处处志访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寻 先 做的 终于、最终
如此找。前太守标即记 遣人随其往,寻
志向高洁的 这件 高兴地
向 所志,的隐士遂迷。不事复得样路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语言积累与运用
《桃花源记》语言积累与应用1.重要字词缘:顺着、沿着。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怡然自乐: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具:通“俱”,全,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全。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妻:指男子配偶。
子:指子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间隔:隔绝,不来往。
延:邀请。
不足:不必,不值得。
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规:计划。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2.精彩语句(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的外部美,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的内部美。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物产丰饶,生活富足,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
9《桃花源记》(课后解析)一、提示按照“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这一行文思路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示例)桃花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蜓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
红花绿草,潺潺流水。
感受:此处景物,宁静和谐,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
桃花源中的景象:(略)感受:这恰似一首话静闲适的田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解析:一定要根据课文合埋想家,个可且要翻峰坏文。
二、参考答案:1.“具言”的内容;秦至魏晋间改朝换代,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的情况。
“叹惋”的原因: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2.”如此”包含的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和在桃花源中的见闻。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文章内容会变得重复,读来令人乏妹。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语句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描摩作答。
四、参考答案:1.为:作为/对,向。
2.舍:离开/房屋。
3.乃:于是/竟然。
4.寻找/随即,不久。
解析:此题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注意结合语境解释。
五、参考答案:1.鲜美:这里指新鲜美好。
在现代汉语中,“鲜美”多指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这里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仅指运输事业。
3.妻子:这里指妻子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妻子“指的就是男子(婚后)的配偶。
绝境;这里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在现代汉语中,“绝境”一般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
六、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幸福:和平安定,没有战乱,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社会理想:要创造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剂、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分句释义及译文翻译
《桃花源记》一句一释义一句一翻译一、字句解释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关键字:为:作为。
句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关键字:缘:沿着。
行:走,这里指划船。
句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关键字:杂:别的,其他的。
鲜:鲜艳。
英:花。
句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关键字:渔:动词,捕鱼。
异:以……为异,即对……感到惊异。
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继续。
前:往前。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句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关键字:尽:完,没有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句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6.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关键字:舍:舍弃。
通:通过。
行:走。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窄小幽暗变而为开阔明亮。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句译: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关键字: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句译: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键字: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见。
句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关键字:往来:来来往往。
种:耕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复习课件
及郡下 j_ù_n____
刘子骥 _jì___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 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桃花源记》 : 进入
以渔人行 桃花源 踪为线索 :
所见 所闻 所历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似有若无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缘溪行---->(逢桃林 ) ---->至山前----入>(洞口 )游桃花源
(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 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 ①便扶向路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田 鸡画间 鸣线小 狗句路 叫子交 之。错 声相可通以,互村相落听间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作. 如者何虚辩构证出地的看理待想作社者会虚,构表出达的了理古想代社人会民?对没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准确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解析版)
09、桃花源记——群文阅读如何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律? ———准确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环。
朗读时能正确断句,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
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正确断句才能疏通句意。
【考点解读】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理清了句子的结构。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判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2、用“/”给句子断句。
【技法点拨】划分朗读节奏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语法结构确定。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是主语,“甚异之”是谓语;“忽逢/桃花林”,“桃花林”是“逢”的宾语。
2、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如“夫”“盖”等句首发语词和“且”“虽”“因”“故”“由是”等关联词后面一般要停顿。
3、句中“而”字前后停顿,句中“也”字后停顿。
要切记:“而”字用在句首,在“而”后停顿; 用在句中,则在“而”前停顿。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4、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节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根据文句内在的意义确定。
如“其一/犬坐于前”中,“其一”是指“其中一只(狼) ”,“犬坐”是像狗似的蹲坐; “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另外,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名、地名等要了解清楚,不要望文生义,断错句读。
【真题演练】(一)与子俨等疏(节选)①陶渊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一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一、疏通文意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原因:时间:人物: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7、在本文中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8、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语音晋(jìn)太元中夹(jiā)岸数百落英缤(bīn)纷 (fēn)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 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你黄发垂髫(tiáo) 此中人语(yù)云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南阳刘子骥(jì)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处处志之(志:通“誌”,记)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五、词类活用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之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人);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5、为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6、乃乃大惊(于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7、具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8、通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通达,相通)七、重点词语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笔记英文版In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there is a famous essay called "Peach Blossom Spring"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This essay tells the story of a fisherman who accidentally discovers a hidden paradise called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fisherman describes this place as a beautiful, peaceful, and idyllic place where the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is a metaphor for a utopian society, where people live simple and content lives without the distractions and pressures of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a place of natural beauty and tranquility, where the people are happy and carefree.The essay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simplicity, harmony, and contentment in our lives. It encourages u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nature,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find happiness in the simple things in life.Overall, "Peach Blossom Spring" is a timeless and thought-provoking essay that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finding contentment in simplicity.中文版在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