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25.899-1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
管道防静电要求
![管道防静电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8d410eacc22bcd126ff0ca6.png)
精心整理管道防静电要求《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20675-1990)和《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1.1管道在进出装置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
长距离无分支管1.21 00mm1.31.41.51.61.71.8如设计图纸已标明静电接地技术要求的,应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与验收。
图纸未标明的静电接地施工与验收标准规范的,均按本通用工艺守则执行。
一、????????静电接地安装基本要求有静电接地要求的管道,各段管子间应导电.当每对法兰或螺纹接头间电阻值超过0.03Ω时,应设导线跨接。
管道系统的对地电阻值超过100Ω时,应设两处接地引线。
接地引线宜采用焊接形式。
有静电接地连接的钛管道及不锈钢管道,导线跨接获接地引线不得与钛管道二、防松螺母。
当爆炸危险区内的非金属构架上平行安装的金属管道相互之间的净距离小于100mm时,宜每隔20m用金属线跨接;金属管道相互交叉的净距离小于100mm 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
容量为50m3及以上的贮罐,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且接地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并应在罐体底部,并应在罐体底部周围对称与接地体连接,接地体应连成环形的闭合回路。
管道在进出装置区、分岔处进行接地。
长距离五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接地线最小规格静电接地支线、连接线最小规格:注:括号内为2类腐蚀环境中用钢材的推荐规格。
第二章静电接地操作流程步骤一判断是否需要专用静电接地措施;一个<30Ω。
a)???金属接触面除锈去污b)???搭接长度为扁钢长度两倍或圆钢直径6倍。
c)???如果使用钛钢或不锈钢管,则搭接前需垫钛板或不锈钢板过渡。
2.???螺栓连接:a)???金属接触面除锈去污b)???采用M10以上螺栓,加防松螺帽或放松垫片,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步骤四管线间跨接1.???管间跨接:a)???当金属法兰用金属螺栓或卡子紧固时,有两颗以上螺栓或卡子导电接触面接触良好时,可不必另装静电连接线。
常见静电接地规范和防静电的种类及控制
![常见静电接地规范和防静电的种类及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54e9d3daeaad1f347933f74.png)
常见静电接地规范和防静电的种类及控制一般常见之静电接地规范包括:(1)在中国GB12158-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准则)中规定:i.导体与大地间之泄漏电阻应<1MΩ,ii.每组专设之静电接地极之接地电阻应<100Ω,iii.腕带接地电阻应<1MΩ。
(2)英国BS5958Control of Undesirable Static electricityi.一般导体:10Ωii大型固定导体:10Ωiii.金属管路:10Ωiv.导体运输设备:10Ωv.与非导体組合之导体设备:1MΩvi.抗静电材料(衣服鞋):1~100MΩ(3)日本静电安全指針i.一般导体:1KΩii.大型固定导体:1KΩiii.金属管路:1KΩiv.导体运输设备:1KΩv.与非导体組合之导体设备:1MΩvi.抗静电材料(衣服鞋):10~100MΩ(4)美国ANSI/ESD-S20.20-1999i.接地/连接系统设备接地<1.0Ωii.辅助设备接地<1.0Ωiii.同电位连接<1.0*109Ωiv.共同接地点<1.0Ωv.人员接地, 腕带系统<35*106Ωvi.坐下操作/站立操作,地板-鞋面系统<35*106Ω或<100V其大多为该规定之接地电阻仅为量测点至接地电极棒接线端点,並不包括接地电极棒以下之大地电阻。
而接地电极棒以下之大地电阻:大多属电工方面之技术与规范。
因为静电所牵涉到之接地电阻其主要作为静电荷洩漏之途径使用,或含1M欧姆则是作为避免人员感电使用。
与一般电工所论及之大地接地不同,所以並无直接性关系。
认为一般而言,一般第三类大地接地电阻100欧姆以下,对于静电应该绰绰有余。
国內电气相关之接地电阻可參考一电工法规。
防静电接地线防静电接地线采用PU及PVC原料制成,弹性好,内有1兆欧电阻或0欧姆电阻。
黑线黄头。
具有多种尺寸,6,8,10,12英尺等。
防静电接地线主要由星爪或扣帽与弹弓线、鳄鱼夹组成。
防静电接地及几种接地概念之欧阳学创编
![防静电接地及几种接地概念之欧阳学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3a9731f6137ee06eef9187a.png)
防静电接地及几种接地概念1)几种接地概念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
当没有保护接地的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时,其外壳有可能带电,如果人体触及电气设备的外壳就可能被电击伤或造成生命危险。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接地短路电流经人身、大地流回中性点;在中性点埋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接地电流经人体流入大地,并经线路对地电容构成通路,两种情况都能造成人身触电。
如果装有接地装置的电气设备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时,接地短路电流将同时沿着接地体和人体两条通路流过,我们知道:在一个并联电路里,通过每条支路的电流值与电阻的大小成反比,即式中IR/I’d=rd/rR I’d——沿接地体流过的电流; IR——流经人体的电流; rR——人体的电阻; rd——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由上式可以看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越小,流经人体的电流也越小,通常人体电阻要比接地电阻大数百倍,流经人体的电流也比流过接地体的电流小数百倍。
当接地电阻级小时,流过人体的电流几乎等于零。
即Id≈I’d。
实际上,由于接地电阻很小,接地短路电流流过时所产生的压降很小,故外壳对大地的电压是不高的。
人站在大地上去碰触外壳时,人体所承受的电压很低,不会有危险。
所以,加装保护接地装置并且降低它的接地电阻是避免触电危险的有效措施。
2.工作接地将电力系统中的某一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如消弧线圈、阻抗、电阻等)与大地作金属连接,称为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的作用如下:①主要是中性点接地,这是系统运行的需要。
在高压系统里。
采取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使接地继电保护准确动作并消除单相电弧接地过电压。
中性点接地可以防止零序电压偏移,保持三相电压基本平衡,对于低压系统很有意义,可以方便使用单相电源。
另外在两线一地供电系统中,由于将一相工作接地,借助大地作一相导体,降低了线路建设投资。
②降低人体的接触电压:在中性点绝缘的系统中,当一相接地,而人体又触及另一相时,人体所受到的接触电压将超过相电压而成为线电压,即为相电压的√3倍。
民用飞机APU系统电搭接设计研究
![民用飞机APU系统电搭接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a907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a.png)
民用飞机APU系统电搭接设计研究李彦双【摘要】电搭接的设计,直接影响飞机的安全和性能.梳理了APU系统电搭接设计所需遵循的适航条款要求和通用要求,详细分析了APU系统中不能采用直接电搭接的部件,给出了通过间接电搭接实现的设计案例,并以框图的形式分析了电流传导路径.所阐述的方法可为民用飞机APU系统电搭接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装备制造技术》【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APU;辅助动力装置;电搭接;间接电搭接【作者】李彦双【作者单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动力燃油系统设计研究部,上海2012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22APU(辅助动力装置)在民用飞机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民用飞机为满足适航要求所必需的设备之一。
APU作为飞机的辅助动力源,主要为飞机提供电源和气源,使飞机不依靠地面的支持设备提供电源或气源,更具有独立性、舒适性,增大了飞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1]。
作为民用飞机必需的机载设备,APU系统的设计必须要考虑电搭接的问题。
电搭接是指在两金属物体之间建立一条供电流流动的低阻抗通路。
其目的在于为飞机金属构件之间以及构件、设备、附件与基本结构之间提供稳定的低阻抗电流通路,从而防止它们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电平,提供电源电流返回通路,也是保护人身安全防电击以及提供静电防护、雷电防护、保证低阻抗的天线地网的必要措施。
电搭接良好与否,直接影响飞机的安全和性能[2]。
电搭接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电搭接和间接电搭接。
在系统设计时,直接电搭接应作为首选项。
直接电搭接是指通过熔接、焊接等形成永久性的或通过螺接、铆接等形成半永久性的金属对金属的紧固连接。
当直接电搭接设计不可行时,如两个被搭接零件间存在相对运动或有非金属零件相隔等情况,这时必须采用间接电搭接设计[3]。
间接电搭接是指通过金属材质的搭接件将两个被搭接零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低阻抗的电流通路。
机械电气设备-电击防护
![机械电气设备-电击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26d2c303f46527d3240ce0b0.png)
机械电气设备-电气安全规范-电击防护Reference to:1、GB 5226.1-2008(IDT IEC 60204-1-2005)2、GB 7251.1-2013(IDT IEC 60439-1-2011)3、GB 16895.21-2011(IDT IEC 60364-4-41-2005)4、GB 19212.1-2008(IDT IEC 61558-1-2005)5、GB 19212.7-2012(IDT IEC 61558-2-6-2009)6、GB 17045-2008(IDT IEC61140-2001)7、GB 4208-2008(IDT IEC60529-2001)8、GB 5465.2-2008(IDT IEC60417-2007)9、SOC-6101—6114 (Prepared By Colibri)目录1 目的 (3)2 范围 (3)3 术语和定义 (3)3.1 规范性附录 (3)4 电击防护要求 (3)4.1 概述 (3)4.2 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 (3)4.2.1 概述 (3)4.2.2 用外壳作防护 (4)4.2.3 用绝缘物防护带电部分 (5)4.2.4 残余电压的防护 (5)4.2.5 用遮拦作防护 (6)4.2.6 用阻挡物作防护 (6)4.2.7 置于伸臂之外的防护 (6)4.3 间接接触电击的防护 (7)4.3.1 概述 (7)4.3.2 防止出现触摸电压 (7)4.3.2.1 概述 (7)4.3.2.2 采用Ⅱ类设备或等效绝缘作防护 (7)4.3.2.3 采用电气隔离作防护 (9)4.3.3 用自动切断电源作防护 (10)4.4 采用PELV作防护 (11)4.4.1 基本要求 (11)4.4.2 PELV电源 (12)5 相关记录 Records (12)6 附录 (12)6.1 附录A 外壳防护等级说明 (12)1 目的本规范的建立是为了给设备的电击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以及为电击防护提供必须遵循的规约。
民用飞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适航符合性研究
![民用飞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适航符合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db212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d.png)
民用飞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适航符合性研究摘要:本文在ED-123对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功能、性能和识别区域等要求的基础上开展了适航符合性研究。
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系统设计和系统适航认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用飞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适航;符合性1/3引言驾驶舱视频监视系统主要是为了让驾驶舱内的飞行机组可通过安装在飞机各区域的摄像头,以视频的方式实现在驾驶舱内对相关区域进行远程监控。
目前,国内外主要在ED-123的基础上开展民用飞机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功能[1]、性能[1]和识别区域[1]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适航符合性的研究。
1 系统适用的适航条款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需满足的主要适航认证条款[2]见表1。
表1 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适航条款2 系统适航符合性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采用MC0~MC9的符合性方法进行验证。
(1)MC0 符合性声明该方法主要通过引用图样、技术条件和工艺说明书等设计技术资料来定性地表明是否符合相应的适航条款要求。
(2)MC1 设计说明该方法是通过除用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外,还用文字说明、分析或用与类似设计的对比或用使用经验,表明是否符合相应的适航条款要求。
系统/设备大多数适航条款都采用了MC1进行符合性验证,通过设计说明的方法明确系统的可达性设计、防火设计、电搭接设计、防静电设计、预定功能设计、标记标牌设计等设计措施符合系统需求。
结合MC4、MC5和MC6做进一步验证达到最终的适航认证。
(3)MC2 分析/计算该方法是根据适航当局批准的计算方法、认可的经验公式或经过考核的分析程序进行计算,表明是否符合相应的适航条款要求。
驾驶舱门视频监视系统在验证25.1301(a)(1)、25.1309(a)符合性时,需采用MC2来确认摄像头的数量和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识别区域[1],满足监视区域无死角的要求。
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到最合理的摄像头数量和安装位置,使系统方案最优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7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7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的公告](https://img.taocdn.com/s3/m/cb0b371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8.p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7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0.07.15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72号
•【施行日期】2011.02.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672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611-2010,自2011年2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9.0.4 (2、4)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用电设备触电防护安全技术要求
![用电设备触电防护安全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d552b9ef524ccbff1218480.png)
用电设备触电防护安全技术要求1.电气设备触电防护分类按照触电防护方式,电气设备分为以下5类(1)、0类。
这种设备仅仅依靠基本绝缘来防止触电。
0类设备外壳上和内部的不带电导体上都没有接地端子。
(2)、0 1类。
这种设备也是依靠基本绝缘来防止触电的,但是,这种设备的金属外壳上装有接地(零)、的端子,不提供带有保护芯线的电源线。
(3)、I类。
这种设备除依靠基本绝缘外,还有一个附加的安全措施。
I类设备外壳上没有接地端子,但内部有接地端子,自设备内引出带有保护插头的电源线。
(4)、I类。
这种设备具有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安全防护措施。
(5)、Ⅱ类。
这种设备依靠超低安全电压供电以防止触电。
手持电动工具没有0类和0 I类产品,市售产品基本上都是Ⅱ类设备。
移动式电气设备大部分是I类产品。
2.电气设备外壳防护电动机、低压电器的外壳防护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对固体异物进人内部以及对人体触及内部带电部分或运动部分的防护;第二种是对水进人内部的防护。
外壳防护等级按如下方法标志:第一位数字表示第一种防护型式的等级;第二位数字表示第二种防护型式的等级。
仅考虑一种防护时,另一位数字用“×”代替。
如勿需特别说明,附加字母可以省略。
例如,IP54为防尘、防溅型电气设备,IP65为尘密、防喷水型电气设备。
3.电动机电动机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
交流电动机又分为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即感应电动机)、,而异步电动机又分绕线型电动机和笼型电动机。
电动机是工业企业最常用的用电设备。
作为动力机,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等优点。
生产企业中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占总能源耗量的50%以上。
电动机的电压、电流、频率、温升等运行参数应符合要求,电压波动不得超过-5%~+10%、电压不平衡不得超过5%,电流不平衡不得超过10%。
任何情况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 Ω。
电动机必须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并根据需要装设过载保护、断相保护和低电压保护。
防静电电源适配器 技术参数
![防静电电源适配器 技术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da95982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7.png)
防静电电源适配器技术参数防静电电源适配器是一种用于防止静电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害的电源适配器。
它具有以下技术参数:1. 输入电压范围:防静电电源适配器通常适用于标准的交流电源输入,输入电压范围通常为100V至240V。
这样的输入电压范围使得适配器可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标准,实现全球通用。
2. 输出电压和电流:防静电电源适配器的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电源转换为适合电子设备工作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输出电压通常为直流电压,常见的输出电压有5V、9V、12V等。
输出电流取决于所使用的设备需求,一般在1A至3A之间。
3. 工作温度范围:防静电电源适配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散热能力。
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在0℃至40℃之间,这样可以确保适配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
4. 效率:防静电电源适配器的效率是指输入电能与输出电能之间的转换效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高效率的适配器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整体能源利用率。
5. 过载保护:防静电电源适配器应当具备过载保护功能,当输出电流超过适配器的额定电流时,适配器会自动切断电源,以防止设备损坏。
6. 过压保护:防静电电源适配器还应当具备过压保护功能,当输入电压超过适配器的额定电压范围时,适配器会自动切断电源,以保护设备和适配器自身的安全。
7. 短路保护:当输出端短路时,防静电电源适配器应当能够自动切断电源,以防止设备损坏和安全事故发生。
8. 超温保护:防静电电源适配器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热的情况,为了保护适配器和设备的安全,适配器应当具备超温保护功能,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适配器会自动切断电源。
9. 产品认证:防静电电源适配器通常需要通过一些产品认证,如CE 认证等,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
防静电电源适配器是现代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重要配件之一。
通过具备上述技术参数,它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电源,并有效防止静电对设备的损害。
无论是家庭用户还是商业用户,都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设备需求的防静电电源适配器,以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安全。
防静电国家标准
![防静电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0636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4.png)
防静电国家标准一、国家标准(GB,GB/T,GBJ)GBJ 79-1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 6951-1986 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GB/T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T 11210-1989 硫化橡胶抗静电和导电制品电阻的测定GB 12014-1989 防静电工作服GB/T 1410-1989 固体电工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及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GB 12158-1990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T 12582-1990 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方法 ( 精密静电计法 )GB/T 12703-1991 纺织品静电测试方法GB 13348-1992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T 14288-1993 可燃气体与易燃液体蒸气最小静电点火能测定方法? GB/T 50174-1993 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4385-1995 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GB/T 15463-1995 静电安全名词术语GB/T 6539-1997 航空燃料与馏分燃料电导率测定法GB/T 2439-2001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导电性能和耗散性能电阻率的测定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6950-2001 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4655-2003 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二、国家军用标准(GJB)GJB/Z 25-1991 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指南GJB 1649-1993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GJB 2527-1995 弹药防静电要求GJB 2605-1996 柔性热密封防静电阻隔材料规范GJB 3007-1997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B/Z 86-1997 静电放电防护包装手册GJB/Z 105-1998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手册三、电子行业标准(SJ,SJ/T)SJ/T 10147-1991 集成电路防静电包装管SJ 20154-1992 信息技术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SJ/T 10533-1994 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630-1995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694-1996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SJ/T 11159-1998 地板覆盖层和装配地板静电性能的试验方法防静电相关国家标准及其它标准电子行业防静电技术资料中外标准汇编GB1410-89《固体电工绝缘材料绝缘电阻、体积电阻系数和表面电阻试验方法》GB1692-81《硫化橡胶绝缘电阻率的测定方法》西北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GB2439-81《导电和抗静电橡胶电阻率(系数)的测定方法》沈阳第四橡胶厂GB3684-83《运输带导电性规范和试验方法》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GB4386-84《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电阻值测量方法》北京市劳保所GB4385-84《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条件》北京市劳保所GB4655-84《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GB6950-86《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北京市劳保所GB6539-86《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法》石化研究院,北京市劳保所GB6951-86《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北京市劳保所GB6650-86《计算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GB9572-88《橡胶、塑料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电阻的测定》沈阳橡胶所GB10715-89《抗静电环形V带导性规定值和试验方法》GB12014-89《防静电工作服》北京市劳保所GB11210-89《硫化橡胶抗静电和导电制品电阻的测定》GB12158-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北京市劳保所GB/T 12582-90 《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方法》石化研究院GB 12367-90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漆工艺安全GB/T12582-90 《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方法(精密静电计法)》GB/T12703-91《纺织品静电性能测试方法》北京理工大学GB 13348-92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江苏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GB/T14288-93《可燃气体与易燃液体蒸汽最小静电点火能测定方法》GB 14773-9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GB/T 1447-93《塑料薄膜静电性能测试方法半衰期法》GB/T 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T14342-93《合成短纤维试验方法比电阻》GB/T 15463-1995 《静电安全术语》劳动部劳保所GB 15607-1995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粉末静电喷涂工艺安全》GB 15599-1995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T15662-1995 《导电、防静电塑料体积电阻率测试方法》GB/T 15738-1995 《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GB/T 16801-1997 《织物调理剂抗静电性能的测定》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GB/T 16906-1997 《石油罐导静电涂料电阻率测定法》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装备中心GB/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JB/z 25-91《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指南》GJB/z 《火工品试验方法电火工品静电敏感度试验》GJB/z 86-97 《静电放电防护包装手册》GJB1649-93《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GJB 2527-95《弹药防静电要求》GJB 2605-96 《柔性热密封防静电阻隔材料规范》GJB 3007-97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B/Z 105-98《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手册》GJB 3136-97 飞机加油用导静电橡胶软管规范GJB 2747-96 防静电缓冲包装材料通用规范GJB 108A-93 航空轮胎试验方法静负荷性能、动态模拟和导静电性能试验SJ 20154-92 《信息技术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SJ/T 10533-94《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630-95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1090-96 《电子工业用合成纤维防静电绸性能及试验方法》SJ/T 10147-91 《集成电路防静电包装管》SJ/T 11159《地板覆盖层和装配地板静电性能试验方法》防静电相关国家标准及其它标准SJ/T 10694-96《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静电行业标准共 26 份序号标准名称编号1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SJ/T 10796-20012 防静电贴面板通用规范SJ/T 11236-20013 地板覆盖层和装配地板静电性能的试验方法 SJ/T 11159-984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SJ/T 10694-965 通讯设备静电防护通则 YD/T 754-19956 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则 YD/T 754-957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 SJ/T 10630-958 木质活动地板防火性能安全标准 DB 31/153-949 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 SJ/T 10533-9410 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SJ/T 30003-9311 防静电操作系统通用规范 QJ 2846-9612 信息技术设备静电放电敏感度试验SJ 20154-9213 屋顶橡胶防水材料--三元乙丙片材 HG 2402-9214 静电敏感器件使用规则 Q/W 293-9215 电子仪器和设备静电要求 QJ 2245-9216 半导体器件使用规则 QJ 2225-9217 集成电路防静电包装管 SJ/T 10147-9118 防静电安全工作台技术要求QJ 2177-9119 弹药装药装配生产防静电安全规程 WJ 1913-9020 电火工品生产防静电安全规程WJ 1912-9021 防静电操作系统技术要求 QJ 1950-9022 静电测试方法 QJ 1875-9023 电子元器件防静电要求 QJ 1693-8924 航天系统地面设施接地要求QJ 1211-8725 黑火药生产防静电安全规程WJ 1695-8726 《静电敏感器件使用规则》宣贯材料Q/W 293-92-227 防静电周转容器通用规范SJ/T11277-2002防静电技术标准汇编为了满足防静电装备行业内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及广大用户学习和了解有关防静电技术标准的要求。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2022年学习资料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07af7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f.png)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7、确保所有屏蔽容器外有明显标签-8、确保在工位上使用的溶剂、毛刷、等有专管员的 准。-9、确保任何人在没有保护和接地的情况下,没有进入到您-工作区域1米范围内。-10、穿戴好您自己的静电 环、静电鞋,并按照正确方法-测试。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二、工作人员安全-无论在哪里,只要操作人员会与电源相接触的-地方,接地断路器GP I和其它安全保护措施-应被采用。-减少电气伤害的操作应进行演习,必须遵从正-确的机台接地。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表3-2典型的静电压生成强度-来源-湿度10-20%-湿度65-90%-地毯上行 -35000V-1500V-聚乙烯地板上行走-12000V-250V-工作椅上的人员-6000V-100V 聚乙烯封套-7000V-600V-作业指导书-工作台面上拿起-20000V-1200V-塑料带-带泡沫垫的 椅-18000V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ESD S20.20-S.J/T10533-94-GB12014—89-目的:标 的目的是提供行政和技术上的要求,-以及建立,实施和维护静电放电控制方案(文-中称“方案”的指导。-范围:标 所适用的领域包括:制造,装配,安装-包装,标签,服务,测试,检验以及其它除此之外,在-处理电气,电子零件, 置和设备中,对静电放电损害-的敏感度超过或等于人体模型的100V。本标准不适用于-电动爆设备,易燃液体和粉 。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不正确的操作和处理-。ESDS元件失效-·可分为即时或延时两种-,对ESDS元 进行保护性电路设计和包装是很重要
ESD静电防护知识及标准-,电气元件损害-。来源于意外电能(如:电脉冲)-。某些器件较其它器件更为敏感易遭 害-。敏感度高低是由设计时确定的-。时刻关注组件中最敏感元件的敏感-。工具和设备须经过测试-·小于0.5伏 电压和尖峰是可接受的-·烙铁、吸锡器、测试仪器和其它设备-·}-不能产生大于0.3伏的尖峰电压-。ESD指 -·定期测试可能提供保障-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作服GB12014-89-防静电服装的质量要求-1、外观要求无破损、斑点、 物以及其他影响服用性能上的缺陷。-2、防静电性能:每件防静电服的带电电荷量、耐洗涤性能,必须符-合下表的要 。-A级-B级-实验方法-带电荷量-<0.6μ C/件-耐洗时间-≥33.0h-≥16.5h
军用飞机电搭接及其阻值测量方法
![军用飞机电搭接及其阻值测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54c3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0.png)
(1)飞机电搭接的概念飞机的电搭接,是指飞机金属结构部件之间以及结构部件、设备、附件与基本结构之间有低阻抗通道的可靠搭接。
(2)飞机电搭接的目的搭接的目的在于提供稳定的低阻抗通路,从而防止产生电磁干扰,提供电流返回通路,也是静电防护、雷电防护以及保证天线性能的必要条件。
(3)飞机电搭接方式从搭接位置上来看,分为直接搭接和间接搭接。
直接搭接是在互连的物体之间不使用辅助导体而直接由两种物体特定部位表面接触,建立一条导电良好的电气通路。
直接搭接一般通过焊接工艺和结合处建立起一种熔接的金属搭接,或者利用螺栓、铆钉在搭接表面间保持强大的压力来获得电气连续性。
间接搭接,是利用中间过渡导体(搭接条或搭接片)把需要搭接的两个金属构件连接在一起。
在飞机上,许多场合需要使两种互连的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必须分离或者保持相对运动,这就妨碍了直接搭接形式的实现,从而需要间接搭接。
从搭接维护上来看,分为永久性搭接和非永久性搭接。
永久性搭接是利用两种结构铆接、熔焊、锡焊、压接等工艺方法,将两种金属物体保持固定的连接。
在装备全寿命时期应保持固定的安装位置,不要求进行拆卸检查、维修。
永久性搭接在预定寿命期内应具有稳定的低阻抗性能。
非永久性搭接是利用螺栓、螺钉、销键紧固装置等辅助零件使金属物体相连的方法。
在需要进行拆卸检查、维修和替换元件的情况下,采用的是非永久性搭接。
对于外场维护,因为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拆卸操作,接触的多是非永久性搭接,而对电搭接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导致电搭接电阻阻值超标、搭接不良,影响飞1)凡是有可能的部位,应尽量采用永久性固有的搭接连接(如焊接、压接等),使搭接件金属本体之间永久接触。
2)连接线的各种连接安装,均应保证其搭接性能不受飞机正常运行及维护时振动、冲击、温度变化及相对位移的影响,其安装位置应便于地面维护时检查和更换。
3)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长度短、截面小的搭接线,其中以长度短最为重要。
搭接线的数量应尽量少,不可将两根或多根搭接线串联使用。
静电标准
![静电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36ac6d03b3567ec102d8aa9.png)
静电标准GJB3007-971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供操作静电放电敏感电子产品用的防静电工作区应具备的各项技术要求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防静电工作区。
1.3应用指南由于电子产品的静电放电敏感度不同和防静电工作区具体用途以及结构形式的差异,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允许剪裁。
1.4分级按照防静电工作区内的指定空间所允许的对地静电电位值,将防静电工作区分为二级。
A级——允许的对地静电电位不超过±100V;B级——允许的对地静电电位不超过±1000V;2引用文件GB438——1995 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GB12014——89 防静电工作服GJB/Z 25——91 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指南GJB1649——93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SJ/T10694——1996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3定义3.1术语3.1.1防静电工作区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ea配备各种防静电设备和器材、能限制静电电位、具有确定边界和专门标记的适于从事静电防护操作的场所。
3.1.2操作 handling在静电放电敏感电子产品的制造、老化、筛选、检测、装联、包装、贮存、修理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产品的有效活动。
3.1.3 接地 grounding电子连接到能供给或接受大量电荷的物体(如大地、舰船或运载工具外壳等)(见GJB1649第3.1.2条)。
3.1.4 硬接地 hard ground直接与大地电极作导电性连接的一种接地方式。
3.1.5软接地 soft ground通过一足以限制流过人体的电流达到安全值的电阻连接到大地电极的一种接地方式。
3.1.6大地电极 earth electrode埋于地下与大地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的金属体或金属体组。
它可以是杆状的、板状的或网状的,为接地系统提供接大地的基准点。
3.1.7 静电耗散材料 dissipative materials其表面电阻率等于或大于1x105Ω/ ,但小于1x1012Ω/ ;或何种电阻率等于或大于1x104Ω· cm,但小于1x1011Ω/·cm的材料。
连接器静电防护参数
![连接器静电防护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3a76b92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9.png)
连接器静电防护参数
连接器静电防护参数包括:
1. 静电防护等级:指连接器对静电干扰的抵抗能力。
一般的静电防护等级包括低静电防护等级(ESD-Safe)、中静电防护等级和高静电防护等级。
高静电防护等级的连接器可以有效避免静电干扰,保护设备免受静电损害。
2. 静电击穿电压:连接器在静电冲击下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这个参数决定了连接器能否有效地防止静电击穿,一般来说,静电击穿电压越高,连接器的静电防护能力越强。
3. 静电放电保护装置:连接器内部是否配备了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如保护二极管、避雷器等。
这些装置可以在静电击穿时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防止静电激活对设备造成损害。
4. 接地设计:连接器的接地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地将静电导出,防止静电积聚。
合理的接地设计可以降低静电干扰的风险。
5. 静电测试标准:连接器是否符合相关的静电测试标准,如IEC 61000-4-2等。
这些标准确定了连接器在静电冲击下的性能要求,连接器的静电防护参数应与这些标准一致。
伊顿电子产品参考手册说明书
![伊顿电子产品参考手册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bb095df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f.png)
提供动力。
探索今天的伊顿。
我们提供:• 方案• • •动及动力总成解决方案马达控制设备命令和控制设备终端保护产品自动化和驱动产品134MOEM 市场综合样本目录2马达和线路控制设备伊顿拥有超过百年的接触器研发和制造经验,为用户提供至3185A 的线路控制解决方案,并提供不同系列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的多种要求Xstart 系列接触器:全球化的产品,提供包括UL 在内的主流认证,最高达3185安培(AC-1)的产品:• 独特的CT 型励磁机构,功耗更小;• 115A 以上集成电子线路板,降低功耗同时工作电压幅度更宽;• 580A 以上真空灭弧,应对严苛使用环境,业界最长预期寿命;• 提供本地化的XstartC 系列(认证情况请咨询当地销售办事处)。
D 系列接触器:本地化的产品,提供最高到500A 的高效控制和保护方案,应用于泵、风机、压缩机等场合,提供功能全面的辅助触点和宽幅的控制线圈电压选项。
• 齐全的线圈控制电压,185A 以上更提供交直流通用产品;• 全系列内置辅助触点• 百万次以上电气寿命• 使用温度-20 °C ~ +55 °CE 系列接触器:全球最小的电磁接触器之一,有效地利用空间,可靠性增强,材料使用更高效。
E 系列接触器额定值可至AC-3, 95A@400V ,最高工作电压高达660V ,体积小巧,却提供强大的性能。
• 百万次以上电气寿命• 690V 绝缘额定值• 最多可加装6个辅助触点模块• 常用交流控制电压及直流24VDC 线圈1马达控制设备目录电机控制产品 xStart C 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 接触器DILM..C 过载继电器ZB..C电动机保护断路器PKZMC 电机控制产品 D 系列接触器 XTCD 热过载继电器 XTOD 电气行业解决方案 Eline 控制继电器 XTRG 接触器 XTCG热过载继电器 XTOD/XTOG电机控制产品 xStart C电机控制产品 D 系列电气行业解决方案Eline1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目录系统概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体DILA..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辅助触点模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操作电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性曲线,触点行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极触点多种组合约定发热电流(I th )16A 交流与直流操作的产品尺寸相同直流操作的产品内置浪涌抑制器••••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35791112131911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说明121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系统概览31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系统概览4系统概览本体AC 或DC 操作电磁系统AC DC 可以扩展到8对触点反向互锁触点模块化系统螺钉连接和卡装手指接触防护螺钉端子第5页起抑制电路用于直流操作接触器式继电器的保护电路(所有直流型均内置)用于交流操作接触器式继电器的保护电路第32页起辅助触点模块23, 42或4极反向互锁触点第7页起124 – 400V, 50, 60, 50/60 Hz0.8 – 1.1 × U c 24 VA/3.4 VA 24 – 220 V DC0.8 – 1.1 × U c 于24 V :0.7 – 1.3 × U c 无附加辅助触点模块环境温度+40°C 3W/3W1接触器式继电器DILA..C本体5接线方式:螺钉端子触点N/O = 常开N/C = 常闭带反向互锁触点的本体额定工作电流AC – 15220 V230 V240 VI e约定发热电流,敞开,于60°CI th代码序号触点序号380 V400 V415 VI e1本体DILAC-XHI(V)...DILAC-XHI(V)...DILAC-XHI(V)...DILA-40C(220-230V50Hz)114842DILA-31C(220-230V50Hz)114852DILA-22C(220-230V50Hz)114862DILA-40C(24VDC)114847DILA-31C(24VDC)114857DILA-22C(24VDC)1148671件1件1件可以组合辅助触点模块标准包装说明AC 操作型号订货号操作电压220-230V50HzDC 操作型号订货号操作电压24VDC附件1 抑制器2 辅助触点模块操作电压页数32711触点编号,符合EN 50011线圈端子标记,符合EN 50005直流操作的接触器式继电器具有一个内置的保护电路。
AC25.899-1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
![AC25.899-1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32889c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2.png)
AC25.899-1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文件编号:修改/版本号:AAC25.899-1:电搭接和防静电保护编制:校对:审核:标准化:批准:目次1 目的 (4)2 使用范围 (4)3 定义 (4)4 服从性指导 (4)附录A相关标准引用 (9)§25.899 电气搭接和防静电保护 (9)§25.1701 定义。
(9)附录B相关法规和文件 (11)附录C讨论 (12)1 目的本咨询通告(AC)为显示符合§25.899的电气搭接和防静电保护的运输类飞机认证要求提供了指导。
2 使用范围a.本文件提供的指导是针对飞机制造商、修改者、国外监管机构,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运输飞机型号认证工程师和任命者。
b.本资料即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它不是一个规范。
它描述了如何去证明符合应用规范的方法,但不仅仅是方法。
我们会考虑申请人可能选择的其他目前符合法规的方法。
尽管这些指导文件不是强制执行的,但他们采自大量符合FAA相关法规的内容和行业经验。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意识到遵循本AC并不能符合适用的规范,那么我们也不会被本AC的条款所限制,并且我们可能会需要额外的证明作为符合法规的基础。
c.本材料没有改变或创造任何附加法规要求,也没有改变或授权偏离现有法规要求。
d.当此处描述的适用性的可接受方法被使用时,本AC所使用术语如“应该”和“必须”仅用在确保服从的详细方法的适用性的意义上。
3 定义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
在某种程度上,EWIS是任何导线,布线设备,或这些的组合,包括为了在两点或更多预期终端点之间传输电能的目的而安装在飞机任意区域的终端设备。
EWIS的完整法规定义在§25.1701中,这列入在本AC的附录A中。
4 适用性指导a.防静电堆积保护。
(1)总则。
所有可能引起危险的项目●电击,●可燃气体点火,或●已安装电气/电子设备干扰(例如: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由于静电堆积和释放的结果,其应该被适当搭接到主接地系统上。
防雷防静电接地电阻的标准之欧阳法创编
![防雷防静电接地电阻的标准之欧阳法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dd07a7fa4b35eefdc9d333b0.png)
接地电阻的要求(常用标准的规定)建筑物接地电阻的要求依据GB 50057-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3.2.1条: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小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装置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共用接地装置。
第3.3.9条: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架空管道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引人、引出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对架空金属管道尚应在距建筑物约25m处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要求,第3.4.2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第3.4.9条: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电源系统接地电阻的要求依据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4章接地与安全:第14.7.5.3条要求,当机房接地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时,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
因此对于监控机房和通讯机房接地均应与建筑物防雷地等共用同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
依据GB50089-98《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第12章:电气;第12.6.4条: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第12.7.2条:输送危险物质的各种室外架空管,应每隔20~25米接地一次,每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且是低电阻的。 副搭接路径是那些提供其他形式搭接的路径。 (2) 主搭接路径应用如下: (a) 为了可以承载闪电释放与可分离主部件的主接地连接在一起。 (b) 为将发动机连接到主接地上。 (c) 为将所有金属部分面向飞机外表面上或外连接到主接地上。 (d) 在外部非金属部件上充当导体的。 c. 电阻和衔接测量。应进行测量来确定至少在以下内容之间搭接和连接的效能: (1) 主搭接路径。 (a) 在构造或装配方式会导致不能确定搭接重复性处的飞机固定部分的端点和
路径)。 (c) 飞机乘坐者可达到的电气面板与其他设备和飞机接地(飞机主要结构或接地
路径)。 (d) 正常承载主要电气供应的接地连接器和飞机接地(飞机主要结构或接地路
径)。在这些连接器上的测试应确保连接器能够承载,没有失火或损坏搭接 或极度电压下降的风险,这样正常连接电流和断续故障电流是合适的。
§25.899 电气搭接和防静电保护 .......................................... 9 §25.1701 定义。 ....................................................... 9 附录 B 相关法规和文件 .................................................... 11 附录 C 讨论 .............................................................. 12
第 3 页,共 13 页
1 目的 本咨询通告(AC)为显示符合§25.899 的电气搭接和防静电保护的运输类飞机认
证要求提供了指导。 2 使用范围 a. 本文件提供的指导是针对飞机制造商、修改者、国外监管机构,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运输飞机型号认证工程师和任命者。 b. 本资料即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它不是一个规范。它描述了如何 去证明符合应用规范的方法,但不仅仅是方法。我们会考虑申请人可能选择的其 他目前符合法规的方法。尽管这些指导文件不是强制执行的,但他们采自大量符 合 FAA 相关法规的内容和行业经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意识到遵循本 AC 并不 能符合适用的规范,那么我们也不会被本 AC 的条款所限制,并且我们可能会需 要额外的证明作为符合法规的基础。 c. 本材料没有改变或创造任何附加法规要求,也没有改变或授权偏离现有法规要 求。 d. 当此处描述的适用性的可接受方法被使用时,本 AC 所使用术语如“应该”和“必须” 仅用在确保服从的详细方法的适用性的意义上。 3 定义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在某种程度上,EWIS是任何导线,布线设备,或这些
任何固定的外部面板和部件(例如:可移动面板)。 (b) 发动机和主飞机接地。 (c) 外部的活动金属表面或部件和主飞机接地出主搭接的内部部件和主飞机接地。 (2) 副搭接路径。 (a) 金属部件通常连接可燃液体和主飞机接地(飞机主要结构或接地路径)。 (b) 具有可察觉的静电电荷的单独导体部分和主飞机接地(飞机主要结构或接地
的组合,包括为了在两点或更多预期终端点之间传输电能的目的而安装在飞机任意区域 的终端设备。EWIS的完整法规定义在§25.1701中,这列入在本AC的附录A中。
4 适用性指导 a. 防静电堆积保护。
(1) 总则。所有可能引起危险的项目
第 4 页,共 13 页
电击, 可燃气体点火,或 已安装电气/电子设备干扰(例如: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 由于静电堆积和释放的结果,其应该被适当搭接到主接地系统上。 (2) 断续连接。设计应该确保在金属的与/或金属化部件之间不会发生断续连接。 (3) 高压加油和燃料转移。高压加油和/或燃料高速转移一定不能导致在燃油系
统中产生高电压。应当通过测试或与合适的燃油和加油设备制造商进行协商 来确定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果服从本要求涉及任何在所用燃油的型号或 在所用添加剂上的限制,这些限制应被确定。 a. 在使用标准加油设备和标准飞机发动机燃油的情况下,当加油流速超过大约 7m/s(23 码/s)时,足够高的电压可能导致在燃油的表面和油箱零部件之 间感应出火花。感生电压可能增长通过 添加剂和污染物的存在(例如:防腐蚀元素,润滑油,游离水)。 油缸中燃油的溅落和喷雾。 b. 可以减少静电荷通过1 调整加油设备,例如通过增加加油管道的直径和为减少静电荷设计一个过 滤器,或 2 使用防静电添加剂更改燃油的电特性,因此减少油箱中静电荷的累积量直 至可忽略的数量,或 3 调整关键的加油速率。关键的加油速率与飞机加油设备有关同时设计者应 该寻找燃油供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建议。 b. 搭接路径。 (1) 有两种搭接路径: 主搭接路径是那些用来承载闪电放电电流所需的路径。这些路径应尽可能的
文件编号:
修改/版本号: A
AC25.899-1:电 搭 接 和 防 静 电保护
编制: 校对: 审核: 标准化: 批准:
目次
1 目的 ................................................................... 4 2 使用范围 ............................................................... 4 3 定义 ................................................................... 4 4 服从性指导 ............................................................. 4 附录 A 相关标准引用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