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位置-教案
认识位置大班数学教案
![认识位置大班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2cbc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8.png)
认识位置大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位置的概念。
2.学生能够根据指令描述物体的位置。
3.学生能够通过绘制简单图形来展示物体的位置。
4.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和练习巩固所学的位置概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物体,如书、铅笔、纸等。
2.教师准备一些绘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们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位置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2.教师用相对位置描述物体的位置,例如书在桌子上方、纸在书的左边等。
步骤二:使用指令描述位置(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物体,如书、铅笔等。
2.教师用指令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例如将书放在桌子的右边、将铅笔放在纸的上面等。
3.学生按照指令进行动作,理解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步骤三:绘制简单图形(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绘画纸和彩色笔。
2.教师给出简单的图形指令,例如在纸的中央画一个圆、将一个三角形放在圆的下方等。
3.学生根据指令绘制图形,并描述出图形的位置。
步骤四:游戏巩固概念(20分钟)1.教师组织一个位置游戏,学生们分成小组。
2.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张物体的图片,学生们根据图片描述出物体的位置,并告知教师。
3.学生将自己所描述的位置用指示器标注在地上,其他小组成员来猜测物体的位置。
步骤五:练习(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位置练习。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回顾所学的位置概念。
2.学生们展示他们绘制的简单图形,并互相评论。
四、巩固与拓展1.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指令描述物体的位置。
2.学生们可以继续练习绘画图形,并通过指令描述图形的位置。
以上是一个认识位置大班数学教案的示范,通过引入概念、使用指令、绘制图形和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们学习和理解位置的概念。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位置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认位置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认位置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e854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4.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位置9篇认位置 1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一册数学第9页、第10页教材简析: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性,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我说,大家一起做。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手摸后脑勺。
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那边是前,哪边是后?(学生对于上下、前后已经有所认识,教学中首先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学习左右作好铺垫)二、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右手)举起你的另一只手,你知道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2)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我们的手有左右之分,耳朵、眼睛、脚也有左右之分,你能指一指你的左眼吗?右眼?摸一摸你的左耳、右耳。
(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跺跺左脚、右脚)2、出示情境图,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1)谈话:我们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刚和小芳(手指图)是同桌,你能说说小刚在小芳的哪面,小芳在小刚的哪面?(2)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刚和小芳的位置关系。
认识到所处的位置教案小班
![认识到所处的位置教案小班](https://img.taocdn.com/s3/m/38ba7fe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6.png)
认识到所处的位置教案小班教案标题:认识到所处的位置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
2.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场景。
2. 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准备:1. 准备足够数量的图片或图片卡片,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场景。
2. 准备一张地图或地球仪,用于展示学生所处的位置。
教学过程:导入:1.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住在哪里?你的学校在哪里?你周围有哪些地方?探究:1. 展示一张图片或图片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引导他们回答:这是哪里?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2. 重复上述步骤,展示其他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场景图片。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场景。
3. 展示地图或地球仪,指出学生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位置关系。
实践:1. 分发一份绘图纸给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绘制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场景。
鼓励他们用绘图和文字描述每个场景。
2. 学生完成绘图后,可以组织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论和提问。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提问他们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他们对自己所处位置的感受如何。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校和社区周围的地方,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所处的位置。
2. 组织学生制作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模型,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
2. 收集学生绘制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场景图,并评估他们对所处位置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在其他学科中,如地理、社会科学等,进一步探讨学生所处位置的相关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认识左右教案3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认识左右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7904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c.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认识左右教案3篇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认识左右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的手?(手)1、认识左右(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
(板书课题:左右)【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音乐、游戏情境,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学生找,点到名的同学请站起来)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表达,说与做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成功中感到喜悦。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f714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f.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词。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位置”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4.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画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描述一下周围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所学知识描述它们的位置。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拓展:1. 让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上、下、左、右”,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描述位置?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一、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
十二、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教辅:学生用书、练习本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
十三、教学进度:保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位置”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位置概念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位置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514185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位置概念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基本的位置概念,如左右、上下、前后等;2. 学会使用地图和平面图进行空间位置的描述;3. 了解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重点位置概念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对基本位置概念的掌握;2. 使用地图和平面图进行空间位置描述;3. 掌握物体位置的描述方法。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位置概念,并学会使用地图和平面图描述物体的位置。
4. 教学过程4.1 活动1:认识基本位置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中物体的位置描述它们的左右、上下、前后等关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基本位置概念。
4.2 活动2:使用地图进行位置描述教师给学生发放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标识,将城市、湖泊、河流等地标标示出来,并描述它们的方位关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地图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地图上进行位置描述的技巧。
4.3 活动3:使用平面图进行位置描述教师在教室内放置一些物体,并让学生根据平面图,描述它们在教室中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平面图进行物体位置的描述。
4.4 活动4:物体位置描述教师在教室内放置几个物体,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巩固自己对于位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5. 教学方法5.1 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采用了较多的直观教学方法,如通过绘画图形、使用地图和平面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位置概念。
5.2 任务型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如让学生根据图示进行位置描述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位置概念。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位置概念,并学会使用地图和平面图进行空间位置描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使用各种直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位置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da07a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b.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建立“位置”的概念,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小动物卡片等。
2. 学具准备:学生座位图、小动物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小动物,让学生说出小动物的位置。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
3. 教学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物体的位置。
4. 游戏环节:组织“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位置关系的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让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过于依赖实际操作,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上下、前后、左右,还有哪些位置关系?2. 学生举例说明,如里外、高低等位置关系。
3. 教师总结:位置关系有很多种,我们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出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强调:位置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运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ef91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0.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上、下、左、右、前、后。
2. 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2. 学具:学生座位表、小动物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教师讲解位置的相对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含义。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描述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快速说出卡片中小动物的位置。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描述家人在家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挂图和实物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并用语言描述。
2. 第二步:让学生用卡片上的物体摆一摆,换一换位置,用语言描述新的位置。
3.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描述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步: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位置的认识程度。
5. 第五步: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认识位置训练教案中班
![认识位置训练教案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196c58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9.png)
认识位置训练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描述基本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2.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进行简单的位置变换和指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基本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图片、玩具、教具等。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的位置关系。
2. 活动一,认识基本的位置关系(15分钟)。
教师利用教具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基本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3. 活动二,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2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 活动三,位置变换和指示(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位置变换和指示的游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位置变换和指示,如“把玩具放在桌子上”、“把书放在椅子下面”等。
5. 活动四,小结和拓展(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位置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基本的位置关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学生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位置变换和指示。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位置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79e6e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1.png)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位置一、引言在大班数学教学中,帮助幼儿认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认识位置,幼儿能够理解方位词的概念,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方向感。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适合大班幼儿的认识位置的教学活动和方法。
二、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能够: 1. 认识简单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等;2. 了解常见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3. 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运用方位词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方位词游戏1.材料准备:–包裹或盒子;–大卡片若干,上面标注不同的方位词。
2.活动流程:1.老师将包裹或盒子放在教室的某个位置,向幼儿介绍方位词。
2.在介绍方位词的同时,将相应的大卡片拿出来,让幼儿观察和记忆。
3.将包裹或盒子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让幼儿根据记忆,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如:“包裹在椅子的上面”、“盒子在门的右边”等。
4.继续重复以上步骤,让幼儿逐渐熟悉方位词。
活动二:方位宝藏1.材料准备:–教室里的一些小物体,如书、球、积木等。
2.活动流程:1.老师将教室里的小物体隐藏在不同的位置,如桌子底下、柜子上面等。
2.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队员在教室里寻找物体。
3.老师给队员发放指令,使用方位词指导他们找到隐藏的物体。
如:“请找到书,它在桌子的下面。
”、“现在请找到球,它在柜子的左边。
”等。
4.队员找到物体后,立即通知老师,老师记录时间。
5.比赛结束后,计算每个小组找到物体所用的平均时间,表彰表现最好的小组。
活动三:模拟环境认识方位1.材料准备:–靠垫、桌椅等教室内常见物体;2.活动流程:1.老师将教室里的家具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简单的模拟环境。
2.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的方位关系,如椅子在桌子的后面、靠垫在桌子的右边等。
3.老师鼓励幼儿自己摆放物体,提出正确的方位描述。
可以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摆放物体,并进行描述,比较各组描述的准确性。
4.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幼儿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幼儿园大班《位置》教案
![幼儿园大班《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b416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7.png)
幼儿园大班《位置》教案第一章:认识位置1. 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上、下、左、右”等基本位置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1)讲解“上、下、左、右”等基本位置概念。
(2)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各种位置关系。
(3)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展示、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2)结合实物和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理解位置概念。
(3)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位置关系。
4.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其对位置概念的掌握程度。
(2)通过提问,检验幼儿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位置的相对性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根据不同参照物判断位置。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1)讲解位置的相对性,让幼儿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学会根据不同参照物判断位置。
(3)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2)结合实物和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3)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位置的相对性。
4.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其对位置相对性的掌握程度。
(2)通过提问,检验幼儿对位置相对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三章:位置的变换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位置的变换,学会通过移动物体改变位置。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讲解位置的变换,让幼儿理解如何通过移动物体改变位置。
(2)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学会位置的变换。
(3)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认识位置教案(精选6篇)
![认识位置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dba3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1.png)
认识位置教案(精选6篇)认识位置教案篇1教学要求: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2、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认位置)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2)组汇报。
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在——的上面——在——的下面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5508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图形及其特征确定位置。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例如:“在某个方向上,离某个物体很近(远)”等。
二、教学内容1.认识位置的概念。
2.给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位置。
3.给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确定其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位置的概念。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看看这是地图,然后问问学生,如果我想去某个地方,应该怎么走,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确定方向。
2.引入知识点(10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个图形转,问问他们这个图形在哪里,学生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她的位置。
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描述一个他们熟悉的东西的位置,例如自己的床或书桌。
3.确定位置(20分钟)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然后以某个图形为参照点,让学生描述其他图形的位置。
例如:“三角形在正方形的左边。
长方形在三角形的右边。
”4.操练(20分钟)老师在一页纸上,随机地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在其他纸上模仿绘制这些图形,并在其上写出它们的位置。
5.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询问学生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确定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和练习情况来评估他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练习,检查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平面图形的位置,并且能够简单地表述出它们的位置。
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还无法理解彼此间的位置关系,需要老师多加帮助和练习。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设计更多的组合图形以增加学生对位置认知的难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认识位置》教学设计
![《认识位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b084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5.png)
《认识位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位置》,具体包括第44页例1及相关练习。
主要学习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汇来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和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卡片、小玩具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小玩具、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公园里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
引导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汇来表达。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例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用“在……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前面/后面”等表达方式。
教师讲解并演示如何用这些词汇来描述位置。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用卡片或小玩具进行位置的描述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方式。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位置的描述上 / 下左 / 右前 / 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
答案:我家在学校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距离学校大约500米。
2.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同学,用所学知识描述两位同学的相对位置。
答案:同学在同学的左边/右边/上面/下面,距离大约1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同时,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位置接力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29d3757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f.png)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位置
教学目标:
1. 知道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
2. 能够在地图上标注简单物体的位置;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1.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 学会在地图上标注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1. 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语言表达;
2. 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教学准备:
1. 地图模板;
2. 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引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概念,让学生说出身边物体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二、认识东西南北(10分钟)
1. 教师用地图模板向学生介绍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这四个方向。
2. 让学生指出教室里某物体的位置,并描述这个物体相对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描述位置(15分钟)
1. 让学生学习一些描述位置关系的词语,如“在…的左边”、“在…的旁边”等。
2. 让学生相互练习描述物体位置,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一些简单的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相互问答,描述地图上物体的位置。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认识位置的知识点;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东西南北的位置关系,学会在地图上标注物体的位置,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
们通过互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幼儿园认知方位活动教案
![幼儿园认知方位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f60e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5.png)
幼儿园认知方位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认识上、下、左、右四个基本方位。
2.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方位的相对性。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方位图、小动物图片、拼图卡片等。
2. 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基本方位认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幼儿认识上、下、左、右四个基本方位。
3. 实践操作:a. 教师出示方位图,引导幼儿指出图中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
b. 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小动物图片进行方位排序。
c. 幼儿动手操作拼图卡片,锻炼方位意识。
4. 创意展示:a. 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标出其上、下、左、右位置。
b. 幼儿互相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
四、活动总结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巩固所学方位知识。
2. 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运用所学方位知识。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进行方位实践活动,如布置家具、摆放物品等。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教室环境中布置有关方位的元素,如挂饰、标识等。
3. 教学内容:下一节活动继续深入讲解方位知识,如引入前、后、里、外等方位。
六、活动内容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上、下、左、右四个基本方位。
2. 引入前、后、里、外四个方位,使幼儿掌握六个基本方位。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运用方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活动准备1. 教具:方位图、小动物图片、拼图卡片等。
2. 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八、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游戏或故事,引导幼儿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上、下、左、右四个基本方位。
幼儿园《认识方位》教案
![幼儿园《认识方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a5768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8.png)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方位的概念,包括上、下、左、右、前、后。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空间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方位概念:上、下、左、右、前、后。
2. 物体空间位置的描述:第一排、第二排、左边、右边、前面、后面。
3. 动手操作:用积木搭建简单的平面结构,培养空间感。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方位概念。
2. 情境教学法:设置具体场景,让幼儿描述物体空间位置。
3. 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搭建,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积木、图片、卡片等。
2.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3. 辅助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幼儿对方位的兴趣。
2. 讲解:用课件展示方位概念,讲解上、下、左、右、前、后的含义。
3. 实践:分组进行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方位概念。
4. 巩固:设置情境,让幼儿描述物体空间位置。
5. 拓展:动手操作,用积木搭建简单的平面结构,培养空间感。
6. 总结:通过提问,检查幼儿对方位概念的掌握情况。
7.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中的方位变化,次日分享。
注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方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幼儿在动手操作和情境描述中的作品,评估他们的空间认知和描述能力。
3.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方位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认识和应用方位概念,如寻找隐藏的物品、迷宫游戏等。
2. 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幼儿在课堂和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 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让幼儿深入了解方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方位》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方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b5d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3.png)
一、活动名称: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方位》二、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上、下、左、右四种方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指出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情感态度。
三、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卡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为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基本部分:a. 教师出示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
b. 教师发放卡片,让幼儿相互之间进行配对,找出相同位置的卡片。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实践运用上、下、左、右方位概念。
3. 巩固部分:a. 教师出示玩具,引导幼儿说出玩具的上、下、左、右位置。
b.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接力比赛,要求幼儿按照指定的方向跑动。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引导幼儿运用上、下、左、右方位概念。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相关主题墙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方位概念。
3. 区域活动:在数学区投放相关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进一步巩固方位概念。
六、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方位概念。
2. 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方位概念。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和认识方位。
4. 小组合作法: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内容:1. 方位概念:上、下、左、右2. 方位词语:上方、下方、左边、右边3. 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方位概念,如找座位、摆放物品等。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为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认识位置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位置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2605f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5.png)
认识位置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位置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能够使用常见的位置词来描述和表达位置
3. 能够在地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1. 掌握正上方、正下方、正左侧、正右侧等常见的位置词
2. 能够运用位置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3. 能够在地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1. 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位置词
2.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图片
2. 地图
3. 一些小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图片或教具展示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物体的位置,引出今天的主题。
二、授课(15分钟)
1. 介绍常见的位置词,如正上方、正下方、正左侧、正右侧等,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出来。
2. 根据图片或教具,让学生分组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位置词。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自行描述教室中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
2. 分发地图和一些小物体,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这些物体的位置,并用位置词描述。
四、拓展(10分钟)
1. 让学生在课后回家用线索描述自己家中或周围环境中一些物体的位置,写成文字或画出地图。
2. 学生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绘制地图并分享给同学。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多加练习并灵活应用位置词。
六、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家中或周围环境中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或使用地图标出物体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认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认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c732696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f.png)
小学数学教案认位置
主题:认识位置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方向词“左、右、前、后、上、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究能力
3.观察周围环境,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
1.方位词的认识和掌握
2.环境中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学PPT或图片
2.实物道具(如玩具、球等)
3.双色纸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围绕“左、右、前、后、上、下”等方向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位置关系。
二、学习(15分钟)
1.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周围环境,让学生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师利用实物道具,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说出球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3.教师出示图片或PPT,让学生进行位置关系的认知练习。
三、巩固(10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指挥小组成员在教室内做出各种位置动作,巩固学习内容。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描述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拓展(5分钟)
1.让学生自由探索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给同伴回答。
2.教师鼓励学生用方位词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关系。
五、总结(5分钟)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方位词的使用规则。
2.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环境,加深对位置关系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方位词的认识和掌握更加深刻,能够准确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方位词,指导自己走出正确的位置,增强空间认知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位置(2)
学习目标:
1.联系图形的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
学习难点:
会看图确定方位。
学法指导:
先独立完成学案,将疑问留待课上和同学交流解决。
一.自主与合作学习
(一)教材第23页第7题(图1)。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平移后的图形用字母如A’表示变顶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
在组内说一说)
3.画出三角形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
么?
我的发现:平面上的点上下平移时,()不变,行数增加或减少平移的格数;左右平移时,()不变,列数增加或减少平移的格数。
(二)教材第23页第8题(图2)。
1.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可以用(4,3)表示。
它在学校以东400米,再往北300米处。
2.任选两个建筑物(如1描述的方法)描述一下这两处的位置(其它的组内交流)
3.王玲家在学校以东300米,再往北400米处;赵华家在学校以东800米,再往北700处。
再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4.星期日,王玲的活动路线是(3 , 4)→(3 , 6)→(7 , 9) →(6 , 4) →
(4 , 3) →(3 , 4)说一说她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先同层交流后,把结论写下来)
图(1)图(2)
二.达标检测
1.我会填
(1)将点A(4,3)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
(2)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
A(5 , 8)B(,)C(,)D(,)
(3)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A(5 , 9)B(2 ,1)C(9,6)D(1,6)E(8,1)
2.按要求解决问题
(1)照样子写出右图中各字母的位置。
A(5,2)、B( , )、C( , )、D( , )
E( , )、F( , )、G( , )
(2)将图中的哪些点连起来能围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3)在右图中描出下面各点。
A(1,1)、B(3,2)、C(2,4)、D(5,3)、
(4)将A、B、C
图形向右平移3
各点的位置,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整理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