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合集下载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目录分析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一本由周作人编写的儿童文学评论集。 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周作人对儿童文学 的独特见解。
从目录的整体结构来看,《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一般论述,包括儿童文学的定义、起源、分类等方面的 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包括对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的评价和解读。第三部分则是探讨儿童文学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儿 童文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儿童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纯真和善良,激发人们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 它能够通过寓言、故事等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 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应该是基于真实、自然、简单、生动等特点。”周作 人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应该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同时,他也强调了真实性和自然性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真实和自然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编集
周作人
引导Βιβλιοθήκη 创作文学作品阅读
孩子们
周作人
儿童文学
儿童 内容
需求
儿童文学
认为
具有
指出
关注
能够
寓言
内容摘要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周作人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了他关于儿童文学的论述和批 评。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

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

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
周作人一生执著于对儿童,儿童文学的关注:他的篇目繁多的儿童文学理论,他的那些充满童贞稚情的诗文,以及翻译的大量童话,都自然地,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他的童心意识,或者说,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不失“赤子之心”,葆有一颗童心,一点童趣。

对儿童、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童心童趣的倾心描绘,是作者的童心意识在文本中提供的直观、具体的童心世界。

童心意识对周作人来说还表现为童心式的审美心理,即“借用”童心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眼光来体验和观照世界,表现为超功利的游戏态度和张扬“绝假纯真”的童心两个方面。

童心式的超功利审美态度虽使周作人能保持一个恬淡悠游的心境去表现对平凡生活,世间万物的热爱,但在看似抒闲情逸致的谈天说地,描草木鱼虫,记身边琐事,叙故乡风物这些情物的描写下,“苦涩”情致却涌动于文脉深层,渗透入篇章精髓里。

周作人的诗文随笔大都是“苦中作乐”之作。

童心意识在创作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纯真的内心意识的必然外化。

这种外化受心理意识、中外文化、宗教流派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作家的创作闪现出童心意识的光芒。

影响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表现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金色的童年、古希腊神话和日本文化。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儿童生活诗》是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创作的一部以乡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集。

这部诗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乡村儿童的真实生活,赋予他们纯粹美好的形象,同时呈现出对传统农村生活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周作人在《儿童生活诗》中书写了乡村儿童的纯真天性和快乐生活。

他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游戏和欢乐,呈现了儿童的无忧无虑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雪城的儿童》中,他写道:“小巷洁白雪,瓮间积纤纯。

一窗新童笑,因雪滩捧筹。

”这样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儿童对雪的喜爱和纯朴的笑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使读者产生共鸣。

周作人在诗中展现了儿童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童与花草树木、昆虫小动物之间的亲密互动,把乡村儿童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在《竹井》一诗中,他写道:“夜山间竹井,水甃石中见。

小童横横艇,井边浴透沾。

叉腰出山妪,有饭无时安。

”通过这样的描写,周作人将乡村儿童的游戏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尊重。

周作人在《儿童生活诗》中也着重写了乡村儿童的劳作与勤奋。

他以热爱农田劳作为乐趣,强调了乡村儿童从小就与农田紧密相连,同时也展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精神。

在《三骏行传》中,他写道:“长在山中农,耕田种稻米。

每由黄子虚,及田助耕使。

”通过这样的描写,周作人表达了乡村儿童从小就学会劳作,与父辈一同参与农田劳作的情景,他们以自己的力量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儿童生活诗》是周作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传统乡村儿童的生活。

他通过纯真快乐的描写,展现了儿童的天性与生活态度;通过儿童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通过描写儿童的劳动与勤奋,展示了他们勤劳致富的精神。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鲜活与生命力,也让我们对传统农村生活充满了思考和回忆。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引言儿童文学是一个特殊的文学领域,旨在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发展需求,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

周作人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对儿童文学的思考和创作塑造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面貌,为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奠定了基石。

本文将以“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为题,探讨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并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一、儿童的发现:关注儿童世界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周作人认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灵世界需要被认真关注和理解。

在20世纪初,中国的儿童文学多为教育性质的读物,忽视了儿童的独特需求和对美的追求。

而周作人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提倡关注儿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周作人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表达,揭示出儿童世界的真实性。

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如《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和《小猴跳墙》中的小猴等,这些形象具有鲜活的情感和真实的思想。

此外,周作人也尝试呈现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儿童的多样性。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儿童生活和文化。

二、儿童的文学: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当既满足儿童的乐趣需求,又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不仅应当是一种娱乐,更应当是一种教育。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情感和幻想为主题,通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吸引儿童的兴趣。

他善于用生动的描写和幽默的对话,给儿童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同时,周作人的作品也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艺术元素,如绘画、音乐和手工艺等,让儿童在阅读中享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

最重要的是,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幻想的元素,激发了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朱自强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正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外源型一样,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也受到西方的直接影响。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的建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来自美国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周作人借鉴以斯坦利·霍尔为代表的美国儿童学的观点,“主张儿童的权利”,强调“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和大人有点不同”,进而发展出“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这一“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二是直接借鉴麦克林托克、斯喀特尔等美国学者的应用研究成果,从小学校的文学教育的角度论述儿童文学,呈现了更加完整的儿童文学的文体面貌。

周作人从美国的儿童学和小学校的文学教育研究中接受的影响,在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中,发挥着十分核心、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朱自强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 [J], 章景风
2.周作人早期译文的翻译策略与性别观念——以《侠女奴》为中心 [J], 李贞玉
3.周作人早期译文的翻译策略与性别观念——以《侠女奴》为中心 [J], 李贞玉
4.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日本影响为中心 [J], 朱自强
5.周作人译《安乐王子》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 [J], 吉文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史料视野中的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新史料视野中的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 关键 词 ] 周作人 ; 儿童文学 ;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 1 2 8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5 3 ( 2 0 1 4 J 0 1 — 0 0 3 3 — 0 3
西方 1 9 世纪发现 了“ 儿 童” , 从儿童理论到儿童 文学 , 西方 从容地经历 了这么一个 过程。中国儿 童受 到瞩 目是 由谭嗣同 、 梁启 超 、 黄 遵 宪等维新 派“ 废 旧学 ” 、 “ 兴新 学” 、 造 就新 国 民开 始, 秉 承欲强国从儿童抓起理念 , 一开始便有 “ 教训” 的意味 , 他 们或着力创作儿童诗 、 “ 学堂乐歌 ” , 或提 出新 的儿童观 。 周作人
中写儿童 的向来不大有” , 周作人结合 自 身 幼时的遭际 , 称“ 留
下 的印象 只是猫狗要 比圣贤更有趣味” 嗍 , 生发出对于儿童文学
理论 与作 品 , 并 首先提 出儿童本 位的观点 , 这些扎 实的工作使 得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 的代表人物 。
周作人早先与鲁迅用文 言译介 了部分儿童文学作 品 , 辛亥
应 以丰富儿童 的精神 生活为 宗旨, 并有 美育功能和认知功能 , 且 能够培 育儿童语 言表达能 力。 这些观 念对于当代 的儿童教育也有 巨 大的借鉴 意义。但是 , 新发掘 的史料也表 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 , 在4 O年代后 期他的思想也 出现 了不 少
错误 的走 向。 这 些思想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辩。
关注儿 童在他们 之后 , 并受 到他 们 的影 响 , “ 盖 儿童者 , 未来之
国民, 是所 以承继先业, 即所 以开发新化。 如其善遂斯, 旧邦可新, 绝 国可续, 不然, 虽 当盛时而赫赫文明难为之继。” 【 】 这些虽 与维 新派 主张相通 , 但 又有所超越 , 他大量 翻译 了西方及 日本儿童

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

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

2021年第03期60文学研究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程嘉慧周作人先生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这是很有依据的。

在《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的序言中,可以看到周作人先生对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的趣味研究,同时全书以年代先后为顺序收录了从1912年到1958年期间的关于周作人先生的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理论。

初读一遍本书后,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周作人先生学术探讨中充满着的童心的驱动,他说过:“我有时想读一篇牧歌,有时想知道蜘蛛的结婚”这样有童心的话语。

周作人先生的儿童观是早年于日本东京留学时候启蒙于西方儿童学以及留学回国后专注于教育实验时已初具雏形,同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检验而发展逐渐成熟,而且同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积极面较为突出。

周作人先生同时是一位特殊的理论家,他没有理论专著,其创见都在散文随笔中,不受论著形式限制,“作者之全人自由出入其间,所以内容特别丰富,……遂有诸多心领神会之效”。

首先,谈谈周作人先生书中的“儿童性”批判。

“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一定要撒上什么应爱国保种的胡椒末”,这是周作人先生于当时时代提出的针对儿歌后面都给加上了政治性训诫性的“注云”而言的。

先生同时悲愤地说“大抵'教育家'的头脑容易填满格式,成为呆板的,对于一切事物不能自然的看去,必定要牵强地加上一层做作,这种情形在中国议论或著作儿童文学的教育家里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来。

”--这话虽然是针对当时的评论和创作界而言,但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也未必不是一段谨言。

其次,周作人先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儿童本位论”在书中收录的《学校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被明确提出 :“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而本会审查之标准,即依此而行之。

”相较于杜威来中国后迅速传开的“儿童中心说”,周作人先生的“儿童本位论”更强调懂得并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

这从侧面反映出周作人先生自身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儿童生活诗》是周作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作品,周作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乡村儿童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周作人的诗作中,儿童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儿童们在乡村里的生活状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思维方式以及与自然的交互。

周作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描绘儿童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儿童天真、纯朴的生活状态。

他在诗中写道:“一个洋灰的房子,零零房顶雨淋淋,空瓮头儿不曾收,破草地里啥也没有。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乡村地区破旧劣质的房屋造成的影响,以及儿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艰难过程。

在周作人的诗歌中述说的另一个角度是儿童对于自然界的感悟和态度。

周作人在《儿童生活诗》中写道:“小树上一片黄叶,孩子们都双双想抓这便新鲜的药。

爬上树去,抓不多的净迹。

”这句诗描写了儿童对于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心态。

此外,周作人的诗中还表达了他对于儿童的爱与关心。

他在《儿童生活诗》中写道:“只有一点儿为难——饭是拾去床头吃的,在工作休息之中,似乎未能多提供些别的活着罢,然如今也不能带给儿童什么好东西。

”这表明周作人在观察和探究儿童生活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

他的的儿童学研究理论至今仍是后世研究借鉴的素材,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还仍是很有魅力,对现代的儿童文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其个人简介: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浙江绍兴人。

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在管轮班(轮机专业;轮机科)读了6年、后来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

曾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另外周作人在日本还短暂学习俄文、梵文等。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其创作背景。

1、“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学革命,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绚烂的春天。

许多作家在这里实践西方的创作理论,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创作经验;把边缘化的小说、散文等非主流文学体式推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辉煌。

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周作人以顶立浪尖的姿态创造着他的文学贡献。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精品文档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精品文档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一、“以儿童为本位”现代儿童观的生成在古代,儿童被作为成人的附庸而存在,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伦理纲常的窠臼,儿童更是受父权的长期压抑。

而到了晚清,民族危机引发的社会启蒙运动让儿童开始进入有识之士的启蒙关注视野,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浮出地表,但这种出于社会责任和民族危亡考虑而给予儿童的关注,实质上也只不过把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把儿童视作未来中国的希冀,而缺少对儿童独立精神个体、自身趣味和生命特质的认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观。

这种情况持续到五四运动,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五四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人”的解放和个性精神成了时代的兴奋点。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就有一篇名为《青年论》的译文,提出“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的观点,已经流露出些许儿童崇拜的思想,到周作人《人的文学》在第五卷第六号发表,现代儿童观才真正从启蒙者的潜意识中浮现。

周作人在文中阐述了西方发现人、妇女和儿童的历史,并提出了“祖先为子孙而生存”、“子孙崇拜”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

而鲁迅随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将“子孙崇拜”生发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新生命。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做了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这在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篇演讲后来也发表于《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

周作人肯定了儿童的人生权利,并强调儿童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年龄分期观念的提出,更是前无古人。

至此,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算是比较系统的确立了。

“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确立使得现代文学有了新的描写对象和题材,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倡导作为一个体现儿童本位的活动也得到大力发展,像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一些文学巨匠都纷纷撰文,此外当时的先进报刊如《晨报副刊》、《创造周刊》、《新潮》、《每周评论》等也都发表了大量关于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作品,文学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以儿童视角叙述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立特质的鲜活儿童形象,并能借鉴儿童文学的文体形式和精神内核以及儿童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

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现代性品格的探讨

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现代性品格的探讨

2021年第4期总第221期No.4.2021Sum221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 AMUSI VOCATIONAL INSTITUTE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现代性品格的探讨廖春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36)摘要:儿童文学产生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在中国的引入不仅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大门,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性的基调。

周作人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他在各种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活动中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尤以其具现代性品格的思想最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进行西方儿童文学翻译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儿童文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品格,以及现代性品格的形成,以供借鉴。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现代性品格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084-02一、儿童文学翻译中周作人的思想主张(-)挖掘童话意义,倡导儿童本位周作人1913年在《聂社丛刊》上曾发表了一篇研究安徒生的文章,后经鲁迅推荐又在《新青年》中相继发表了《卖火柴的女儿》和《皇帝之新衣》的汉译版本,对安徒生作品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国内儿童文学乃至文学的现代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⑴。

在周作人看来,童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是由宗教故事转为历史的启示故事。

童话因以动人曲折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其较宗教故事更具艺术性,其表现形式也较具童趣。

但如要对此类儿童文学展开研究,则研究人员必须兼具一定的人类民俗学和儿童学等方面的素养,以“人”的角度看待神话的作用,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看待童话等儿童文学的意义。

正因为周作人将儿童文学的意义建立在能否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之上,所以其在翻译西方儿童文学时很注重儿童的接受情况和具体的接受心理。

尽管周作人已经十分注意在童话翻译时的措辞用句,但他依然会担心译版的效果会不受儿童的喜欢,他甚至认为儿童文学可以违反文学“正宗的定律”,只要儿童能够接受便是最大的成功。

历史视阈下周作人儿童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历史视阈下周作人儿童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历史视阈下周作人儿童观的形成及其影响作者:郑惠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周作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观的先驱,他的早期作品也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儿童教育思想的重要史料。

通过《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两本当时的权威刊物的载文进行文本考察发现,周作人在绍兴提出培养儿童个性、提出儿童本位观时,当时教育界却在救国救民的迫切心理需求下,错失了这一重要观点,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素质而将焦点放在优生学的研究上。

直到周作人发表《儿童的文学》后,教育界才真正开始着手儿童本位观的研究。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观关于周作人儿童观的考察,始于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论》和日本学者饭仓昭平的论文[1]。

现在青年学者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比如留日学者李瑾的《紹興時代の周作人の児童観》[2]、刘军的《日本文化视域中的周作人》[3]等。

这些研究只是把焦点放在周作人的作品上,作为周作人研究的一部分。

笔者试图打破这种研究局限,将周作人的儿童观嵌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通过对当时教育权威杂志《教育杂志》(1909-1948)、《中华教育界》(1912-1948)的文本分析,进一步探析周作人和当时教育权威期刊吸收重视儿童个性的儿童本位思想的经纬。

一、周作人留日期间其儿童观的萌芽周作人于1906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居住了5年之多。

期間他不仅和鲁迅共同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并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日本书籍,其中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

早在明治后半期德国菲尔巴特学派思想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渗透普及。

鹈殿笃认为该学派是以伦理学为目的,以心理学为方法的[4]。

到了明治末期,该学派因压抑了儿童的自发性而受到批判逐渐走向衰退。

但是在这次大规模的西学东进的过程中,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格”“个性”等词汇被教育界发掘并广泛使用起来。

并且,“个性”的意义也由原来的菲尔巴特学派的定义逐渐发生变化。

到了明治末期,随着菲尔巴特学派思想在日本的衰退,“个性”的含义被不断扩展加深。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中国近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1899-1973),以其细腻、深邃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篇散文《儿童生活诗》中,对传统乡村儿童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周作人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农村儿童的生活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他描述了乡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他们不像城里孩子那样有大量玩具和电子设备,而是在大自然中度过他们的时光。

乡村的儿童们以大自然为乐园,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在小河里游泳、在树林中玩耍,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周作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这种纯真、欢乐的童年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篇散文中,周作人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描述了乡村儿童的童年生活。

他不仅描绘了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游戏和欢乐,还揭示出了他们面对自然环境时的一种天真无邪的心灵。

他说:“村里的小孩子们总有许多可玩的。

他们把自己看作是花木叶子在风里飘扬,如同鸟儿在林间乐盲,似乎世界上没有比他们更自由的人了。

”周作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乡村儿童天真纯洁的天性和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周作人也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乡村儿童的童年生活的艰辛。

他说:“夏日的中午,田野里有飞蝇,在粗壁院子里也有蚊子;冬天的傍晚,小河边有蚊子,小屋里依然有蚊子。

……农村孩子对待它们总是那样的冷静,那样的坦然,就好像它们并不是田野里小孩子的敌人一般。

”周作人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乡村儿童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和勇敢的品性,使人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周作人《儿童生活诗》中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是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

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乡村儿童在大自然中欢乐、纯真的童年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艰苦生活环境下的乐观和勇敢。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周作人的深厚人文情怀,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乡村儿童那纯真而又坚韧的品性。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doc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doc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文学理论家。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在经过西方自由主义与人本主狡的影响E力图通过解放儿童来解放人们的思想,他将西方理论引进中国,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适应于当时中国发展的儿童观。

文章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进行分析,与杜威儿童中心主艾相结合,探究周作人儿童观产生原因及其内容。

关键词周作人人类学儿童本位论本文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入手,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在启蒙国人思想,力图解放思想,破除封建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儿童观产生原因以及L1的诉求。

本文整理并分析了他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儿童文学小论》这部作品中周作人将儿童性与文学性结合在一起,从文学分类上对儿童观进行分析。

同时在儿童研究方面周作人也在从不同方向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观。

首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上,他从自身的行动,言论以及文本创作上来遵循并体现着自己的儿童理论;其次在儿童文学的推广和译介实践上,周作人集中体现在对于童话,歌谣,神话,寓言,儿童剧这五种类型儿童文学的挖掘与推广;最后在儿童理论上他通过学习日本和英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论著来进行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

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实践对当时的儿童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也随之体现了出来。

一、西方儿童观视野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观的建立周作人儿童观的产生离不开西方先进文论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在往中国传播的过程当中杜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研究周作人儿童观的同时西方文论观点与杜威的思想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重点从西方文化的产生与传播进行表述来探究周作人儿童观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世界儿童的发展从原始生活开始进行探究,发展至今经历了儿千年的历程。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

论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儿童生活诗》是著名作家周作人所写的一部以儿童为主题的诗集。

周作人在这部诗集中,深刻描绘了传统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成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儿童纯真、天真的赞美和关怀。

下面将就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进行分析。

在《儿童生活诗》中,周作人对传统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他通过诗歌展现了儿童在田园般的乡村环境中生活的情景,如“稻穗翠绿,蒲头成朵”、“村中花树姹紫嫣红”等。

这些描写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纯朴和美好。

周作人在诗集中对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他描绘了儿童在大地上奔跑、在水田里戏水、在田野里觅食的情景,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活泼可爱的本性。

他还描绘了儿童和小动物们的亲昵互动,表现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品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这些描写展现了儿童在乡村生活中的快乐和活泼,使人对乡村儿童的成长生活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周作人也在诗集中表现了对乡村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怀和寄托。

他在诗中呼唤着“太阳啊,快点照耀”、“唤起来,大地长大力气”等,表达了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待和祝福。

他也揭示了乡村儿童面临的困难和困境,如“小豆藤镰刀欺”、“青菜地边靼逐客”等,使人们对乡村儿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周作人《儿童生活诗》对传统乡村儿童的书写,充满了对孩子们天真活泼、朴实无华的赞美和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这样的诗歌创作,周作人不仅展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美好和纯真,也让人们对传统乡村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也对人们怀念传统乡村儿童成长方式,呼吁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予以更多关爱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特点
3.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影响
4.结论:总结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正文
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感受力和价值观与成人截然不同。

因此,儿童文学应当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世界,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周作人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其次,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他主张,儿童文学应当寓教于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塑造,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周作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积极采纳了他的这一观点。

然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强调儿童的独特性,忽视了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必然性。

但这并不影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
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并指出“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


1923年他发表了《关于儿童的书》,批评那种“把儿童故事当作法句譬喻看待”的做法,反对有的翻译者“抱定老本领旧思想”不放,把外国童话“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提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

同时受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
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

”对《伊索寓言》曾做过这样的批评:“……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所说的多时奴隶的道德,更是不足为训。

”(《关于<伊索寓言>》)他把“儿童本位”作为一个口号,对于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加速儿童文学的发展,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其《儿童的书》中提出“无意思之意思”并解释为“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我说的无意思之意思,因为这无意思原就有它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地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意……”这里的无“作用”、无价值,对于儿童来说,它们也许更有价值,因为它们“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

具体地说,它们就是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空想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们的需要。

——这种满足,是一种审美的满足。

对于传统儿歌的开发研究,早在1914年,周作人就发表了《儿歌之研究》,认为“盖中国视童谣,不以为孺子之歌,而以为鬼神凭托,出乱卜之言,其来远矣。

”指出好的童谣作品理应“味覃隽永,有若醇诗。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组织设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间歌谣。

在1920年冬,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在1923年发表了《歌谣》《读<童谣大观>》《读<各省童谣集>》《谜语》《吕坤<演小儿语>》《<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儿歌理论文章。

吕坤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儿歌专集,周作人的文章《吕坤<演小儿语>》是第一篇对中国古代传统儿歌专集进行评价的文章。

他一方面认为吕氏父子“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歌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在于现代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

”另一方面他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在我们看来,把好好的歌谣改成箴言,觉得很是可惜。


在创作儿童文学方面,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提出“非熟通儿童心理者不能试,非自具儿童心理者不能善也。

”主张“迎合儿童心理供给给他们文艺作品。

”(《儿童剧》,载《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他对儿童的热爱与关心,还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当中,如在散文诗集《过去的生命》(1930年)中的30多篇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吟咏儿童的。

此外,周作人在童话领域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古童话释义》一文中,他对中国古籍中所载的童话作品与欧洲、日本童话作了比较研究。

借助人类学的观点,通过比较指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

”这显然是极有价值的正确的见解。

许多后起的童话研究者都深受他的启发和影响。

于是,历史借助周作人之手为晚清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独立形成过程中的酝酿准备期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进程揭开了最初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