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诵读校本培训材料
淮安市承德路小学徐琼
为什么要进行古诗文积累?古诗文积累真的能承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吗?从我们自身最朴素的一面反思:学校的语文学习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也被称做是所谓的文化人,可是,我们的大脑里究竟留存哪些国文的灿烂文化?站在经济大潮中的人们不无感叹,现在人们穷的就只剩下钱了。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是透过社会现象的确在向我们教育者诠释着人们在呼唤着自己内心的空虚。下面我们再看看现实教育中孩子们的现状:
1、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把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把升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小学教育也不得不围着考试指挥棒转。可以帮助学生心智成熟、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在学校便形同虚设。我们只关心学生的数、语、外。而那些科目已经被我们自觉地放入了小科的行列,也就是不重要的地位。难道真的不重要吗?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丧失了人文精神,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被异化的人。像马加爵、像刘海洋,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我们不禁要问:被社会视为栋梁视为希望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在青少年教育中忽略了什么?那就是最起码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就象我们学校搞的夏令营活动中反映的种种事例。举个小事:一起吃饭时,上来一盘菜,中国的学生争相向自己碗里拨。不计较能不能吃了,只计较我吃的抢没抢到。这仿
佛真的适应了经济社会的适者生存的说法,但这是游离“文本价值”的谬说。那种场合提供的“文本”反映出的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平日的思想修养。而不是经济意识。
2、人文素养的作用
从现实中我们再走进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关键之三“素养”,即平素之修养,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育者的忽略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伤痛也许是十年乃至二十年
甚至三十年的努力都无法弥补的。那么人文素养究竟会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可见,人文素养就是教人学做人,它是安身之基与立命之本、也能让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等等。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
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叫“发癫”。“发癫”硬是不讲道理。我们社会的宣传,把“发展”神化了,以至于让许多人觉得,和“人文素养”脱钩的“发展”也还是发展,或者,对这“发展”的不满意之处,仅仅在于它是“有缺陷的发展”、“不尽人意的发展”。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又是一个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证。
3、古诗文积累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古诗文积累影响深远。
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积累古诗文能够相得益彰。欣赏一首诗,便是再造一首诗,日积月累,会令学生的大脑啜取不同的知识思想,让他们从小根植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情感不断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正是古诗文的这种熏陶为学生的人生涂抹了最佳的底色。可见,古诗文积累的确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选择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铸人,铸魂,铸什么人,铸什么魂,怎样铸人,怎样铸魂,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纯净一个人的灵魂,升华人们的理想,而且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中华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这些,我们对开展古诗文积累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香港文化大师南怀谨先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负,永远不会翻身。亡国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文化还在,就可以复国。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二是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古诗文积累克服了传统的阅读价值功利,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远离学科考试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为语文教改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作用。开展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