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背影(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下面是《背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朱自清《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背影》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有一个抹不去的记忆,那就是爸爸那劲有力的大脚。那双脚一直没有停过,总是在走着,走着。
孩提时的我,身体很弱,哪怕是淋一场小雨,都会感冒几天。在那个时候,我不会感到难受,反而会无比的开心。因为,在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带我去医院,这个人就是爸爸。每次,伏在爸爸背上的我睁开眼睛,就会看到爸爸在前进着,奔跑着……我家离医院有很长的一段路,大约走一个多小时。每次,我都会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你的脚不疼吗?”爸爸不说话,只是对我微微一笑。
详略得当
回家奔丧 南京游逛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嘱咐儿子 嘱托茶房
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背影
沉重的背影
父爱子
四次流泪
浑厚的语言
蹒跚的背影
艰巨努力的背影
两次自责
子爱父
父子情深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 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惫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虽然大伯离我而去已经好几年了,但我总会想起那个高大的黄布大褂的背影。 【简评】这篇文章在结构情势和语句表达上仿写了朱自清的《背影》,感情深沉,生动感人。文中的大伯身患绝症仍冒雨送侄子回家,用一片爱心对待侄子,侄子则对大伯满怀尊敬与怀念,用充满感情的笔记录了自己的心曲。读罢此文,我们不禁为这种亲情而打动。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散文《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
《背影》优秀课件PPT
648694rjw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托茶房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一笔带过 非常简略
朱自清父亲读 《背影》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踌躇:犹豫。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积累词语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三部分(7段):
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概括各部分大意
思考讨论
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惦 记 背 影
思念父亲
刻 画 背 影
望父买橘
惜 别 背 影
父子分别
再 现 背 影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自清《背影》教学ppt课件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歌曲欣赏
有人曾说:“10岁时, 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 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 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 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 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 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 怎样的,请以“父亲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 的作文。
语言描写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 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 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 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 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 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 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 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 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 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 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 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 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 是无微不至。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 走 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要 爬 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 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 ,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 下
来了。
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 , 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品鉴拓展
父亲又是一部大 书,年轻的儿女们 常读不懂,直到他 们真正长大,站在 理想与现实、历史 与今天的交汇点上 重新打开它时,才 能读懂父亲那颗真 诚的心。
《背影》朱自清ppt课件
朱自清在文中也表达了对父亲的 愧疚之情,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 做儿子的责任,没有更多地陪伴 和照顾父亲。
04
CATALOGUE
《背影》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朱自清的《背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许多作家在处理 亲情、离别等主题时,都受到了《背影》的启发。
《背影》朱自清 ppt 课件
目 录
• 《背影》的作者与背景 • 《背影》的内容与主题 • 《背影》的艺术特色 • 《背影》的影响与评价 • 《背影》的课堂互动环节
01
CATALOGUE
《背影》的作者与背景
朱自清的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 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任教,后随学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 授。抗战胜利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 日,朱自清因病逝世,享年50岁。
《背影》的创作背景
《背影》创作于1925年,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当时作者正在清 华大学任教,为了送别自己的父亲,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 文。
个人读后感想
情感共鸣
读完《背影》,我深感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 念和爱意,这种情感与我有强烈的共鸣。
启发与思考
这篇作品不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 系,也启发了我对亲情、人生的思考。
05
CATALOGUE《背影》课堂互动环节小组讨论:你如何理解父爱?
总结词
深入探讨父爱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分享 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主题思想分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原文
朱自清背影课文原文我跟父亲不怎么亲近,总觉得他这人太严肃,话不多,还老爱挑我毛病。
可那回他送我上火车,一转身,留给我的那个背影,唉,让我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百感交集,到现在都忘不了。
那天,天儿灰蒙蒙的,像是要下雨,我跟父亲提着行李,一路默默走着,到了火车站。
火车站人挤人,跟沙丁鱼罐头似的。
我四处张望,心里头那个急啊,生怕赶不上车。
父亲呢,他倒不急不躁,一只手提着大箱子,另一只手紧紧抓着我的小包,生怕我丢了似的。
“爸,你歇会儿吧,我自己能行。
”我试着跟他说话,想让他放轻松点。
他摇摇头,嘴角动了动,想说啥又没说出来,继续往前走。
到了月台,火车“轰隆隆”地响着,就要进站了。
父亲突然停下脚步,把箱子递给我,说:“你自己上去吧,我看着你。
”我愣了愣,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
这还是我那个整天板着脸的父亲吗?他怎么突然这么温柔了?我接过箱子,说了声“好”,就转身往火车上走。
走了几步,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这一看,我差点儿没忍住眼泪。
父亲站在那儿,穿着他那件旧棉袄,背已经有点驼了。
他一只手搭在栏杆上,另一只手还保持着刚才提箱子的姿势,就那样静静地望着我。
他的眼神里,有不舍,有担心,还有……我说不出来的那种感情。
火车开始缓缓移动,我赶紧跑到车窗边,探出头去,想再看父亲一眼。
只见他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消失在人群中。
那一刻,我心里头那个滋味啊,真是难以言表。
我突然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只是我以前太不懂事,没有察觉到而已。
从那以后,我每次想起那个背影,心里就暖洋洋的。
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父亲都会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我。
这份爱,虽然不常挂在嘴边,但却深沉而真挚,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
《背影》ppt课件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 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 “只 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 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5.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细致刻画父亲这一“背影” 的?
外貌描写: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亲人去世有关,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
父亲形象:朴素、节俭
动作描写:
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走、探、穿、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思考探究一】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也是文章的线索。
2.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 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朴实无华见真情
1.文中父亲的话不多,有哪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我在文中共有几次流泪?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文中父亲的话不多,有哪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1段:“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 在天无绝人之路。”
第5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 地,不要走动。”
第6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初一语文下册《背影》课件新人教版
•
本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 什么?
•虽然父亲只有短短几 句话,但是对我的关 心却恰恰体现在这几 句话中。
•
本段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
•写出了父亲买橘子过程 的艰难,表现了对我深 深的爱。
•
• .本段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1.父亲正在守孝中 2.家境惨淡,穿着简朴 3.身体胖,穿着臃肿,衬托 出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难 。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 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
• 学习目标
学习用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和外貌描 写刻画人物
•
•
•
•
•
•
• 为什么作者和我们一样 ,见过这么多背影,但 是就对父亲为自己买橘 子的背影那么印象深刻 ,那么感动呢?
•
• 请在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时 ,在书上标记出你找到的 描写方法并且用数字标出 来。
•
对自己的父母说声谢谢
• 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对我们 的关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或 许我们现在并不能了解父母的对我 们的关爱,但是,等我们渐渐长大 后会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一番苦心 的。所以,就请大家现在就对自己 的父母说声谢谢,感谢他们这么多 年对我们的抚育和关爱。
•
• 问题探究: • 1.为什么父亲要为“我”买橘子?
1.怕自己路上口渴 2.觉得自己为儿子做的不 够,尽量多帮儿子做点事情
•
•2.“我”在父亲买橘子的 前后对父亲的感情态度 有没有变化? •由冷漠、不理解到感动 和依依不舍
•
课堂总结
•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继续学习了描 写人物的的方法,这就是外貌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它们的错杂运用, 不但可以让你知道人物的形体相貌、神 韵气质,更可以让你了解人物的性格脾 气及丰富深藏的内心世界。细心体会这 些描写,你就可以感到作者笔下一个个 活生生的人物来到了你的面前,你可以 触摸到他的肌肤,听到他的呼吸,洞悉 他的灵魂。
《背影》优秀课件
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流泪很快地
下来了。 2024/9/19
父亲买橘很不容易 但他还是去了 说明他很爱我
2024/9/19
3、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悲哀之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024/9/19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伤心之泪
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 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
的怀念之情。
2024/9/19
思考讨论
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惦 记 背 影
思念父亲
2024/9/19
刻 画 背 影
望父买橘
惜
再
别
现
背
背
影
影
父子分别 别后怀念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 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 挚的爱?
2024/9/19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 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 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烘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托 父
亲
买
父亲是一个胖子
橘 难
2024/9/19
我看见他戴着黑 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 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024/9/19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背影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父爱
我的父亲
2024/9/19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原文赏析【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背影》
交流探讨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你认 为那分别是怎样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悲伤之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动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再现背影,泪光
感伤之泪 辛酸之泪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 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入微的细节描写---外 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
chāi 差使
tuí suǒxiè 颓唐 琐屑
jí sù 狼藉 簌簌
yíng 晶莹
shì 拭去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奔赴亲人的丧事
( 奔丧 )
乱七八糟的样子
( 狼藉 )
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赋闲 )
精神不振作。
( 颓唐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 )
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 )
改正错别字:
狼籍: “籍”改为“藉” 妥贴: “贴”改为“帖” 锁屑: “锁”改为“琐” 不能自己:“己”改为“已”
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诵,请学生
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 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 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 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研读课文
文章是表现“父爱”的,文章的题目却是《背影》, 看来,“背影”在文章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同学们找 出文章写了几处“背影”?
特殊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归纳小结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伤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 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辛酸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歌曲欣赏
欣赏歌曲《背影》,体会文中人物 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背影》
示例:①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儿子理解父亲谋生的艰难。
②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③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④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⑤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 便往往触他之怒。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⑦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 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⑧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 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 约大去之期不远矣。”⑨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⑩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
作者:朱自清 写于1925年10月
一、三读:读注解,读短语,读课文
留心字音
1.差使交卸 3.满院狼藉 5.踌躇 犹豫 7.拭干眼泪 9.触目伤怀 11.情郁于中
2.奔丧回家 4.簌簌地流泪 6.暗笑他的迂 8.老境颓唐 10.情不能自已 12. 家庭琐屑
二 、细读课文最后一段
“(父亲)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 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三、由文及己
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不能忘记”的 背影呢?
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不能忘记”的最后一段;
2.写自己“不能忘记”的背影; 妈妈的背影 .docx 父亲的背影 .docx 儿子的背影.docx
3.练字 75页“读读写写”
七年级语文散文《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育方式,既体现 了传统家庭观念中的责任与担当,也融 入了现代家庭观念中的平等与尊重。
05
艺术特色鉴赏与经典语句解 读
朴实无华、真挚感人风格
朴实无华
作者运用朴素的语言,通过日常生活 中的普通场景和细节,表达出深沉的 父子情感,使得散文呈现出朴实无华 的艺术风格。
真挚感人
散文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通过 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作 者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从 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他人物形象介绍
母亲形象
虽然母亲在《背影》中的描写不多,但她的形象仍然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温柔、善良、勤劳的女性, 对儿子充满了关爱和期望。
其他亲人形象
散文中还提到了其他亲人,如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他们 的存在丰富了家庭生活的场景,也展现了亲情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邻居和朋友形象
邻居和朋友在《背影》中也有一定的描写。他们与主人公 家庭的互动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真实和温暖,也为主人公的 成长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情感共鸣点挖掘
父爱如山
通过散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这种情感共鸣点能够引发读 者对自己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亲情的力量
散文中表达的父子情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体现了亲情的力量和普遍性。这种情感 共鸣点能够引发读者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悟。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家庭关系的新挑战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例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形 态的出现,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方式的改变等,都对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变革
朱自清背影课文原文
朱自清背影课文原文《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课文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挥手——怀念我的父亲赵丽宏深夜,似睡似醒,耳畔得得有声,仿佛是一支手杖点地,由远而近……父亲,是你来了么?骤然醒来,万簌俱寂,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打开台灯,父亲在温暖的灯光中向我微笑。
那是一张照片,是去年陪他去杭州时我为他拍的,他站在西湖边上,花影和湖光衬托着他平和的微笑。
照片上的父亲,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
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为他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月前,父亲突然去世。
那天母亲来电话,说父亲气急,情况不好,让我快去。
这时,正有一个不速之客坐在我的书房里,是从西安来约稿的一个编辑。
我赶紧请他走,还是耽误了五六分钟。
送走那不速之客后,我便拼命骑车去父亲家,平时需要骑半个小时的路程,只用了十几分钟,也不知这十几里路是怎么骑的,然而我还是晚到了一步。
父亲在我回家前的十分钟停止了呼吸。
一口痰,堵住了他的气管,他只是轻轻地说了两声:“我透不过气来……”便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救护车在我之前赶到,医生对垂危的父亲进行了抢救,终于无功而返。
我赶到父亲身边时,他平静地躺着,没有痛苦的表情,脸上似乎略带微笑,就像睡着了一样。
他再也不会笑着向我伸出手来,再也不会向我倾诉他的病痛,再也不会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活和创作,再也不会拄着拐杖跑到书店和邮局,去买我的书和发表有我文章的报纸和刊物,再也不会在电话中笑声朗朗地和孙子聊天……父亲!因为父亲走得突然,子女们都没有能送他。
父亲停止呼吸后,我是第一个赶回到他身边的。
我把父亲的遗体抱回到他的床上,为他擦洗了身体,刮了胡子,换上了干净的衣裤。
这样的事情,父亲生前我很少为他做,他生病时,都是母亲一个人照顾他。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到浴室里洗澡,他在热气蒸腾的浴池里为我洗脸擦背的情景我至今仍然记得,想不到,我有机会为父亲做这些事情时,他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父亲,你能感觉我的拥抱和抚摸么?父亲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他的脸上总是含着宽厚的微笑。
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一句,更没有打过一下,对其他孩子也是这样。
也从来没有见到他和什么人吵过架。
父亲生于1912年,是清王朝覆灭的第二年。
祖父为他取名鸿才,希望他能够改变家庭的窘境,光耀祖宗。
他的一生中,有过成功,更多的是失败。
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是家乡的传奇人物:一个贫穷的佃户的儿子,靠着自己的奋斗,竟然开起了好几家兴旺的商店,买了几十间房子,成了使很多人羡慕的成功者。
家乡的老人,至今说起父亲依旧肃然起敬。
年轻时他也曾冒过一点风险,抗日战争初期,在日本人的刺刀和枪口的封锁下,他摇着小船从外地把老百姓需要的货物运回家乡,既为父老乡亲做了好事,也因此发了一点小财。
抗战结束后,为了使他的店铺里的职员们能逃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父亲放弃了家乡的店铺,力不从心地到上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纺织厂。
他本想学那些叱咤风云的民族资本家,也来个“实业救国”,想不到这就是他在事业上衰败的开始。
在汪洋般的大上海,父亲的小厂是微乎其微的小虾米,再加上他没有多少搞实业和管理工厂的经验,这小虾米顺理成章地就成了大鱼和螃蟹们的美餐。
他的工厂从一开始就亏损,到解放的时候,这工厂其实已经倒闭,但父亲要面子,不愿意承认失败的现实,靠借债勉强维持着企业。
到公私合营的时候,他那点资产正好够得上当一个资本家。
为了维持企业,他带头削减自己的工资,减到比一般的工人还低。
他还把自己到上海后造的一幢楼房捐献给了公私合营后的工厂,致使我们全家失去了存身之处,不得不借宿在亲戚家里,过了好久才租到几间石库门里弄中的房间。
于是,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是一个名不符实的资本家,而这一顶帽子,也使我们全家消受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我的童年时代,家里一直是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
记得我小时候身上穿的总是用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改做的旧衣服,上学后,每次开学前付学费时,都要申请分期付款。
对于贫穷,父亲淡然而又坦然,他说:“穷不要紧,要紧的是做一个正派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们从未因贫穷而感到耻辱和窘困,这和父亲的态度有关。
“文革”中,父亲工厂里的“造反队”也到我们家里来抄家,可厂里的老工人知道我们的家底,除了看得见的家具摆设,家里不可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来抄家的人说:“有什么金银财宝,自己交出来就可以了。
”记得父亲和母亲耳语了几句,母亲便打开五斗橱抽屉,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一根失去光泽的细细的金项链,交到了“造反队员”的手中。
后来我才知道,这根项链,还是母亲当年的嫁妆。
这是我们家里惟一的“金银财宝”……“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一天夜晚,“造反队”闯到我们家带走了父亲。
和我们告别时,父亲非常平静,毫无恐惧之色,他安慰我们说:“我没有做过亏心事,他们不能把我怎么样。
你们不要为我担心。
”当时,我感到父亲很坚强,不是一个懦夫。
在“文革”中,父亲作为“黑七类”,自然度日如年。
但就在气氛最紧张的日子里,仍有厂里的老工人偷偷地跑来看父亲,还悄悄地塞钱接济我们家。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由此了解了父亲的为人,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未必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关系。
父亲一直说:“我最骄傲的事业,就是我的子女,个个都是好样的。
”我想,我们兄弟姐妹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些作为,和父亲的为人,和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
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我想起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
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十年代初。
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
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
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
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
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
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
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
”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
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
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
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离开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比现在晚一些,树上开始落黄叶了。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才没有几天,突然就发冷了,冷得冰天雪地,田里的庄稼全冻死了。
我没有棉袄,只有两件单衣裤,冷得瑟瑟发抖,差点没冻死。
”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
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
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
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
”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
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
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
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
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