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
(双语)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双语)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9fb618584868762caaed595.png)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The preparations contain specific antibodies or cytokines are injected to treat infection or prevent infection in emergency.
减毒活疫苗
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优点: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免疫效果良好、 持久;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缺点: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罕见)。 脊髓灰质病毒、卡介苗、麻疹病毒疫苗是 常用的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
概念: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
0.4%甲醛处理制成。因其已失去外
合成肽疫苗: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 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以期用最小的免疫原 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基因工程疫苗: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将病原 的保护性抗原编码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 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 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DNA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
Modulate immunological function artificially based on immunology theory and direct against disease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reatment.
Molecular therapy Cell therapy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and
Antitoxin Human immunoglobulin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07196cd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b.png)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及其检验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一、目的要求掌握四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常见疾病,血清IgE免疫复合物的检测,熟悉皮肤试验,激发试验,了解相关白细胞其它因素的测定。
二、教学内容1、I型变态反应:参与成分和细胞,发生机制,常见疾病,防治原则。
Ⅱ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
Ⅲ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
Ⅳ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常见疾病,检验原则。
2、皮肤试验的准备,类型,方法,应用和评价。
3、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及其它。
4、血清IgE的检测:总IgE的检测,非特异性IgE的检测。
5、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物理技术、补体技术、抗球蛋白技术、细胞技术、免疫复合物成分测定),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检测的意义与应用。
6、相关白细胞及其它因素的测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其它检测方法。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超敏反应的本质是:()A.特殊的免疫应答B.异常的免疫应答C.正常的免疫应答D.初次应答E.再次应答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A.IgM、IgG3B.IgA、IgG4C.IgE、IgG4D.IgE、IgAE.IgM、IgE3.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炎症细胞主要是:()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E.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青霉素是常见的引起超敏反应的:()A.完全抗原C.TD-AgB.半抗原D.免疫原E.TI-Ag5.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Ⅰ型超敏反应()A.肺-肾综合症B.类风湿性关节炎C.新生儿溶血症D.接触性皮炎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6.ECF-A对以下哪种细胞具有趋化作用()A.嗜碱性粒细胞B.嗜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大颗粒淋巴细胞E.CTL细胞7.下列哪一种活性介质或细胞因子与过敏反应无关()A.组胺B.白三烯C.激肽原酶D.TNF-βE.ECF-A8.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Ⅰ型超敏反应()A.Arthur反应B.接触性皮炎C.再次注射后引起的血清病D.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E.新生儿溶血症9.有抗体参与但无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迟发型超敏反应10.介导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A.IgM和IgEB.IgG和IgEC.IgG和IgMD.IgA和IgGE.IgA和IgM11.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Ⅱ型超敏反应:()A.荨麻疹B.类风湿性关节炎C.新生儿溶血症D.接触性皮炎E.再次注射血清病12.因ABO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反应属于:()A.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B.细胞毒型超敏反应C.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D.迟发型超敏反应E.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13.免疫性血细胞溶血症属于:()14.因多次吸入含动植物蛋白的粉尘而引起的变应性肺泡炎属于:13-14题备选项A.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B.细胞免疫型超敏反应C.速发型超敏反应D.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15.由于Rh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常见于:A.Rh+孕妇第一次妊娠Rh-胎儿时B.Rh+孕妇第二次妊娠Rh-胎儿时C.Rh-孕妇第一次妊娠Rh+胎儿时D.Rh-孕妇第二次妊娠Rh+胎儿时E.以上均可出现16.下列哪种Ag-Ab的比例易发生Ш型超敏反应:()A.Ag>>AbB.Ag略>AbC.Ag略D.Ag<17.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属于III型超敏反应:()A.急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B.传染性迟发性超敏反应C.输血反应D.支气管哮喘E.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18.因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属于()A.I型超敏反应B.II型或III型超敏反应C.II型超敏反应D.III型超敏反应E.I型或III型超敏反应19.因使用外用药物或化妆品发生的接触性皮炎属于()A.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B.细胞免疫型超敏反应C.速发型超敏反应D.迟发型超敏反应E.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20.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淋巴细胞主要为:()A.CD4+TH1细胞和CD8+CTLB.CD4+TH2细胞和CD8+CTLC.CD4+TH2细胞和CD8+CTLD.CD4+T细胞E.CD8+CTL21.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病主要是由于:()A.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CD8+CTL释放的颗粒物质的作用C.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CD8+CTL释放的颗粒物质的共同作用D.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炎性侵润作用E.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性侵润作用22.皮肤试验常用于检测:()A.I型和Ш型超敏反应B.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C.II型和Ш型超敏反应D.Ⅱ型和Ⅳ型超敏反应E.I型和II型超敏反应23.Ⅳ型超敏反应中应用最广泛的皮肤试验是:()A.白色念珠菌皮肤试验B.毛发菌素皮肤试验C.结核菌素皮肤试验D.SK-SD皮肤试验E.DNCB皮肤试验24.预防超敏反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A.皮肤试验B.脱敏疗法C.应用抗毒素D.应用抗生素E.避免接触变应原25.检测特异性IgE常用于诊断:()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26.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最易推广的方法是:()A.C1q结合试验B.PEG沉淀法C.Raji细胞法D.胶固素结合试验E.RF凝胶沉淀试验27.新生儿溶血症属于()A.typeⅠAllergyB.typeⅡAllergyC.typeⅢAllergyD.typeⅣAll ergyE.RF凝胶沉淀试验28.下列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输血反应B.过敏性休克C.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29.血型不合输血后反应是属于()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30.青霉素过敏是属于()A.typeIAllergyB.typeIIAllergyC.typeIIIAllergyD.typeIVAllergy(二)配伍型问题1~5A.无反应(-)B.弱阳性(+)C.阳性(++)D.强阳性(+++)E.强阳性(++++)1.迟发型皮内试验无反应或小于对照为2.迟发型皮内试验仅出现红肿为3.迟发型皮内试验出现红肿伴硬结为4.迟发型皮内试验出现红肿、硬结、水疱为5.迟发型皮内试验出现大疱或(和)溃疡为问题6~10A.变应原浸液浓度为1:10W/VB.变应原浸液浓度为1:100W/VC.变应原浸液浓度为1:10000~1:1000W/VD.变应原浸液浓度为0.001mg总氮量E.变应原浸液浓度为0.1mg总氮量6.羽毛做变应原试验时7.牛奶、蛋类、肉类、鱼虾、蟹等变应原试验时8.蒿草、花粉、豚草花粉等变应原试验时。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e87a3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c.png)
4.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 合成肽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等等
亚单位疫苗
提取或合成天然微生物某些成分的亚单位(如外壳的 特殊蛋白结构)制成的疫苗。
如:乙肝疫苗、HPV(宫颈癌)疫苗;细菌荚膜多糖疫苗
1.免疫力获得的方式(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人 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 动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2.免疫预防:疫苗的基本要求;传统疫苗(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类毒素)及其特点;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疫苗的应用 (抗感染与儿童计划免疫,抗肿瘤等其它应用) 及影响接种 效果的因素
DNA疫苗的优缺点
优点:可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于大批量生产。 比传统疫苗安全。 性质稳定,易于保存、运输。 可生产多价疫苗,同时预防多种病原体感染。
缺点:是否整合至宿主基因组,诱导癌变? 长期持续表达是否诱导免疫耐受? 是否产生抗DNA抗体?
计划免疫
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 Immunological prophylaxis ), 指通过人工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刺激机 体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或直接输入免疫效应物质 (如抗毒素),从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以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免疫预防 (Immunoprophylaxis)
How to get immunity to the diseases ?
二、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
指通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 (如抗毒素)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迅速获 得适应性免疫。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或 治疗。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3d887cf647d27284a73513c.png)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课程代码:bz020135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
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
大纲中有些内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3免疫学教案第二十三章 免疫防治
![23免疫学教案第二十三章 免疫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14b025e77232f60ddcca137.png)
预防兽医教研室课程名称:兽医免疫学使用教材:兽医免疫学授课教师:第23 次课,本次课2学时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年级班次授课时间课堂类型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动物医学本科章节题目第二十三章免疫防治目的要求本节重点本节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min)复习上节课内容。
新课导入。
第一节抗感染中的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一、被动免疫(一)天然被动免疫(二)人工被动免疫二、主动免疫(一)天然主动免疫(二)人工主动免疫1、概念及作用特点2、使用疫苗的目的3、良好疫苗的要求第二节疫苗的种类一、活疫苗(一)强毒苗(二)弱毒苗(三)异源苗二、死疫苗(一)组织灭活苗(二)油乳剂灭活苗(三)氢氧化铝胶灭活苗(四)蜂胶灭活苗三、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一)类毒苗(二)亚单位疫苗四、生物技术疫苗(一)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二)合成肽疫苗32152015教教学内容与步骤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学过程(min)(三)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四)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五)DNA疫苗五、多价苗与联苗(一)多疫苗(二)联苗第三节疫苗的使用一、疫苗预防接种的类型二、使用疫苗应注意的事项(一)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二)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三)提高接种密度(四)合理的免疫程序(五)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六)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七)注意消毒灭菌(八)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九)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十)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十一)免疫途径第四节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一、动物机体方面二、环境因素三、疾病的影响四、疫苗方面五、免疫程序六、其他因素2010本节课小结3讨论、思考题、作业1、抗感染的免疫制剂有哪些?2、母源抗体有何作用?3、使用疫苗应注意哪些事项?4、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止?2参考书目《兽医免疫学》,崔治中崔保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免疫学》(第二版)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兽医免疫学》(第二版),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7dd53627284b73f24250a5.png)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并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组织的过程。
第三章·抗原2.抗原(antigen,Ag)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免疫原性的抗原,多为小分子物质,可与载体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6.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本质是多克隆激活剂。
7.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第四章·抗体8.抗体(antibody,Ab)指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概述及免疫系统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概述及免疫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8a3fb2d69eae009591bec1f.png)
2019/11/15
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可抑 TH3细胞 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39
(2)CTL功能
分泌穿孔素、颗粒 酶、颗粒溶解酶、 淋巴毒素
通过Fas/FasL途径 诱导靶细胞凋亡
CD8 + T细胞
靶细胞
2019/11/15
靶细胞凋亡
40
(二)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细胞)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概述及免疫系统
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 许庆庆
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
天花发病5天
2019/11/15
2
2019/11/15
3
2019/11/15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 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宣布,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 迹。
5
鼠疫
公元六世纪 公元十四世 纪 公元十九世 纪
38
(一)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
2、TC亚群及功能:
(1)TH细胞亚群及功能
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
TH1细胞
抗胞内菌感染。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 应细胞,故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C
(TDTH)。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C的增殖分 TH2细胞 化和抗体生成,即辅助BC介导体液免疫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 五、其他免疫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第三节 细胞因子
一、 细胞因子(CK):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
胞表面相应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主要的细胞因子:
(一)白细胞介素(IL)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五)生长因子(GF)
第二十五章免疫学防治
![第二十五章免疫学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bf95e92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0.png)
第二十五章免疫学防治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一、单选题1.下列情况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是:A.通过胎盘、初乳获得的免疫B.天然血型抗体的产生C.通过注射类毒素获得的免疫D.通过注射抗毒素获得的免疫E.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免疫2.下列哪项属于人工主动免疫?A.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B.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C.注射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恶性肿瘤D.静脉注射LAK细胞治疗肿瘤E.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3.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A.过继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自然主动免疫E.自然被动免疫4.胎儿从母体获得IgG属于:A.过继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人工主动免疫D.自然主动免疫E.自然被动免疫5. 下列哪种属于免疫抑制剂?A.左旋咪唑B.胸腺肽C.卡介苗D.糖皮质激素E.短小棒状杆菌6.下列哪种疫苗为活疫苗?A.伤寒疫苗B.百日咳疫苗C.流脑疫苗D.麻疹疫苗E.霍乱疫苗7.肿瘤疫苗与传统疫苗的主要区别是:A.肿瘤疫苗主要用于肿瘤的预防B.传统疫苗主要用于疾病的治疗C. 肿瘤疫苗主要用于肿瘤的治疗D. 肿瘤疫苗是免疫重建疗法E.肿瘤疫苗是人工被动免疫疗法8.未来疫苗的首要任务是:A.抗感染B.抗肿瘤C.计划生育D.防止病理损伤E.治疗传染病9.有关活疫苗的特点哪项是错误的?A.接种量少B.接种次数少C.易保存D.免疫效果好E.持续时间较长10.关于抗毒素的使用,哪项是错误的?A.可能发生过敏反应B.治疗时要早期足量C.可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多次注射D.对过敏机体应采取脱敏疗法E.只能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11.下列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是:A.接种物常为抗原性物质B.发挥作用较快C.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D.主要用于预防E.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12.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不包括下列哪一种?A.减毒或灭活的瘤苗B.异构的瘤苗C.基因修饰的瘤苗D.肿瘤抗原疫苗E.抗肿瘤导向治疗13.下列哪项不是死疫苗的特点?A.接种剂量较大B.免疫效果较好C.一般需接种2-3次D.疫苗较易保存E.副作用较大14.下列哪种疫苗不是活疫苗?A.卡介苗B.牛痘苗C.麻疹疫苗D.脊髓灰质炎疫苗E.霍乱弧菌菌苗15.下列哪项不是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A.抗毒素B.丙种球蛋白C.细胞因子D.类毒素E.单克隆抗体16.下列哪种制剂不属于免疫抑制剂?A.环孢素AB.环磷酰胺C.左旋咪唑D.皮质激素E.硫唑嘌呤17.如果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易出现的不良后果是:A.感染和超敏反应发病率增高B.感染和肿瘤发病率增高C.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D.患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E. 患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发病率增高18.免疫增强疗法可应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A.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B.恶性肿瘤和超敏反应C.免疫缺陷病和超敏反应D.恶性肿瘤和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19.过继免疫疗法输入的物质是:A.具有免疫效应作用的淋巴细胞B.活疫苗C.死疫苗D.BCGE.FK-50620.免疫毒素指的是:A.抗肿瘤单抗与毒素的交联物B.抗肿瘤单抗与抗癌药物的交联物C.抗肿瘤单抗与放射性核素的交联物D.抗肿瘤单抗与特定细胞因子的交联物E.抗肿瘤单抗与肿瘤疫苗的交联物21.抗体导向疗法所利用的抗体应具备的条件是:A.免疫原性强B.特异性高C.穿透力弱D.对肿瘤具有杀伤力E.为多克隆抗体22.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不包括下列哪一种?A.灭活的瘤苗B.异构的瘤苗C.基因修饰的瘤苗D.抗原提呈细胞疫苗E.抗肿瘤导向治疗23.免疫抑制剂不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A.艾滋病B.类风湿关节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抗移植排斥反应E.超敏反应性疾病24.黑色素瘤患者,为增强其免疫力可用以下哪种制剂?A.激素B.卡介苗(BCG)C.环孢素AD.烷化剂E.抗代谢药物25.CsA用于治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其作用机制是A.抑制B细胞活化B. 选择性增强B细胞的作用C.阻断T细胞内IL-2基因的转录D.选择性增强T H细胞的作用E.促进抗体的产生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A.疫苗B.抗毒素C.类毒素D.瘤苗E.丙种球蛋白2.目前使用或正在研制的新型疫苗有哪些?A.死疫苗B.合成肽疫苗C.转基因植物疫苗D.亚单位疫苗E.DNA疫苗3.下列哪些是死疫苗的特点?A.接种剂量一般较大B.接种次数较多C.免疫效果较强D.疫苗较易保存E.副作用较大4. .BRM制剂包括;A.造血干细胞和胸腺B.单克隆抗体C.细胞因子D.治疗性疫苗E.微生物及其产物5.下列哪些是活疫苗的特点?A.接种剂量较小B.一般只需接种一次C.免疫效果较好D.疫苗较易保存E.可模拟自然感染途径6.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A.超敏反应B.血液系统疾病C.肿瘤D.某些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7. 下列哪种属于免疫抑制剂?A.左旋咪唑B.硫唑嘌呤C.卡介苗D.CsAE.短小棒状杆菌8.人工被动免疫有哪些特点?A.接种物为抗体或免疫效应物质B.接种后可立即生效C.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D.可用于紧急预防E.可用于治疗9.疫苗的基本要求是:A.安全B.有效C.实用D.价廉E.易被接受10.疫苗可应用于:A.抗感染B.抗肿瘤C.计划生育D.防止病理损伤E.治疗某些免疫缺陷病三、填空题1.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两种。
免疫防治方法
![免疫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c620e303d8ce2f01662335.png)
•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有5 种BCG、脊灰、 百白破、麻亚单位疫苗 2、结合疫苗 3、合成肽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2021/3/30
20
六、 新型疫苗的发展
1、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 提取有效免疫原成分。去除病原体中无关或有害
IL-2等。
4、单抗制剂
用基因工程生产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克服 了被动免疫使用血清制品的不良反应如:
血清过敏症:尤其是异种动物免疫血清。 传播疾病:人血液制品传播疾病,如肝
炎、AIDS等。
四、佐剂(adjuvant)
概念:一类与抗原合用时能增强抗原免疫效应的物质。
机制:1、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局部浓缩抗原, 即储存效应
• 已获批的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口蹄疫疫苗 等
4、基因工程疫苗
(2)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
• 病原体有效免疫原基因→载体基因组(减 毒病毒或细菌疫苗株)→接种→疫苗株增 殖表达抗原
• 应用较多的载体:痘苗病毒,金丝雀痘病毒 等
2021/3/30
26
4、基因工程疫苗
使用原则:早期、足量,防止发生超敏反应。 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气性坏疽抗毒
素等。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 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备的免 疫球蛋白浓缩剂。
• 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甲肝、丙肝、麻疹、 脊灰)的预防。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 • 用于肿瘤、病毒等疾病。 • IFN-γ、IFN-α、G-CSF、GM-CSF和
• CpG寡核苷酸:人工合成的一段含非甲基化 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 诱导CKs,活化B、NK、DC
五、计划免疫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45d6ab77ce2f0066f4332286.png)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2、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3、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5、T细胞决定基: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6、B细胞决定基: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性表位。
7、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两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8、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9、异种抗原10、同种异性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11、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12、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13、佐剂: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4、丝裂原:有丝分裂原,非特异性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血清抗体膜型。
免疫学防治
![免疫学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945359bdaef5ef7ba0d3cbb.png)
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接种量及次数 保存及有效期 免疫效果
死疫苗
死,强毒株 量较大,2~3次 易保存,有效期约1年 较低,维持数月~2年
活疫苗
活,无毒或弱毒株 量较小,1次 不易保存,4℃冰箱数周
较高,维持3~5年甚至更 长
人工被动免疫
给机体输入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 异性免疫,输入后立即获得免疫力。 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
正常人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第二节 免疫治疗
针对机体免疫状态的低下或亢进,人为地 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 目的的治疗方法称为免疫疗法。
包括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增强剂:
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常用于免疫缺陷及肿瘤治疗等
免疫抑制剂:
抑制免疫功能 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及预防移植排斥
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使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或直接输入特异性抗体或免疫细胞等 制品,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人工主动免疫: 接种抗原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抗体
人工主动免疫
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也称预防接种。
死疫苗:如狂犬疫苗、伤寒病毒等。
减毒活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 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
给免疫缺陷病患者输入骨髓细胞。
给肿瘤患者输入体外激活扩增的特异性 CTL或非特异的LAK细胞等。
免疫学复习题
1、什么是抗原,表位?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2、Ig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3、比较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异同?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4、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结构如何?功能如何?组织细胞 分布如何? 5、T、B细胞的表面分子,以及T、B细胞的功能? 6、体液免疫应答中初次反应和再次反应有何不同? 7、超敏反应?各型的发生机制?常见病例? 8、人工免疫的比较?
23第二十三章 免疫治疗
![23第二十三章 免疫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f0cc702312b3169a551a43d.png)
Alemtuzumab CD52 人源化IgG1
Ibritumomab
CD20
90Y标记鼠 IgG1
Adalimumab TNF- 全人源IgG1
Omalizumab
IgE 人源化IgG1
TositumomabI-131
CD20
131I标记鼠 IgG2a
批准时间 1998 乳腺癌 2000 肿瘤
适应证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
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 定义: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统称 为细胞因子疗法。
• 分类:细胞因子疗法是通过人为的输入外源性细胞因子 或阻断内源性细胞因子,纠正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分为细胞因子补充疗法,细胞 因子阻断疗法和细胞因子基因疗法。
重组细胞因子或受体相关药物及适应证
名称
适应证
EPO
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肿瘤或化疗所致贫 血、失血后贫血
IL-2
恶性肿瘤、艾滋病、免疫缺陷病
IL-11
肿瘤或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
sTNF RII-Fc 类风湿性关节炎
PDGF
糖尿病所致腿、足溃疡
生产,纯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核酸疫苗 •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
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注射体内后可表达相应的 抗原,此为核酸疫苗。 • 核酸疫苗在体内可持续表达,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 但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其他疫苗 •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等,口服疫苗诱导免疫耐受。 • 细胞成分及完整细胞也可作为免疫原进行主动免疫治疗。
血管退化,视网膜 血管闭塞
2007 血液病
(续上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第一节免疫预防人类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有着悠久的历史,采用牛痘苗接种的方法成功地在全球消灭了天花是用免疫预防的方法消灭传染病的最好例证。
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和计划免疫的实施,人们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前,免疫预防已扩大到传染病以外的其他领域,疫苗的内涵及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
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
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免疫预防(immnoprophylaxis)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习惯上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vaccine)。
1.安全疫苗都是用于健康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免疫接种,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制作中应特别注意质量管理。
灭活疫苗菌毒种为致病性强的微生物,应予彻底灭活,并避免无关蛋白和内毒素污染;活疫苗的菌毒种要求遗传性状稳定,无回复突变,无致癌性;各种疫苗应尽可能减少接种后的副作用,推崇口服接种或尽量减少注射次数。
2.有效疫苗应当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接种后能在大多数人中引起保护性免疫,使群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3.实用疫苗的可接受性十分重要,否则难以达到接种人群的高覆盖率。
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接种程序,如口服疫苗、多价疫苗。
同时要求疫苗易于保存运输,价格低廉。
二、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2.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
3.类毒素类毒素(toxiod)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
因其已失去外毒素的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三、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的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由于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因而接种后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短暂,一般约2~3周。
1.抗毒素抗毒素(antitoxin)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
3.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制剂与单抗制剂是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免疫治疗剂,可望成为肿瘤、艾滋病等的有效治疗手段。
四、佐剂佐剂(adjuvant)是一类与抗原合用时能增强抗原免疫效应的物质。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在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局部可浓缩抗原,即储存效应(depot effect);二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
目前在人类疫苗制作中使用的有氢氧化铝、磷酸铝、磷酸钙等无机盐以及结合细菌类毒素的百日咳杆菌。
1.ISCOMs 是一种缓释的复合物。
含磷脂、皂素、胆固醇及蛋白质,为30~40nm 直径的二十面体对称结构,能捕获大量抗原分子并释放给抗原提呈细胞。
ISCOMs可上调MHC分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免疫尤其是CTL活性。
2.CpG寡核苷酸指人工合成的一段含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的寡核苷酸链,其受体是TLR9,能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活化B细胞、N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对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均有明显佐剂活性。
寡核苷酸链的序列决定了佐剂活性的强弱,不同种属的最适基序不尽相同。
五、计划免疫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政府非常关心儿童健康,重视预防保健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控制儿童传染病发生,优先考虑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有5种,即卡介苗、小儿麻痹症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表)。
2007年国家扩大了计划免疫免费提供的疫苗种类,将在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础上增加到15种传染病。
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多糖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钩体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和炭疽疫苗。
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已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儿童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近30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发展,疫苗的研制进入新的阶段。
近年来新发展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2.结合疫苗能引起T、B细胞的联合识别,B细胞可产生IgG类抗体,明显提高了免疫效果。
3.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以期用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 基因工程疫苗(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2)重组载体疫苗(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
(3)DNA疫苗: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体,经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重组质粒可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蛋白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4)转基因植物疫苗: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七、疫苗的应用当代疫苗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仅限于传染病领域,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
而且,它不再是单纯的的预防制剂,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成为有前途的治疗性制剂。
1.抗感染抗感染仍是未来应用疫苗的首要任务。
使用治疗性疫苗或细胞因子有可能通过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彻底清除感染。
2.抗肿瘤一些病毒的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病毒的疫苗可被看作是肿瘤疫苗。
3.计划生育避孕疫苗也是近年来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研制中的几种疫苗均有一定的抗生育效果。
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某些慢性感染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有关,通过调整免疫功能有可能防止或减轻病理损伤。
第二节免疫治疗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传统的免疫治疗分类方法按免疫增强或抑制疗法,主动或被动免疫治疗,特异或非特异免疫治疗分类,各类之间又有交叉(表23-2)。
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已能制备多种重组细胞因子或免疫细胞,并用于临床治疗,这些进展更新了免疫治疗的概念。
表23-2 免疫治疗的分类名称用途或特点免疫增强疗法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免疫抑制疗法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病、炎症的治疗主动免疫治疗人为提供具免疫原性的制剂,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免疫力被动免疫治疗人为提供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免疫治疗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所用制剂的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所用制剂的作用没有抗原特异性一、分子治疗分子治疗指给机体输入分子制剂,以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例如使用抗体、细胞因子以及微生物制剂等。
(一)分子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DNA疫苗可作为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
(二)抗体1.多克隆抗体用传统方法免疫动物制备的血清制剂2.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临床的应用,已从体外实验诊断发展到体内影像诊断和治疗。
基因工程抗体去除鼠源性抗体中Fc段和可变区中架骨区,保留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降低其进入人体的免疫原性。
(三)细胞因子1.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重组细胞因子已用于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2.细胞因子拮抗疗法该法的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止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或阻断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阻止细胞因子发挥生物学效应。
(四)微生物抗原疫苗人类的许多肿瘤与微生物感染有关,使用这些微生物疫苗或抗病毒制剂可预防和治疗相应的肿瘤。
二、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指给机体输入细胞制剂,以激活或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例如使用细胞疫苗、干细胞移植、过继免疫治疗等。
(一)细胞疫苗1. 肿瘤细胞疫苗包括灭活瘤苗、异构瘤苗等。
2. 基因修饰的瘤苗将肿瘤细胞用基因修饰方法改变其遗传性状,降低致瘤性,增强免疫原性。
3. 树突状细胞疫苗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使用肿瘤提取物抗原或肿瘤抗原多肽等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或用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再回输给患者,可有效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二)过继免疫治疗取自体淋巴细胞经体外激活、增殖后回输患者,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此为过继免疫治疗。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是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1.骨髓2.外周血3.脐血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一)生物应答调节剂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BRM)指具有促进或调节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无影响,而对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促进或调节作用。
表23-4 主要生物应答调节剂种类举例主要作用细菌产物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胞壁酰二肽活化巨噬、NK细胞合成性分子吡喃共聚物、马来酐二乙烯醚、嘧啶、聚肌胞苷酸诱导产生IFN细胞因子IFN-α、IFN-β、IFN- 、IL-2 活化巨噬、NK细胞激素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调节胸腺功能1.微生物制剂包括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丙酸杆菌、链球菌低毒菌株、金葡菌肠毒素超抗原、伤寒杆菌脂多糖等,具有佐剂作用或免疫促进作用。
2.胸腺肽是从小牛或猪胸腺提取的可溶性多肽混合物,包括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对胸腺内T细胞的发育有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