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究
推进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70 中国军转民研推进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毕 业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受市场要素的牵引加快到中国大陆布局,客观上提升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
我国已经完全具备了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众多有利条件,未来一个时期应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全力推动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工业基础和国防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受市场要素的牵引加快到中国大陆布局,客观上提升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
我国已经完全具备了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众多有利条件,未来一个时期应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全力推动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工业基础和国防工业体系。
一、进一步制定法律法规,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保障1998年以来,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对军民融合发展事宜做了具体明确。
但直到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尚未出台一部能够直接有效指导军民融合发展的有关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在广泛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经验,立足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台相关法律,保障我国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制发展在制定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时,应着眼加强对军事前沿技术的跟踪把握,确定重大军工技术研究方向,并同时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充分考虑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发展,避免重复投入。
特别是重点做好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划,千方百计保证经费、人员投入,力争相关重点领域的研发能力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尽快缩小与西方强国的差距。
三、进一步提高产业牵引,充分发挥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国家财力状况持续改善的有利形势下,增大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并形成常态机制,逐步缩小与西方军事强国的投入差距。
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的溢出、关联、带动作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实现军地创新要素的集聚、联动、形成创新合力。
各级地方政府要主动接受国防科技工业转移辐射与对接,以这些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牵引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布局的优化,逐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集群创新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
集群创新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以为主题,通过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概述和现状分析,探讨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结合集群创新的理念,提出了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探讨了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对军民融合的影响。
本文还剖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展望了未来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集群创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路径研究、军民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军民融合路径、军民融合关键因素、对策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集群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动力。
集群创新以其高效、迅速的特点,促进了各领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而在国防科技工业中,集群创新更是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加速科技进步,提升军事实力,还可以促进军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依然受到技术与产业瓶颈的限制,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战略布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产业之间的融合进程亟待加快,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与体系。
通过研究集群创新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可以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集群创新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包括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的探讨,集群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的研究,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对军民融合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旨在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对策建议,探讨未来军民融合发展的展望。
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思考近年来,国防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
军民融合在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民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军事科技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民用技术的水平,改善军民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就军民融合下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创新,是在民需导向下,以军民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结果的一种新型国防科技创新模式。
从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历程来看,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创新的主要战略方向。
在军事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推动了军事基础设施的建设、武器装备的升级以及精准实战模拟等一系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技创新成果。
军民融合还对军事科技组织机构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些全新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和创新管理机制。
编制一支拥有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军事力量和管理团队来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军民融合下的制度规范,建立科技支持和管理体系,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中的政策合作、贸易关系及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也要独立组建具有高水平科技人才的科技组织体系。
二、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发展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在其发展中也必将深入融合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巨大贡献。
军民融合下的国防科技发展成为了其最大的一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军民融合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和转化。
军队的实战需求驱动研发,获得科技突破后,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将实现。
以数字化为例,基于军事需求的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国民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
其次,军民融合推动了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共同发展。
军民融合具有双向性,既可以让军事领域技术向民用领域流动,也可以让民用技术的发展服务于国防建设。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用于智能交通监测的传感器等技术都可以在两个领域之间交叉应用,为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前景。
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江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也是军工大省,既具有军民融合的产业基础,又具有率先实现军民融合破题的现实条件。
我们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路径”、创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杨贵平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主动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重大举措。
江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也是军工大省,既具有军民融合的产业基础,又具有率先实现军民融合破题的现实条件。
我们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路径”、创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一、深刻认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国防科技工业一头连着经济建设,一头连着国防建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和核心领域。
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江西经济经过10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后,2015年全省GDP增长9.1%,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达10.5%。
增速的换挡回落不能简单看成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而应视为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趋势。
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国防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防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军民共赢。
以下是我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面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
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国防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军民融合人才队伍,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深入开展。
同时,应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作者:杨贵平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8期江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也是军工大省,既具有军民融合的产业基础,又具有率先实现军民融合破题的现实条件。
我们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路径”、创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杨贵平今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主动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的重大举措。
江西是人民军工的摇篮,也是军工大省,既具有军民融合的产业基础,又具有率先实现军民融合破题的现实条件。
我们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路径”、创造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西模式”。
一、深刻认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国防科技工业一头连着经济建设,一头连着国防建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和核心领域。
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江西经济经过10 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后,2015 年全省GDP 增长9.1%,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达10.5%。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出席“十三五”规划会议并指出,“十三五”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的重要指示,全面研判“十三五”面临的改革发展形势,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要切实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抓紧抓实。
要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差距、改革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发展由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转变、能力建设由任务能力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发展路径由内向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体制机制由基于平台的纵向结构向基于专业化的有效竞争转变。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军工强国海湾战争后,世界新军事变革兴起并快速发展,西方军工企业率先从武器装备供应商向军事体系的服务供应商转型。
美俄两国在军工产业发展改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商办官助,一个官办无助。
两条不同之路,留给我们诸多思考。
中航工业的掌门人林左鸣,用独具的慧眼,洞悉了不同道路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
2010年3-5月间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提出关于国防工业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军民融合奠定坚实发展基础的建议,观点独到、鞭辟入里,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走出一条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提出,多主业发展、转变产业资本、借助资本市场、政策支持和集约化经营。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去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专门研究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问题。
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军民产业良性互动,不仅是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提升国防装备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一、美俄两国军工产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启示上世纪" 冷战" 时期,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军备竞赛。
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推进军民融合提升国防科技实力
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推进军民融合提升国防科技实力国防与军工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军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战略和技术实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推进军民融合成为了提升国防科技实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中军民融合的推进以及对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
一、军民融合在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和国民经济的融合发展,旨在将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在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中,军民融合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首先,军民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军工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科技创新。
其次,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将军工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国防与军工行业年发展规划中,军民融合被明确为推动国防科技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军民融合对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1. 促进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将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进行有机结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将民用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于国防领域,可以加快军事科技的创新进程。
流行的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可以在军事领域找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军民融合能够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提升国防科技实力。
2. 提高军事装备水平在军民融合中,民用技术可以为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支持。
民用领域的先进技术,如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可以为军事装备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提供基础。
同时,军事装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反馈和需求也能促进民用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升级。
因此,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提高国防装备的水平,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3. 优化资源配置军民融合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通过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共用测试设施等方式,实现军工科研设施的共享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通过与民企合作,将军工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国防工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刍议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的实现形式
研国防工业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国防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增强国防关键核心技术自给自足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抢占国防科技发展制高点和取得军事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为了加快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从而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的实现形式问题。
一、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科技创新要素,特别是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基础设施、厂房及附属物和科研经费等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要素。
因而,推动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可通过破除科技要素军民分离格局,通过军民要素兼容共享方式来实现。
所谓军民科技资源兼容共享,就是除国防保密技术和军事专用技术领域以外,所有军民科技要素相互开放和共同利用,确保军民科技资源要素得到完全、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促进军民科技资源要素作用得到最充分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科技创新。
因而,实现军民科技要素兼容共享,不仅可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减少重复投资、闲置浪费现象,提高资源要素利用和国防科技创新效率效益。
实现形式:(1)建立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即通过整合和构建跨越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军民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军民科技资源信息动态数据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对接等服务,使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充分合理分享共用各类军民科技资源。
(2)建立军民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即通过推动军工与军队和军工与民用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胜任国防科技创新与民用科技创新两用人才,推动民用领域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使军民科技领域科研人员为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创新充分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
DISCUSS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兼顾国防与民用工业生产的高效益的正确途径;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新提升,是新世纪新阶段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
我国实施军民结合战略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国防科技工业经历了由企业自行开发生产民品到国家计划指导,又由计划指导到市场引导的发展过程,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军文/沙志龙民结台的起步和发展阶段1978年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国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邓小平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从而拉开了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军民结台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指令性的军工科研生产任务锐减。
按照党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的16字方针的要求,当时军工企业便开始承接各类民品的生产,从而缓解了生产设备闲置和人员能力过剩的矛盾,使相关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短平快”的效果,但很难经受市场的长期考验,未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总体而言,这段时期军民结合尚处于无序状态。
198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调整了军工管理体制,将原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改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总公司,为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国防科技工业在上层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的军民分离的弊端。
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重发挥军工技术的特长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工作开始由无序向37D ISCUSS研究探讨有序状态发展。
广大职工开始对“军转民”、军民结合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
一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开始涉足民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
这个时期前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发生产了大量的轻工和家用电器的产品,如照相机、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
国防科技工业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
06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保 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保障措施体系构建与完善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专门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 会,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军民 融合发展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法制保 障。
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 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军 民融合技术创新。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国防科 技工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05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人才培 养与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掌握军 民融合技术、具备跨领域协作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
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机制创新
人才引进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拓宽 引进渠道,提高引进效率和质量
。
人才培养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 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和效益。
人才使用
建立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 跨领域协作和交流,发挥人才在 军民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 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
政策目标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军 民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政策内容及解读
鼓励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 化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军民 技术相互转化,推动军用技术 向民用领域拓展,同时将民用 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提高军 事装备的技术水平。
加强军民协同创新
国防科技工业深化军民融合 发展的行动指南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几个问题
030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一直被炒得很热。
有的人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垄断,不愿与民企融合;有的人主张要像美国那样,把军工企业私有化,他们反问道:美国的军工就是私营企业,不是照样造出了全球最先进的武器,中国为什么不能?还有人说:中国军工独占资源、效率低下,不愿融合等。
如此看来,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问题,是有必要好好议一议了。
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定位问题习近平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几个问题文/张嘉国 安家康 胡冬梅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脊梁,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标志。
这三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一句话讲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地位,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不是一般性产业;第二句讲的是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中的作用,是脊梁,脊梁出了问题,全身都会出问题;第三句话讲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中的重要性,強调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标志,这就把国防科技工业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中的地位突显出来了。
完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决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民参军的问题,而是要建设一个军民融合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把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把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脊梁炼得更壮,挺得更直,真正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先进装备部,成为国家战略威慑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私营经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天生就具有人民性;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也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与新中国工业与科研体系建设同步建设的,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前苏联引进156个重大工程项目,国防科技工业只有40几个。
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成果,几乎都是举国之力完成的,也形成了许多新的产业,如北斗卫星产业等。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08-12-12来源:军事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不断拓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军民结合的原则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军工企业生产民品则是它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由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限制,军民结合在艰难探索中向前推进。
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探索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开始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邓小平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
197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方针。
1982年,邓小平提出:“国防科技工业有四句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
其中,以军为主改为军品优先,其他三句不变。
”1990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发展规划时,把国防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顺应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需要。
按照中央军委提出的方针,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及时调整了国防科研和生产的规划和部署,改变了各种军品齐头并进的状况。
缩短了战线,相对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有重点地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加快了重点项目的研发速度。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发 展DEVELOPMENT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作出的战略部署。
军民融合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深化,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丰富和发展。
军民融合的意义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在科学、技术、产业等方面,按平战结合、军民兼容、良性互动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的基础,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双赢发展。
较之过去的“军转民”、“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从军到民的单向转移变为既有“军转民”,又有“民参军”的互通、互补、互动,推进军工经济和民用经济的良性互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融互通,实现互利双赢;二是基于能力推进军民融合,即技术、人才、设施、产能的军用民用能力全面结合;三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顺应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摈弃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实现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全面接轨,完善军民融合技术产业链,壮大产业经济。
1.军民融合是我国国防建设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丰富与发展。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学习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练习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军事产品本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着眼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寓军于民的思想,强调“坚持寓军于民,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国防建设规律统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
国防建设规律统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作者:范肇臻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4年第6期范肇臻摘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符合国防与军队建设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它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国防建设规律统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军民融合发展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国防建设规律就是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努力形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科学机制。
它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诞生和发展的,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旨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揽下积极推进全方位军民融合,努力打牢富国强军的根基,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国防建设规律在发展理念上,强调“融入”式发展,坚持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筹划。
所谓“融入”式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军民“分离式”建设模式,确立军民“融合式”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在结构、布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实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这是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对国防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是要将传统的相对分离的国防建设模式,变为“融入式”发展的国防建设新模式。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科学揭示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用系统的观点筹划国防和经济建设应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协调、互相推动、形成合力。
将突破口定位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对社会发展的“融入”上是走军民融合道路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民融合与国防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民融合与国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民融合与国防建设旨在通过深化军民融合,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国防支撑。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的概念、重要意义、实施路径以及军事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一、军民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军民融合是指军事力量与经济社会力量的深度结合,通过互补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强大的一种现代化战略选择。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军民融合成为了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军民融合对于提升国防能力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军民融合,军事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提升军事作战能力,进一步推动国防现代化进程。
其次,军民融合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将军事技术和装备转化为民用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最后,军民融合对于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与发展密不可分,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保障国家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军民融合的实施路径和主要措施实施军民融合需要明确路径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探讨:首先,发展军事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军事科研投入和推动军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国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为军民融合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推进军事资源共享。
加强军事装备和军事资源的民用化转化,推动军事装备的双重用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再次,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通过加强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并推动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加强军民融合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各方的密切合作与交流。
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In-Depth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闻晓歌摘要: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回顾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途径中图分类号: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92(2016)01-0045-08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脉络(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在国内,最早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听取二机部汇报时,首先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思想,其思想精髓与以后的“军民结合”相一致。
改革开放后,面对国防工业效益不高、产品单一和依赖国家财政过多等弊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对毛泽东“军民两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继续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结合的路子,强调指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道路。
”①2000年7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寓军于民”:“坚持寓军于民,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指导方针。
此后,胡锦涛同志更是高度关注军民结合问题。
武器装备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
无阻力,融合才能无障碍。
本文系作者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举
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为了进 办的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研讨会上
一步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的演讲。)
就军民融合的基本特征还要阐述一
武器装备建设国防科技工业
基础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
■ 韩雪梅 肖振华 吕 彬
摘要: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迫切要求。本文就武器装备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战略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 升级的对策建议。
了公司化改造,成立了十大军工集 发展提供环境和政策保障。同时要
团,试图在体制机制上吸取民用工 进一步由面向军工集团公司的管理
业体制机制模式的长处,面对市场 转到面向国防科研生产的公共事务
经济环境,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管理上,由主要抓具体管理转到重
的军工企业资金来源虽然有了一定 点抓好规划和宏观调控。军方要积
第 一, 政 府 行 为 方 面。 一 是 宏
产力、制度、技术等经济因素所影 高技术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国防科 观管理方面军民分离,各管一方,
响。强国战略是谋求国家在国际上 技工业的直接目的是提供武器装备。 导致组织、资源、制定、供给等方面,
的地位、名誉、权利的整体和长远 美国定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是对武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
诸如 2005 年的“非公经济 36 条”,
业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要基础
总结以上概念,国防科技工业 2009 年的总装 1 号文件,2010 年的
和支撑力量,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基础是指以武器装备科学研究与生 “非公经济新 36 条”,2010 年国务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为武器装备
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相关的技术储备,将民用产品及技术迅速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能够使得我国的武器装备在生产研制的过程中采用到新技术,有效缩短采办周期,大大降低武器装备研制的费用及风险。
主要论述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意义以及科学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的措施等内容。
标签:国防科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军事变革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国防科技创新也开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抓住发展机遇并且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个国家开始竞相将推进国民融合的相关国防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当做取得军事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当前世界各国有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军民融合,从总体上来讲,不断推动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
1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
(1)融合是核心。
胡锦涛同志对于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的精辟论述,对其发展思想所具有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全面把握和正确理解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军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相互之间机械式的捆绑,是通过相关科学机制来实现其客观要求和本质关系,能够准确反映出国家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体系之间的本质关系,从宏观意义上来讲,二者是相互支撑紧密联系的,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性,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各个要素之间能够彼此转化,相互渗透,其建设成果也能够彼此进行共享,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但这并不是否认这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体系当中融入国防建设,能够尊重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彼此差异,又能够相互融合,强调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准确体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解释国防建设能够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整个实现过程。
(2)统筹是方法。
国防建设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就包括军民融合式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实施的根本方法,同时也属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项基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整体调控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决策,军民融合式发展也就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要时刻站在全局高度,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不断推进我国的国防建设,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矛盾和国防建设的矛盾,深刻把握和科学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以及政治等各项手段,保证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之间的互动,军民融
合发展作为长期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不但需要着眼于当前,还要放眼未来,用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统筹当前及长远的发展,逐步实现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永续发展。
2 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意义
(1)是党中央坚持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
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三代党的集体领导同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国防工业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为我国军民融合式的国防工业道路不但指明了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还提出了政策理论的相关依据,军民融合是我国党中央发展其国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有效实现我国的国防工业及时转型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政策。
(2)有助于有效实现强军和富国之间的协调互动。
我国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能够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国民经济自身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为了实现我国军事建设的信息化和军事变革的需要,国防工业必须要从国民经济处获得相应的经济来源,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
从市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民用资源和军事资源的融合能够有效扩大市场的需求量,市场在逐步引入先进的军事技术之后,能够使得社会的总福利以及社会总剩余相应增加,使得社会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获得相应利益。
(3)有利于实现国防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国防经济短缺,加上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我国的国防工业必须要坚持走出一条既能提高效益又能节约资源的道路,有效实现我国国防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力相对有限,并且对国防投入也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订货需求和军品发展是有限的,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有助于打破我国国防企业自称体系的情况,不但可以生产和研制出更多的军用高科技产品,不断满足战争的需要,而且能够研制出更多技术含量较高的民用产品,充分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军民整体上的优势,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效促进我国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
3 科学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的措施
(1)将民用生产技术及时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
当前,武器装备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很多关键性技术大多都是在民用技术当中发展较快的技术,例如先进材料技术、通信器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并且民用技术的发展相对领先,为了能够使得国防科技可以有效满足现代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和自主研制的需要,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部门就应当按照国务院下发的相关要求,积极着眼于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将民用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武器装
备的发展体系当中。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为武器装备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相关的技术储备,将民用产品及技术迅速
纳入到武器装备的发展体系当中,能够使得我国的武器装备在生产研制的过程中采用到新技术,有效缩短采办周期,大大降低武器装备研制的费用及风险,同时,将民用技术应用到武器装备的发展当中能够有效扩大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工业基础,有效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要关注民用工业生产和研制的技术发展状况,保证能够采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并将民用技术有效及时地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
(2)不断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所谓军民两用技术,指的就是在科学领域当中既可以适用于军事目的,又能够适用于民用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当前,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军用和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更加模糊,并且开始逐渐呈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趋同化,有效发展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能够使得国防科技工业迅速融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当中,使得国防科技工业有效摆脱军品不足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通过不断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尤其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防科技的基础实力及市场竞争力。
现实和历史经验表明,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很难被我们购置,积极发展我国的军民两用技术,不但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能够有效消除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之间的分离,快速建立起国防工业科技的基础,实现强军与富国之间的统一。
4 结语
建立起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新技术战争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现代的高新技术战争具有消耗大、强度高以及规模大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市场在国家的资源配置当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防科技工业有着同民用企业有机结合以实现创新效率和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有效建立起军民融合式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并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对高新技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整合和统筹规划,是当前我国军民两大科技创新体系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想要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60110(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7).
[5]上海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编.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