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人生
关于文学,我的理解是“人文之学”。何为“人文”?为此我专门查了下辞海,其实也没有确定的概论,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这与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致的。
在此,我先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大概也是这个季节,那儿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据说此后再没有过。这天半夜里,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婴儿。随着他的降生,在他的眼前慢慢展现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他的父母、亲人还有其他村民,另外便是那个小山村的景物。婴儿在这小山村里成长着,他看到的那块小天地构成了他的“世界”,他幻想着双目所极之外的地方有另一个“世界”存在,这个孩子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我。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是因为我的成长历程,正是自己用自身的感受来了解、体味这个世界的过程。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可以归纳为形象思维。我们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感知,于是便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就是什么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之类的文字。然而,这些感性的文字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当然不是。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它的认知方式是逻辑思维。它需要我们抛开自己的感受甚至想法,极其客观地来描述身外的世界。因为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灵敏的感觉系统往往会出错,譬如今天的雨会让大家有所伤感,产生许多联想及感悟。可你一旦真的“觉悟”过来,发现它不过是一场雨罢了,与你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感受毫不相干。我们要学会开动脑子用自己的智慧来
解决问题,而不总是停留在某种情绪的宣泄上,那样绝对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吗?对,《诗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边的我就不说了。《诗经》不是孔子写的,是他收集民间的创作,编辑成书的。那些诗歌充满了劳动者的智慧与情感,是我们祖先观看和体味当时世界的大观。这再次说明,文学不是单个个体的,它应该是大众化的表达。人类所有关于本身及对世界感知的表述,即是我现在所倡导的“人文之学”。
相对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学其实也一样。我们应积极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不能总是去承接古人的,那些大抵已经陈旧过时。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到一片树叶飘落,我们一定要去悲秋呢?从植物学的角度考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只有新陈代谢,事物才会有发展嘛!当我们以广阔的视野来认知世界时,一切便与之前的大不相同了。
我十分赞成袁腾飞讲完《两宋风云》后,回应他人质疑时说的一句话,他说有些历史事件大抵是真实的,但是人物间的对话史学家是没法听到的,只能去想像。从这一层来讲,历史也是广义文学的范畴。譬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完全就是一篇小说嘛,这便是鲁迅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当然,思维模式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异样。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东方文化特别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哪位同学站起来回答?请举手!
也许,有同学会说是“和为贵”,有同学会说是“上善若水”,有同学会说是“仁爱”,有同学会说是“和谐”,还有同学会说是“道”,等等,我觉得都有道理。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爱”,简单说就是人要爱人;韩非子主张“法”,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庄子强调“自我的逍遥”,整天沉溺于个人的幻想;墨子强调“非攻”,其实质是“墨守陈规”;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道非常道”,这就是说世界是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先人一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造就了我们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反过来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人文之学。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的大发展始于中世纪,那原本是一个十分黑暗的年代。但由于文艺复兴的发端,改变了这一历史概貌,形成了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那么,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呢?
同样,有同学会说是“博爱”,有同学会说是“自由民主”,有同学会说是“享受”,有同学会说是“创造”,还有同学会说是“个性化”,等等,你们想知道我的答案吗?我认为是创新。前不久去世的科学家钱学森说,他死后最担心的是什么?对,是中国现行大学教育体制,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一点,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深有体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我们太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了。
我们现在回到狭义的文学上来,对比下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以同样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与《悲惨世界》为例。《红》的主人公贾宝玉经历了家族变故后,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认为世间的事再与
我不相干了;而《悲》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饥饿,抢了一个扫烟囱孩子的几个便士,事后便用后半生来救赎自己的灵魂。这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思维,一个是永远脱离不了自身悲欢离合的体味,一个是希冀用洗心革面来摆脱曾经丑陋的困顿。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这类由原罪到救赎的作品。
其实,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原本没有东西方之分,东西方的提法源于政治因素,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分裂。大家知道,上世纪中叶,世界上有两大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不过,大家想过没有,这两个阵营的主旨思想,包括我们信仰的马列主义,其实都是西方的,根本就没咱们中国的事。这是为什么?说明西方的思维“统治”着世界,譬如我们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绝大部分是由西方人奠基的。
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在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但科技实力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大的飞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思维的局限。从教育到科技,从文化到经济,从学习再到实践,我们所受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如不去寻求突破便不会有新的思维出现。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我看不是,是思维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拓展自己的思维,放眼量世界,创新求发展,才能在广义的文学之路上越走越宽阔。
今年是诗人海子逝世多少年?二十年。他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知道他的“大海”指的什么吗?我认为是人生,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人生呢?我们已经有很多说法了,我现在想听听大家的观点,你认为人生应该是什么?希望各位同学像前面回答问题一样,积极地举手发言!
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每一种解读都有自己的道理,如“人生就是前半生你享受权利,后半生你得尽义务尽责任”、“人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你还活着”、“人生就像绽放的花蕾,终归是要慢慢地凋谢”、“人生就是一个人拼搏奋斗的历程”、“人生就是生容易,活着难”、“人生就是折腾”等等。开个玩笑的话,我现在就在“折腾”你们,你们也正在“折腾”我,这便是我们共同的“人生”了。
大家想知道我理解的人生吗?我认为“人生”即是“人我共生”。这是什么概念呢?其实,我们一生下来,便开始了与他人包括父母、亲人等的关系,这一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拓展,直至我们年迈时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决非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当中我们会与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总结自己一生时无法不将这些概括进来。
人我共生,是我们真实存在的状态,“人生”的内容自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其描绘得那么凄惨呢?有生就有死,如果生不足惜,死又何惧哉?海子期望面对自己人生,能够“春暖花开”。可是,他执拗于个人单一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感悟和思想的脚步最终停留下来——他再也迈不开去了,于是他选择了自杀。自杀对于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