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为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师校发〔2013〕38号),现提出修订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秉承“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精英人才。
二、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
适度调减毕业学分要求,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30-155学分。在学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力求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提供可能。
降低必修学分要求,增加选修学分比例,使各专业选修学分平均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各学科专业课应开放不少于20%的名额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
三、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通原有的学校平台课程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构建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审核制度。学生在每个模块均要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批判分析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四、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学科基础课程以严谨规范、优质精炼为设置目标,建议设置
30-48学分。专业方向课程体现前沿性,院系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模块设置,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各专业实际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数量不低于学生应选课程的1.5倍,保证学生课程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五、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
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助教制、新生研讨课等,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理论课教学原则上均应设置一定学时的阅读文献、小组研讨等课外教学环节。合理控制班级规模,40人以下小班授课比例不低于专业课总数的60%。改革学习考核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加强平时考核管理,平时考核应占课程总成绩的40%-60%。积极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改革,支持学生修读相关国际知名大型在线平台课程,建立成绩和学分认定机制。
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竞赛等纳入实践教学学分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与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等环节。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建立成绩和学分认定机制。
各专业应在专业教育课程中明确注明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学时数,鼓励单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原则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实证)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应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应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5%。
七、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境外学习体验机会
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赴境外交换学习及国外游学的机会,并给予相应学分认定。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支持部院系聘请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增加全英文教学专业课数量,全面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
夏季小学期主要开设国内外名师学科前沿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及学生境外交流访学等活动。
八、加强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注重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和素养。发挥我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组成的教师职业素养课程,供各专业学生修读。
九、实施本研一体化课程设计
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奠定基础。各培养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本研课程一体化设置,加强本科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设计,促进本研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本科阶段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阶段予以学分认定。
十、规范课程管理和指导性修读要求
完善课程设置管理机制,建立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大纲管理,所有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均应在学校课程中心网站公布教学大纲。加强对学生课程修读的指导,各专业应科学制订各学年、学期指导性修读要求,避免出现部分学期课程负担过重或过轻的现象,充分保证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
附录一: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图
尊重个性 拓宽基础
加强融合
附录二:
备注1:各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30-155学分。原则上每门理论课程总学时满16学时的课堂教学并同时辅以适量的课外学习内容,核计为1学分。实验课程满32学时核计为1学分。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满一周核计为1学分。
备注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14学分。哲学、历史专业可免修与本专业知识内容相同的课程。
备注3:打通设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内和课外环节。以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理论课教学贯穿1-6学期,主要包括形
势与政策报告、新生入学适应、阶段性发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每学期至少邀请相关学科优秀教师或社会知名专家讲授4学时。由各院系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参与本科四年的各类课外实践环节(讲座、暑期社会实践、返乡调研、志愿服务、党史时事知识竞赛等),并给予成绩和学分记录。
备注4:本模块包括:形体或健美(1学分)、游泳(1学分)、2门体育项目自选课(共2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2个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学生每年必须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到测试标准方可毕业。
备注5:本模块包括军事理论课程32学时,军训2-3周,学分为2学分必修。
备注6: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层分类设计课程,须修读10学分。学生入校参加分班考试,获得A类成绩可免修部分学分。学生毕业前或毕业后两年内,须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英语考试,达到要求者方可授予学士学位(获得六级、托福、雅思、GRE等相应成绩可免试)。各院系开设的全英文专业课程纳入英语高级选修课程管理,供全校学生自主选修,修读1门全英文课程可免修大学外语2学分,最多免修2学分。
备注7:人文学科学生须修读20学分,在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中选择6学分,在非本专业类的其它3类中至少选14学分;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生须至少修读6学分。
备注8:大学数学类课程为文理科(非数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由数学科学学院分层、分类设计,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大学数学A、B、C、D(分别为18、12、6、4学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课程,最低修读要求由各院系制订。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类课程为选修课程,最低修读要求由各院系根据培养规格提出,建议理工科专业至少修读2学分。
备注9: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为文理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文科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2学分)和“信息技术应用”(2学分);理科学生修读“信息处理基础”(2学分)和“程序设计”(3学分)。学生入校有免修分班考试,成绩优秀者可免修“计算机应用课程”(文科)或“信息处理基础”(理科)。
备注10:该模块为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必修课程,文理科学生至少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