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篇•方法展示面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教学要求,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改革升级。

对此,全体高中语文教师要尽快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与多维互动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营造出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新课程改革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一、以问题为导向在语文课堂上,要想建立起多维互动模式,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主动发言和交流讨论,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加快从课本知识到核心素养的转化效率。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文中的线索思考祥林嫂的死亡原因。

带着这一问题,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鲁四爷逼迫祥林嫂一步一步走上绝路;有些学生则认为是柳妈让祥林嫂感到巨大的恐慌与压力;还有一些学生透过作者的心理活动,认为是作者的回答加剧了祥林嫂的恐惧……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大家终于对祥林嫂死亡的原因达成共识,那就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构建起多维互动,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得与体会。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当前的网络化时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推动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构建起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

例如,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在短小精悍的视频当中突出教学重点,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就比较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将故事的大致内容以视频形式播放。

之后,再让学生相互讨论,对故事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一、引言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1.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以理解和运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注重文本阅读与分析,强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2.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存在着消极应付的现象。

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存在着不少表达能力不足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情况。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不足。

1.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布置和环境,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注重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促进课堂教学的活跃和生动。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选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选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教师可以选用以文本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和文学研究,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养。

3.灵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辨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背景下课堂模式创新案例之解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背景下课堂模式创新案例之解析

让课堂乐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新课程实验背景下课堂模式创新案例之解析当前,高中新课程试验在全省全面铺开。

围绕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怎样实现与新课程试验理念相衔接这一关节点,势必成为这场课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理念的创新决定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体现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

而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成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笔者以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一语文模块①第四单元)为例,试图体现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模式,借此与同仁们切磋,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在教学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和文本所蕴涵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体验点,从而切实为创建有效课堂教学作充分准备,本案例解析概述如下:课题地位本文(《别了,“不列颠尼亚”》)位于第四单元首篇,本单元(新闻与报告文学)属于“沟通与运用模块”,因此,教学本文不仅让学生领会新闻的基本知识,更要设计好课堂情境,引领学生感受新闻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件现场,培养学生初步参与新闻实践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文学习,领会新闻(特写)特点(二)能力目标:学会新闻写作,并尝试现场解说新闻,进而培养表达与交流等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对学生加强三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三)德育目标:重温香港回归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盛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领会新闻(特写)的特点难点:本文选取的场景与历史背景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教学方法:教法:进行课堂环节创新,开展竞争式课堂(设置各学习小组并有鼓动性的组名,以小组参与课堂活动人次作为评价小组优胜标准,在一课时结束时即汇报结果,给优胜者掌声鼓励)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准备丰富的学习辅助材料,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学法:速读研读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纲要)(课前播放与课题有关的音乐(如《东方之珠》),渲染情境气氛)课堂环节(一)未来演讲家设置目的:培养学生临场口头表达交流能力,教师及时动态掌握学生情感变化。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一、课题分析本课题旨在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某一具体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以高中语文中的《红楼梦》为例,设计一节专题教学课。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思考,适合作为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专题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掌握其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从文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实际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红楼梦》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通过学习《红楼梦》的片段,让学生对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1.学习《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理念。

2.学习《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对于每一位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3.学习《红楼梦》中的情节发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如宝黛之恋、贾母的选婿等,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变化。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引言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学,忽略了当代文学和现代语文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思想的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的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2. 教学方法传统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接收知识的角色,缺乏思辨和创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

他们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深入理解,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讨论,降低了课堂的活跃度和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包括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学作品、现代语文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学作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感悟文学的魅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问题导入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互动讨论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写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探索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探索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再别康桥》为例淄博四中高二语文组王姗姗摘要:为了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支架式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魅力,增加接受挑战的信心,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而且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本文结合《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展现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另外,就支架式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再别康桥》高中语文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简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近几年,支架式教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一词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喻意为教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类似于“脚手架”的方法、线索、提示等,让学生在“发展区”内通过一步步地攀登“支架”,来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最终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思考的活动,“支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问题的设置也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

(一)搭脚手架,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

另外,教师要仔细钻研课本,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搭架支架,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

《大单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第一单元为例+++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大单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第一单元为例+++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及 特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
文学阅读与写作(2.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 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
宁 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
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
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
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示例
贰 大单元教学设计
内涵属性 核心要素解读
劳动光荣
生命的诗意
我们的家园

文学阅读与写作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上册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当代文化参与
(一)
(一)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乡土的中国 必修 上册 整本书阅读(一)
学习之道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一)
自然情怀
语言家园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一)

编 写 理 念 及 特 点
(1)阅读选文和补充性材料,感受并理解不同时代的“青春”内涵; (2)分析不同文学体裁作品,鉴赏并探究“青春”主题的不同表达形式; (3)学习诗歌创作,体验并表达现时代的“青春”风尚。 不难看出,三个目标具有前后连贯性,“感受并理解—鉴赏并探究—体验并表达”, 从“读”到“内化”再到“写”,始终围绕“青春”这个主题逐步深入。另外,目标(2)重点指向 关键能力的教与学,目标(1)是铺垫,目标(3)是深化,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因此,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方面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统编教材单元和课程标准相关 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聚焦并维护学习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简介: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探讨教学策略及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提供一些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案例一:小说阅读教学这个案例涉及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教学。

通过选择一本经典小说,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写作指导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文学意义等。

教学效果分析: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扩大视野。

写作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小说,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价值。

同时,要注意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意见。

案例二:诗歌鉴赏教学这个案例探讨了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诗歌鉴赏教学。

教师选择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效果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解读诗歌,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建议: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艺术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结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案例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效果和目标。

参考文献:[1] XXXXX[2] XXXXX。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
一、背景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往往被抑制,他们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

二、实施
1.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探究、探讨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2.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探究和实践,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去
独立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式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
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1)设计项目: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如制作诗歌、演讲、文言文鉴赏等。

(2)组织学生:根据项目的不同,将学生分组,并安排每个小组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3篇)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任务群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任务的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以某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效果及反思。

一、引言任务群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的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群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以某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效果及反思。

二、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1. 课前准备(1)确定教学任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

(2)制定任务清单: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明确每个子任务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3)制作教学资源:收集与任务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本、图片、视频等。

2. 课堂实施(1)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2)任务分解: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分组完成。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

(5)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提炼经验教训。

3. 课后拓展(1)布置作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阅读:推荐与任务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视野。

(3)实践活动:组织与任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三、任务群教学的效果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群教学通过任务的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任务群教学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任务群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说课稿

高中语文课堂说课稿

高中语文课堂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课程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课的一节知识点讲解课,着重讲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技巧。

通过对这一技巧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技巧;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能够运用人物形象描写技巧,写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段富有张力的文学描写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相识的片段,或者是其他具有人物描写的文学作品。

通过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重点讲解:接着,我将重点讲解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

首先是字词的运用,通过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动词以及修饰语,突出人物的特点。

其次是形象的对比,通过对人物与周围环境、其他人物之间的对比,增强人物形象的张力与鲜明度。

最后是细节的描写,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立体。

3. 学生实践:在讲解完相关技巧后,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并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与分享。

4. 示例展示:在学生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将选取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与进一步的探究。

5. 总结归纳:最后,我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人物形象描写技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中多加注意。

同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实践。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1. 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笔记等2.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作品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方式:- 通过学生实践训练中的作品展示,对学生的人物形象描写能力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思考和实践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不高、记忆内容快速遗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了参与式教学的思路和实践。

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参与式教学的思路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从引导者变为合作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思路有以下几点:1.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需求,使学习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

2.引导合作学习。

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3.导入案例分析。

利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4.鼓励多样化表达。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自信心。

二、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使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发挥最佳效果:1.设计情境引导学习我经常利用课堂小故事、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素材,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围城》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学校里发生了一起同学之间的矛盾,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矛盾的发生,如何解决矛盾。

通过这种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对小说中的情节产生共鸣,并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2.引导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习《论语》的时候,我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孔子弟子的角色,然后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来还原真实的《论语》情境。

这种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孔子的思想。

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案例设计及思考

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案例设计及思考

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案例设计及思考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素养为指向的大单元教学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可以助力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及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教师依据课标、学情以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梳理单元大概念,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内外语文资源,创设真实性、统整性大情境,用大任务串联语文课堂,将学习内容融合进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突破目前单篇精讲、忽略单元整体性的语文教学现状,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统编版教材具有“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科学性”和“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与文学性”等特点。

具体来说,文体意识鲜明,侧向于文学性,语言学更为被重视。

这使得以往教材设计中存有的单篇独立,联系不强的问题得到改善。

大单元教学强调单元意识和素养为本,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优化,突破课时中心主义,着眼于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分裂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体现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全方面要求,大单元教学有助于这种整合性素养的真正落地。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填鸭式的课堂现象近年来有所减少,小组讨论、各种活动任务也进入到课堂;但是通过这些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什么,学会什么,部分教师是说不清的。

部分教师没有统整意识仅聚焦眼前的“这一篇”,备课时较少关联“这一篇”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导致出现“高中教的初中都教过,初中教的小学都教过”的问题。

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是迫切的,我们必须探究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尝试以语文要素为依据对单元进行分类,选择有相同语文要素的单元内容进行统整,以有利于学生对特定语文要素的掌握。

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与探讨近年来,我指导了不少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

2010年11月,我指导一位教师参加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省一等奖,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上好优质课的奥秘在哪里?哪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解密呢?我想,一节优质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精髓,内化教材主干知识,更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文以在福建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例《巩乃斯的马》为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构成一节优质语文课要素的理解。

一、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住了,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或展开不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抓手”,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必修二)的一篇文章《巩乃斯的马》,文章篇幅较长(约3400多字),意蕴丰厚。

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一课时来全面把握马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

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抓手”作为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对话,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文本结构与作品主题的探究,我觉得《巩乃斯的马》的创作思路恰好依次折射出了新时期三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这三种文学现象的综合体。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高中语文课例分析(通用10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借助影片创设情境(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二、文体及作者简介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

它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短小精悍、活泼隽永,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的文章。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有这一类文章,到20世纪20~30年代,经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项目式教学案例一、实施课堂活动内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短片等各种形式艺术材料,引导学生研究并讨论不同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及小说等。

2、组织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个语文研究项目,由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一定的语文课题。

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共同探究学习,就这一课题产生不同的见解,并形成最终结论。

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发掘各种思想观点,加强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维素质的发展。

3、实施教学活动。

在给学生安排同样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专题学习,可以是问答式的评论,也可以是一种讲解学习的方式,或有真实的叙事风格的学习方式,以及有形式的模拟实践等。

4、进行综合总结。

完成探究学习项目后,学生要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学习项目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接受能力,并记录自己的思路,推断所学课程的总结。

二、期望效果由此,教师的预期效果是希望学生们在完成课题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学习语文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内容,增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明确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学会表达思想和经验。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周边护理与评价周边护理方面,在实施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的调整,采取灵活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关注每位同学的发展,指导他们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以便能正确地理解学习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此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使学生受到积极激励。

其次,对教学活动要进行评价。

采用每人针对实施项目的反馈统计表,及时反馈、以实际案例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以提高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作者:梅丽娜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5期摘要大单元教学可以将学习材料中的诸多要素联系起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探究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导语,引入大单元探究任务;深度探究,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补充文本,拓展大单元教学范围;整合所学,建构大单元知识体系。

关键词大单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关联教材一个或多个单元的教学材料,确定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通过适度补充助学资源、学习任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大单元教学可以助力学生聚合知识,找出不同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学习效果。

课堂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主阵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有助于让学生掌握大单元学习方向,明确大单元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课内外大单元学习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大单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关注导语,引入大单元探究任务对部分学生而言,“大单元”这一概念过于宏观,在学习中难免存在学习定位不准的情况。

針对此类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在正式开展学习活动前思考大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教材的一个单元为出发点开展大单元教学工作,而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特点在于各单元均设计了导语版块,以此将单元学习材料有机联系在一起,能助力教师、学生更好地探究教材文本。

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解读单元导语,提取关键词,明确学习主题,从而引入大单元探究任务,助力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导语内容,与学生共同提取导语中的关键词,将注意力集中于“品格”“悲”“人物”“戏剧”等词语中,明确大单元学习主题——品古今戏剧作品,探悲情人物命运,鄙弃丑恶,坚守内心良知。

由此出发,教师需创设大单元学习任务,具体为:1.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透过作者设计的情节、冲突等,简要记录并介绍人物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例析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语文被边缘化”,为此我特意向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原因与其有很大关系,那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总是强调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在讲解古诗文时学生颇感枯燥。

其实,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

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通过课文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新课标》里把“语文能力”变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

”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把课教活呢?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你问我答”“你讲我记”的教学模式。

本人结合几年来课堂实际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则是大量地背诵。

不少学生产生一种“语文只需死记硬背”的观念。

那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

下面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

首先,我问什么时候会下雪?那种冷你能感受得到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其他科目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谈对雪的感受。

然后,我再让他们了解艾青笔下的这场雪是什么时候下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可能那个时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用了几张图片,几个数字(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来激发他们的感情。

于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阅读这首诗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抓住了“中国农夫”、“中国少妇”、“年老母亲”、“土地的垦殖者”等人物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遭受了怎样的侵略蹂躏,对于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便能够感同身受了。

然后作为老师的我不必多发一句议论,他们自己便谈论起这首诗歌是怎样来表现这场“雪”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学,而是教师引着学生走,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不容小觑。

二、跳跃式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厌弃,而跳跃的思维则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觉得非常新鲜,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讲白居易的《轻肥》时,便和其他老师不一样。

其他人都是从开头开起,而我偏偏从后面开始。

我一开始便发问:这首诗歌讲了几种现象?学生读了这首诗之后会回答两种。

那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那我再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社会还有另一种现象是怎样的呢?这是什么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作者是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来表现对当时宦官专权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老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

在这节课当中我只是问了这两次问题,而接下来学生则非常有兴趣地品读诗歌,这比起常规的一字一句的讲解要事半功倍。

又如咏物诗《赏牡丹》,我让他们读了之后,按惯例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作者咏叹对象是“牡丹”。

于是我便让学生寻找作者在哪里咏叹牡丹花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是三四句。

那再问“前两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它们呢?”这样子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回答写它们是为了烘托牡丹的美丽。

大概用了十分钟我便解决了这首诗歌,而且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把它背诵下来。

下课后学生还跟我说原来诗歌是这么简单易懂的呀!听了之后我觉得很开心,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但能接受,而且非常欣赏。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刘国正先生的话,“语文教学要追求活。

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三、比较阅读式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

它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例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我便把它和陆游的《书愤》联系起来,进行比
较阅读。

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

通过比较,学生便发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居然有着相似的情怀,但又因为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

还有,把王维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拿来比较,会发现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还发现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不同……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而且还能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摈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设计。

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益,那就是成功的。

例如平常讲《一个文官之死》这一课时,大都是按照文段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他死亡的原因,可以说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

课文看起来是与现实脱节的,而且显得枯燥无味。

其实不然。

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与现实联系起来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的挣扎变化。

这一形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相对应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根据自己的揣摩加上一些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

尤其表演完了之后,他们意犹未尽,还围绕在“这个文官是自杀还是他杀”展开了激烈讨论。

我趁机把它当成一个刑事案件来处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来破案,找出真凶。

学生一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个个都想要亲手逮住那个凶徒,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在这个破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能透过表面现象去深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这个本质原因。

正因为这样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所以之后的考试作文中多次出现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论据的情况,如果当初循规蹈矩地先疏通字词,然后梳理文段,再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死因,或许就不是这种结果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我们教师忽视了,我们一厢情愿地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慢慢地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消失殆尽了,对语文的兴趣也不复存在。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开放式教学这一途径,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不受制于课堂教学形式,真正追求课堂实效性。

这样,语文教学才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展现出语文学科应有的魅力,恢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新课标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除了以上提出的这几种教学方式外,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老师轻松,学生还能学有所成。

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想要“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使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淹没在一堆书籍当中。

作者:蔡凌
语文教研组长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