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
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
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
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
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
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承载性。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二是区位。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
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
2城市用地功能和布局的三个考虑
2.1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2.1.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必须把城市作为一个点,而其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
2.1.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工业用地。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的关系。要防止出现“一厂一电”、“一厂一路”等现象。要处理好工业区与市中心区、居住区、水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2.1.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2.1.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生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片面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与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衔接。
2.1.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高。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一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特别要合理确定首期建设方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足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2.2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用地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又可分为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分散式又可分为带状、星状、放射状和环状等。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
2.3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城市规划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要创造优美的城市形态、结构。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也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因此,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城市的特色。例如,对用地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名胜古迹、花草林木、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等进行分析,以便组织到城市总体艺术布局中去。
3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是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确立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单位5类分类系统。
土地适宜类分析
是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评价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归纳和判定。
A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B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
C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很差的耕地作农林评价D一般的,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地的而林地只作农牧林评价
E一般的,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
基于上述的方法,得到了华北-辽南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地形地貌,2000年土地利用以及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等数据信息实现判断原则的数量化表达,计算结果是在“土地质量等”
数据层属性值增加一个数码位,计算的同时,对“主宜性、单宜性”的单元,只保留其主宜类型对应的单元则相应保留多个数码位的等级数值。
根据主宜性与多宜性相结合等原则,并考虑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征,在综合分析土地限制型和质量等基础上得到研究区的土地适宜类信息,包括适宜类的名称和相应的适宜等级。
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空间分布如下:
1、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宜农牧、宜林牧和不宜农林牧8个适宜类的面积分别为356960平方米、13838平方米7312平方米7761平方米347平方米147689平方米65080平方米236平方米,以宜农、宜林牧、宜农林3个类型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46%;
2、不同等级的土地适宜类中以1100、1200、603
3、6011、6022、7111、1300
为主,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77%;
3、空间格局方面,宜农土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等区域,宜牧以及多宜类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辽东、丘陵等山地和丘陵区域,这种格局特征反映了基本的自然地理分异特征与规律。
4结语
要讲究城市美学,做好城市设计,探索适宜于本城市性质、规模的城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