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十一热点透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赵巾帼 任长安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积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之根本。

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内涵,接着较详细地分析了高校在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实践平台的完善和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实现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对策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ZK3030)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1.042新一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正在被广泛采用,将在许多领域引起重大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将掀起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浪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如何主动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尖端人才,一直是各大高校努力目标,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新型人才内涵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创新方法研究会会员杨远锋有关于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创建新的事物,其最基本的形态均可以归结为三种情况:①发现(Discovery),②发明(Invention),③革新(Renovation)。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

要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构建:
1. 设立创新价值评价指标: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将创新价值作为核心指标。

可以通过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发明创造等来评价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同时,应该注重对创新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贡献。

2. 强调综合能力评价:科技人才评价不仅应关注科研能力,还应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

综合能力包括科技管理、团队合作、项目规划和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科技人才在科研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贡献至关重要。

3. 引入评价多元化机制: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兼顾科研成果评价、技术创新评价、社会贡献评价等方面的指标。

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评议、评审、自评等多个环节和多个评价方进行评价,以增加评价公正性和客观性。

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评价体系应该与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相结合,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可以通过制定科技人才晋升、职称评定、薪酬激励等制度,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新、提升能力并作出贡献。

5.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建立起长效监督
机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和标准。

同时,要建立对科技人才的终身管理,通过持续的培训、发展和激励,保持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以上是进一步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列 同一 职称实 行绝 对 统 一 的工 资 标 准 , 以及 虽然 国 家 明确规 定职 称 “ 哪里评 哪 里有 效 ”2, _ 而事 实上 又 J 是全 国“ 通用 ” 在硕 士 、 士 点 和博 士后 流 动站 , ( 博 国 家科 研 平 台与 科研 创新 团 队 , 自然科 学基 金 、 会科 社
年 一目前 为止 ) , 时 , 1 9 ¨ 同 自 9 0年 开始 , 开展 了 还
任何 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建立 , 都是 其 科学 技术 发展 到 一 定 阶段 的产 物 , 以 高 等教 育 并 基 本成 熟 为显著 标志 。科 技人力 资 源开发 制度一 旦
建立 , 必然 要反 过来 服务并 促进 国家 科学技 术发 展 。 科 技人 力 资源开 发 制 度建 设 目标 定位 , 理应 是 促 进 国家科 学技 术 又快 又 好地 发 展 , 而改 善 提 高科 技 人 员 的政 治经 济待 遇 , 是 实 行 该 制 度 的结 果 。我 国 则 从 建立 实行 职称 制 度 以来 , 国家 的有 关 文 件 反复 强 调, 建立 实 行职称 制 度是 为 了改善 、 提高科 技人 员 的 政治经 济 地位 , 始终 没 有 明确 提 出促 进 国家科 学 技 术 又快 又好 发展 的建 设 目标 定 位 , 即把 建 立 实行 职 称制度 的结果 当作 建 设 目标 来 追 求 , 在 建设 目标 存 定位偏 差 问题 , 还与 职称 的本 质要求 相悖 。


我 国科 技人 力 资源 开发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2 科技 人 力资 源开发 制度 建设 目标 定位 存在 偏 .
综 观新 中 国科 技人 力 资 源 开 发历 史 , 以清楚 可 的看 到 , 国的科 技人力 资 源开 发制 度 即职称 制度 。 我 认真 审视 我 国科 技人 力 资 源 开 发 现 状 , 容 易 发 现 很

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
1 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
(承担项目情况、品种情况、论文专著与专利情况、 获奖情况)、8 个二级指标(项目总数、项目经费总 额、审定品种总数、品种权总数、论文专著总数、专 利总数、获奖情况、获奖等级)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 评价模型,并通过引入熵权法尽可能排除指标权重 确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 观性[1]。王立朴(2017)基于多维绩效观构建了包 含3 个一级指标(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性绩 效)、7 个二级指标(创新行为、创新结果、人际促进、 工作奉献、学习适应性、创新适应性、不确定适应 性)、23 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 系[2]。时玉宝(2014)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含6 个一级指标(智力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 识积极、创新动机强烈、创新精神坚韧、较强的科技 创新能力)、27 个二级指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 指标体系[3]。赵伟、林芬芬、彭洁等(2012)以胜任 力模型理论和个体创新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创 新型科技人才个体素质评价冰山模型,并通过建立 个体素质与创新行为的映射关系,从创新知识、创
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6]。 指标的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
1 2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
体系[13]。
盛楠、孟凡祥、姜滨等(2016)将科技人才分为 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并根据人才评价理 论和人岗匹配原理分别构建了包含3 个一级指标 (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科技创新人才 评价指标体系和3 个一级指标(基本素质、创业能 力、创业项目)的科技创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7]。 赵伟、包献华、屈宝强等(2013)将创新型科技人才 分成基础研究类、工程技术类、创新创业类三大类, 并基于前述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的理论模型(6 个 共性的一级指标),针对三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不 同特征,提出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 系[8],但当时只比较和讨论了三类人才各自的二级 指标、三级指标,并未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随着研 究的深入,赵伟等(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 并检验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 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3 个二级指标、40 个三级指 标[9]。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重视创新型科 技人才分类评价的研究者较少,导致创新型科技人 才的分类评价成果缺乏。 1 3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议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分析

浅议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分析

浅议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对策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当前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多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准确,且常常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2.评价流程不够严谨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缺乏流程和标准化,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仓促、不公平等问题,导致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结果欠缺权威性和公正性。

3.评价意义不够清晰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意义不够清晰,评价结果在项目经费的分配上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导致科技项目的立项目的达不到。

二、对策分析1.加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科技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立项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对每个评价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合理把握量化与定性的比例,保障评价标准的科学准确性。

2.建立完善的评价流程建立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标准化流程,规定评委的查询与审核时间和工作方式,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3.明确评价意义和评价结果的约束力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结果应明确与项目经费分配的关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决策的前提和决策依据,保证评价结果的实质性作用。

综上所述,要增强我国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流程规范,明确评价结果的实质性作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4.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技研发活动,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公开化,可以增加评价流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锻造更加严格和公正的评价体系。

5.增加科技评审部门的专业化人才评审专家是保证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科学性的关键,提供了评价标准、评价流程和评价结果基础。

因此,科技评审部门应招聘更多的精英人士,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及教育培训,引进及时更新扎实的科学技术,做好评审专家队伍的建设。

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72021年02月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张 羽1 王雪梅2 李 欣1(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人才交流中心,北京,100035)摘要 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和特征研究基础上,将创新型科技人才划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与技术开发类、创新创业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了以素质特征、能力特征和绩效特征为一级指标,基本素质、知识结构、人格特质、经验资历、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创新成果、社会认可、实际效益为二级指标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人才分类评价相关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人才评价中图分类号 F204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2-2通讯作者:王雪梅1 引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背景下,科技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而科技竞争的本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作为科技人才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激励方式,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人才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1]。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2]。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1]。

因此,如何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我国科技人才相关研究和现有科技人才评价相关政策出发,明晰创新型科技人才内涵和分类,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以期为推动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创新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技术过硬,而是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及创新团队合作精神、敢于面对风险、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而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则需要一个完善的培养与评价体系。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从培养的角度,分别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是成就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步骤。

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需求,大学应该尝试进行一些课程内容的创新,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课程布置。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通识素养: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论文写作、艺术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培养通识素养和开放式思维。

同时注重跨专业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育:开设课程实践与实验、工程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型思维和实践经验。

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带动潜在的创新才能。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进展,使其在校期间受到尽量多的学习、研究所需的导师指导、团队支持和资源提供等方面的帮助。

首先,需要加强导师的培养。

导师的能力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重视教授对学生的引导,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践困难的能力。

其次,注重团队合作。

学生与导师的互动作用和学术社区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创新团队,让他们与优秀的学生一起工作和学习,更好地发挥所长。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试图以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评判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主要评价标准应包含:学术成果、工程实践、实习能力、逻辑思考、团队合作、综合素养等多方面。

浅谈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对策

浅谈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对策

浅谈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对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军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促进这一群体成长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观、搞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健全完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考评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对策一、树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观树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观是加强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科技人才观是通过对科技人才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或理念。

它强调用科学理论指导科技人才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科技人才价值的实现,强调用制度选拔任用人才、用优惠的政策激励人才,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

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骨干,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军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是牢固树立科技人才难得、培养不易的观念。

充分认清当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军队建设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采取多种举措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在行动上做到“爱才、用才、护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用人才。

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求全责备,努力为它们的创造性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创新中的难题。

二、搞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谋划,抓好顶层设计,对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更新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部署与协调。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培养人才潜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其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最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需要改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训,真正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导师制度建设导师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帮助他们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孙健全韩伯棠孙树垒[摘要] 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通过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队伍环境问题与对策近几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不断地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快速扩张,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欧美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科技环境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深入研究,尽快出台各种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环境的政策,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科技队伍和谐发展。

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1.研发经费状况。

我国的RD总经费2003年已增至1539.6亿元,经费规模继2001年超过意大利之后,2002年又超过了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六。

仅就RD的规模而言,与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

在RD总经费的强度对比中,高于印度、巴西而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01年~2003年,我国RD 总经费保持着年均18.6%的高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4 %的增长速度,已经进入RD总经费高速增长国家的行列。

200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87.7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311.4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1140.5亿元。

三者占RD总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7%、20.2%和74.1%。

其中,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仅为25.9%,而很多发达国家都在40%左右。

可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RD资金投入结构上看,投入主体已经开始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企业双主导型过渡。

在政府RD资金投入中,中央政府的主导型地位突出。

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政府RD 资金进一步向研发机构和高校倾斜。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全文)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全文)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1引言随着经济的深入进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GJ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对于知识经济的进展至关重要。

知识经济的进展需要创新的支持,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0XX-20X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XX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GJ进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坚持走ZG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进展战略。

因此,拥有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GJ在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中就能更多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2我国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存在的问题2.1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专业人才紧缺人才队伍进展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关系到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业调整升级。

目前我国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存在人数紧缺、质量不高的现象。

而高技能人才对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的进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型GJ的构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开始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决策层和操作层人才需求量下降,而专业性强的高技能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使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级职业教育进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目前,高技能创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

我国职业教育进展缓慢、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观念的落后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XX年ZG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指出:“20XX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就业率持续3年增长,且自主创业者比例高于本科生。

”而高职院校普遍出现招生难和毕业生“后劲不足”的状况,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加上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压缩了职业院校的生源人数。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

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

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

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

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山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构建

山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构建
山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现状 1在政策制定上创新体制机制 , 、 完善政 策措施 近年 来 , 山东省 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 政策 , 山东 省“ 如《 十一五 ” 科技发展规划 纲要》、中共 山东 省委 、 《 山东省 人民政府关 于实施科技规 划纲要增 强 自主创新 能力建设 创新 型省份 的决定》 , 等 都有着有关大力 培 养 自主创新人 才的规定。例 如, 组织 实施 “ 泰山学 者” 建设工程和 “ 创 新人才培 养工 程” 等等 , 为山东省创新 型科技人才 和团队的培养及创新 活动 的开展提供 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 坚持培养 和引进并重 , 政策规定主要倾 向引进人才 21 0 0年 , 东 省 出 台 了 《山东 省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山 (0 0 2 2 年 ) , 2 1— 0 0 》 对健全人 才教育培 圳体系 , 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及 创新 型人才培养模式 做出了明确 的规定 。20 0 9年山东省出台《 于加 关 快 引进海 外高层 次人 才的实施 意见 》 针对各 领域海外高层 次人才 引进 , 制 定了相 关的政策 目标 、 任务和标 准以及 激励 办法 , 并通过建立海外高 层 次留学人才 回国工作绿色通道 等举 措 , 广泛 吸引海 外高层次创新 型 科技人才 回鲁 _作或者提供智力服务 。 r 3 聚合培养 资源 , 、 人才政策的支持主要针对 高端领域人才 目前 , 山东省 的人才政策体 系主要 针对高端领域 、 关键领域 、 高新 技 术等进行重 点支持 , 实施高层 次的创新型科技人 才培养计划 。山东 省《 关于加快 引进海外 高层 次人才的实施意见》 规定 ,从 2 0 年起 , “ 09 用 5 0 一l 年时间 , 引进并有重点地 支持 2 0 0 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 、 发展 高新技 术产业 、 带动新 兴学科 的海 外高层 次人才来 我省创新 创业 ” 等 等。 4 愈 加重 视创新 团队建设与发展 、 以领军人 物为核心 , 由结构合理的人才梯 队组成 的创新 团队 , 满足 了现代科技发 展趋向综合化 和整 体化的需要 , 是提 升区域 自主创新 能 力的重要力量。发现 、 培养 、 发展壮大一批 创新团队已成为当前科技创 新 工作的一项重 要任务。20 年印发 的《 07 山东省优秀创新 团队评选表 彰办法》 对创 新团队 的依托 载体 、 , 科技投入 的支持 、 工作环境条件 、 建 设 重点 等都给予 了明确 的规定 。 二、 山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1新 型科技人才成长 的载体建设不够 、 良好的创 新创业载体是吸引人才和留住 人才的重要条 件 , 因此 , 载 体建设有待 于进一步 的健全 和完 善。例如 , 国内具有绝对竞争力 的 在 高新技 术企业群体和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数 量有待 增加 ; 高等学校 、 科研院所 、 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数量有 待增加 ; 民 营科技企业 的产品技术含量有待 提升 ; 对创新 型科 技人才尤其是 高层 次创新 型科技人 才的承载载体有待加强等。 2、 国内区域 之间人才引进 的激励措施缺乏 目前 , 山东省 对于境 内区域之 间人才 引进缺少相 关 的政 策激励 。 《 山东 省 中长期 科学 和技术发 展规划 纲要 (0 6 2 2 年 ) 中仅提 到 2 0 ~ 00 》 “ 实施境 内外 人才引进工程 ; 鼓励 企事业单位采取 咨询 、 讲学 、 兼职 、 短 期 聘用 、 技术 承包 、 技术人股 、 贸结合 、 才租 赁 、 技 人 在境 内外人才 密集 地设立 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国 内外人才和智力” 。因此 , 对于区域之间 的人才引进需进一步制定出 比较优厚的措施 , 以更好 地人才尽引 、 人才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工作态度:评价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敬业精神等; 2、专业素养:评估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跨学科融合能力等;
3、团队能力:评价人才的团队意识、领导力、沟通能力等。
五、绩效评估体系与创新型科技 人才贡献
绩效评估是衡量创新型科技人才实际贡献和价值的重要手段。构建绩效评估体 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二、人才分类评价指数的构建与 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数尤为必要。评价指数的构建 应基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包括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 方面。具体构建过程中,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确 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创新能力评估的内涵与方法
谢谢观看
一、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1、科研能力:这是医学科技人才的核心能力,包括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 论文、拥有专利等。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医学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 术水平。
2、临床技能:对于医学科技人才来说,临床技能同样重要。这包括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能力、手术操作的能力以及临床教学能力等。
3、团队协作能力:现代医学的进步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因此团队协作能 力成为了医学科技人才必备的素质。这包括与医疗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能力、 协作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等。
4、综合素质:这涵盖了医学科技人才的职业道德、继续学习能力、解决问题 能力等多方面。这些素质对于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二、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构建这 一体系,我们可以有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满足行业和企业的 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的构建和落实,为我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李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因此,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1 科技人才的界定1.1 科技创新人才的定义从字面上分析,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同时具备的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同时包含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两方面的条件。

1.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里,智力因素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是知识型人才,宽厚的知识基础加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人才具有相应的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2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2.1 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随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显得格外突出,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代表着未来国家实力的竞争。

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并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复杂过程。

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保持美国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科技创新人才举措包括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美国每年吸收国外高端人才达数十万之多,H-1B 签证计划这种长期执行有效并且灵活的移民政策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上了双保险。

与人才引进工作相比,美国在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成效方面相对逊色。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紧急需求的国家行动计划》,指出美国现行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发展有过分依赖于外来科技人才引进的趋势,缺少本国自身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

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在 2010 年发布《培养下一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杰出创新人才 选拔和培养美国人力资本》报告,报告提出了提供卓越的机会、广泛撒网、营造生态化支持系统等三项建议,希望通过建议促进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及对策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及对策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现状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潜力。

近年来,湖北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较少,相对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湖北省的科技人才储备还有待提升。

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人才,这限制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湖北省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性较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了人才流失现象的严重。

湖北省的科技创新人才现状还有待改进和加强,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并采取措施来引进、培养和留住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1.2 科技创新人才困境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不足、人才培养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以及技术创新环境缺失等方面。

政策支持不足是困扰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科技人才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导致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资源支持。

人才培养不足也是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导致科技人才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挥。

人才流失严重也是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湖北省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相对滞后,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选择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发展,造成湖北省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升。

技术创新环境缺失也是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的重要体现。

缺乏创新氛围和平台,缺乏科技创新研究的资源和支持,使得科技人才很难在湖北省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成果转化。

以上种种困境共同制约了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和壮大,亟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创新环境以及阻止人才流失等措施来解决。

2. 正文2.1 现有困境分析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核心竞争力: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整体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1.引言概述部分应该对本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讨论的内容和目的。

下面是根据提供的文章目录,编写的1.1 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将对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健全以及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科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过去的评价体系普遍偏重于学历背景和职称等传统指标,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科技人才的实际水平与价值。

为了实现科技人才评价的公正、客观与科学,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潜力与作用。

本文将从创新能力评价、质量评价、实效评价和贡献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创新能力评价将关注科技人才在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表现,包括创新思维、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

其次,质量评价将重点考察科技人才在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应用过程中的质量与可行性,关注科技成果的原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后,实效评价将侧重评估科技人才在实施科技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成果和有效性,关注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社会经济价值。

最后,贡献评价将涉及科技人才对于学术界和社会的贡献,包括对科研领域的学术推动、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智力支持在内的各种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等方面的评价,建立健全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引发对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思考,促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全面、多维度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提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写法: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分别是创新能力评价、质量评价、实效评价和贡献评价。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他们能够通过创新性的科技研究和开发,为社会、企业和个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为了对这类人才进行科学评价,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学性和创新性评价指标1.学术造诣:对科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成果的产出,如发表的高水平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等。

2.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提出新的科研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能够转化成实际的创新成果。

3.团队合作能力:创新通常需要团队合作,所以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与他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并在团队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二、实践能力评价指标1.技术应用: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科研项目,保证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3.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科技领域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影响力评价指标1.学术影响力:通过了解其学术影响力,如他人引用其研究成果的情况,以及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社会影响力:所做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3.商业影响力: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

四、学习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1.持续学习能力: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提升,跟上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2.学习成果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3.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五、综合评价指标1.人格特质: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责任感、求知欲旺盛、团队合作意识强等。

2.竞争力:相对于其他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影响力等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成长潜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成长潜力,有能力成为未来科技领域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引言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于如何评价和分类这一特殊领域的人才,却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和实力。

本研究旨在实证探讨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力求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点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那些在科技领域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广泛实践经验的人才。

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复杂问题。

2. 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新型科技人才能够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和突破。

3. 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型科技人才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完成创新项目,促进技术进步。

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创新型科技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构建适合其特点的评价体系。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能力评价。

通过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参与学术交流的活跃度等指标,来评价其学术能力。

2. 创新能力评价。

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对技术和方法的创新能力、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中的创新思维等。

4.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5. 应用能力评价。

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对技术成果的应用能力、产业化能力、技术商业化能力等。

以上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和实力,有助于更精准地选拔和培养科技人才。

为了验证以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

我们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相关数据。

然后,我们根据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价 方 式 考查 的是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记忆 能力 ,导 致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死
立性 ,实行共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关注 的
是 教材 、 教师 、 课堂 , 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 的发展 ; 鼓励 的是对 既有知识 、 结论 、 方法的机械认 同 , 而不是独立 、 求异 、 发散 的思
习氛围 。通过培养学生 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释
放 学 生 的能 动 性 、 创造性 ; 从 激发 、 保 护和鼓励学生 学习积极性
型 人 才 的培 养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校担负着培养 和造 就高素质创新 型人 才的历史使命 , 由
生在校学 习、 生活的整个过程 中, 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程 。
二、 构 建创 新 人 才培 养 体 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1 . 重知 识 传授 . 轻 能 力培 养
创新人才 的发现 、 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 系统工程 。 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必须 营造尊重创新人 才成长规律 、 鼓励创新创业 的宽松环境 , 尽快形成使创新人才脱颖 而出 、 人尽
由于体制性因素制约 ,在教育 目标的确定、课程体 系的构
建、 教育模 式的选择 、 教育方式 和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管理模式
的选择 等方 面以学科 为中心 , 忽视了学生 的差异性 、 自主性 、 独
视和发展学 生的主体 眭应从平等的教育理念 、 尊重学生人格 、 建
立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人手 , 构建一个互相尊重 、 信任 和平等 的学
创 新人才 教育 研 究
成 才 之 路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人才日益重视,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人才政策也渐趋完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
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
科技,核心在人才。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
键变量,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前言
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足。

构建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可以充分
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激发人才的创新和知识转化行为。

1 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才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人才创造活力也在不断加强,人才
评价体系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只是凭借论文、职称和学历作为标准的现象依
旧存在,影响了科技人才评价工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科
技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有效地构建和完善,将其作为培养、运用和引进科技人才的
依据,同时也在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相关的人才工作文件中曾经提出,要建设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
机制,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性与科学性。

构建符合创新驱动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在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与指标中呈现出创新导向,对于建设一支促使创新驱动战略
落实的科技人才队伍有着很大的意义。

所以,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对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要考虑到创新驱动对科技人才的需要,提出创新驱动战
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内容与主体,以此让评价体系更加合理,为人才工作
的实施和人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也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

《人民日报》2019年2月18日发布:截至2018年底,我国研发人员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

尽管以上成果很好地支持了我国创新型国
家建设,然而我们的科技人才在创新能力、科技知识转化等方面与欧美国家还有
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依赖模仿或者引进。

科技创新如何才能实现突破,持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是科技人才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习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及,要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科技
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激励上起着显著的作用,是人才选拔和开发的基础。

为此,
国家层面陆续推出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及《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
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不断推动着科技人才评价的完善。

同时在学
术研究领域,专门强调创新的科技人才评价仍然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然而在
评价内容和方法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因此本文基于创新的本质、从多元化的视角,探索如何构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期有效促进科技人才资本效用最大化,
推动整个国家社会创新成果的产出。

3 科技人才评价研究及实践进展
我国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了21世纪,科技人才评价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

大多数研究基于国外的人才评价理论框架进行应用,
本土化的人才评价模型较少,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人才评价系统六大构成要素”:分别是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的应用,该模型为很多领域的人才评价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其中关于评价指标设计的研究最多,主要围绕科技人才的个体特点和所处环境这
两方面的内容开展。

个体特点主要评价人才自身的能力和经历,创业型人才需要
评价产品及环境因素。

评价个体特点还包括四个方面的技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
术工作的技能、较高的创造力和多元的思维结构、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
出的贡献等。

关于科技人才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往研究提出既要评价个体胜任能力、创新产出,也要评价外部要素,例如任务指标、创新投入等。

以往研究提出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同行评议法、定量的科学计
量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心理测评方法。


科技人才评价实践来看,仍以同行评议法与科学计量方法为主。

同行评议法接受
程度高,但争议在于其客观公正性,因为评审专家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评审规则
程序的科学化程度都会影响评价结果。

科学计量法包括发表文章数量、引用量、所发期刊水平等,此方法操作直接、简便、快捷,结果的客观性强,是比较常用并被公众认可的评价方法,但科学计
量法只能看出文献的逻辑思维是否严谨、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是否充分等,既不能
验证论文内容阐述成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无法评估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


单纯用科学计量法,会导致科技人才因担心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周期过长,而选择
更流行的题目,也不敢冒险选择非常规性方法,反而伤害了创新。

4 基于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方式对策
4.1 确定评价主体
对创新驱动战略下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先要确定评价的目标。

当前,对
于评价主体的规定大部分都限制在直接参与人才评价过程的专家学者。

但在实际
情况中,政府、企业以及科学研究院等都存在评价人才的需要。

我国人才评价主
体存在的问题,是主体需要和评价使用的指标有认知差距,比如把职称、职务与
贡献这三者划上等号,把学历背景与能力划上等号。

因此,在对科技人才评价体
系进行构建时,需要在不同立场与层面上进行考虑。

在政府方面来看,科技人才
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识别人才,运用人才和激励人才,让人才可以为国家的建设
做出贡献。

4.2 评价内容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中,评价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在创新驱动战
略实施下,科技人才的评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一般内容,在“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要具备道德品质,能够服从组织管理,获得同行认可,有科学研究成果与成果转化能力。

其中服从管理,是服从党和国家的管理,
这是人才政策中的基本规定。

而道德品质,则是对科技人才道德品质的考察,这
是人才评价工作中的基础。

4.3 评价制度
人才评价制度,主要是指依据评价主体需要,制定评价科技人才方面的评价
方式,同时还有评价标准与评价流程等。

当前已经存在的评价方式,有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从实际情况看,还有同行评价、文献计量、综合评价法等。

定量分析方式更多是对数字化人才成果进行评价,限制在可
数量化指标中。

单一的定量分析法无法对人才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相关能力进行
体现,所以还需要进行定性的分析,这样才可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发现,评价主体对科技人才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对创新型人才
的评价会因为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5 结语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才资源有效开发、
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前提。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
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盛楠,孟凡祥,姜滨,等.创新驱动战略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科研管理,2016(1):602-606.
[2]张豪,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15(4):7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