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讲解
必修一 微专题 地表形态塑造(22张PPT)
![必修一 微专题 地表形态塑造(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e29eb9755270722192ef7a8.png)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 等风力堆积地貌
示意图
3.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河谷、沟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的地
侵 流水侵 峡谷
貌
蚀 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
地
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貌
风力侵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
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 之路的起点。图1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图2为某野外考 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的北坡出现多个三角形的山崖(如图),试说明其形成 过程。 (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 侧气候的影响。 (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 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据图说 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
【参考答案】 (3)位于山麓地带(靠近渭河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 多土地;地势西高东低,可自流引水。
四、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如 “以××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如“哪高哪低”“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如“北部为××山地、中 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如多喀斯特地貌;多风力地貌;冰川地貌广布;山高谷深,纵列 分布等。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 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备课课件】《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备课课件】《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b80c2a7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a.png)
(一)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 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叫做风化作用。
(二)表现形式:
侵蚀: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风化产物或地表进行 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搬运: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
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相互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红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海、大西洋的形成
江西庐山、陕西华山、山东泰山的形成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
冷 却 凝 固
重熔再生
岩浆
一、内力作用:
(一)能量来源: 地壳运动
(二)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二、外力作用:
(一)能量来源: (二)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三、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岩
(一)岩石分类 2、沉积岩
3、变质岩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
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林山水、云南石林)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27a1c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c.png)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形态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以下是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知识点梳理:1.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升降、断裂和地震等。
这些运动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2.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作用、气候、地形和外力作用等。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作用会改变岩石的性质和形态。
气候对地貌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风化作用、水侵蚀作用等。
地形则包括河流、海洋、山脉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
3.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的演变。
以河流地貌为例,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地貌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4.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其特征是高度较大,地势陡峭,山脉呈条带状分布。
山地地貌中还存在着峡谷、峭壁、峰林等次级地貌。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在长期地壳下沉和河流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地面开阔,海拔较低。
平原地貌中存在着河流冲积扇、河漫滩等次级地貌。
(3)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在干燥气候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沙丘连绵起伏,沙漠中存在着绿洲等特殊地貌。
(4)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峰林、溶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貌。
(5)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作用和冰融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冰川槽谷、冰蚀湖等特殊地貌。
5.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e542ada38376bae1fae60.png)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61b4fcf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e.png)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
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背斜、向斜判别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bc37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6.png)
生物风化
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形成新的矿物和可溶性物质。
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如根劈作用、生物侵蚀等。
03
02
01
水流冲刷、溶蚀等作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水力侵蚀
风力吹蚀、搬运地表物质,形成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
冰川运动对地表岩石的刨蚀、磨蚀等作用,形成冰蚀地貌。
冰川侵蚀
水流速度减慢时,搬运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等地貌。
流水沉积
风力搬运的细小颗粒物质在适宜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沙漠等地貌。
风力沉积
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沉积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RESUME
04
地表形态的应用与意义
02
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地表形态的分布和特点,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景点布局,提高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
RESUME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感谢观看
THANKS
动物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例如,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影响土壤侵蚀;而大型动物的迁移和活动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RESUME
0素引起的岩石崩解,形成碎屑。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态保护与恢复
根据地表形态的分布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
《地表形态塑造》课件
![《地表形态塑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9fc0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7.png)
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影响:地震和火山活 动对地表形态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如地 震可以引起地表断裂、火山喷发可以形 成火山锥等。
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地球内部 的高温高压导致岩浆 喷发,形成火山和熔 岩
地壳运动:地球内部 的热对流和板块运动 导致地壳的升降和变 形
火山喷发:岩浆喷发 形成火山,火山灰和 熔岩覆盖地表,形成 新的地表形态
侵蚀与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水流、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的破坏和剥蚀 沉积作用:外力将剥蚀的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物 侵蚀与沉积的相互作用:侵蚀作用导致沉积物的形成,沉积作用又反过来影响侵蚀作用 侵蚀与沉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了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地表形态
水流地貌
河流侵蚀:河流对河岸和河床的侵蚀作用,形成河谷、河床等地貌
第五章
土地利用与改造
工业活动:建设工厂、开采 矿产、排放废气等
农业活动:开垦农田、种植 作物、灌溉等
城市化:建设城市、道路、 桥梁等基础设施
生态保护:植树造林、水土 保持、湿地恢复等
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城 市规模扩大
城市扩张:城市边界向外延伸, 占用周边土地
影响:改变地表形态,破坏自 然景观
冰川地貌类型:冰 川谷、冰川湖、冰 川瀑布、冰川岛等
冰川地貌分布:高 纬度地区、高山地 区等
冰川地貌特点:形 态多样、景观独特 、生态脆弱
地表形态的演变
第四章
地貌形成与演化
地质作用:风化、 侵蚀、搬运、沉 积等
地貌类型:平原、 高原、山地、丘 陵、盆地等
地貌演化:地壳 运动、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等
地貌特征:地形、 地貌、地质构造 等
河流地貌的演变
河流的形成:由雨水、冰雪融水等自然因素形成 河流的侵蚀:河流对河岸、河床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沉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床、河岸的沉积 河流的改道:河流由于地形、地质等因素改变流向 河流的塑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如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专题02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
![专题02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https://img.taocdn.com/s3/m/ad92085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8.png)
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堂讲义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①概念: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或变位,也叫构造运动。
②运动形式及塑造的地貌: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特点: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②特点: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③塑造的地貌:侵入岩:在地下形成只有被抬升出露地表后才算塑造地表(间接)。
喷出岩:如火山锥;阻塞河道,形成湖泊(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地区易形成火口湖。
(3)变质作用:①条件: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条件)②特点: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成为地表的一部分。
间接性)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1)概念: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与风没多大关系)(2)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15e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e.png)
目录
• 地表形态基本概念与分类 • 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 河流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 • 冰川作用与寒区地表形态 • 风力作用与干旱区地表形态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01
地表形态基本概念与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地表形态定义及特点地表形态定义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工地貌所构成的地貌景观,包 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风成地貌等。
沉积作用
02
风力搬运的物质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沉积下来的过程。
风成黄土
03
风力搬运的沙尘在干旱区沉积下来形成的黄土层,是干旱区重
要的土壤类型之一。
典型干旱区地貌特征比较
戈壁
地表覆盖着砾石和粗沙,植被 稀少,地形起伏不大。
沙漠
地表覆盖着大量的沙丘、沙垄 等风积地貌,植被稀少,气候 干燥。
干旱草原
地震、火山活动对地表改变
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 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 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改
变地表形态。
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 一种方式,包括火山喷发、岩浆 流动等。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 改变包括火山锥的形成、熔岩流
的覆盖等。
地表变形
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流改道
水库建设
水库拦蓄河水,改变河流自然流态,可能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或冲 刷。
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约束河水在河道内流动,降低河流横向摆动幅度。
河道整治
通过疏浚、筑坝等措施对河道进行整治,改变河流流态及河床形态。
THANKS
感谢观看
农药和化肥使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d02d996f1aff00bfd51e01.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两者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于平缓★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运动形态岩层变化产生地貌两者关系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①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②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这两个运动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但就全球规模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形成巨大的山脉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等示意图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长江三峡)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挪威的峡湾风光)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海滨地带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带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 海滨地区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河流的出山口、河口、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普遍★U 型谷和V 型谷的区别?——U 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 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 ”字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4a7e9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c.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4c1b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6.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情分析】考点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地形、水文等地理特征,分析判断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规律。
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
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或野外观察地貌景观,能够识别相关地貌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
考情分布2023海南卷、2023湖南卷、2023北京卷、2023浙江卷、2023全国甲卷、2023全国乙卷、2023新课标、2023福建卷、2022河北卷、2022上海卷、2022天津卷、2022福建卷、2022海南卷、2022辽宁卷、2022江苏卷、2022山东卷、2022湖南卷、2022广东卷、2022浙江6月、2022全国甲卷、2022全国乙卷、2022浙江1月、2021海南卷、2021福建卷、2021辽宁卷、2021天津卷、2021河北卷、2021全国甲卷、2021浙江6月、2021河北卷、2020海南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20山东卷、2020浙江7月、2020新课标Ⅰ、2020新课标Ⅰ、2020浙江1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地貌;2023浙江1月、2022重庆卷、2022上海卷、2022北京卷、2022江苏卷、2021天津卷、2021北京卷、2021浙江1月、2020北京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19北京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题趋势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貌,一直是高考的高频热点,一般难度较大,今年针对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描述类综合题考查频率显著增加,称为近年高考的热点。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f3fd1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6.png)
第二章知识梳理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目前以地壳运动为主,地壳运动中以水平运动为主②外力作用:【知识深化——内力作用与地貌】①内力作用:●产生: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B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②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态③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定义: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比较快的(火山)也有较为缓慢的(熔岩高原)●【知识深化——外力作用与地貌】①风化作用:●定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表现形式: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但为后续的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
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母质②侵蚀作用:●定义:在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表现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侵蚀物离开原地,并形成侵蚀地貌,对地表形态直接产生影响③搬运作用:●定义: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表现形式:流水搬运、风力搬运、海浪搬运和冰川搬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风化和侵蚀产物离开原地,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
搬运作用是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c0267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7.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https://img.taocdn.com/s3/m/0b3c3f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4.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高二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和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丘陵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涉及地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进行知识点归纳,具体如下: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构造运动:地震、地块运动等地壳构造的变动,能够形成山脉、断裂带等地表形态特征。
2. 地热作用:地下岩浆的喷发、火山爆发等地热活动,能够形成火山口、火山岛等地貌特征。
3. 抬升和沉降:地壳的垂直运动,涉及到地壳的抬升和沉降,可以形成高原、盆地等地表形态。
二、水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侵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冰川侵蚀等,能够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特征。
2. 沉积作用:河流、海浪等水体的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等地表形态。
三、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风蚀作用:风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例如沙漠中的沙丘、风化造成的石漠、沙尘暴等。
2. 风积作用:风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例如风成沉积、黄土高原等地表形态。
四、冰雪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冰蚀作用:冰川的侵蚀和磨蚀作用,可以形成冰碛、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2. 冰积作用:冰川的冰积作用,可以形成冰川三角洲、冰碛平原等地表形态。
五、生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植被侵蚀:植被根系的侵蚀作用,能够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形成土壤侵蚀。
2. 动物活动:动物的挖掘、穿越等活动,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例如土壤改良、土壤腐蚀等。
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城市建设:人类的城市建设活动,包括建筑物、道路、河道的改造,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采矿活动:矿山的开采活动,可以形成矿山、采空区等地表形态特征。
3. 农业活动:农田的耕种、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改变地表的利用方式和形态。
综上所述,地表形态的塑造涉及到地壳运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冰雪作用、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知识点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90787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b.png)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知识点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呢?咱们先来说说内力作用吧。
内力作用那可真是地表形态的“大雕塑家”呢。
地壳运动就是其中很厉害的一种。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那就是地壳运动的“杰作”。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呀,就把地壳给拱起来了,然后就形成了这么高大雄伟的山脉。
这就好像是大地在玩一场“挤痘痘”的游戏,只不过这个“痘痘”可太大啦,哈哈。
还有火山喷发,那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
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就像大地在“吐口水”一样,很是壮观。
不过这“口水”可滚烫滚烫的,流到哪里就改变哪里的地貌,有时候还会形成火山岛之类的奇特地形呢。
二、外力作用也不甘示弱哦。
风力作用可有趣了。
在一些干旱的地区,风就像一个勤劳的“搬运工”。
它把沙子从一个地方吹到另一个地方,慢慢地就形成了沙丘。
要是风一直吹呀吹,还能吹出像雅丹地貌那样千奇百怪的形状呢。
就像大自然用风做了一把雕刻刀,在大地上随意地刻画出各种模样。
流水作用就更常见啦。
河水奔腾而下的时候,就会对地表进行侵蚀。
像峡谷就是流水长时间切割地表形成的。
而且流水还会把侵蚀下来的物质带到其他地方去,这就是搬运作用啦。
当流水的速度慢下来的时候,这些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形成平原或者三角洲,就像是流水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
三、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就像是一对好伙伴,它们总是在互相影响着。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是在尽力把地表“磨平”。
就好比一个是在捣乱的小孩,把积木堆得乱七八糟,另一个则是耐心的妈妈,一点点地把积木整理好。
比如说山脉被内力作用抬升起来之后,就会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慢慢地就会变矮啦。
而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外力作用沉积的物质又可能会被内力作用重新抬升起来。
它们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美丽又多样的地表形态呢。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ffb15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3.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变化,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等各种形态。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
以下将从地质作用、气候变化、水文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层抬升等作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突然位移所引起的震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地震会产生断层和地震带,造成地表形态突然变化,如地震断裂、地震滑坡、地震洪泛等。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显著影响。
由于火山的喷发、喷发物的堆积和岩浆的挤压,地表形态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火山爆发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岩石、熔岩流和火山灰等。
地层抬升是指地球表面地层的垂直位移和挤压作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地层抬升一般是由海底扩张、地壳压缩、地震等作用引起的,会产生山脉、高原、峡谷、盆地等地形特征。
二、气候变化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风、温度、日照等多种因素。
例如,降水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明显的影响。
大雨会引起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地表形态严重变化。
在旱季,地表水流受到限制,往往会形成干流和支流的分枝结构;而在雨季,逐渐集水形成干流,形态平直、植被茂盛。
风也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风会扫走地表的细沙和土壤,形成风蚀作用,形成沙漠、沙丘、荒漠等地貌特征。
此外,温度和日照等气候因素也同样会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
如常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会形成热带雨林,而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则会形成沙漠和荒漠。
三、水文系统水文系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水文系统包括水文循环、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
例如,河流和湖泊是水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水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信息提取】 (1)图示岩石种类有:砂岩、石灰岩、页岩、砂页 岩均属 沉积岩。(2)地质剖面最下层为页岩和砂页岩,存在弯曲,说 明地壳有水平运动。(3)由最下层向上依次为砂岩、石灰岩,石灰岩 中有②溶洞,是流水 溶蚀 作用的结果。(4)最下层弯曲的页岩和砂页 岩、最上层的石灰岩表层面高低起伏,是外力 侵蚀作用的结果。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 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 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 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 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 为主。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 貌:
什么是地形?怎样区别它们?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称地形或地貌
思考: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些地表
形态呢?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依纲梳理夯基础
考点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 壳运 动
水平
形成绵长断的裂带 和巨大褶的皱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考导航
考纲展示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 素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 分布的影响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考点展示
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物质循环
命题动向
考查强度
1.以典型的地貌为背景,结合地貌示意图、景观图、构造图等材料,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成的 影响。 2.依托地质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构造、地貌成因及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
风力侵蚀可形成 风蚀洼地、风蚀蘑 菇、风蚀柱等地表形 态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态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1.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在各种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与风力作 用最为显著。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 表形态归纳如下:
作用 类型
侵蚀 作用
流水作用与地表 形态
冲刷坡面,造成 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的地貌;流水使谷底 加宽加深,形成瀑 布、峡谷等;流水的 溶蚀作用形成石林、 石芽、溶蚀洼地等
命题热点
1.多以景观图、流程图、示意图的形式 考查
2.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 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 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质、地形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 响;地形、河流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思考: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区 别:
陆地的五种地形。(山地、高 原、盆地、丘陵、平原)
★★★
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不同岩石的成因及对人类的影响
★★
1.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区域图、河流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侧重考查学
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 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的影响
★★★
第一节
第二节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单元整合
高考导航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是地壳抬升过程中外力作用形成的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简述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1)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 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 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2)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 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 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①处地表高低起伏是外力作用侵 蚀而成;②处为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③处岩石交界面高低起 伏,岩层有缺失不完整,是地壳上升后外力侵蚀而造成的;④处岩层 弯曲是地壳受水平挤压力作用的结果。第(2)题,根据图示各岩层的 状况、特点,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2)该地质剖面最下层为沉积形成的页岩和 砂页岩,经地壳水平运动而弯曲,上部在抬升过程中经外力作用而出 现缺损;上面又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砂岩和石灰岩,后来清出远现市下清沉城。中学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 能,其次是重力能;其表现形式有风 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 用等。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高频考点巧突破
2.风化作用及其分类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 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 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 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 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 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 用。
运动 山脉
垂直 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海和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喷有出地表 影响地表形态
才能直接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清态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 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清远市清城中学 曹博亮
曹博亮
1.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1)题,甲图景观是华山,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第(2)题,乙 图中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