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含解析必修3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含解析必修3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更[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肯定的□01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0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③意义:种群□02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诞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3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4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③意义: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05确定种群密度变更的干脆因素。

(3)年龄组成①概念:□06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③意义:在肯定程度上能□10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11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①概念: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影响□12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01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①适用对象:□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07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适中。

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记重捕法08强、活动范围□09大的动物。

①适用生物:活动实力□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

b.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12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深挖教材(必修3 P61探究T2、T3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状况,应做到“随机取样”。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学案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学案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学案课程目标:一、考点突破掌握J型曲线与S型曲线,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考点精讲: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数学公式:科学准确。

曲线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K K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从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2. 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若达到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因此,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 实验流程注意:(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020-2021学年苏教版新必修3 3.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案

2020-2021学年苏教版新必修3 3.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案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重、难点〕2.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一、阅读教材P 65第2自然段~P 66第2自然段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J 〞型曲线〔1〕形成的条件:环境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如食物充裕、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下。

〔2〕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取决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起始种群的个体数量。

〔3〕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 〞型〔如图〕。

〔4〕模型假设: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5〕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其中N 0表示种群起始数量,t 表示时间。

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形成条件:受到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因素的限制。

〔2〕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如图〕。

〔3〕环境容纳量〔用K 值表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阅读教材P 66第3、4自然段分析种群数量的波 动和下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疾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教材P67课题探究~P68内容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1.建立数学模型的根本步骤: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和结论与反思。

2.器材与工具:显微镜、天平、锥形瓶、试管、滴管、血球计数板、活性干酵母、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台盼蓝染液或亚甲基蓝溶液。

3.总结交流: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

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

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判一判〔1〕自然界中不存在“J〞型增长的种群。

〔×〕〔2〕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到达K值后,就稳定不变了。

苏版生物高中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苏版生物高中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苏版生物高中三3一、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点,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点去描述周围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打算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进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点。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育,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引入新课:1、课件展现: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点能代表种群的特点吗?(课件展现: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可不能因为个体的消逝而消逝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那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点。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阻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阻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运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量值。

运算该样方中个体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依照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形而定。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学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学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_个体。

2、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2)_________和死亡率;(3)_________和迁出率;(4)__________和性别比例。

二、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1、概念:在单位________或单位_______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3.方法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一般使用范围:。

(1)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2)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注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见的取样方法有:取样法取样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值。

种群密度=(N1+N2+N3+N4+…+N n)/n㈡标志重捕法: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来估计种群密度。

(1)适用范围:调查许多、活动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④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2)计算方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可得:㈢细菌——显微记数法。

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

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小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生命观念)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科学思维)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科学探究)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3.1.2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_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3.1.2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_教案设计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J”型和“S”型曲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分析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②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J”型和“S”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②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具体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①分析理解“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曲线特点及形成原因;②理解并区分“J”型增长和“S”型增长中“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三、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探究式问题讨论法、引导探索法、精讲点拨法等综合运用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前布置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探究点1第1点细菌的种群数量的表格并绘制其增长曲线和探究点二第1点1.阅读课本,自助完成导学案学生熟悉课本和本节教学内容导入新课(视频导入)①播放新鲜食物在空中霉变的高清过程:②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问题:同样的情境其中面包从开始到最后霉变需要多长时间?其中面包细菌(或霉菌)的数量如何变化?从而引入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估算霉变的大致时间)。

2.自主思考3.小组讨论并完善探究点一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中诶长常见的食物霉变例子,引发学生思考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方便继续引入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构建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创设具体的情境,小组讨论并完善探究点一。

假设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求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思考5.回答通过具体情境创设,学生可以真实体验构建模型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细菌增长的数量推导,填写表格并绘制曲线,比较2种数学形式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学案_苏教版_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学案_苏教版_必修3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学习目标:掌握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1.数学模型①对种群进行动态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与;③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数学模型的目的:阐明的规律及其。

2.J型曲线①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充裕,、和等。

②含义:在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③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表示公式:。

3.S型曲线:①形成原因:自然界中各种的限制。

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所允许的 (称值)时不再增加。

5.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对动物种群密度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说明:在情况下,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6.自然环境中,物种绝灭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而人为干扰导致遭到破坏,逐渐缩小,会加快野生生物的绝灭速度。

7.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数量动态变化⑴实验原理:①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中和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测量的方法——。

⑵实验过程:①将500ml质量分数为5%的注入锥形瓶中;②将0.1g活性投入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③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测定1ml培养液中酵母菌个体的平均数。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尝试给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⑶注意事项:①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酵母菌。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目的是。

③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⑤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二、典型例题例1.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合理的假设;②检验和修正;③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研究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变式训练: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D.进行对照实验例2.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高中生物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自主构建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和S型增长模型。

3、比较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条件。

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5、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6、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自主学习】1、数学模型(1)对种群进行动态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

(2)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与。

(3)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数学模型的目的:阐明的规律及其。

2、J型曲线种群数量/个时间(1)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充裕、和等。

(2)含义:在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3)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表示式: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改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4)如果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型。

种群数量/个时间曲线图:(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起点等)3、S型曲线(1)形成原因:自然界中各种的限制。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所允许的(K值)时不再增加。

曲线图:(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起点,K值等)。

【活动方案】活动一构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l)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建立模型:如果用N0表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用表示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t年后种群数量为。

画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3)自然生态系统中,什么情况下最可能出现这种“J”型增长的情况?(4)这样的“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活动二分析神群增长“S”型曲线的适用条件及意义生态学家高斯的通过做培养草履虫的实验,得到了下面的曲线。

思考并回答问题:(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K值)?如果想提高此实验中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3)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多少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4)在林业采伐、渔业捕捞等实际生产中,在什么时间采伐和捕捞才能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5)为了控制家鼠的危害,投放灭鼠药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试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提出几种控制家鼠数量的措施。

2018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学案:3.1.1+种群的特征

2018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学案:3.1.1+种群的特征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航 1.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3.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一、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阅读P60~63)1.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再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该法常常适用于对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5.标志重捕法(1)适用范围: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动物,其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估算公式为:N(总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

二、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阅读P63~65)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①出生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2)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减少;当出生率接近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①迁入率: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出率: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因个体迁入或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

因此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年龄结构(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4.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案: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65知识海洋及图3-6,了解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2.结合教材P66图3-8,理解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3.结合教材P67课题研究,学会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重难点击]根据实例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S”型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指导实践。

一、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1)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____两个过程。

①表达就是根据建模的________和掌握的__________(如数据、现象),将实际问题转换成__________问题,用____________确切地表述出来。

②验证就是用____________的信息检验得到的解答,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2)“J”型曲线①含义: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____________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②理想条件:食物充裕、______________、气候适宜和____________等。

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个体数量3个因素。

④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表示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表示种群的起始数量,________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S”型曲线①含义:在自然界中________________(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下,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过程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所允许的__________(K值)时不再增加。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环境因素①在自然界中,如________、________、天敌、疾病等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发生波动。

②在某些不利的条件下,种群会急剧衰退,甚至灭亡,这种情况最易出现在__________、出生率低、__________、成熟晚的生物种群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4.2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4.2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复习思路]1、复习线索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辐射种群的概念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种间种内关系等知识。

2、复习重点:(1)种群的特征:在识记种群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图文转换的方法理解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数量变化:对比分析两种典型数量增长的模型,并能进行实际运用。

[复习内容](一)回忆讨论与种群相关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

(二)详解重点复习内容——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类:五点取样法——适用方形区域等距取样法——适用长形区域样方面积:乔木——100m2;灌木——16 m2;草本——1 m2(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公式: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养料)充足、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称为理想条件。

数学模型:“J”型曲线;N t =N 0λt特点: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长(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如食物、空间、天敌等)有限数学模型:“S”型曲线;特点: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即环境容纳量)后将不再增长,在K 值左右保持稳定。

(3)“J”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及生物群落(三)重点内容反馈“S”型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 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 值(环境容纳量) 无K 值 种群数量在K 值上下波动联系 “J”型曲线 “S”型曲线 环境阻力增大①分别分析B点和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②、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③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的比例能够影响种群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④年龄组成是指。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①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布局或位置状态②空间特征类型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①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象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选取样方→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计数→取样③随机取样。

关键:。

等距取样法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④ 。

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⑤ (2)标志重捕法的动物种群。

不断移动位置适用范围:① 密度估算。

→数重捕、计→捕获并标记→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② 相等。

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被标志个体比例体所占的标志重捕法的依据:重捕取样中的被标志的个③ ④密度估算公式:。

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种群数量=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27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必修3)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27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必修3)

第27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017·全国卷Ⅱ,31(4)]()(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2016·全国卷Ⅱ,5A)()(3)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013·全国卷Ⅰ,5A)()(4)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2013·全国卷Ⅱ,31(3)]()(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全国卷Ⅱ,6D)()提示(1)√(2)×样方法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先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4)√(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深挖教材(人教版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2改编)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结合种群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1.(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苏教版必
修3
注(1)种群的特征(A级)(2)种群的数量变动(B级)教学过程活动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自主先学】
阅读教材60~65页,了解种群的特征,尤其是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等。

数量特征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和等。

3、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的数量。

(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为取样调查法。

植物一般用;动物一般用。

4、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种群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为种群的。

(2)意义:决定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1)单位时间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6、年龄结构(1)概念: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大。

b、: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c、:种群在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3)意义:可作为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7、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的比例。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种群密度。

活动二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自主先学】
阅读教材65~66页,说出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及条件。

1、“J”型曲线在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如、、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和3个因素。

2、“S”型曲线(1)条件。

(2)K值的含义:
【合作探究】
1、辨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调查程序注意事项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在2km2草地上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0只鼠,第二次捕获32只,其中有标志鼠16只,这个鼠种群的数量大约是多少?种群密度是多大?如
果在第二次捕获时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还是偏小?
【合作探究】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增长模型种群增长速率K值联系【质疑拓展】
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1)K值有什么应用?(2)K/2值有什么应用?知识链接
1、气候与种群数量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部因素莫过于气候,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超出种群耐受范围的环境条件可能对种群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局部种群的毁灭。

2、生物种群的集群现象集群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

由于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分的共同需要,或者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也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种群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这称为集群现象。

集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