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1254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1.png)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dfda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6.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1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
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1345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f.png)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
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
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ee677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3.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道德经》读书笔记1【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现代汉语解读】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
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别宝贵。
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一直这样做。
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
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延伸解读】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事件中赋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
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
器,物体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可捉摸的。
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具体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开始有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
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实物存在。
按照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开始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开始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
然后再生成了许许多多新具体的物质。
“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
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具体的“器”,称为“器成之”。
“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fc8b3a6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2.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导语】下面给大家分享《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共16篇),欢迎阅读!篇1: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原文】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独泊焉未兆。
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沕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代汉语解读】不要一切学问,人生只凭自然,就快乐无忧。
恭维与呵斥,又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是相距多少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
悟道的君主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把自己的形象搞得非常高大,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的太牢,好像春天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
我淡泊名利,没有任何形迹。
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
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
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
我好像很愚蠢的心,混元一体,没有形名的比较。
一般人把光亮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显示自己。
只有我(悟道的人)昏暗不显示自己。
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啥都不在意。
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
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
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延伸解读】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
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
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
“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
诃,呵斥。
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https://img.taocdn.com/s3/m/3744eb5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6.png)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168a0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a.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通用10篇】如果让你来写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你知道怎么下笔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e3ba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0.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5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687c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7.png)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5篇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
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
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
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
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
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
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
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
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
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
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0b9b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0.png)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
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
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
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
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道德经读书笔记(通用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84e5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6.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通用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篇1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资料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能够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此刻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能够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能够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进取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多则惑”能够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
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须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仅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研究,而会从一而终。
如果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再三。
最终确定后,如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我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期望自我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所以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c695f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e.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2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道德经》阅读感悟怎么写(精选5篇)
![《道德经》阅读感悟怎么写(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5c46d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0.png)
《道德经》阅读感悟怎么写(精选5篇)《道德经》阅读感悟怎么写篇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5篇】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bbc2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7.png)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5篇】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
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道可道,非常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
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
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
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
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
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
![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b3e3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c.png)
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30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篇1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9caf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8.png)
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
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仔细品尝写的作品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这里是栏目我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经读后感”的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奇养分,但不能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渐渐的体会多了一些。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洁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熟悉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或许还没有精确全都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公平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凹凸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公平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支配给我们的伴侣,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其它万物的生死。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e09b2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2.png)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简介】本文是本店铺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供大家阅读。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e237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8.png)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92f39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a.png)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篇1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
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
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
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
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
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
感悟道德经(必备5篇)
![感悟道德经(必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d379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d.png)
感悟道德经(必备5篇)1.感悟道德经第1篇“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
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2.感悟道德经第2篇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那么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
共81章,分上、下篇。
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
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
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二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
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道德经》的核心是“道”。
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
《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
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
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
”(《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
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
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
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
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
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
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
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
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
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三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
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1.守弱。
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反而只是认为他是平常人。
每当认为自我无所不能的时候,总是自我面临最终的苦果。
我有点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一个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我的认识、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须限度的。
正是因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认识、思考、本事,所以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这么有限的我必须要尽全力才能够把人和事处理好。
在每一次的处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闪光点,我没有遇到过的。
2.谦虚与好奇。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确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
世界的万物是经过我们人的观察,记录,整理构成了文字记载的书籍、数据等。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
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
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
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
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
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
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
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
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
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
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
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
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
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
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
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
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
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
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四《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
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