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和师说情景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5ba9b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9.png)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姓名:得分:《劝学》1、人们常用《劝学》中“,,”来表达学生的成就高于老师。
2、笔直的木料用火烤的办法做成圆形车轮,然后“,”意思是说再经过曝晒也不会变直,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用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变直、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磨就会锋利作比,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成为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4、“,”是说人整天闭门苦思也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
5、“,”是说踮起脚后跟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并不是擅长奔跑,最终“”,来说明人要善于借助外物。
7、《劝学》中用乘马致远、驾舟渡河为喻,来说明“,”,即君子擅长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8、从风雨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9、“,”用蛟龙产生条件作比喻,来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来自积累。
10、用风雨、蛟龙产生的条件作比,引出“,,”的论点,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
11、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重视学习中积累的作用,荀子的“,”也表达同样的道理。
12、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是说大海不拒细小的河流才有了它的浩瀚深邃,荀子的“,”表达的也是这意思。
13、“,”用良马设喻,表明自身条件的优越也不一定成功。
14、“,”用劣马设喻,表明虽自身条件不好,但持之以恒也可成功。
15、“,”用雕刻设喻说明如果只雕刻几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的道理。
1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是却能够“,”,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来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17、用螃蟹反面设喻,它们有腿有钳,结果却“”原因是“”,来说明学习不专心就会一事无成。
《师说》1.韩愈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先声夺人。
2.在《师说》中,韩愈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的四句是“,,,”。
3.韩愈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af8547f6f7ec4afe04a1dff9.png)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b9cb8babfd0a79563c1e721d.png)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水”与“月”来揭示变化之理的四句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两句:
10、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的变化来论证学习意义的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得当的两句: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
4、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明善于借助外物才能取得成功的的两句: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相近的两句:
6、荀子的《劝学》中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的两句:
《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职能的两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反问来表明每个人存在困惑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择师标准的四句是:
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当时的一般人不愿意从师的三句是:
5、对只学句读而不求解惑的人,韩愈在《师说》中的看法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说明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四句是: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四句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随着秦朝灭亡而化为焦土的四句是: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助飞龙和彩虹来描写阿房宫之高的四句: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32c0c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5.png)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劝学》情境式默写26题及答案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c916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3.png)
劝学情境默写含答案。
1、《荀子·劝学》通过多个比喻来说明,只要君子广泛研究并每天反省自己,就能做到“明知逐足无过矣”;同时,通过四组比喻,说明外在环境只是善于利用的工具。
2、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行路设喻来反面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___认为,即使整日思考,也不能与登高眺望相比,因为后者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视野,类似于提起脚后跟眺望,只有放眼远方才能看到更多。
4、在《劝学》中,___以设喻引出“木受绳则直,___则利”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成为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君子。
5、《荀子·劝学》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___《师说》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都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
6、___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是通过后天广泛研究和不断改造获得的。
就像“金”要锋利,需要不断磨砺一样,人要成为“明知逐足无过矣”的君子,就要不断研究和自我反省。
7、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的设喻,引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观点。
8、《荀子·劝学》中提到,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挟土而行,腹中黍稷”,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9、___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研究来提升自己,这体现在“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明明德于天下”和“不惟不知之,且不知不知之,故自为之,谓之‘君子至于如水之至于下,道至于简,齐至于侈’”这两句话中。
10、___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春不可以再得”,强调了终身研究的重要性。
11、在《劝学》中,___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不知其极也”,是因为火烤使它弯曲了。
12、在《劝学》中,___用蚯蚓和蟹行的比喻来说明,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而用心浮躁则会失去机会。
《劝学》《师说》情境默写
![《劝学》《师说》情境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f52e05f2cc22bcd127ff0c44.png)
”,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1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
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
• 1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 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 1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
,
。
1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
•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
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 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
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
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是:
,
。
• 20.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
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
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
?
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
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
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
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
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 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88937b9d528ea80c77953.png)
劝学1.《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6.《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是“,”。
5.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6.《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7.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答案40题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答案40题](https://img.taocdn.com/s3/m/c3ab1b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d.png)
《师说》情景默写训练及答案一、1.《师说》中说,一个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尊重师者的时代。
古代圣贤本来已经超出一般人很多,“”,好学不倦;而当时的普通人,相比圣人已经差得很远,“”,至士大夫之流也是如此。
【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答案】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1)《师说》中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两句,。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1)《师说》中,韩愈用“,”两句,提出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观点。
【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是“,”,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的意思是一致的。
【答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1.(1)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心理,所以他们只要听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时候,就“群聚而笑之”。
【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84bdc1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f.png)
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醒乎己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4、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周测1 必修上《劝学》、《师说》情境默写(解析版)
![周测1 必修上《劝学》、《师说》情境默写(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73736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05.png)
新河中学高三语文周测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情境默写一】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4.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5.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情境默写二】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课标全国I 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5.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
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参考答案】1.小学而大遺,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师不必贤于弟子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情境默写三】1.《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情景性默写(超全含答案)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情景性默写(超全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9eab080eb6294dd886c9a.png)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古代“劝学”诗句立志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勤学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惜时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泳《明日歌》)三、《劝学》《师说》情境默写当堂练自查自纠第一组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二组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918b3de57f1922791688e8c8.png)
1、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能是,。
6、《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
7、韩愈在《师说》中,否定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的句子是,?8、《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9、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0、《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
的观点。
12. 荀子《劝学》中,“,。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1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14.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1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9.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e0d372877e21af45b207a886.png)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之蔡仲巾千创作第一组1.人们常说, 活到老, 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 师不用贤于门生”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 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即“”.后面又说明学习要锲而不舍的句子是:, ;, .”强调君子其实不是有何不同, 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是:,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4、《师说》中士年夜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5、韩愈所说的“师”, 有其共同含义, 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比较, 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 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抨击“耻学于师”的人, 先用古今比较, 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 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比较, 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 认为这做, 最终招致的结果是:, .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如,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从分歧的角度和正面来论述“”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超越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 ”与韩愈的“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 师不用贤于门生”的思想一致.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动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华是后天不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 就要“”, 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年夜的.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年夜的事理.8、“”是说君子的天赋赋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分歧, 然而最终却超越一般人, 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缺乏的事理.9、古代诗文中, 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1、只要坚持, 就会胜利.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12、, , 却能“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比较, 突出了学习必需用心专一, 才华获得胜利.第四组1.荀子认为人的赋性是“恶”的, 必需用礼义来矫正, 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动身点, 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成以停止, 就是想抓住关键, 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2.在文中用比如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动, 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 , .3.在文中用比如的手法, 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动, 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动, 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4.有时作者采纳比较, 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 形成鲜明对比, 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 在强调学习必需锲而不舍, 用劣马与好马进行比较以说理的句子是:,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 强调学习重在积累, 如果不注重积累, 便无法到达远年夜目标的句子是:,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如, 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 就能弥补自己的缺乏, 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 如果不专一, 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是:,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的《劝学》中, 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镂为喻, 强调学习应当坚持, 说明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才会有所成绩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 而且从正面设喻, 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 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第一组1、学不成以已2、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学不成以已.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二组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 师不用贤于门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4、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5、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小学而年夜遗, 吾未见其明也.第三组1学不成以已2学不成以已3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第四组1. 学不成以已2.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3.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4.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7.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8.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10.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第一组1、学不成以已2、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学不成以已.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二组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 师不用贤于门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4、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5、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小学而年夜遗, 吾未见其明也.第三组1学不成以已2学不成以已3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第四组1. 学不成以已2.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3.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4.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7.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8.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10.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劝学》《师说》《赤壁赋》精选情景默写题
![《劝学》《师说》《赤壁赋》精选情景默写题](https://img.taocdn.com/s3/m/3647a6cc76c66137ef061972.png)
• 10. 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 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 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出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 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 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 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 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更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 .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 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 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木” 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 原来的状况。
• 1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 《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7c8fb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59.png)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一)《劝学》1。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
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
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5.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
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三)《师说》1。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29259551810a6f4248655.png)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劝学》情境式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变化后,即使再被风吹日晒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变化过程,可改变原来的状态的是:(),(),()。
4.《劝学》中,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4.《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高考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高考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975c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e.png)
高中古诗文情景式默写《劝学》1《劝学》中荀子以木和金设喻来比喻学习重要性的两句是2《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3《劝学》中荀子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4《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5《劝学》中,表明不登高,就无法获取广阔的视野两句:6《劝学》中以堆积土石来强调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7《劝学》中你会急水流来强调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8《劝学》中两句写出积累善行养成品德所能达到的境界9《劝学》中强调如不能脚踏实地,步步积累最终将无法到达远方的两句10《劝学》中说明千里马虽然能力超群,但不能远行的原因两句是11《劝学》中说明这马虽然能力不行,但却能到达远方的原因两句是12《劝学》中以雕刻之道,从反面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13《劝学》中以雕刻之道,从正面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14《劝学》中说,蚯蚓虽然不够强壮,但因为用心专一,就能够两句:15《劝学》中说因为蟹用心浮躁,即使是(两句)《师说》韩愈1《师说》中表明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两句是2《师说》中韩愈说,择师的标准无关乎于,贵贱和长少,而是两句:3《师说》中,一句强调办事的目的是学习,而无需关注老师的年龄两句4《师说》中写出本文创作的社会背景的两句是5《师说》中表明古之圣人能够圣益圣的原因两句是6《师说》中表明今之众人,愚益愚的原因两句是7《师说》中韩愈认为当时一些人为子择师,来解决句读问题的行为两句是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解释不愿求实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年龄学识相仿,如果向对方学习,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两句9《师说》中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感到不耻,但韩愈却认为他们两句是10《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两句是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两句是12《师说》中韩愈表扬李蟠并表明本文写作目的的两句是《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两句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占地极广,楼阁连绵高绝2《阿房宫赋》中,写出阿房宫走势的依据是写出众多宫殿依随地势,结构精巧的两句是3《阿房宫赋》中以形象夸张的手法,写出宫殿阁楼格的外形及规模的两句是4《阿房宫赋》中以形象化的手法写工种之桥的两句是5《阿房宫赋》中以形象化的手法写楼阁间通道的两句是6《阿房宫赋》中从人们主观感受,写宫内个月盛况的两句是17《阿房宫赋》中从人们主观感受,写宫内的舞蹈的两句是8《阿房宫赋》中描绘宫女梳妆后的娇美的两句是9《阿房宫赋》中形象化的表现情况人对抢夺来的珠宝金钱不珍惜的两句是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角度出发,说明人心没有区别从而对秦统治者残民自肥行为发出有力抨击的两句是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统治者耗取无度进行质问的两句是12阿房宫赋中点出项羽进入咸城,火烧阿房宫事件的两句是13阿房宫赋中都不认为六国得以保全的条件两句是14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两句15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的两句是《氓》1《氓》中写明男子抱布而来的真正目的的两句是2《氓》中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延误的两句是3《氓》中女子抚慰男子约定婚期的两句是4《氓》中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写出其未见到心上人的难过表现的两句是5《氓》中女子在断桥上眺望心上人,写出其见到心上人后的高兴表现的两句是6《氓》中写出男子用卜、筮来预测婚姻吉凶的两句是7《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容貌青春的两句是8《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容貌衰老的两句是9《氓》中用斑鸠来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10《氓》中两句写的是女子追忆被弃回娘家乘车度过淇水的时情形11《氓》中女子直接控诉自己没有差错但男子却前后不一的两句是12《氓》中表现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两句是13《氓》中写女子出嫁后天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14《氓》中写女子多年做媳妇,家里家外都要操持的两句是15《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两句是16《氓》中写女子经过思考后,表达不愿与夫终老的两句是17《氓》中写出男子婚前婚后巨大反差的两句是18《氓》中直接规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19《氓》中用反喻写出世间万物都有终极,唯独女子愁思无边的两句是20《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21《氓》中现女子没有想到男子会违反誓言的两句是22《氓》中写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两句是登高(杜甫)1《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两句是3《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的长江气势的两句是4《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两句是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的两句是26《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锦瑟(李商隐)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2《锦瑟》中借用典故来表达诗人感慨世事如梦、理想幻灭的两句是3《锦瑟》中诗人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才不为世用,但文章词章却能显于当世的两句是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两句是《虞美人》(李煜)1李煜的《虞美人》中以反诘句惊心动魄地把词人的忧愁劈空倒泻而下的两句是: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两句是:3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遥望金陵想像,并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恨的两句是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浪花与李煜词“浪花有意千里雪”相似的两句是: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渲染周瑜破曹时的从容潇洒、稳操胜券的两句是: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感慨自己多愁善感以至于未老先衰的两句是: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流露出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思想的两句是: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上片,引出下片怀想英雄抒发怀抱的两句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北固亭,眺望江山,感慨英雄已逝的两句是: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出英雄的流风余韵都随时间的消逝而一去不复返的两句是: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出刘裕之子好大喜功,却北伐失败,仓皇南逃的两句是: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写敌酋庙宇香火旺盛,来表现抗金景象全无的两句是:《赤壁赋》(苏轼)1《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体现作者怡然自得心境的两句是:2《赤壁赋》中表现主客在宴席间朗声吟诵古诗文的两句是:3《赤壁赋》中表现月亮升起,在天际运行的两句是: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水天一色的两句是:5《赤壁赋》中以一叶扁舟写出人类的孤独和渺小感觉的两句是:6《庄子·逍遥游》中有“列子御风而行”之句,苏轼《赤壁赋》中与之相关的两句是:7苏轼在《赤壁赋》中以道家羽化飞仙之所来形容自己泛舟江上的感受的两句是:38《赤壁赋》中形容客人吹奏洞箫声时断时续、余音不绝的两句是:9《赤壁赋》中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客人的洞箫声凄凉悲伤的两句是:10《赤壁赋》中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个句子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荀子《劝学》中的“,”两个句子,通过“木”和“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用“,”两个句子来阐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5、荀子在《劝学》中用“,”两个句子,强调了
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6、荀子在《劝学》中用“,”两个句子,说明了
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在《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8、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9、荀子在《劝学》中以刻木为喻,从正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以刻木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1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
,,,,。
”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师说》的“,”两个句子与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思想是一致的。
2、韩愈在《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
”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用“,。
”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两个句子,凝练地概括了“士大
”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两个句子“,。
”是一致的。
7、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个句子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
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8、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9韩愈在《师说》,,,。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