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思想共17页

合集下载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制课件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讲:张莹P256-P260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 ),汉族王守仁(1472-1529),汉族,),汉族,浙江余姚余姚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之集大成者,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儒家、佛家、道家,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够统军征战,见的全能大儒。

先儒” 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 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孔庙东庑第奉祀孔庙东庑第位。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贵州龙场驿修文县境内), 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 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中国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他十岁就能作诗,他十岁就能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概要课件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概要课件

1. 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 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 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 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 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儿童处于"精气日足, 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 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他主张:"量其资禀,能 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 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 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看起来教学进度是 放慢了。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相同。他说:"人资质不 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 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 要在去病而已" 。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 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 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 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
•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 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 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 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 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 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 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 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 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 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 "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 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 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 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 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 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 派生出来的。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编者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

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

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

他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

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

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

正文:[原文]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

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

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

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教育理论以反传统教育的姿态出现,风行100多年,曾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讲 王守仁 颜元的教育思想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 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 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 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道德教育的方法:
– 静处体悟 – 事上磨炼 – 省察克制 – 贵于改过
“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鹜于记诵辞章, 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 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静处体悟
即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 念,体认本心。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 “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 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 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省察克制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 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 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 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 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 方能扫除廓清”。
阳明四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全集》
王守仁在做官的同时,从未放弃教 育活动。他从34岁(1505年)开始 收徒讲学,倡言“身心之学”。
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都曾在此讲学。
贵州的龙冈书院 江西的濂溪书院 浙江的稽山书院
— —《陆九渊集》
主要内容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三、论道德教育 四、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割。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

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因为知和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他把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知"当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属于实践和实际范畴的"行"当作"知",以行代知。

结果把知行混淆,使知行关系模糊了。

但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简史
谢谢观看!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 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程序上,他主张 动静结合,体脑交叉。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 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拟定了一个详细的日 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 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 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 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在 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每个儿童都有其长 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 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三、对王守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反对“小大人”式 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方式, 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 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实属难能可贵。王守仁 的儿童教育理论和见解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其借鉴价值,值得后人珍 视。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
一、王守仁生平
图2-4 王守仁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 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 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认为 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 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 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 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 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做了说明。 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上述这几方面的内容和途 径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71600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71600

a
12
6、教育心理思想
兴趣与教育 学习志向 学习情感 学习意志 学习态度
a
13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a
15
评价
⊕ 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阳明一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冠顶, 千古无出其右者。-------《明朝一哥王阳明》
⊕ 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 也 -------黄宗羲
⊕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明史》
⊕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 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高濑 武次郎
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
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
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a
14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 的。思想的核心“心即理” ,他认为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 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 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 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 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 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

8、9-2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8、9-2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8岁,王守仁中进士,34岁在兵部主事。
因上疏抗议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被捕入狱,
廷杖四十,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由于奉旨镇压南赣农民起义、广西苗民起义, 以及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有功,官拜南京兵部 尚书兼都察左都御史。
王守仁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
之贼难”的认识,非常重视教育工作, 企图通过教育宣传自己的学说,整齐人 心,挽救社会危机。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生平
王守仁故居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白鹿洞书院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都曾在此讲学。
《王阳明全集》
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
义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越城(今绍兴)
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
学者都称阳明先生。
对幼儿施教一定要考虑其个 体的素质,就像良医给人治病一
样,应随疾病的虚实、强弱、寒
热、内外来斟酌加减下药,以便
调理补泄身体,关键是要除去疾
病。
“一能步箭,一能弓箭,一能远
箭,射得到俱谓之有力,中处,
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
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
有不同处。”
圣人教人,不是要强使人都只
做一样的人,而是应根据人的特性,
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欢
乐教育”或“愉快教学”的重要实
例。
王守仁还提倡具有比赛、观摩
性质的“会歌”、“会礼”活动,
从当地各学堂汇集到书院进行,场 面大,可以激发儿童的集体荣誉感 和竞争意识,同时对开阔童子眼界、 促进童子相互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
作用。
三、论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1、顺道性情

教育思想ppt课件

教育思想ppt课件

学习志向
学习志向对人一生的治学具有导向作用和动 力作用
学习情感
“中心喜悦”能使教育效果“进自不能已”
学习意志
受教育者必须将意与志全部投向学习活动, 刻苦专研,持之以恒
学习态度
保持“笃实”、“恬淡虚心”、“宁静致远” 的学习态度
13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 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 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 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 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 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4
王阳明已将道德规范的认同 与教育提升到道德实践的高 度,超越了“礼”的认识阶 段,直接论及“习礼”的行 为举止。“习礼”有利于道 德修养,活动筋骨,锻炼身 体。
8
2、论教育过程
辨明所学知识的是非正误,
以求掌握精准可靠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9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作用 ■论道德作用 ■论儿童教育
10
(一)论教育的作用
•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
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
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
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在“即是“心之本体”。“学以去其昏蔽”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
集》、《传习录》、《大
学问》
3
时代背景
• 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历经276年。 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最 为黑暗的时期。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 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 了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手中的大权,专横跋 扈,设立了历史上令人胆寒的东厂、西厂,专事 迫害忠良,镇压百姓。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不 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堪,贤良志士遭受压制,奸 臣贪官小人得志。王阳明生活在这种时代,自然 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为如此,心学在乱 世中产生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16
17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1级学前教育一班甘明月
1
远 承
Who


王守仁
近 接 陆 九 渊
2
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云,王阳明 生卒年:1472——1529 出生地:明代浙江绍兴府余 姚县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发展陆九渊心学,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 想,平定朱宸濠之乱。
4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 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 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 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 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 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总之,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殊,不能用同一方法。他坚决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儿童,需主张通过教学发展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1)"诱之诗歌":他主张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育儿童,这样有仅能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他们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也能解除儿童内心的愁闷和烦恼,使他们开朗活泼起来,并能适度地表达其情感。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1、顶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稿矣。"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百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好像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选资料

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选资料

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选资料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心学的创立者。

他是明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从“心即理”、“致良知”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标,以“顺导性情”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具体观点如下: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家庭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单位,而且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

儿童无论是否进学校,家庭的教育总是须臾不可离的,对于小学之前的孩童而言,家庭更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重视家庭教育,也是王守仁教育的特色。

王守仁认为:“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

”他看到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的氛围……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教,“家”、“教”,先有“家”,才有“教”,所以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要承担起教养子女的责任。

而且这种教养是指身心和谐统一发展的教育和培养。

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子女的耳濡目染将会影响子女的一生。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王守仁强调以圣贤之学督训子弟,即以忠孝仁礼清俭督训子弟,而不以举业仕进督训子弟。

从小以圣贤之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忠、孝、仁、礼、清、俭这些传统美德,并以此督促子女奋发上进、终身学习;而不以科举当官走仕途作为教育子女的目的。

王守仁的《示宪儿》云:“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由此可见,王守仁对子侄期以孝悌仁礼清俭之切,而不以青紫肥家富贵利达为事。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实践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他任南赣巡抚时所作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二、学前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一般说来,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拘束和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使它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的,自然而然的一天天长大。

反之,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儿童良知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

同时他又指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为此,他要求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读得过多。

如果教学内容过多,要求过量,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其视学习为“厌苦”之事而不乐为,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