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尘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历史

190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教授科特雷尔(F.G.Cotrell)首次成功地使用电除尘器(以下简称ESP)捕集硫酸烟雾,几年后他再次把电除尘技术用于捕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1]。自此,ESP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ESP已遍及各工业领域。

电除尘的理论研究于1911年由美国人斯特朗(W.W.Strong)率先开始。1922年多依奇(Deutch)在安德森(Anderson)关于电除尘指数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除尘效率的理论公式,成为当今电除尘的理论基础。1980年Leonard等人提出了静电传输-紊流扩散模型,几年后我国环保工作者提出了静电传输-紊流掺混模型,该理论的提出使电除尘效率的计算更为精确和接近实际,后来又做了一些简化,但计算和边界条件的处理仍然复杂。总之,电除尘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际,问题还未解决。

中国在西汉末年曾有过静电产生吸附的文字记载,但电除尘技术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1936年本溪工农兵水泥厂在窑尾安装了我国第一台ESP。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ESP主要从原苏联和东德引进,总共不过60台。我国电除尘技术的起步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1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电除尘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开始采用300mm极间距、单层Z385极板和芒刺放电极,饱和电抗器调压的高压整流设备替代了高压机械整流设备,卧式ESP的结构设计逐步趋于成熟,为ESP的推广使用打下了基础。

1.2 初级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我国完成了从3~60m2共9种规格的系列产品设计,脱离原立式ESP和棒帷式ESP的轨道向前迈了一大步。到70年代末,按装备台数计,有色冶金工业占32%,钢铁工业占30%,建材工业占18%,电力工业占10%,其他工业占10%,可控硅调压设备迅速取代了老一代供电设备。[2]1.3 提升阶段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环办在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投资建设了第一个电除尘试验台,各产业部门也相继投入力量开展电除尘的研究和建立专业制造厂,同时从瑞典、德国和美国引进先进的电除尘技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在武汉成立。“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列入了“高效除尘技术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分别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最佳实用技术。这一时期我国电除尘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1.4 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有不少新产品相继问世,如新型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Technology

黄三明 (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湖北 430081)

摘 要 本文概述了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当今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并预测了电除尘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电除尘技术 发展 历史 动态 方向

* 本文为国家科技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泛比电阻轻型高

效电除尘器(NCSTE-2002-JKZX-043)的部分成果。

立式ESP、旋转电极ESP、移动式ESP、透镜式ESP、屋顶ESP等。与本体设备配套的专业厂也相继开发出多齿芒刺线,减少“盲区”的BS型放电线,防结露绝缘子和“95”高铝系列绝缘产品。1990年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国际电除尘会议。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电除尘技术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电除尘学术界也极为活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5 再创新阶段

发展总是相对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传统电除尘技术已无法完全满足要求,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燃煤大国,ESP吃的是“百家饭”,至今仍有一些特殊燃煤烟气(如高铝高硅飞灰)的电除尘技术没有过关,经脱硫后的烟尘性质变化也给电除尘带来了新课题,特别是使用低硫煤带来的飞灰比电阻普遍增高,ESP效率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形势国内外电除尘界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2 电除尘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1 泛比电阻电除尘技术

泛比电阻电除尘技术是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最近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在常规ESP的阴极框架上添加辅助电极,阳极采用轻型极板且在垂直于气流方向上交错布置,板面平行于气流,形成可以调节的单双区复合式ESP。将阳极交错布置,在电晕极与阳极平均距离相等的条件下,一方面增加了荷电区的异间距,使工作电压提高,增强了粉尘的荷电效果;另一方面减小了收尘区辅助极与阳极的间距,大大提高了平均收尘场强,强化了收尘效果;且交错布置的阳极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式的收尘区,能有效地抑制粉尘的二次飞扬,提高了对低比电阻粉尘和微细粉尘的适应性。此外,辅助极对电晕极的放电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控制高比电阻粉尘易发生的反电晕;辅助极对带正电粉尘的捕集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电晕闭塞,使ESP更适应对高含尘浓度烟气的处理。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对比电阻在2.4×1011以上的细飞灰(<10μm的尘粒占80%左右),泛比电阻电除尘器相比原式电除尘器和常规电除尘器,驱进速度改善系数为1.30~1.33,节能达14%~32%,对粉尘浓度的变化也有良好的适应性。

由于借鉴了单区ESP简捷的结构形式,使本技术的大型化和工业化没有障碍,采用常规的板线,更易于制造和安装。泛比电阻ESP能通过调整荷电区和收尘区的大小(改变阳极的宽度尺寸),改变

电晕极、阳极和辅助极的形式以及同极距,来适应高或低比电阻粉尘、微细粉尘和高浓度粉尘,始终保持其高除尘效率,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实现低浓度(<20mg/m3)排放,是高性价比的除尘设备。

2.2 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

串联式电袋复合除尘器将前级电除尘和后级袋除尘有机地串联成一体,烟气先经过前级电除尘,充分发挥其捕集中高浓度粉尘效率高(80%以上)和低阻力的优势,进入后级袋除尘时,不仅浓度大为降低,且前级的荷电效应又提高了粉尘在滤袋上的过滤特性,使滤袋的透气性能和清灰性能得到明显改善[3],使用寿命大大提高。该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应用,国内继首次在元宝山电厂试验后,先后在上海浦东和金山水泥厂应用成功,排放浓度稳定在30 mg/m3以下[4]。

嵌入式电袋复合除尘器是对每个除尘单元,在电除尘中嵌入滤袋结构,电除尘电极与滤袋交错排列。嵌入式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原理与串联式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相似,但结构更紧凑,诸多方面性能均优于串联式电袋复合除尘技术。1999年美国北达科他州的能源环境研究中心(EERC)成功开发了名为高级混合微粒收集器(AHPC)的嵌入式电袋复合除尘技术,选用的是GORE-TEX覆膜滤料。该技术已在相当于250MW机组的锅炉烟气净化中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气布比高达3.7~4.3m/min时,除尘器阻力仍可稳定控制在2kPa以下,总除尘效率在99.993%~99.997%范围,对PM

2.5

粉尘也有99.9%以上的捕集率。国内武汉天澄环保公司和龙净环保公司等单位也正在开发这项技术。要获得突破,必须在串联式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电极与滤袋嵌入结构布置、电极放电对滤袋的影响和滤袋更换等问题。2.3 移动电极电除尘技术[5]

移动电极式电除尘器(MEEP)通常由位于烟气上游的常规固定电极电场和位于下游的一个移动电极电场组成。移动电极电场采用了可移动的收尘极板和可旋转的刷子,其收尘极由若干个分离的条状极板通过链条联接组成链板,再由传动轮驱使条状极板回转往复运动,移动速度被控制在0.1~1.5m/min之间;放电极被安装在粉尘捕集区范围内,位于收尘极板之间。当含尘烟气通过粉尘捕集区时,粉尘在电场静电力的作用下,被条状收尘极板吸附,在收尘极板上吸附的粉尘层还未达到足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