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区域地理 第2部分 第2章 第2讲 东亚—日本 中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东亚—日本中亚
目标要求
1.知识:东亚和中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地形区,气候类型及分布,主要的河流与湖泊。
掌握东亚和中亚的资源、农业分布及特点,掌握日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地图,对比分析东亚、中亚各国不同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思维:结合相关图示,分析日本工业的发展条件、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4.人地协调:分析东亚、中亚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位置与范围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A蒙古、中国、B朝鲜、C韩国、D日本。
2.沿海和内陆的差异
1.位置与范围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5°N ~45°N ,125°E ~150°E 。
②海陆位置——东临E 太平洋、西临F 日本海,隔G 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
(2)范围:领土由A 北海道、B 本州岛、C 四国、D 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
2.自然地理特征
(1)海陆轮廓: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渔业、造船业、海洋交通的发展。
(2)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3)气候:海洋性强,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4)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5)多火山、地震: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频繁活动,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一次。
3.人文地理特征 (1)经济类型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进口原料、燃料,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率高→加工贸易为
主的经济
(2)工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②五大工业区⎩⎪⎨⎪⎧a 京滨工业区
b 名古屋工业区
c 阪神工业区
d 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3)农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科技水平高,渔业发达。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
三、中亚
1.地理位置:大体位于35°N ~55°N ,属于北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中部。
2.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3.河流与湖泊:内流河主要有A 阿姆河、B 锡尔河,外流河主要有C 额尔齐斯河;湖泊主要有D 里海、E 咸海、F 巴尔喀什湖,都为内流湖。
4.主要国家:除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外,还有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5.农作物分布: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平原,如小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北部,棉花主要分布在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这里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区,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6.矿产分布⎩⎨⎧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煤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哈萨克斯坦 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铁、铜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部
7.亚欧大陆桥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B连云港,西至A鹿特丹,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东亚季风的成因及区域差异
1.成因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1)冬季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寒冷气流从西伯利亚—蒙古吹向太平洋,形成西北季风。
受此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2)夏季,亚洲大陆比同纬度太平洋地区增热快,气温高,这样在副热带形成强大的亚洲低压,而在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形成了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偏南风)。
此时东亚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亚季风的成因示意图
2.区域差异
(1)东西差异。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中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点,表现为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且更加集中于夏季;气温年较差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2)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韩国北部及朝鲜、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下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A.气温年较差
B.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C.夏季风的风向
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2)日本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
说明()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东部1月日照时间短
【解题流程】
[答案](1)A(2)C
日本的经济与环境
1.农业生产与环境
2.工业生产的发展
3.工业分布变化
(1)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
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于新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
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
(2)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2.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日本的对外经济结构已经从“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换,进入由“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的新阶段。
读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
(1)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其主要原因是() A.太平洋沿岸与其他大洲的距离较近
B.日本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依赖于国际市场
C.太平洋沿岸航线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D.各大河流注入太平洋,可实现河海联运
(2)日本许多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到美国投资建厂,是因为美国() A.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汽车市场广阔
C.生产成本低,规模效益大
D.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于日本
(3)近年来,日本在中国的海外投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的区域优势表现在() A.正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时机
B.石油资源丰富,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能源
C.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地域组合优良
D.劳动力与土地成本较低,潜在市场广阔
(1)B(2)B(3)D[第(1)题,日本工业发展最大的不利条件是缺乏矿产资源,国内市场狭小,为发展工业依靠海运运进资源,并将成品输出,所以选B。
第(2)题,因为美国经济最发达,国民购买力强,汽车市场最广阔。
第(3)题,企业投资建厂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而中国经济比日本落后,人口数量多,市场广阔。
]
中亚的区域地理特征及可持续发展
1.中亚的地理位置与其自然、人文环境特征的关系
2.“白金之国”的成因
乌兹别克斯坦的“白金”指的是棉花,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棉花种植使其成为“白金之国”。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适合长绒棉的生长。
(2)地形:地处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地形平坦,适宜棉花的生长。
(3)水源:阿姆河、锡尔河为当地的棉花种植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3.中亚的油气资源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中亚油气资源的现状
①油气资源丰富。
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
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
中亚大部分的油气资源蕴藏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临近里海水域。
②出口潜力大。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不大,因而出口潜力巨大。
(2)中哈石油管道的战略意义
①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减少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使中国获得长期、稳定、安全的石油供给,保障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
④开辟一条更安全的内陆石油通道,减少石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⑤深化中、哈、俄三国的能源合作。
⑥“泛亚全球能源大陆桥”战略逐步成为现实。
4.中亚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大规模垦荒导致。
(2)土壤次生盐碱化(盐渍化):不合理灌溉导致。
(3)咸海、里海水量减少、水面降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量引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危害是含盐量增加、鱼类绝迹、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
(4)气候恶化、降水量减少:沙漠化、湖水减少、植被破坏等导致。
(5)白风暴: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位于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哈特隆州丹加拉地区依山傍水,四季分明。
早在苏联时期就以富产农作物闻名。
在“一带一路”方针的带动下,2017年4月初,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将从中国带来的棉花良种播种在该地的十万亩农田上,秋收时,可产出三万吨籽棉,这些棉花纺出的纱线将最终销往土耳其、俄罗斯、意大利和波兰等国。
材料二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因依托中塔两国优势,打造现代化棉花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棉花产业,成为塔吉克斯坦最大的纺织产业园。
这些产业园不仅织出了纱线,更为当地百姓“织”出了没有的新生活,推动塔吉克斯坦的发展,成为中塔合作的典范。
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布局图
(1)材料一中丹加拉地区“十万亩农田”产出“三万吨籽棉”可谓是高产,请分析该地区棉花高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请分析材料二中的纺织产业园工业集聚的意义。
(3)请分析中塔合作的纺织产业园带来的社会经济意义。
【解题流程】
第(1)题,据“依山傍水”―→灌溉水源充足。
据“早在苏联时期,以富产农作物闻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
第(2)(3)题:
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布局图
[答案](1)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依山傍水,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较为充足;政策支持,良种和技术的引入。
(2)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为塔吉克斯坦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塔吉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塔吉克斯坦的棉花生产技术和棉纺织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塔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中塔两国企业在两国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效益。
1.读“东亚部分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城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其他地理事物:⑥________(山脉),⑦________铁矿,⑧________油田,⑨________商品粮基地。
(2)东亚范围内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国家是________(填字母),图中明显的冬、夏季风分界线是________(填数码);A、B、D三地气候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A→B→D,其气候表现为由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的特点。
(3)①②③④⑤五城市相比,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________。
(填数码)
[答案](1)乌兰巴托北京平壤首尔东京大兴安岭迁安胜利三江平原(2)E⑥都是季风气候海洋性大陆性(3)①⑤
2.读“中亚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国家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其中,A、B两国首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湖泊、河流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_。
(3)中亚地区地形以________为主,平原是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该区分布有________沙漠;河流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工业以________最发达。
棉花集中分布在________。
[答案](1)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斯塔纳塔什干(2)咸海巴尔喀什湖阿姆河锡尔河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3)平原和丘陵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大卡拉库姆采矿、冶金阿姆河和锡尔河有水灌溉的沿岸平原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海域沿岸冬、夏季降水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纬度
C.洋流D.海陆位置
4.下列对于该国河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流速快,水能丰富B.流量季节变化小
C.河流短,流速慢D.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3.A4.A[第3题,由图可知,甲海域位于冬夏季风的背风坡,故降水较少。
第4题,该国以山地为主,国土面积狭小,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欧洲和亚洲的内陆交界处。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发。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符合里海地理特征的是()
①湖面风平浪静②北部湖水较南部深③冬季湖水结冰④湖水较少用于灌溉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6.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B.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C.湖泊下渗水量增大
D.入湖河水量减少
5.D6.D[第5题,里海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冬季湖水结冰;但由于湖水盐度较高,因此较少用于灌溉。
因此本题选D。
第6题,由材料可知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由此可以推测是由于大量用水导致入湖河水减少,进而导致入湖河水量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