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7《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领悟并学习苏轼面对逆境时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知识链接】1.《答谢中书书》相关知识。

(1)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即今茅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遂()寝()藻()荇()竹柏()
2.把握节奏。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①解衣欲睡②欣然起行
③遂至承天寺④盖竹柏影也
⑤相与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课后反思
⑦念无与为乐者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不少于三遍。理解把握节奏。
查阅资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据此划分层次。
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填表)
2.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第四年时。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 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 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积累与运用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西颓.()④沉鳞..竟跃()3.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2)青树翠竹、四时具备。

译:4.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今义:)(2)夕日西颓.(古义:今义:)教材解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其奇者。

5.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6.文中的两个“书”字分别解作和。

“答谢中书书”意思是。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与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

北宋家,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A.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 (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与鉴赏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7.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三、作文片断训练8.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作品中写景的语句中无不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二、研读课文(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睡)(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

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语文:627《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管理资料].docx

语文:627《短文两篇》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管理资料].docx

6. 27《短文两篇》学案1 •答谢中书书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悄。

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导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1) 、自主翻译(2)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三、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文屮一共描绘了儿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屮的曲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曲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2)、作者是从哪些介度来写山川Z美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旬中的“入云” 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m riii高耸挺拔的特点。

而几“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彖。

)教师对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來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文章主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质疑问难:你在学习木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人胆的提出来?人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1、文中说“山川Z美,古来共谈。

第27课《短文两篇》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27课《短文两篇》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27课《短文两篇》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备课时刻:使用时刻: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依照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把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课前预备:1、查找资料,把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自渎课文把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犹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淌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5、指导朗诵课文阅读课文,讨论咨询题1、有人评判«答谢中书书»〝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请大伙儿再读课文,回答:〔1〕讲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讲它〝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如何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2、本文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样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点?请谈一谈。

课堂小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动,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习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tu í) 歇(xi ē) 鳞(l ín) 与(y 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精品学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3.(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4)(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5)(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6)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学习研讨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拓展学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目短文两篇课型单一型:新授课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 1、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2、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教学目标:
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培养其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备:
学生:1、预习字词,了解大意。

2、查找陶弘景、苏轼的有关资料。

老师:预备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中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 陶弘景远离尘世, 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

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 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 他竟一人进山,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 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根据画面, 读课文, 领会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 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朗诵,在读的进程中把握文意,慢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酷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式1、朗诵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画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述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诵,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拍、韵律、情调,在朗诵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切作品意境,取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诵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诵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一路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诵,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朗诵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切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窗们,你们感觉咱们周围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霎时,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盖竹柏影也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

)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

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

(在文中做好批注)(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展示:预习检测:1.填空: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加粗字:答谢中书书( )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1).实是欲界之仙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背景探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文体浅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自主学习案: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二、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197页~19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明白词句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2.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两篇短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方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方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疑点
1.作者是如何从描写山水之美转化到个人情感的。

2.短短数语中是怎样传达出作者微妙心志的。

“闲人”的真实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一部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影片。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1.字词
中书五色四时夕日颓沉鳞欲界康乐2.行文思路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7《短文两篇》学案
1.答谢中书书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

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

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cuìxiēyù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

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2.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知道文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六、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欣然()
2.念无与乐者念() 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