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摘要:乳腺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大多是采用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不过,手术虽然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对乳腺癌进行根治,但是也会在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的情况。
在乳腺癌手术之后,患者就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科学护理,从而更好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
基于此,本文对预防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详细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在乳腺癌手术的过程之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面,所以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比较漫长,而这就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此类手术之后较为常发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会使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感,还会导致患者的下肢出现肿胀,进而使患者的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水平。
具相关文献显示,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那么就可能会引起肺栓塞,最终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为了能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工作。
一、术前护理措施针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需要从术前阶段就开始进行,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准确评估,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患者,可以对其实施一些特殊护理,让患者食用一些营养相对较高的食物,并且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健康知识宣教[2]。
要告知患者在术后尽可能早的下床活动,并且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对下肢进行适当锻炼。
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也需要多加沟通,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从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更主动的接受和配合治疗。
二、术后预防护理(一)早期活动在术后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尽早的进行活动,在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进行体位变换,并协助其进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的活动,对下肢的肌肉进行适当按摩,从而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3]。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起 血小板数量 的增多 , 术 中、 术后 止血药物 的使用 以及血 液制 品的大量输入 均可导致血 液高凝 状态 。其 他的一些 因素 如吸 烟、 高龄、 心 脑血管疾病 、 下肢静 脉 曲张等 , 均可增加 血液 的黏
稠度 , 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2 预 防措 施
指导 , 帮助其解 开心结 , 认真、 详 细地 回答 患者 的疑问 , 同时给 予关 心体 贴 , 建立 良好 的医患关 系 , 以增加患者 的信任 , 使其 能 积极 配合 手术 治疗。 向患者详细说 明早期功 能锻炼 的重要性 ,
主动加强沟通 与交流 , 把病 因、 治疗 方法与 护理要求详 细地讲 解 给患者及 家属 , 做好 患者 的心 理疏导工 作 , 以便增强其 战胜
■ 鼢 囤
下肢 深 静脉 血 栓 形 成 的预 防及 护 理进 展
张 凤 黎 悦
( 合 山市人 民医院, 广西 合 山 5 4 6 5 0 8 )
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 常见疾病之一 , 是一种静脉 回流 障 碍性疾病 , 发病 率较高 , 其形成 的原 因较复杂 , 至今 尚未完全 明 了。绝大部分发生于骨科 手术 后及长期卧床患者 中 , 若治疗不
低分子量肝素嘲 。 为了降低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在大手
术 中应该适 当延长抗栓 预防时限。在抗凝治疗期 间 , 补液速度 不宜过快 , 要让 患者感到舒适 , 时刻关注易出血部位 的情况 , 同 时还要 做好血常规 、 凝血 酶原时 间的检测 , 密切关 注和预 防并 发症的发生 。 用药期 间 , 对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 浅静脉充盈情 况、 肤 色、 感觉要进行严密的观察。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术后病人中。
术后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恢复期间的生理变化以及凝血系统的活化,都容易导致DVT的发生。
对于术后病人来说,预防和护理DVT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一、预防措施的完善预防DVT的措施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关键。
传统的预防手段包括使用弹力长袜、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查、早期活动等。
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预防DVT的措施也得到了升级。
例如现在许多医院都开始使用机械性预防装置,如持续性气压装置或者间歇性充气装置,来帮助术后病人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DVT的发生。
药物预防也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手段。
例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病人DVT的风险。
临床研究也不断证实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得它们成为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重要手段。
二、围手术期护理的强化围手术期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时期,因此围绕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手术前,需要对术前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要充分保护下肢的血流循环,避免下肢静脉受到损伤,因为损伤的下肢静脉更容易形成血栓。
手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病人长时间卧床、缺乏运动所导致的DVT。
围手术期护理的强化也包括了对患者的宣教。
患者要充分了解DVT的症状和危害,知道DVT预防的重要性,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
家属也要得到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对术后病人护理的重视度,提高护理质量。
三、个性化护理的推行随着对DVT认识的不断深化,护理工作也开始向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也在逐步推行个性化护理计划。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不同程度、不同风险的患者可以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护理研究一、引言下肢骨折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群,受伤后由于长期卧床、受伤部位局部肿胀疼痛等因素导致血液淤滞、血流减慢,从而增加了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在静脉内形成血栓,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是一种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
下肢骨折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正常活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时间增加,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学者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增加患者肺栓塞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预防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三、预防措施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两大方面。
药物预防主要是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来减少血液的凝结,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而非药物预防主要是通过物理性护理措施,如按摩、被动活动、外固定支具以及弹力袜等,来提高患者下肢的静脉血流速度,减少淤血和血栓的发生。
四、护理干预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以下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1.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患者在手术及初始固定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不动。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工作对于术后病人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科技和护理理念的不断进步,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也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
本文将探讨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进展和相关内容。
针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越来越重视。
根据研究,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手术、长时间卧床、肿瘤等。
预防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如术后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等。
现代医学还提倡通过药物预防的方式来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这些预防工作的进展有助于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在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面,传统的护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护理人员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越来越重视,不仅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还提倡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护理。
这些护理进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能更好地保障术后病人的健康和安全。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康复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康复护理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康复护理可以恢复患者的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康复护理已经包括了多种手段,如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等。
这些康复护理的进展有助于加快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康复进程,为患者重返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还包括了科学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目前,健康教育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讲座、宣传册等形式,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应用等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这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有助于提高术后病人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以及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的分析,讨论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对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做以下总结。
标签: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 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以往由于临床诊断方法和水平限制,常常发生临床的漏诊和误诊。
预防DVT是骨科护理关注的问题。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深静脉血栓研究现状1.1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1.1.1小腿浅静脉血栓形成小腿疼痛和肿胀,沿静脉可按下浅静脉血栓形成索状物体,压痛,周围皮肤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轻度水肿,急性炎症反应一般1?2周,然后逐渐消退,疼痛缓解,充血性红斑被色素沉着所代替。
2?4周消失,全身有轻微反应。
1.1.2小腿肌肉静脉丛深静脉血栓位于下肢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炎症反应轻,小腿局部疼痛,到压痛及轻度肿胀的程度,如果将足急剧背屈,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迅速伸长,可以刺激血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4]。
1.2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2.1静脉血流滞缓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慢,术中由于麻醉作用,导致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下肢骨折后,肌肉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
在美1.2.2 静脉壁损伤国,有90%社区居民因此而形成深静脉血栓。
一是由于机械性刺激,如骨折后在下肢静脉输液,在穿刺的时候对局部的静脉血管造成挫伤、撕裂;二是化学性的损伤,如在静脉内输注了各种刺激性的药液或者是高渗透性的溶液,后者是静脉壁损伤的主要原因[7]。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研究进展
四、展望
未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例如,智能穿戴设 备的应用可以更加广泛,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预测和诊断 的准确性;新型药物的应用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康复护理方面,还可 以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教 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 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造成血管堵塞,影响血液回 流,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导致 严重并发症如肺栓塞等。因此,正确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 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进展
1、早期诊断和预防
早期诊断和预防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关键。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 括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除了诊断,预防措施也十分重要。例如,患者应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健康,适当运动等。
5、新型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护理中。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新型 药物涂层技术可以局部应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新型溶栓剂可以更有效地溶 解血栓。
三、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得到了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在临 床上,早期诊断和预防、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新型技术的应用 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研究进 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更加普遍。
下肢骨折患者长时间卧床和不活动,易发生静脉瘤和DVT,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护理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护理方法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下肢骨折患者预防DVT的护理研究进展。
一、预防措施1. 床位摆放:下肢骨折患者需平卧休息,床头可稍微垫高,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同时应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适时转身和肢体悬吊,促进血液循环。
2. 肢体位置:抬高患侧的下肢使其高于心脏,促进静脉回流。
避免交叉腿和过度屈曲,减少血流受阻和压力。
3. 动物保暖: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失去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导致体温下降。
因此,要保证室内温度适宜,为患者添置薄毯、棉被等保暖用品。
4. 活动锻炼:尽早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提高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
如患者有轻度活动能力,建议让其适量活动,如原地踏步、简单操等。
5. 配合药物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是临床常用的预防DVT药物,有利于防止或减轻血栓形成。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6.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营养,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术后恢复。
二、护理方法1. 术后早期护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平卧休息,避免交叉腿、屈曲肢体,减少肌肉紧张和血管压迫,以免影响血管通路。
同时,要及时观察伤口情况、疼痛程度和水肿程度等,并注意伤口卫生,避免感染。
2. 动物护理: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常常出现不适和情绪低落。
护理人员应尽量多与患者交谈,增强沟通,提高患者的心理幸福感。
同时,要合理安排起居时间和饮食,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3. 成功释放压力:使用弹力袜、气垫压力袜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滞留,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需要注意弹力袜和气垫压力袜的大小和压力等问题,避免压迫过大而导致不适。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由多因素导致,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本文对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作出系统阐述,旨在降低其发病率,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是妇科术后较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血栓后综合征和肺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因其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等因素,是术后DVT的高发人群[2]。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0%以上[3]。
因此,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DVT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研究焦点。
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DVT继发于多种危险因素,包括自身和外部原因。
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凝血机制活化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三大病理生理过程[4]。
1.1 肿瘤因素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从而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
同时肿瘤细胞分泌癌性促凝活性物质,使肿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容易发生DVT[6]。
此外,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7]。
肿瘤生长直接侵及血管壁或压迫血管,间接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血流缓慢,导致局部血栓形成[8]。
1.2 解剖因素女性盆腔解剖特点造成静脉血流瘀滞,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如盆腔静脉密集、吻合成丛、管壁薄、无静脉瓣、无筋膜外鞘、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9],加之膀胱、直肠、生殖器官之间的静脉丛相互连接,导致盆腔内血液流动缓慢,易使盆腔淤血[10]。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其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危害、预防护理措施的必要性、目前研究进展、药物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非药物预防措施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未来,预防护理措施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化的预防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将对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有望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医疗护理领域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研究进展、药物预防、非药物预防、未来发展方向、临床实践、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接受手术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不仅会带来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严重威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起来。
对该症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危害及其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在当前医学领域,已经有许多研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致力于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意义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长时间久坐的情况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开展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摘要综述了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主要包括DVT发生的机制、高危因素、基础预防、个性化物理措施及中西医药物及其结合疗法,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patients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were reviewed,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DVT,risk factors,basic prevention methods, personalized physical measures and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rapy.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 so as to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新进展KeywordsThrombosis High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New Development早于19世纪,Virchow[1]提出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血状态异常。
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rsis,DVT)是骨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下肢,由于手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肢体不敢早期活动,深静脉内血液流动缓慢并出现异常凝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发血栓形成[2]。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背景介绍下肢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在手术治疗后患者常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是指在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导致肺栓塞并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预防DVT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DVT发生的因素之一。
老年人在术前、术后会有更高的DVT发生率,这可能与血管弹性下降以及血液流动性变差、生理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2. 孕产妊娠、分娩和人流等妇产科手术较易出现DVT,由于孕妇在妊娠后期存在活化凝血状态,孕妇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凝血因子增高,抑制纤溶酶激活,而在妊娠期的晚期,宫腔和小盆腔的压力加大,使髂总静脉和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缓慢,有助于DVT的形成。
3. 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病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凝血活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容易发生DVT。
4. 术前床位休息时间术前床位休息时间与术后DVT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长时间卧床会造成肢体静脉回血减慢、血流缓慢,从而加重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
5. 术后康复治疗术后康复治疗也是影响DVT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术后连续传统床位休息时间过长,会增加DVT的发生率。
康复治疗早期采用功能性床位如左侧卧位、半卧位、侧卧位,有助于改善术后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及减少DVT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措施使用药物预防是主要方法之一,其中低分子肝素是评价最为明确的药物。
另外,机械性减轻DVT的的预防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弹力袜、按摩、肢体运动等等。
除此之外,术后康复治疗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环。
康复治疗早期采用功能性床位,及早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如早起、步行锻炼等等,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及减少DVT的发生率。
结语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的预防,需要从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干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因此,医护工作者需要加强对DVT的预防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术后患者的关注和护理,加强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DVT的重视和预防意识,从而有效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术后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形成血栓的情况。
术后病人是DVT的高风险人群之一。
DVT不仅会导致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对术后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
1. 评估风险:术后病人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首要步骤。
可以使用Well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既往有DVT的病史、手术类别、血栓风险因素(如年龄、肥胖、长时间卧床等)、触诊压痛在浅静脉分布的程度、下肢水肿、既往有DVT的可能性较大、复杂性手术。
2. 提前床旁行动:术后病人需要尽早进行床旁行动,活动能增强肌肉收缩和血液流动,有助于预防DVT。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患者坐起来,并鼓励他们进行踏步运动。
3. 定期翻身转身:长时间卧床是DVT的危险因素之一。
需要定期翻身转身患者,以保证他们不会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可以选择每2小时、4小时或者更频繁的翻身转身时间。
4. 防止受伤:在帮助术后病人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小心防止他们摔倒或者受伤。
可以使用辅助器具如步态带、拐杖等,提供安全的支持。
5. 应用抗凝治疗:根据医生的嘱托,可以应用抗凝治疗,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这能帮助预防和治疗术后DVT。
在应用抗凝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凝血指标。
6. 弹力袜的应用:弹力袜是一种预防DVT的常见护理措施。
该袜子能够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术后病人可以佩戴此类袜子以减少DVT的风险。
需要定期清洗袜子以保持清洁。
7. 定期监测:在术后病人未脱离医院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他们的病情。
包括监测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以及其他潜在的血栓形成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如有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8. 教育:术后病人和其家属需要接受有关DVT的教育。
他们需要了解DVT的风险因素、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料,并指导他们如何自我监测和预防DVT。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并使用外固定器或内固定器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骨折患者在长期卧床休息过程中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栓性血管病的一种,常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病变可涉及股静脉、腓静脉和胫骨后静脉。
如果未及时预防和治疗,DVT可能引发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预防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二、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高发原因1. 长期卧床休息:下肢骨折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2. 手术干预:骨折手术可能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紊乱,使血液在血管内凝聚成血栓。
3. 外固定器和内固定器的使用:这些固定器可以稳定骨折部位,但也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4. 年龄和体质因素:老年人和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三、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1. 早期功能锻炼:通过床上轻柔运动、主动翻身、提醒患者活动双脚等方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使用预防性抗凝药物:对于较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3. 使用弹力袜:通过弹力袜的压迫作用,提高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减少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早期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5. 定期转位:卧床患者需要定期转位,以减少静脉曲张的形成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四、护理的难点和发展前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面临着一些难点,如患者自身合作意愿不强、长期卧床引发的生活习惯改变等。
妇科肿瘤术后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新进展
妇科肿瘤术后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新进展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一种,也是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由于女性盆腔解剖特点、手术相关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术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妇科肿瘤术后的患者也是其高发人群中的一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不仅身心痛苦,也会延长住院时间占用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甚至会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肺而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TE)。
肺血栓栓塞症起病急骤并且致死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易被漏诊和误诊,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在这个医疗水平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预后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妇科肿瘤术后预防和及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而言尤为的重要。
通过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要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诊治,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本文是对目前妇科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妇科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ABSTRACT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EDVT) is a kind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pelvic anatomy, surgery-related factors, patients' own factors, as well as long-term postoperative bed and limb braking,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are also one of their high incidence groups.If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forms, the patient will not only suffer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 but also prolong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to occupy unnecessary medical resources, and evenlead to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because of the embolusshedding of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bloodinto the lung.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has an acute onset and a high fatality rate.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s not typical, easy to be missed and misdiagnosed, oftennot timely treatment.In thi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level, people have discussed the prognosis of diseases in moredetail.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to prevent and timely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surgery.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limbs is reduced by pharmacological prophylaxis, mechanical prevention, preoperative care, intraoperative care, and postoperative care.Doearly prevention,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the prevention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gynecological tumors.Key words: gynecological tum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lower limbs; prevention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及发病机制1.1定义1.2发病机制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2.1女性盆腔解剖特点2.2手术相关因素2.3麻醉因素2.4恶性肿瘤2.5患者自身因素2.5.1年龄2.5.2肥胖3下肢DVT的诊断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4.1风险评估4.2一般预防4.3护理预防4.4药物预防4.5机械预防5总结参考文献近年来,妇科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国外有文献报道,在妇科肿瘤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11%~29%之间,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0.2%~15.6% 之间,本文通过描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形成的因素以及预防护理等方面,期望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护理措施等多个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
下面将从病情评估、预防、护理措施等方面介绍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进展。
一、病情评估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第一步是对病情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后病人的疼痛评估:术后疼痛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术后病人的活动能力评估:术后病人需要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需要评估病人的活动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3. 术后病人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病史等因素,评估病人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防止病人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需要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如站立、缓慢行走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2. 引导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运动: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术后病人可以进行一些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运动,如脚踝运动、小腿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3. 使用抗凝药物:根据病人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可以给予一些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4. 使用弹力袜: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可以使用弹力袜,以增加下肢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5. 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对于高危病人,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溶栓药物,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1. 积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术后病人需要密切观察,特别是要注意病人下肢的色泽、肿胀、温度等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 给予充足的液体:液体管理对于术后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的形成。
3. 防止感染:术后病人需要强化手卫生,以预防感染,避免感染扩散至静脉血栓形成。
4. 给予合理的抗生素:对于需要抗生素的病人,需要给予合理的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
5. 提供心理支持:术后病人需要合理的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以促进康复。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在住院患者中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等,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尤为常见。
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肢体受限等原因,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完善,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一定关注,因此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变得愈加突出。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加强患者的宣教和自我护理能力培养,对于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更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旦形成DVT,患者可能会面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以防止DVT的发生。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进一步强调了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有望减少下肢骨折患者面临DVT风险的可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
DVT的形成会导致血栓在深静脉内堵塞,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
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
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
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③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④药物预防:近年来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牵拉有一定作用。
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注意肢体保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
2.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用药前了解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是对照值的1.5倍较为理想。
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牙龈出血、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静脉穿刺处及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痰中是否带血和阴道恶露的量和性质,每日定时作尿常规检查和大便隐血试验。
3.肿消散外敷的护理肿消散是以芒硝、冰片为主要成分,外加三黄散按一定比例配成的一种外治剂,利用芒硝的脱水作用和冰片能够改变皮肤通透性的原理以及三黄散的消炎利湿、活血化瘀作用,能够迅速吸收组织间液,减轻肢体张力,改善血液循环,达到肢体消肿的目的。
外敷过程中应注意:①加强皮肤护理,敷料潮湿后及时更换,以保证药物的渗透作用,避免发生皮肤湿疹和皮肤压伤;②严密观察肿胀消退情况,注意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日行患肢定点周径测量,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髌骨下缘下10cm以及踝上5cm;③外敷肿消散应有连续性,不能间断。
4.置管溶栓的护理将溶栓导管与微量注射泵连接,根据凝血指标经溶栓导管泵入溶栓、抗凝药物,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用0.5%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料,更换药液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延长管,全身性应用抗生素,防止局部伤口感染和导管菌血症发生。
溶栓导管需保留10d左右。
拔管前经溶栓导管行深静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满意后即拔除导管和导管鞘,拔管后穿刺点局部消毒后加压包扎24h,继续抗凝治疗。
24h后穿弹力袜下床活动。
5.肺栓塞的观察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
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致肺栓塞(PE)。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预防DVT后栓子脱落造成PE,可使DVT后PE的发生率<5%。
肺栓塞典型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但有时肺栓塞症状并不典型。
静脉血栓栓塞是手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至发生致命的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