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
摘要:本文选取2008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内部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研究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备受关注的问题。上市公司出于各种目的,如配股和增发新股、避免被“摘牌”、抬高股价、避税等,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向外界传递关于公司盈利情况的虚假会计信息,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干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行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必须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二、研究假设
1. 内部董事比例。由于内部董事在公司内部担任行政职务工作,可能会造成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能混淆不清,使得董事会对经理层盈余管理的监控失效。董事会的非独立性弱化了对高管人员的监督与约束,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假设1:
h1:内部董事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正相关。
2. 管理者持股比例。理论上对管理者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促使他们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但前提是会计盈余信息能够真实反
映公司业绩,如果公司治理结构难以保证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管
理者持股就会激发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3.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作为在公司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内部人也完全有能力控制会计信息产生和报告的程序,制造“沟通阻滞”,进行盈余管理,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控股股东“掏空”问题更为严重。由此,本文做出假设3:
h3: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4. 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第2~10大股东可能会联合起来对第一大股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持股比例越大,力量就越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随着法人股上市流通、公司并购行为日趋活跃和股东大会投票制度不断改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作用或外部大股东的制衡作用也在逐步加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能够识别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章永奎、刘峰,1998),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2008年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共56家,剔除金融行业、数据不全公司,最终研究样本53家。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本文应用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盈余管理成都,计算方法如下:
1、首先,对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取模型各参数的估计值,总应计利润,所用模型为:
(1)
其中,分别为i公司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利润、营业收入增加额、固定资产、资产总额、无形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通过回归以求得各参数的估计值()。
2. 根据公式(1)得到的各参数的估计值,计算各个公司以资产为基础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i公司第t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
3. 最后计算各个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ta可以拆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前者代表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三)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定义
根据前面所述的研究假设,定义4个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变量和2个控制变量(debt与asset),如表1:
(四)多元回归分析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回归模型如下: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有很大影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保证会计准则有效实施,提高盈余质量的重要制
度环境。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和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完善股权结构。第二,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包括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设置审计委员会等。第三,对于管理者股权激励制度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力推行的制度环境,现实的选择是规范试点、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当代财经,2007(6).
[2]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3(2).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
究,1999,(9).
[4]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2, (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