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9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推荐《冬至的梦》教案1

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推荐《冬至的梦》教案1

《冬至的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方法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在默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悟。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

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你知道它的含义吗?(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

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二、新课学习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地窖蚯蚓呓语藤条“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2.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1)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2)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

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冬至指的是什么?3.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9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0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9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0

语文教案单元六单元主备人执教人教学内容第29课《冬至的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态。

,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设计教学思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精彩三分钟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学生自由背诵)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生1:冬至节气的特点。

生2:冬至前后自然界万物的变化。

......师小结:同学们读书读的真认真,收获也不少,老师相信你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也很棒。

现在请同学们组内交流存在问题或学习的经验。

三、预习交流,读熟课文。

1、小组互相交流预习作业。

(以下这些是预习作业)(1)我搜集到的作者和有关风筝的资料。

(2)我能给画线的字注音呓语露水地窖屋檐拨开(3)我能把本课生字按要求正确美观的书写在田字格中。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说说自己识字的方法:(4)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我能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呓语:苏醒:地窖:明朗:(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上网查询,自己解决。

)(5)我能把课文读流利、读准确。

(6)文中我最喜欢的句子。

2、全班交流(1)字词音句擂台赛(2)组组朗读PK赛A组内读一读,比一比,选派代表。

B各组PK(教师选段读)四、再读课文,总结内容。

1、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要求:精练、全面)2、小组交流,选派代表。

3、全班交流。

五、探究质疑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写法、表达方法、文章所要传达的想法)有什么疑问?现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员作好记录,组长汇总后汇报给老师。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六、一课一得七、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单元六单元主备人韦小丽执教人韦小丽教学内容《冬至的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9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12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9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12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设计意图】《节气歌》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上课开始齐声朗诵,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

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设计意图】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地窖蚯蚓呓语藤条【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字、新词,能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3.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1)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2)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

(归并和自然段的方式)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

三、默读课文,品析课文1.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冬至的梦》精品学案1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冬至的梦》精品学案1

《冬至的梦》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四、导学问题1. 背诵《节气歌》2. 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3. 冬至指的是什么?4.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 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6. 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7. “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8.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五、参考资料1. 视频:二十四节气歌(优酷网)视频:说冬至(优酷网)2.资料:(1)《冬至的梦》评课: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大力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家!语文教学要简单化!”这就说明,语文备课要注重有效性。

而这一切,都必须从老师的研读文本开始。

《冬至的梦》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优美生动。

作者细腻的心思,生动的语言,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因此,我们教研组在一起精心研读文本,探讨有效地教学环节。

注重运用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抓住本课的重难点,去设计教学目标。

力争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清晰有效。

(2)冬至:冬至节是哪天什么时候?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教案设计】29冬至的梦(教案2)

【教案设计】29冬至的梦(教案2)

冬至的梦课程内容《冬至的梦》课程类型精读课文教材来源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课程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情趣导入1.大家听说过《二十四节气歌》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学唱《二十四节气歌》。

)2.师:二十四节气中有“冬至”这一节气。

结合你所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了解的“冬至”。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冬至的梦》(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2.注意“窖”字,上面是“穴字头”;“藤”字笔画较多,注意右下角不要写错。

四、精读课文,畅谈感受1.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冬末初春时你所看到的激发兴趣。

让学生提出自己看到题目以后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冬至的梦是谁做的梦?是什么梦?梦见了什么?……)引起读书的兴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读书,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初步感悟。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情景?(学生可能会说到快要发芽的柳枝,不再冻冰的民心河,冒出芽的小草等。

)冬末初春时,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开始做着自己希望的梦,大地万物蕴含着春天的气息。

2.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那些地方感受到的?3.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汇总发言材料。

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

(2)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树木泛青,枝条吐芽,期待着春天快快到来。

课文是怎样描述我们对春天的期盼的?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第三自然段,从“还不能”“难熬”“总会”“一直等到”“完全变成”等词语中看出冬至的梦要经历八十一天,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等待中,作者和爷爷憧憬着温暖的春天,期待着春天快快到来,让我们感悟到那份蕴藏着的希望,冬至的梦是希望的梦。

教学设计 冬至的梦

教学设计 冬至的梦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水波校区付学军【教材分析】《冬至的梦》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描绘出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打造高效课堂”这一目标,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是美丽的”,我想还需从学生的研读文本开始。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高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为做好与中学的衔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使之能进入自由的阅读天地。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方法】1、运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导学卡【设计思路与意图描述】一、点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1)在作者的心中,“冬至的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课前老师批阅了同学们的前置性作业,大家完成的非常不错。

在这里,老师要特别推荐一位同学的作业。

(指名一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前置性作业。

)(设计意图:抛砖引玉,一人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他人品析词句,感受主题。

)(2)教师评价:----同学(结合语句、抓住词语、联系生活、表达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以他为榜样,继续品析词句,感悟文章吧!二、合作探究,完善前置性作业。

接下来,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继续完善前置性作业(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质疑、补充、感受文章主旨,教师深入各组指导疑惑点,了解交流情况)(设计意图:用小组合作的力量丰富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三、小组汇报,随机指导。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

3. 团队协作和分享交流。

三、教学重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难点:1. 冬至的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2. 团队协作和分享交流的实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冬至习俗研究和分享。

4. 经验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家庭冬至的习俗和体验。

一、导入:介绍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二、新课内容:讲解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

三、案例分析:分析冬至习俗的起源和演变。

四、小组讨论:探讨冬至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实践活动:制作冬至美食,体验冬至习俗。

六、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家庭冬至的习俗和体验。

七、团队协作:分组进行冬至习俗研究和分享。

八、课堂小结:总结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九、课后作业:布置关于冬至的调研任务。

十、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冬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案例分析:分析冬至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让学生了解冬至在不同地区的特色。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冬至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冬至美食,如饺子、汤圆等,体验冬至的习俗。

6.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家庭冬至的习俗和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7. 团队协作:分组进行冬至习俗研究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8. 课堂小结:总结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冬至的日期、特点和习俗。

(2)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冬至的风俗习惯。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冬至手工艺品的制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冬至的日期、特点和习俗。

难点:冬至手工艺品的制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冬至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纸、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冬至的日期,引导学生回忆冬至的特点和习俗。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冬至风俗习惯。

2. 新课内容:(1)教师讲解冬至的来历、特点和习俗。

(2)学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3. 小组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冬至的习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冬至的风俗习惯。

4. 动手实践:(1)教师出示冬至手工艺品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制作冬至手工艺品,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2)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学生参与度是否高,学习效果是否明显。

2. 学生反思:(1)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对冬至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1)让学生调查家人对冬至的看法和习俗。

(2)制作一份关于冬至的手抄报。

2. 课后活动:(1)举办一次“冬至文化周”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体验冬至的习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9《冬至的梦》教学活动设计

29《冬至的梦》教学活动设计
概述课文内容,产生学习期待。
二、精读课文,畅谈感受。


5


品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指南(一),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卡片(一),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学习情况。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一),积极交流学习结果。并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意见。


15分

品读第2、3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指南(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卡片(二),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学习情况。
《冬至的梦》教学活动设计
审核人签字:


六年级


语文
课题
29.冬至的梦
教师
吴献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每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以梦的特殊方式,描写了冬至后,万物萌发,把春天的生机和色彩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及对爷爷的深深的思念。
2、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有关冬至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
学习指南(二)
1、默读课文,对学完成学习卡片二中的问题。建议10分钟
2、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建议2分钟
3、全班交流。建议3分钟
学习卡片(二)
1、“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天的什么?
2、寒冷的冬至,都有谁做梦?。
3、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4、我们是怎样盼春天的?你从爷爷的梅花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9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26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29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26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课题:冬至的梦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课文,能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能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师: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大家郎朗的诵读声中,老师感受到时光在静静地流淌,这是多么地美好,今天,我们要跟作家徐鲁一起在一个特别的节气里感受一份美好、一份向往、一份希望、一份等待。

大家准备好了吗?2、破题齐读课题教师点拨课文内容和“冬至”和“梦”有关,那我们的学习也要围绕这两点展开学习。

二、了解冬至:(学习第一自然段)1、找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预设生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节气,并且知道了冬至的特点。

3、课外拓展:谈当地冬至民俗:吃水饺,为了防止冻耳朵,天气很冷。

三、寻梦(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寒冷的冬日里,在作者的笔下是谁在做梦,他们在做着怎样的梦呢?我们现在一起去寻梦!1、学生带着问题“谁在做梦,他们做着怎样的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老师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找到中心句。

)2、把握重点短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来学习谁在做梦,(扩展:生谈还有哪些事物)3、把握重点短语“温暖的梦,希望的梦”来学习做着怎样的梦,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住“变”这个字,来体会温暖、希望的梦。

4、把握“等不及”来体会感悟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在等待春天,原来等待春天就是温暖的梦,就是希望的梦。

5、除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小植物在等待春天,那还有谁也在等待春天呢?让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第三自然段)6、我们等待春天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用确切的词语告诉我们了,你能找到这些词语吗?文中还用确切的事情告诉我们等待春天是一件美好的事,你能告诉大家是一件怎样的事吗?四、解梦(学习第四自然段)梦原本是虚无缥缈的,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在寻梦的过程中,梦渐渐地在我们眼前清晰了,原来那温暖的梦,希望的梦就是等待春天,盼望春天早些来到,那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在第四自然段用具体的语言告诉我们大家了,你能找到吗?五、梦之情(达标检测)1、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至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 引导学生感受冬至的独特氛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讲解冬至的来历和意义。

2. 介绍冬至的传统习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冬至的氛围。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冬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讲解冬至的来历和意义,学生听讲并提问。

3. 教师介绍冬至的传统习俗,学生了解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4. 观看冬至氛围的视频,学生感受冬至的独特氛围。

第二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冬至相关的诗歌。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冬至相关的诗歌选材,如《冬至》、《卖炭翁》等。

2. 诗歌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冬至相关的诗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学生感受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三章:绘画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冬至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绘画能力。

教学内容:1. 冬至的绘画素材,如雪花、饺子、汤圆等。

2. 绘画技巧的指导,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冬至的绘画素材,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进行绘画技巧的指导,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绘画实践。

3.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章:手工艺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手工艺制作体验冬至的乐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冬至相关的手工艺制作,如饺子、汤圆等。

2. 制作技巧的指导,如剪贴、缝制、粘贴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冬至相关的手工艺制作,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进行制作技巧的指导,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制作实践。

3.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故事《冬至的梦》。

三、教学重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故事《冬至的梦》的主题和情节。

四、教学难点:1. 冬至的习俗和意义。

2. 故事《冬至的梦》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冬至的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冬至的习俗和故事的主题。

1. 导入:简要介绍冬至的日期和习俗,引发学生对冬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冬至的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冬至的重要性。

3. 故事分享:《冬至的梦》,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传统文化氛围。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冬至的习俗和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冬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冬至的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冬至的重要性。

3. 故事分享:《冬至的梦》,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传统文化氛围。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冬至的习俗和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冬至习俗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故事《冬至的梦》的文本。

2. 冬至习俗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3. 作业纸张。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冬至习俗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冬至习俗。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在作业布置上,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冬至的短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9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1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29冬至的梦》教学设计_1

29 冬至的梦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描绘出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文章的开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介绍了“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

第三自然段讲我们对春天的期冀。

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心底的呼唤,直抒胸臆,同时也点明文章的主旨,并与第二自然段相呼应。

文章的最后一段再次提到梅花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但看图中梅树红,便是门外柳叶青”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作者心思细腻,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3.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抓重点语句、标点,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人物情感,领悟寄“梦”于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通过阅读文本,融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细细地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到“我”与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之情。

通过联想和写作,感受冬至中“温暖的梦”、“希望的梦”的含义。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冬至的资料,搜集关于冬至的谚语、传说、故事等。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任务: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抓重点语句、标点,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人物情感,领悟寄“梦”于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深读感悟导入: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变得愈加寒冷。

《冬至的梦》教案:感悟中国传统节日

《冬至的梦》教案:感悟中国传统节日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气之一。

随着冬至的到来,我们也进入了冬季,气温逐渐降低。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吃着汤圆,热葱姜水,等待冬至,同时也开启了新一轮的生产和生活。

而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上课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感悟冬至这个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以《冬至的梦》这篇文章为依据,深入探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

我们来了解一下《冬至的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因与父亲的不和而背井离乡,最终在一个古镇落脚,结识了一位老宿客。

在老宿客的引导下,青年通过神秘的梦境,重新回到了农村老家,并最终与父亲和解。

整篇文章温馨感人,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对冬至这个节日的生动描述,感染了所有读者的情感。

通过读完文章,我深深了解到,冬至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的时刻,更是家庭团聚、亲情友爱的象征。

人们从古至今都会用汤圆、热葱姜水等食物来庆祝冬至这个节日,而这样的传统食物通常都是由家人们一起准备和享用的。

整个冬至节期间,人们更多的是用来聚餐、活动和祭拜祖先,来表达对亲人、亲友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

冬至节又被称作南斗节,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小说,冬至还有另一种象征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冬至象征着贾母的举行的盛大宴会,诞生了许多经典桥段;而《西游记》中,则是在冬至这个节日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前往天竺西天取经。

冬至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人们凝聚感情、传承家训、维系情怀的重要节点。

我们应该在每个冬至前后,进一步加强对冬至的了解和传承,把它推向更深入、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冬至这个传统节日,并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最新冀教版《29、冬至的梦》教案(优质课)(精品)

最新冀教版《29、冬至的梦》教案(优质课)(精品)

冀教版《29、冬至的梦》教案(优质课)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冬至后万物萌动和人们的生活,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文中的段落的安排虽然松散但符合文章主题,所有段落都围绕作者对春天的向往这一主题;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虽是平时较常见的事物,可是在作者笔下都显得那么生气勃勃,尤其是爷爷涂白梅的描写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文段。

总之这篇文章作者选材的内容美、作者的文笔美、其中所蕴含的诗一般的感情美。

教法说明:本文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读中悟情、情中去写、积累佳句,所以本文我将采用读、背、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本课第二自然段要求背诵,结合这一目标在第二自然段中我将设计这样的环节:冬至前后……万物生命的血液在涌动一节,将指导学生尽情朗读,配乐朗读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然后就这一节中苹果树、葡萄枝等一些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让学生畅想这些事物在自己的梦中都梦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写一小段话然后配乐朗读。

本段后半节不信……它们好像已经等不及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背诵这一小节。

关键词语为:不信……藤条……树枝……冻土地……冰河。

草根……树苗……它们。

第三自然段等待期盼春天中有爷爷的红梅图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教师引出第四自然段,利用自己读、齐读的方式将那种盼春的情感渲染到极致。

第五自然段结尾学生畅谈,吟咏“但看图中梅树红,便是门外柳叶青”。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较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很容易走进文本体悟情感,安排读写背环节对他们来说也并不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1. 冬至的日期和习俗。

2. 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难点:1. 冬至的习俗和意义的理解。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冬至的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

3. 展示法:展示冬至的相关资料和传统文化。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今天是冬至,引导学生关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

2. 讲解冬至的日期:告诉学生冬至是每年的12月21或22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二、讲解冬至的习俗(10分钟)1. 讲解冬至的习俗:讲解吃饺子、汤圆、祭祀等冬至的传统习俗。

2. 展示冬至的习俗: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冬至的习俗。

三、讨论冬至的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15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冬至的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情况。

2.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冬至的习俗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传承,如家庭团聚、饮食习惯等。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总结冬至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情况。

四、讲解冬至的意义和传统文化(10分钟)1. 讲解冬至的意义:讲解冬至是阴阳转换、生机勃勃的重要时节,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2. 讲解传统文化:讲解冬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祭祀、庆祝等。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总结冬至的日期、习俗和意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

2. 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冬至的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冬至习俗,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冬至的日期和习俗,引导学生关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

2. 讲解冬至的习俗:详细讲解冬至的习俗,如吃饺子、汤圆、祭祀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一切生命, 让他们迎接新的一年。 从苹果树、 葡萄枝、 小麦,到冬眠的青蛙、 蚯蚓,都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2.不信,你拨开积雪或扒开泥土仔细地看看吧。黑色的藤条变青了,干硬 的树枝变软了,冻土地开始松动了,冰河下面有了“哗哗”的声音。细小的草根 儿,有的已经绽出苍白的芽苞……。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关于“冬至”的诗歌,推荐朗读。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冬至”有关的谚语等。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课后练习
1.根据拼音,结合语言环境填空。
我多么怀念童年的冬天! 那时候, 我们既可以在下雪的天气里玩个痛快, 又 能在晴好的日子里游戏:钻 dìji ào( ),挖 qi ūyǐn( )。我仿佛能听 见冬眠的青蛙在 yì
《冬至的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独特的视角, 描绘出冬至后万 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向往, 对生活和生命的热 爱之情。
全文共 5 个自然段。 文章的开篇以 《二十四节气歌》 引出“冬至” 这一节气, 并介绍了 “冬至” 这一节气的特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冬至后大自然 中万物的变化。
地窖 蚯蚓 呓语 藤条 预设:“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字、 新词,能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词语的能力。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 2.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3.全班交流。 预设: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 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第二课时 (一)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顾课文。 【设计意图】 教师的范读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为学习课文创设一个较好的氛围。 (二)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学习,做好批注。 话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 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应把握神不可散。 通过一个具体的中心话题, 可以引领学生在目标 的指导下, 自由地去理解学习。 既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 又最大限度的给学 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习惯。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反复读书、 读懂课文,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 体会语言的 内涵,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文本的灵性要靠理解、咀嚼、品味 来激活,言语的精妙要靠体悟得以实现。 1.预设——交流时从以下语言文字中感受: “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 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 只 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面, 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 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赋予春天人的性格。她如此含蓄温婉, 如此诗意浪漫。 就像我们平时描述的那样——春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悄悄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咀嚼品味,才可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再读课题,重温梦境。
师:“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
预设:是温暖的、美好的、让人怀念的……
2.细细品味,感悟情之源头。
思考: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 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你知 道它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节气歌》 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 上课开始齐声朗诵, 能调动学生 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 感受到了春天。 …… 【设计意图】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 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学 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
引导解读: 作者心中因为有着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热爱, 所以他用心倾 听了生命的声音, 用心观察了生命的变化。 只有心怀热爱, 才能欣喜地发现春天 的脚步近了。
(说得多好! 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 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着对春天的向往 和热爱。带着体会读一读吧!)
3.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们那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现在还不能打开,我 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还不能摘下来。 我们冬至的梦, 还要经过九九 八十一天,才可以真正地在春天里醒来呢!这是多么难熬的八十一天!
第三自然段讲我们对春天的期冀。 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心底的呼唤, 直抒胸 臆,同时也点明文章的主旨, 并与第二自然段相呼应。 文章的最后一段再次提到 梅花图,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 “但看图中梅树红, 便是门 外柳叶青”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 蚓、藤”。
引导解读:等待总是显得那么漫长。从“再等等”、 “还不能”、 “还要”、 “多么难熬”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是怀着梦想、怀着希望来等待的。这种 等待感觉很美好,很温暖!
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 我更深深地怀念那无数个漫长的冬夜里 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4.引导解读:春天是美好的,为什么说冬天里的等待更让他怀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 美好。
三、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 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 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 搜集和 冬至有关的谚语。
预设: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 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 九九八十一天, 八十一瓣梅花, 多美好的事情。 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也是一个勤 劳而善良的老人。
【设计意图】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的情 感。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体会,深入理解这份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有源之水”。
yǔ( ),听到冰冻的小河下面哗哗的水流声。
2.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
),夏满芒夏暑相连。

),冬雪雪冬小大寒。
(2)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 我更(
那是(
)、(
);那是(
),(
)! ),

),(
)……
3.结合课文说一说,冬至的梦是怎样的梦?为什么?
因为等待总是让我们心怀希望, 心怀向往。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憧憬 美丽的春天, 盼望温暖的春天: 憧憬在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 盼望脱掉厚重的棉 衣棉鞋。结果很美,过程更美,因此,冬夜里,我们的梦是温暖无比的。
5.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与热爱, 请选择你喜欢的 段落放声朗读吧,在朗读中让我们回味我们心中的那个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