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颈源性眩晕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优势是既有效又安全。

针灸治疗是通过放松肌肉来间接改善颈椎部分的解剖位置,所以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相对安全。

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颈源性眩晕的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中医针灸和手法推拿两种治疗方式。

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该类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运用中医针灸和推拿两种方式治疗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采用中医针灸的一组患者疗效高于推拿治疗的一组患者。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针灸;临床效果引言:颈部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一般以男性为主,占颈椎病的18%,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因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病变,颈肩变化等原因,使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的一种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焦虑,颈肩疼痛,心悸,甚至晕厥等,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姿势密切相关[1]。

在中医学看来,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又称“相痹”,即“闭塞”,是指经络不通,导致气血上冲,导致心神失守,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疼痛,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快速、安全、简单、价格低廉是其治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对颈源性眩晕进行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和推拿三种方式,针灸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针灸深入到体内的某些穴位来实现治疗,其作用是疏通经络,祛除邪气,协调阴阳等。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颈源性眩晕的患者有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人数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患者年龄在19-28(24.99±6.95)岁;乙组患者人数为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在20-29(25.52±5.33)岁。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眩晕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头晕、眩晕、不稳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临床上,中医结合西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水平。

一、临床材料及方法1.1临床材料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眩晕症患者共100例。

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3岁。

病程从数天至数年不等。

1.2方法对病人在初诊时进行查体和问诊,记录病史、症状、眩晕的性质、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

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中西医治疗,中医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西医药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1治愈标准1)症状消失:患者主诉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体检正常:眩晕症状消失后,相关体征指标恢复正常。

2.2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00例患者中,治愈7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2.3治疗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病因病机,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

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提高治疗效果。

三、讨论眩晕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治疗眩晕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西医药物治疗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镇静安神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只是对眩晕症患者的一次临床治疗观察,没有采用对照组和随访调查,缺乏更加科学的验证。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

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结果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

结论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疗效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which willbe set as the study group,select the sam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subjects,as control group,two patients underwent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and flexion lateral X - ray,the comparison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the incidence and the average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the study group B 30 cases,respectively,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e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Results:the study group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atio (71.7%)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vertebral 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difference(P<0.05);total efficiency of B research group (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3.3%),large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satisfactory.[keyword]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instability;correl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1-2】。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推拿治疗,观察组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中医证候评分。

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可改善中医证候评分。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针灸;治疗效果颈源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相关问题引起的眩晕症状。

通常情况下,颈椎的异常状况,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关节紊乱等,可以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和颈椎的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到颈部的神经和血液供应。

当颈椎出现异常时,颈部的神经和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导致头晕、眩晕、眼花、头部沉重感以及注意力和平衡问题等症状。

疾病会加重或恶化,特别是在头部运动或保持特定姿势的情况下。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颈源性眩晕的康复中有一定的应用[1]。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和神经功能,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平均年龄为(65.28±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6:14,平均年龄为(66.30±3.54)岁(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推拿治疗:(1)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推拿师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和技术,如按摩、揉捏、推拿、拉伸等。

推拿师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热敷、拔罐等,以综合调理和改善症状。

(2)推拿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推拿师会根据治疗方案使用适当的手法和技术进行推拿。

推拿手法包括按摩颈部、肩部和头部的相关区域,以及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放松动作。

通过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颈部的功能和稳定性。

1.2.2观察组观察组进行中医针灸治疗:(1)评估和诊断:首先,中医针灸医师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摘要】颈椎不稳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可能导致颈性眩晕等症状。

本文探讨了颈椎不稳引起颈性眩晕的机制,介绍了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干预手段。

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护理措施。

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展望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颈椎不稳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手段。

下一步应该加强相关疗法的研究,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案。

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不稳引起颈性眩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颈椎不稳、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临床干预、护理研究、治疗方法、机制、效果评价、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前景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颈椎不稳是指颈椎间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异常运动,导致颈椎的错位和移位。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在运动过程中刺激颈动脉搏动,使大脑皮层和前庭神经受到不良刺激,产生眩晕感。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不稳导致的颈性眩晕逐渐成为常见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由于颈性眩晕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且易与其他眩晕原因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现代医学干预手段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也可以有效缓解颈性眩晕症状,但其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颈性眩晕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既能发挥中医疗法的优势,又能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

结合中西医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在护理措施上,针对患者不同的症状和病情,合理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一、问题概述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颈部疼痛、僵硬和头部晕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辨证分型治疗的方式,观察其在颈源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目的1. 探究辨证分型治疗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2. 分析辨证分型治疗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 提高临床医生对颈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研究内容1. 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在我院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2.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将其分为不同的治疗组,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3. 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2. 研究对象: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

3. 研究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组,并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开展针灸、推拿、艾灸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五、预期结果1. 本研究将通过大量回顾性数据,表明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2. 在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中,应注意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证型,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3. 提供针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提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六、意义和价值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生对于颈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体验。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与内耳前庭迷路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兴奋功能增强、颈背部软组织损伤病变以及颈椎退行性变产生骨赘等因素相关。

祖国医学则认为眩晕与肝、肾等多个脏腑关联,与虚、痰、寒、湿、气、血、经络的运行通达相关。

其发病有”风、火、痰、湿、虚”等,临床辨证多见气血瘀阻,寒湿阻络、痰浊壅盛及肝阳上亢等。

根据中医”久病必虚”,”无痰不眩”,”久病必淤”的认识,应用”补肝肾、消痰、化瘀通络”等治则方法,配合针灸治疗,活血、化瘀、通络等中药针剂及”水针”、”穴位”注射及病变软组织敏感点”以痛为腧”穴位注射。

用药包括复方当归、维生素B12、10%葡萄糖注射液,2%利多卡因等。

针灸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颈夹脊穴、太阳、头维等。

对康复期或轻症患者还可配合理疗,推拿按摩。

以达到改善脑供血,疏调头部气机,缓解痉挛、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的目的。

应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了临床疗效。

标签: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1概述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亦称barre-liem综合症[1],在中医属”眩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眩晕与肝、肾等多个脏腑相关,与虚、痰、寒、湿、气、血、经络的运行通达相关。

1.1内耳前庭迷路对缺血(供血不足)选择性敏感,是产生眩晕的重要机制。

1.2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功能增强,在眩晕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这不但可以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下降,还可能直接使内听动脉反射性收缩,造成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1.3颈背部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改变,如肌群出现的渗出、肿胀、疼痛、挛缩可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失稳,异常的应力作用可影响颈椎的骨关节变化,使颈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上升,并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

1.4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骨赘,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管壁神经末梢,或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两侧椎动脉扭曲变形,而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

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不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病因分析及临床干预方法,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治疗措施,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颈性眩晕的应用。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验证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中的有效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治疗策略,为进一步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颈椎不稳、颈性眩晕、临床干预、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颈椎不稳是指颈椎结构发生异常,导致颈椎关节运动过度或不稳定,进而引起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不稳引起的头晕眩晕感,常伴随头昏、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传统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可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而现代医学则倾向于通过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来缓解症状。

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不稳致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颈椎不稳引起的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干预措施的优缺点,结合中西医护理模式,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颈性眩晕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经验。

1.3 研究意义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头晕症状,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干预难度较大。

中医科治疗颈性眩晕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颈性眩晕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颈性眩晕分析专题报告程某,女,45岁,2012年7月1日诊。

长期伏案工作,3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间断性眩晕,头痛、心悸、乏力,近3周症状加重。

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颈部扭转时尤为明显,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皮发麻,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纳眠差,大便溏,小便可。

曾到市内多家医院就诊,颈椎MRI检查示颈椎退变,颈5/6椎间盘突出。

TCD示左椎动脉血管痉挛并供血不足。

排除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诊断为颈性眩晕。

经针灸、推拿,口服西比灵,静脉滴注天麻素等治疗疗效不明显。

查颈部肌肉紧张,c2、3棘突向左偏斜,椎旁有明显压痛,可触到两侧有条索状物,旋颈诱发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一)。

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西医诊断为颈性眩晕。

中医诊断为眩晕(气虚血瘀型)。

治以益气活血,健脾养胃。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丹参15g,当归15g,陈皮20g,柴胡6g,升麻10g,炙甘草6g,全蝎6g(研粉吞服),川芎12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葛根15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温服。

同时配合仰卧手牵颈椎旋转整脊,患者仰卧,去枕,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C2~3椎后关节关闭成“定点”),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在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使用瞬间“闪动力”听到“咯得”声。

嘱忌长时间低头工作,避风寒,做适宜颈部功能锻炼。

治疗1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颈性眩晕主要是指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由于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椎间不稳、先天性畸形或胸廓上口综合征等因素引起颈交感神经受激惹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不失常而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

临床常以眩晕或头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头颈肩背疼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血压不稳及上肢麻木等,其表现多样,但无确切阳性体征。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常见病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

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颈源性眩晕,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态势。

该病具有发病急、危险大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有着十分巨大的威胁。

该病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眩晕的问题,还会导致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会给患者在生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中医和西医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而通过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则可以使两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颈源性眩晕病因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伏案工作者以及中老年女性,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造成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患者出现眩晕的一种综合征。

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的结论,但是有3种假说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支持,分别是交感神经刺激学说、颈动脉压迫学说以及椎间失稳学说。

这三种学说都有着相关的研究,也有着较多的证据作为佐证。

我国的学者对此病的定义则相对准确,也就是由颈椎病或者是颈项软组织劳损所引发的眩晕症均可以被称之为颈源性眩晕。

二、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一)非手术治疗第一,颈椎牵引以及颈部制动。

该治疗方法是对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措施,能够起到扩张患者的椎间隙,减轻患者的肌痉挛以及肌筋膜紧张等症状,使患者的颈部韧带以及肌肉拉长,这样就能够缓解患者的颈部神经根压迫以及肌筋膜紧张等症状。

有研究资料显示,对患者的颈部通过持续小质量水平的牵引治疗,结合微波中频治疗,能够取得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颈部肌肉痉挛和疲劳问题,还可以大幅减轻对患者颈部神经的负性影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第二,物理康复。

物理康复治疗作为对颈源性眩晕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还能够发挥对患者的协同治疗作用,尤其是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颈源性 眩晕 , 又称 “ 眩晕型颈椎病 ” 、 “ 椎 动脉型颈椎病 ” , 是 指 由于颈椎 脊柱退行 性改 变导 致椎 一基动 脉 系统供 血 不 足而 出现 以眩晕 为主症 的综 合征 。临 床上 表现 为 以眩 晕为 主要 症 状, 伴有头痛 、 颈肩 部疼痛 。当颈后 伸或侧 弯时 眩晕加重 , 可伴 有恶心 、 耳鸣 、 视 物不 清 、 肩 臂麻木 不仁 等症 , 走路 不稳 , 甚 至猝 倒, 可 因 颈 部 位 置 改 变 而 立 即 清 醒 。 近 年 来 随 着 电 脑 的 普 及 和 工作 的劳 累 , 不仅 中老 年人 本病 发病 率上 升 , 而且 在部分 青 年 人当中 , 本 病的发病率也呈 上升趋 势 。颈 源性 眩晕属 于祖 国医 学“ 眩晕 ” 范畴 。《 灵枢 ・口问》 篇云 : “ 上气 不足 , 脑 为之 不满 , 耳为之鸣 , 头为 之苦倾 ,目为之 眩 ……” , 提 出了 眩晕 的病 名 。 其 内因总责之于肝 肾气血 不 足 , 筋脉 空虚 , 外 因乃 感 受风 寒湿 邪, 日久痰 浊 瘀 血蕴积 , 经脉阻滞 , 气血运行 不畅 ,筋脉失 养所 致。本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 中医治疗 在临床上取得 良好效果 , 现笔 者将近年来 中医治疗 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 如下 。
中医外治杂志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2卷 第 5期

4 9・
中 医 治 疗 颈 源 性 眩 晕 的研 究 进 展
赵 崇智
(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三 临床 医学 院 , 广 东 广 州 5 1 0 4 0 5 )
摘要
述如下 。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 以眩晕和 平衡 失调为特征 , 且 多数 患者伴 有颈肩 、 颈枕部 疼痛 的临床 常见疾病 。中 医学在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摘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病程长而易复发,其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颈椎结构异常、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病变、血管内皮素、本体感受器异常等学说,中医病因则有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治疗方面,西医以手术、血管扩张剂药物为主,中医以中药口服、外用,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传统疗法为多。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西医;病因;治疗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在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甚者短暂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跌仆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颈间关系改善而缓解。

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据报道,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在我国成人中为17. 3%[2];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已趋向年轻化。

其发病率高,复发率亦高,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由于本病以眩暈主诉为主,阳性体征较少,且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和临床试验方法,故确诊前应排除其他如中枢性、耳源性等可能原因引起的眩晕。

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1. 1 西医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Yacovino等[3]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分析,根据临床特点将颈源性眩晕细分为了椎动脉性眩晕、挥鞭伤后眩晕、本体颈性眩晕和老年颈源性眩晕。

我国则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性眩晕。

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就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形成统一的认识,近年有部分学者否认眩晕中的颈源性因素,甚至极力否认颈性眩晕这一诊断。

然而近年大量国内外研究仍表明颈源性因素对眩晕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

具体如下。

1. 1. 1 颈椎结构异常颈椎结构异常多见于1~3颈椎退变、增生、不稳、先天畸形等,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或痉挛,或刺激椎旁颈神经节,引起椎动脉收缩,血流速减慢从而引发眩晕。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

颈椎病眩晕型的中医治疗眩晕为临床上常见病症,眩是指眼花,晕是指头晕。

因为二者往往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轻者闭眼而止,重者有如坐车船摆,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各科疾患,仅内科而言,可见于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脑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綜合症等。

以下我仅谈谈颈椎病引起眩晕的中医治疗。

眩晕一症症,虚者局其《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八九”,表明眩晕一病,虚症居多。

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发生。

但痰瘀壅阻或化火上扰亦可形成眩晕的实症。

实际上,临床多见眩晕虚实杂症。

颈椎病是骨科病名,是指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证。

创伤及长期劳损,均可使颈椎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使颈神经根,颈骨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颈部软组织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症状复杂,根据病变位置,受压迫组织及压迫轻重和损伤程度,临床症状和体征。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最为常见,占颈椎病60%以上,其他各型占10%——15%。

所以,我重点讲述颈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中年以上男人,有外伤病史或长时间从事伏案工作和睡眠姿势不当病史,每每因为伤,劳累或受寒冷刺激而诱发急性发作。

本病起病缓慢,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或僵硬,颈肩部疼痛,枕部感觉障碍,或皮肤麻木,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耳聋,上肢力量减弱,甚则出现手中握物突然失落现象。

检查:棘突,棘突旁或沿肩胛骨内缘有压痛点,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痛觉迟钝或消失。

颈椎正侧位片见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侧位片见颈椎曲度改变,生理前突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椎体缘骨质增生;侧位片可见颈椎关节骨刺突向椎间孔及椎间孔变窄现象。

中医认为中年以后,人体肝脏渐哀,颈骨功能减弱,加之外伤或积劳成疾,从而筋络受损,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气血不能布达而发病。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最终版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最终版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中医定义:眩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西医定义:眩晕,西医常见于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包括四类: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

根据眩晕的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 一级 :头晕尚能活动及自持 ;二级 :需闭目静卧,头动则引起自身及环境的运动感 ;三级 :虽闭目静卧,亦有剧烈的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全身症状。

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

西医诊断标准:(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

(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

(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

(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

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

(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6)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三.辩证施治: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中药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 钩藤12 g 石决明18 g 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 杜仲15 g 山梔10 g 黄芩9 g夏枯草12 g 茯神15 g 夜交藤15 g针灸治疗:针用泻法。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发病,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

中医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方法较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标签:颈源性眩晕;中医治疗法;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1]。

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脑力工作者的增加,在青年人中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机制复杂,西医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两个方面,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2]。

颈源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的病名。

本病病因病机为肝肾两虚、气血虚衰,使风寒湿邪阻塞经络,进而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此证。

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疗法在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填精生髓等作用。

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独特的疗效。

陈培芳[3]将颈源性眩晕患者131例随机分成针刺组(治疗组76例)和药物组(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和78.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

坑忠训[4]以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结果痊愈9例,占25.0%;显效15例,占41.67%;好转lO例,占27.78%;无效2例,占5.56%。

总有效率94.44%,愈显率66.67%。

史莹莺[5]对确诊为颈源性眩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各50例,头针组组采用头针合并针刺的治疗方法,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96%,高于传统针刺组的74%及西药组的8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6-22T16:36:0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作者:王亮[导读]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

(浏阳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湖南浏阳 410300)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

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结果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

结论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疗效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which will be set as the study group,select the sam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subjects,as control group,two patients underwent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and flexion lateral X - ray,the comparison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the incidence and the average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the study group B 30 cases,respectively,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e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Results:the study group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atio (71.7%)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vertebral 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difference (P<0.05);total efficiency of B research group (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3.3%),large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satisfactory.[keyword]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instability;correl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1-2】。

本研究为了更深入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筛选出我院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的60例病患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都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符合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3】。

当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7~75岁,平均(48.3±5.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7±1.5)年,发作次数3~6次,平均(4.1±1.0)次。

按照疗法的差异,将研究组的60例病患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

另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当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7岁,平均(47.9±5.8)岁。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A和研究组B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小(P>0.05),可进行数据间的分析。

1.2方法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

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1.2.1 检查方法设定中立位,病患抬头挺胸,目光平视前方,两臂下垂置于两侧,下颌略收。

用皮尺测量下颌与胸骨柄的间距,让病患过伸过屈(禁止胸椎活动、颈椎侧屈与旋转),身体和胶片底板夹角为90°,到和原下颌与胸骨柄间距5cm为止。

用直尺与量角器,测量过伸过屈时的椎体后缘间距与夹角,计算过伸过屈间的差值。

1.2.2 治疗方法研究组A:应用倍他司汀、川芎嗪等西药、理疗、制动休息等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

研究组B:在研究组A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痰湿上阻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给予天麻钩藤饮,肝肾亏虚型给予六味地黄丸,瘀血内阻型给予通窍逐瘀汤,脾虚湿胜型给予实脾散,气血亏虚型给予八珍汤。

1.3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消除,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症状基本消除,劳累后偶有发作;③有效:症状减轻,时有发作;④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4】。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1.4数据统计选用SPSS 19.0系统计算数据,计数数据用%表示,进行x2校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大。

2结果2.1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对比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

见表1。

2.2研究组A与研究组B的疗效对比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

见表2。

3 讨论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椎-基底动脉缺血有极大关联,颈部交感神经刺激是导致其发病的主因【5-6】。

颈椎不稳定时,屈伸活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反射兴奋,相关组织器官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变化【7】。

经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后发现,本研究组颈椎不稳定出现率高达71.7%,对照组无1例出现颈椎不稳定,且研究组的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中医理论对该疾病的研究较早且深入,已有规范的中医分型,且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显著。

本研究对比常规疗法与强化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提示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综上所述,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1]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等.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正骨,2016,28(10):32-37.[2]Zhong Z,Hu J,Zhai J,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vertigo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5,95(25):2014.[3]曾建勇,范洪武,张云涛,等.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8):1564-1569.[4]胡翀妮,王曙辉. 斜扳法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6,14(1):26-30.[5]李晓峰.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5(36):61-62.[6]冯晓丽. 探讨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0):56-56.[7]路华杰,彭晓艳. 针灸颈夹脊穴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3):4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