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演化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200613003*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
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
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
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
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
其编制原则如下:(1)面积守恒原则。
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
(2)断层法则。
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
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
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
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
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学过程与⽅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治区南部,介于天⼭、昆仑⼭与阿尔⾦⼭之间,⾯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沙漠.⼈称“死亡之海”,⾯积达330000 km2。
塔电⽊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陆的⼀部分)、中天⼭、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北地-巴仑台—库⽶什—卡卢⽐布拉克⼀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地块。
向侧为塔⾥⽊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的北界,即阿登⼱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盆地即是⼀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型叠合复合盆地。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2008N O .03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资源与环境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王美芳李慧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 )-0148-02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现论述如下。
1概况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 m ,东西宽42—60km ,总面积7790k m 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 W -S E 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 -S E 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挤压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弧后扩张中心
弧
弧前盆地
海沟
1 4
2 1 5
3
E– 分离的 例:日本海
1、弧前沉积物 2、火山成因的岛弧壳 3、大陆壳 4、洋壳 5、岩石圈地幔部分
弧前盆地的演化
综合的弧前体系模式
Km
横切巽他弧俯冲岩体地震横剖面
西 太 平 洋 部 分 地 区 地 貌 略 图
1、鄂霍茨克海
2、日本海
3、南中国海
4、苏禄海
5、苏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海 6、班达海 7、菲律宾海 8、安达曼海
现 代 弧 前 盆 地
巽 他 弧 前 地 区 构 造 和 沉 积 体 系
f
e
d
c
b
a
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统混杂岩与大谷地岩系地层柱状略图
安达曼群岛外侧的巽他弧前区(上)中苏门答腊(中) 和爪哇(下)的概略深度剖面
北 美 西 部 构 造 概 要 图
摩因逆冲带袄纳万复式逆冲断层体横剖面
3、背冲式逆冲断层
由若干条背向逆冲断层组成。 扇状
背冲式
上图:褶皱造山带扇状逆冲断层 下图:西天山背冲式逆断层
4、反冲式逆冲断层
由一条或几条主逆冲断层和次一级反向逆冲断层组成。
冲起构造
构造三角带
反冲断层----是因逆冲滑动中受断坡或峰缘前侧阻抗而反冲, 形成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反向逆冲断层。
1、俯冲扩展(背式扩展) 1 a 2 b 晚 c 早 1 扩展方向
2、超覆扩展(仰冲扩展)
扩展方向 1
a
1 b 早 晚 2
c
两种俯冲的差异
大陆边缘弧沟系
弧后褶皱 冲断层带 弧 弧前盆地 海沟 弧后陆架海 岛 弧前盆地 海沟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1) 断层带具有显著的倾向性,大多数断层带呈南北向或西南北向分布;2) 断层带上存在大量的小斜度、小幅度、小长度的剪切断届;3) 在部分断届上存在显著的早期剪切作用。
二、低凸起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具有以下特征:1) 位于中央部分的“三眉”高原是
一条宽而浅的隐伏高原;2) 三眉高原呈南北向或者东西向扩张性分布;3) 三眉高原上存在
大量尺度不一样的隐伴隐伤;4) 对浅水侵入作用效应显而易见。
三、构造-成因-劫四过结. 由此, 结合对该区内都已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对该区内都已
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认为: 第一, 该区内都是由复杂多重围劫作用所形成; 第二,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第三,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最重要的是: 除此之外这里也存在大量水劫作用.。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孙宇;鲍强【摘要】按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体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一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自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期刊名称】《露天采矿技术》【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层;构造样式【作者】孙宇;鲍强【作者单位】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河,029200;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河,029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建昌—喀左盆地位于辽宁省西部,在大地构造区划上,处于华北地块东北部燕山造山带[1]辽西拗陷。
北临朝阳—北票盆地,南至要路沟—锦西断裂,西与叨尔登隆起为邻,东以南田门断裂为界与金岭寺—羊山盆地为邻。
盆地总体呈NE—NNE 向展布,南北长120 km,东西宽35 km,面积4 200 km2(图1)。
盆地及其周边外围出露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本文主要研究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可将前中生界视为盆地基底,中生界视为盆地盖层。
建昌—喀左盆地是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盆地之一,其中生代构造演化在辽西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以此为例解释辽西地区的中生代构造演化。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主要有下三叠统红砬组,下侏罗统兴隆沟组、北票组,中侏罗统蓝旗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和沙海组[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赵 陟君
松 辽 盆 地 构 造 演化
3 . 5 构造反 转 阶段 ( 的 燕 山运 动 , 使 印支 运 动 后 形 成 的 中 国大 陆 地壳 由南北 分 异 进 一 步转 化 为 东 西 分 异 , 其 构造 格 架表 现 出控盆 断 裂切 割 老构 造 线呈 北 北 东 向展 布 。 此时, 受 太平洋 板 块 向欧 亚板 块 俯 冲及 印度 板 块 向 中 国大 陆 挤 压碰 撞 的共 同作 用 , 大 陆拱 起 , 地幔物质上涌, 产 生 张性断 裂带 , 高角 度 正 断层被 犁式 断层 取 代 , 于 早 白垩世 沿 断 裂 形 成 走 向 NNE、 NE 向的 张 裂 断 陷 盆地 群 , 伴 随有 大量 的岩浆 侵 入 和 火 山喷发 。 以古 中 央 隆起 带为 界 , 东西 两 侧 构造 差 异 明显 , 东 区火 山岩 相 对较 少 , 主要 为 地 壳 变 形 , 断层 倾 角相 对 较 小 , 伸 展 量大 , 以发 育 西断 东 超 的箕 状 断 陷盆地 群 为特 征 ; 西 区火 山岩 相对 较 发育 , 岩石 圈变 形 深 度大 , 故 断层 面倾 角较 大 , 伸展 量 较 小 , 以发 育 地堑 式 断 陷盆 地群 为特 征 。从 沉积 厚度 、 建造 性 质 、 地壳 变 动程 度 和岩 浆岩活动等方 面分析 , 燕 山期地壳显示 了极 大的活 动性 。 太平 洋 与亚 洲 大 陆之 间沿 岛弧 带强 烈 挤压 , 使 中 国东 部滨 太 平 洋 构 造 域 进 一 步 强 烈 活 动 , 作 用 结 果 在 构 造 活动 相 对 平 静 的 时期 , 如早 、 中侏罗世、 早 白垩 世 , 形 成 含煤 、 含 油 页 岩 的沉 积 建 造 ; 在 构 造 活 动 相 对剧 烈 的时期 , 如中、 晚侏 罗世 , 火 山活 动强 烈 , 形 成 一 系列 同生 断 陷 盆 地 和 块 断 山前 坳 陷 , 并 伴 有 规 模 宏 大 的大 陆 边 缘 中一 酸 性 火 山活 动 , 堆 积 巨厚 的陆 屑含煤 、 含 油 页岩 建 造 。 断陷早 期 ( 火石岭期) : NNE—NE 向断 裂 发育 , 火 山活动 主要 以 中基 性安 山岩 、 玄 武岩 喷发 为 主 , 该 时期各 断陷相对 独立 , 水体较浅 , 发 育初期 以冲积 扇、 洪积扇和河流相 的磨拉石建造为主 , 仅在断陷中 心 发育 浅湖 、 沼泽沉 积 。 断 陷 中期 ( 沙河子一营城期) : 断 裂 活 动进 一 步 加强, 水体扩大、 加深, 形成沉降中心 , 沉积了一套暗 色泥 岩为 主 的含煤 陆源 碎 屑岩 建 造 。 断 陷晚 期 ( 登 娄 库期 ) : 基底 断裂 重新 活 动 , 形 成 了 西部 断 陷 带 、 中 央 隆起 带 和东 部 断 陷 带 两堑 一 隆 的构 造格 局 , 此时 松 辽盆 地 属快 速 充填 补 偿式 沉 积 , 为盆地 进 入坳 陷沉 积 奠定 了基 础 。 3 . 4 熬 降坳 陷阶段 ( K2 q —K2 n ) 进入 晚白垩世早期 , 由于太平洋板块 向西俯冲 运 动 和 上地 幔热 对 流 的 减 弱 , 松 辽 地 区上 穹 的上地 幔发生 逐 渐冷却 。 由于岩 石 圈逐 渐冷 却 , 断 裂 活动减 弱, 产生热收缩 , 受 重力 均 衡 和热 冷 却 沉 降 作用 , 地 壳 呈不 均一 的整 体 下沉 , 盆地 演 化转 入坳 陷期 。 晚 白 垩 世早期 的泉一 、 二 段 沉积 为 填 平补 齐 时期 , 主 要为 充填 补偿 式 的粗碎 屑岩 和 红色 泥 岩沉 积 。泉 三段 沉 积期 盆地 已基本完 成 填 平补 齐 过 程 , 泉三 、 四段 为规 模 较 大 的 超覆 式 沉 积 , 以 河 流相 红 色 砂 泥岩 互 层 沉 积为主 , 向盆 地 中心 逐 渐过 渡为 三 角 洲 和滨 浅 湖 相 沉 积 。青 山 口组 至嫩 江组 时期 发 生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盆 地发 育 达到 全 盛时 期 , 并 形成 统 一 的松 辽 汇水
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
,格式正规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铀矿床,被称为“中国铀带”。
松辽盆地是一个地质复杂的盆地,其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
一、松辽盆地演化历史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中生代的沉积演化和新生代的演化。
1、古生代构造演化古生代构造演化是松辽盆地形成的最初原因,包括构造隆升、断裂及火山活动的演变。
构造隆升的过程包括了上古生代的南拉维拉断裂运动,中古生代的津山-辽宁断裂运动,以及下古生代的黑龙江褶皱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成了松辽盆地的基本构造形态。
2、中生代沉积演化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沉积,形成了许多层次的火山岩、碎屑岩、砂岩和泥岩,这些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
3、新生代演化新生代演化主要指的是地壳塑性变形和构造演化,主要包括了辽宁拉伸运动、新疆拉伸运动、罗西—张家口断层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松辽盆地的构造形态和沉积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后续铀成矿作准备。
二、铀成矿地质条件铀成矿地质条件是指松辽盆地形成铀矿床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构造、沉积、流体和温度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1、构造构造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构造变形活动极其丰富,造就了许多构造洼地、断层带和构造块体等,这些构造洼地和断层带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
2、沉积沉积也是铀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松辽盆地的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其中的碎屑岩、砂岩和泥岩等可以有效地储存铀。
3、流体流体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使得地层的渗流性和流体类型有很大的变化,地层中的流体可以将溶解的铀运输到矿床所在的位置。
4、温度温度也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地壳岩石的拉伸、压缩和消减,从而形成了铀成矿所需要的较高温度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构造和新构造两个阶段。
古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太行运动和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盆地的基本格局。
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的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多样,地震活动特点明显,频繁发生大中型地震。
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涉及多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部构造、断裂特征和地震活动规律等方面。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盆地内部地质构造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地质背景、研究意义、古构造演化、新构造演化、构造特征、地质构造过程、地震活动特点、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陆板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之一。
其地质背景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的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古地壳残留。
历经多次构造事件,盆地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古构造演化和新构造演化两个阶段。
在古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地壳逐渐稳定,出现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
而在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盆地再次经历了构造变化和沉降,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格局。
整个演化过程中,盆地地质构造呈现出多次抬升、沉降和断裂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在地震活动特点方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地质构造活跃带,地震频发,地质构造过程中的断裂活动不断积累能量,随时可能引发地震灾害。
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过程既受到古构造的影响,也受到新构造的影响。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特征以及地震活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延吉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我 国 目前 设 置 的土 地 权 利 体 系 没 有 直 接 发 展 权 , 从 现 行 土 地 开 发 利 用 能 获 得 更 高 的 开 发 收 益 , 而 导 致 地 价 支 但 从 法 律 法 规 及 土 地 增 值 的成 因 分 析 土 地 发 展 权 应 是 国家 的 付 能 力 增 强 , 价 上 涨 ; 于 城 市 规 划 变 化 , 土 地 利 用 地 由 使 权 力 , 收 购 土 地 的 原 使 用 者 无 论 是 出 让 土 地 使 用 权 还 是 条 件 发 生 改 变 ,在 变 化 方 向 有 利 于 土 地 高 度 化 利 用 时 , 被
一
2坳 陷 阶 段 .
大 拉 子 组 沉 积 后 ,与 全 球 气 候 生 分 异 , 发 岩 石 圈 纵 向 差 异 剪 切 诱 张 应 力 减 弱 。断 裂 活 动 趋 于 停 止 , 通 凹 陷 湖 盆 发 育 阶 段 ,而 几 乎 全 部 在
吉 盆 地 共 经 历 了 两 期 盆 地 发 展 演 化 相 一 致 转 为 干 燥 炎 热 阶 段 , 此 时 拉 作 用 , 成 松 辽 盆 地 整 体 进 入 克 拉 造
延 吉 盆 地 构 逭 演 了 匕特 征
口 张铁 安
延 吉 盆地 位 于 吉林 省 东 部 延边
朝 鲜 族 自治 州 境 内 , 括 延 吉 市 、 包 龙 井 市 部 分 地 区 。 地 理 坐 标 为 东 经
1 9 1 ~19 4 ,北 纬 4 。 2。 4 2。 6 2
二 、 白垩世 旋 回盆地 演化 晚
3 ~4 。 0 之 间 。 延 吉 盆 地 属 水 下 隆 起 , 上 沉 积 大 拉 子 组 地 层 , 2 3 4 其
于 吉 林 省 东 部 一 个 较 大 的 中 生 代 断 从 而 使 东 西 部 水 体 连 为 一 体 ,进 入 吉 盆 地 早 白 垩 世 总 体 经 历 了 断 陷 一 陷 盆 地 , 形 态 呈 正 方 形 , 西 宽 约 了 湖 盆 沉 积 的极 盛 时 期 。但 相 对 而 断 坳 转 化 一 剥 蚀 隆 起 阶 段 。 其 东 5k 0 m, 南 北 长 约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PPT精品文档
-
K1m 8 0 1 灰 -
褐红 -
垩
生 系
灰-
-
杂-
红-
K1L 1 2 9 9
-
杂灰
--
灰紫
-
-
褐红 -
K1h 8 3 6
-
紫红 -
界
K1s 1 8 8 灰 紫
J1a 1 1 7
红
-
侏
J2Z 7 3 . 5 灰 -
-
罗
-
系
J 2y 3 9 0 灰 -
--
三 叠
灰 --
| J 3 y 7 0 6
-
-
小松山地区中新世 晚期以来最大可达 19.8mm/100a.
贺兰山隆升速率图
银川地堑发育时限 从始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拉张沉降, 新生界总厚度可达8400m. 始新世-渐新世为10.8mm/100a, 中新世为10.0mm/100a, 上新世为51.8mm/100a, 第四纪为61.5mm/100a.
表明T3贺兰山地区处于拉 张伸展环境。
贺兰山隆升时限 据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贺兰山隆升时间主要集中在
3-4个阶段: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55Ma(E2)
贺兰山在始新世 以来的隆升速率大于 晚侏罗世-始新世早 期的隆升速率。
汝箕沟地区渐新世 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 可达7.92mm/100a,
贺兰山: 139-145Ma(J3); 120-76Ma (K1末-K2);37-
六盘山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隆升时限
构造特征上,六盘山弧形冲断体 系主体构造走向自西向东由NW并 逐渐向NS向过渡,整体呈反“S”形, 向南收敛,以弧形束状展布为其鲜 明特点。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
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
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
构造演化与盆地形成机制解析
构造演化与盆地形成机制解析盆地是地表上具有一定大小的地形坳陷区域,其形成涉及到多种构造演化因素。
构造演化与盆地形成机制的解析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造演化的基本过程构造演化是指地壳中构造作用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形、断裂与隆升、岩浆侵入、地震活动等。
构造演化是盆地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会影响盆地的形状和特征。
二、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1. 伸展作用机制伸展作用是指地壳的横向伸展,使地壳在某些区域变薄,从而引发地壳的坳陷。
这种机制在大多数盆地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陆边缘和拗拉盆地的形成中。
2. 挤压作用机制挤压作用是指地壳的横向挤压,使地壳在某些区域变厚,从而引发地壳的隆升。
挤压作用通常发生在两个构造板块碰撞的区域,形成碰撞带。
在碰撞带附近的盆地中,通常会伴随有隆升作用。
3. 断陷作用机制断陷作用是指地壳在断裂带附近的区域发生坚硬岩层的断裂翻转,从而导致地壳块体下沉形成盆地。
断陷作用是形成深水盆地的重要机制,其下沉速率通常都是较大的。
4. 热液作用机制热液作用是指地下岩浆活动引起的热液充填,形成矿床和矿化作用,进而引发地壳的坳陷。
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火山活动和热液系统较为活跃的地区。
三、构造演化与盆地形成的关系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是紧密相关的,构造演化对盆地的形态和特征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演化可以通过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等改变地壳的形态和结构,进而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从而促使盆地的形成。
同时,构造演化还可以通过断陷、隆升等作用改变地壳的厚度和密度分布,进而改变地壳的重力场和地形,从而对盆地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地壳隆升区域,盆地往往会出现断陷作用,形成深水盆地;在地壳伸展区域,盆地往往会出现伸展作用,形成浅水盆地。
盆地形成机制的解析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通过地震勘探、地球重力场测量、地球磁场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盆地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时期:喜马拉雅期
印度板块碰撞 滇青藏洋板块封闭 形成喜马拉雅山 海水全部退出中国南方陆地
江南古陆:晚震旦世,澄江运动
康滇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大巴山古陆: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龙门山造山带:三叠中期,印支运动
四川盆地周缘古陆形成时期及顺序: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滇西一甘孜一秦岭海沟 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安山岛弧 黔、桂、湘、鄂岛弧后缘盆地
时期:晋宁运动
时期:澄江运动
洋壳俯冲
江南古陆形成
扬子古板块形成
时期:加里东期
浅海陆棚
板内隆起: 乐山-龙女寺隆起 黔中隆起 边缘隆起 康滇古陆隆起 江南古陆隆起
01
03
02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滇青藏洋板块北东向俯冲 与华北板块嵌合,祁连山系 太平洋板块北西俯冲
秦岭海槽收缩
时期:海西运动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准噶尔盆地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表
不整合
晚海西 I
TP1 不整合 前 陆 中海西运动 型海 相盆 地
不整合
克拉美丽山组 D2k
不整合
不整合
不整合
TE1 TK4
演化 阶段
构造运动
类前陆
型陆相 盆地
喜山运动 II
喜山运动 I 燕山运动 III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下统
吐谷鲁群
齐古组 头屯河组 西山窑组 三工河组 八道湾组
白碱滩组 上克拉玛依组 下克拉玛依组 百口泉组
上乌尔禾组 下乌尔禾组 夏子街组 风城组 佳木河组
界系 新 第四系 生 界 上第三系 R 下第三系
白垩系
中 生 侏罗系 界 Mz
三叠系
二叠系 古 生 界 Pz 石炭系
泥盆系
表 1-1 准噶尔盆地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表
统 上统
西北缘
东北缘
群、组
代号
地震 波组
组
代号
QQTQ1N NhomakorabeaN
E
TN1
E
TE1
艾里克湖组 K2a
东沟组
K2d
TK2 连木沁组
K1l
接触 地 震 关系 波组
太勒古拉组
包谷图组 希贝库拉斯组
K1tg
J3q J2t J2x J1s J1b
T3b T2k2 T2k1 T1b
P3w P2w P2x P1f P1j
C2t
C1b C1x
胜金口组 K1s
呼图壁河组 K1h
清水河组 K1q
TK1 齐古组
J3q
头屯河组 J2t
TJ4 西山窑组
J2x
TJ3 三工河组 J1s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砾 粗砂 岩、 薄层 细砂岩 。 兴隆 沟组下部 为灰 绿 、 深灰 色凝 灰岩 ; 部为深 上 灰绿、 浅灰 紫 、 灰色 玄武 岩 , 紫红 色泥 岩 ; 绿 夹 以角度
不 整合 覆 于红砬组 之上 。 北 票组是 盆地 内主要 含煤 地层 , 性为 灰 、 岩 灰黑 色粉砂 质页 岩 、 质页 岩 , 粉砂 岩 、 炭 夹 细砂 岩 、 细砾薄
・
20 ・
露天采矿技术 21年第1 01 期
辽 西 地 区盆 地 中生 代 构 造 演 化
孙 宇 ,鲍 强
( 内蒙古霍林河露 天煤业股份有 限公 司, 内蒙古 霍林 河 0 9 0 ) 22 0
摘
要 : 地 层接 触 关 系和 构造特 征 , 昌一 喀 左盆 地 中生代 地 层 可划分 为 早 三 叠世 构 造层 、 罗纪构 按 建 侏
径 增加 、 石 圈板 块 自转 减慢 且 向赤道 漂 移 , 岩 由于 太平 洋板 块相 对欧 亚板 块 向 南漂移 , 盆 地 所在 区形 成伸 在
展 构造样 式 。
关键 词 :中生代 ; 造 演化 ; 造层 ; 构 构 构造 样 式 中图分类号 : 4 P5 文献标识码 : B
层, 含煤 4~ 层 , 5 局部可采 ; 与下伏兴隆沟组呈平
行不整 合接触 。
河露天煤业地质勘探公 司, 主要从事露天矿的生产地质工作。
露天采矿技术 21年第 1 01 期
蓝 旗组岩 性 主要 由灰 紫 、 灰绿 色气 孔 状安 山岩 、
辉 石 安 山岩 、 闪 安 山 岩组 成 , 夹玄 武 岩 、 山碎 角 间 火
南 北 长 10k 东 西 宽 3 m, 积 4 2 0k 2 图 2 m, 5k 面 0 m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盆地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路径
油气生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油气生成主要与该地区丰富的有机质有关,这些有机质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 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运移路径
生成的油气通过断层、裂隙等通道,向高部位或低部位运移,形成富集的油气藏。了解和掌握这些运移路径是勘 探和开发的关键。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 特征及演化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构造
特征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目录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影响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 征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
盆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皱和断裂构造。
盆地的中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2000-1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中生代,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构造运动仍 较为活跃。
构造特征
盆地内部构造逐渐复杂化,形成了多个次级盆地和隆起区 。沉积岩层厚度和成分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和 碎屑岩。
演化过程
随着板块的持续作用,盆地的边界逐渐扩大,内部构造也 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盆地开始受到拉张作用的影响,形 成了裂谷和断层等构造。
0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的演化 历程
盆地的早期演化阶段
时间范围
距今约3000-2000Ma
地质背景
该阶段处于古生代,地壳活动 频繁,板块构造运动强烈。
构造特征
盆地形成于华北板块与秦岭造 山带之间的碰撞带,早期以沉 降作用为主,形成了巨厚的沉 积岩层。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邱海峻1,许志琴2,乔德武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总体走向北东(图1)[1],延伸长度大于260km,面积约38000km2。
盆地西界为郯庐断裂,北接苏鲁造山带,向东伸入黄海,南以扬州—如皋一线为界。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证实,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厚度超过11000m,其中古近纪断陷沉积厚度超过6000m,新近纪坳陷沉积厚度1000~1300m[2]。
盆地自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构造分割性强的特点。
盆地内发育近东西向的“一隆两坳”的构造格局,自北向南分别为盐阜坳陷、建湖隆起、东台坳陷,2个坳陷又由数个单断裂谷式凹陷所组成[3]。
在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属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的一部分。
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使该地区保留有丰富的古构造信息和物质记录,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的逐渐丰富,不同学者对其构造演化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1苏北盆地基底特征1.1盆地基底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缘,嘉山-响水断裂带将二者分隔。
苏鲁造山带南缘主要出露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锦屏岩群(Pt2-3J)和云台岩群(Pt2-3Y),向北过渡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东海群/胶南群。
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地区出露有较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岩层。
下部锦屏岩群的原岩为一套含磷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夹碱性玄武岩,属初始裂陷海槽沉积;上部云台岩群的原岩为一套细碧-石英角斑质和碱流纹质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弧后张裂边缘海环境[4,5]。
苏鲁造山带南侧主要为北东、北东东向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向北西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及其间强烈的褶皱[5]。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向,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一、盆地沉积的意义与特点:盆地沉积是指在地表下陷形成的凹陷区域中发生的沉积作用。
它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板块运动、断裂活动、火山活动等,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凹陷和地壳变形。
盆地沉积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因此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盆地沉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塑性。
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盆地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
常见的盆地类型包括海洋盆地、陆相盆地、内陆盆地等。
海洋盆地主要由海洋沉积物构成,陆相盆地主要由陆地来源的沉积物构成,内陆盆地则以湖泊碱泥沉积和风成沉积为主。
此外,盆地沉积还可以根据其演化阶段划分为早期沉积、积累沉积和消减沉积等。
二、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盆地构造演化是指盆地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各种构造和地质事件的演化过程。
它主要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有关,其主要机制有張力擴张、壓縮聚合、剪切滑动等。
板块运动是盆地构造演化的主要推动力,它使地壳发生拉伸、压实等变形,导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地壳变形则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地质构造的形成、变形与破裂等。
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盆地的形成阶段、演化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盆地形成阶段,板块运动引起地壳下陷,形成盆地。
在盆地演化阶段,盆地经历了断裂、抬升、沉积等多种地质作用,逐渐演化成成熟盆地。
在盆地稳定阶段,盆地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继续发生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但其强度较小。
三、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的相互关系: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盆地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的形成。
沉积物的沉积和侵蚀会改变地壳的应力分布,进而对盆地的构造演化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经历多期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在地质盆地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
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基底形成期、克拉通演化期、盆地形成期三个演化期与五个演化阶段。
1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陆上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35-38]。
目前,认为盆地基底是由阴山块体、阿拉善块体、银川块体、伊盟块体、晋陕块体、豫西块体经历阜平、五台和中条运动的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入及混合岩化作用后,于早元古代末期逐步固化、链合、拼接形成典型的不均一性的镶嵌陆块基底结构,在盆地沉积盖层的演化中,这些基底结构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 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克拉通演化期
该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它是盆地沉积盖层以及下古生界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元古代,中国陆块构造活动强烈,其中华北地块两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裂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裂谷系,从西至东分别有贺兰、晋陕坳拉槽,与秦祁海槽相连接从而组成了三叉裂谷系。
晚元古代,盆地周缘裂谷系大为萎缩或开始闭合,盆地内部已经闭合,较稳定的克拉通已初步形成[40,43]。
该期在盆地西缘沉积厚度巨大,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沉积厚度小,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盖层。
早古生代时期,盆地东北地区接受来自于华北海沉积,而西缘和南缘受秦祁裂谷海槽的影响,发生了构造沉降。
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三次海侵海退,呈现隆起与坳陷并存的构造结局,至奥陶纪,盆地西南部呈“L”型的中央古隆起基本形成。
之后,由于加里东运动,海槽关闭,鄂尔多斯盆地整体隆升遭受了剥蚀,至晚古生代晚石炭系,才又发生沉积,中间发生了沉积间断,长达1.2亿年,形成了上、下古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发育了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近些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3 晚古生代—新生代盆地形成期
该期是盆地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相和构造格局分布以及中央古隆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沉积从滨海相沉积转变为海陆过渡相至稳定的内陆盆地沉积,根据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对盆地的演化进行阐述。
1.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晚古生代经历了滨海到陆相的过渡。
石炭纪时期,构造格局基本继承了早古生代的格局,表现为西部断陷沉降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浅坳带的格局。
石炭纪晚期,盆地接受来自西北和东北部的海侵,中央古隆起逐渐被海水淹没;早二叠世太原期,海侵范围继续扩大,此时中央古隆起残留范围较小。
随着东西海域的扩大,至早二叠世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完全淹没于水下消失。
中二叠世石盒子期海水逐渐退出本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盆地进入内陆湖泊、河流与滨浅海沉积共存阶段。
一直到晚二叠世石千峰期,水系萎缩,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逐渐萎缩,沉积环境完全为陆相沉积,由此开启了中生代盆地的陆相沉积时期,同时发生的海西运动标志着晚古生代演化的结束。
本阶段的太原组和本溪组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可作为气源岩储集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二大含油气系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标层位。
2.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
中生代时,鄂尔多斯盆地依然是大华北盆地的一部分,至白垩纪时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内陆盆地。
中晚三叠世沉积格局在晚二叠世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三叠纪末,受区域性的印支运动影响,本区随着华北地区一起隆升抬起,形成了西南高、中部低的古地貌特征。
早侏罗世,盆地发育了大型内陆河流相沉积,大量的沉积物进行沉降充填。
至侏罗纪末,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盆地的东部,整体抬升形成了斜坡,在盆地的西缘,出现了大规模的推覆与冲断,盆地东部整体发生抬升从而形成了大型斜坡。
根据大量的勘探成果和研究,表明中生代的延长组和延安组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新生代周边断陷阶段
新生代以来,在特提斯域闭合和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盆地进一步抬升,同时气候变得干旱炎热,另一方面在盆地周边地区发生断陷,形成一系列地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