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突破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提供准确的数学语言示范,并要求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使用规范的语言,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馈,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看起来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比如,铁轨或者操场的跑道。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线平行的奥秘。
c.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理解为何这些条件能证明直线平行。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进行验证、总结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d.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直线平行的条件,这对于他们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是一个挑战。
在总结回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示还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1.通过观察和操作几何图形,培养学生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能力,增强几何直观。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与直线平行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图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形示例和逐步引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2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直线平行的本质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和空间想象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2.难点:如何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直线平行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本质。

4.采用归纳总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直线平行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的直线平行现象,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平行的特点。

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直线平行的共同点吗?2.呈现(10分钟)呈现直线平行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展示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平行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找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直线平行的本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与思考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铁轨、操场的跑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程度,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2.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生对几何证明方法和过程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提高题:已知一条直线和一点,作一条经过该点的直线与给定直线平行。
-拓展题:在三角形中,找出所有平行线,并说明其判定条件。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平行线的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
-讲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符号表示为l ∥ m。
-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标注符号,解释其含义。
2.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操作几何画板,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规律。
-解释: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内容。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了解到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满足的条件。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并通过实例来加深学生对直线平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直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直线的性质和判定 still有些混淆。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具备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平行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直线平行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证明直线平行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直线平行的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动态展示直线平行的性质。

2.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问题:直线平行还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直线平行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时,解释性质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尝试证明直线平行的性质。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2.灵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难点: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不能用同位角的数量关系直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时,我们该怎么办?【情境引入】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预设:可以测量∠1与∠2,也可以测量∠1与∠3....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呢?【合作探究】如何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教师活动:演示测量过程,说明∠1=∠3,由此小明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1+∠2=180°,由此他也能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小明的判断依据吗?【探究】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定义如图,具有∠1与∠2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内错角.具有∠1与∠3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旁内角.请找出图中其他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预设:∠3与∠4是内错角;∠2与∠4是同旁内角.问题:你能说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特征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内错角的特征.预设:内错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两个角.内错角是Z形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同旁内角的特征.预设:同旁内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同旁内角是U形状【归纳】“三线八角”小结①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同一方、且在截线同一侧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1与∠2.同位角是 F 形状②位于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7与∠2.内错角是Z形状③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内部,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5与∠2.同旁内角是U形状.【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 = ∠2 . 求证:a∥b证明:∵∠1 = ∠2 (已知)∠1 = ∠3 (对顶角相等)∴∠3 = ∠2 (等量代换)∴直线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2=180°,求证:a∥b∠1,∠2互补(已知)∠1,∠3互补(邻补角定义)∴∠3 =∠2 (同角的补角相等)∴直线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提示证明方法不唯一,证明过程中的∠3换成∠4就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做一做】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活动:以举例的方式提示学生如何寻找.一位同学说:BC与A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E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提问你能看懂她的意思吗?再找到另一组平行线,说说你的理由.预设:BA与CE是平行的,因为∠ACE 与∠B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AC与ED是平行的,因为∠ACE与∠CED 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1+∠2=180°,请用不同的方法说明:AB∥CD.分析: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观察可知∠1的对顶角∠EHB与∠2是同旁内角,结合已知可证;∠2的补角∠CGH 与∠1是同位角,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同位角相等,从而证出两直线平行;同理可证∠1的补角∠AHG与∠2这对内错角相等,也可以证出结论.解题过程:2.下列条件能判断l1∥l2的是( )A. ∠2=∠3B. ∠1=∠3C. ∠4+∠5=180°D. ∠2=∠43.观察图中所标记的五个角,完成题目:(1)∠1 与是同位角;(2)∠5 与是同旁内角;(3)∠2 与是内错角.4.图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判断是哪两条直线平行吗?①∠1=∠4②∠2 =∠4③∠1+∠3 =180°答案:1.B ;2.B3.∠4;∠3;∠14.①a∥b;②l∥m;③l∥n.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数学下册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2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2北师大版

2.2。

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2.能够运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运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难点:能够运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导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步骤导学行为(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出新课观察下列图形:猜想其中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想想如何证明你的猜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入课题探究点一: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类型一】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新知探索例题A.∠A与∠B是同旁内角B.∠3与∠1是同旁内角C.∠2与∠3是内错角D.∠1与∠2是同位角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模型判断.A中∠A与∠B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B中∠3与∠1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C中∠2与∠3形成“Z”型,是内错角;D中∠1与∠2是邻补角,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方法总结:在复杂的图形中判别三类角时,应从角的两边入手,具有上述关系的角必有两边在同一直线上,此直线即为截线,而另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边,它们所在的直线即为被截的线.同位角的边构成“F"型,内错角的边构成“Z”型,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型.【类型二】一个角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不唯一的图形问题如图所示,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内错角是________,∠8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引出研究本节课要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清楚新知识的引出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动脑思考提供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精讲解析: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内错角是∠4和∠7,∠8的同旁内角是∠1和∠O.故答案为∠4和∠7,∠1和∠O.易错点拨:找某角的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从各个方位观察,避免漏数.探究点二: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类型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所示,若∠ACE=∠BDF,那么CE∥DF吗?解析:要判定CE∥DF,需满足∠ECB=∠FDA,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判定.解:CE∥DF.理由如下:因为∠ACE=∠BDF,又因为∠ACE+∠ECB=180°,∠BDF+∠FDA=180°,所以∠ECB=∠FDA(等角的补角相等),所以C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综合运用补角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将已知条件转换为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充分运用转化思想.教师给出准确概念,同时给学生消化、吸收时间,当堂掌握例2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类型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已知点E在AB上,且CE平分∠BCD,DE平分∠ADC,且∠DEC=90°,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DC+∠ECD +∠DEC=180°。

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其实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这让我反思,平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今后,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同学仍然存在疑问。这说明我在课堂上的讲解可能还不够透彻,或者是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索了直线平行的条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抓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些关键点,但也有一些同学对这些概念感到困惑。我意识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采取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课堂上,我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然而,我发现在理论介绍部分,我的语言可能过于专业化,导致一些同学难以跟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使它们更加直观易懂。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2)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能力目标: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这两节内容主要是认识三线八角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从转动木条实例出发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分别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难点在于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否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准确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思考题:小明有两块画板(如图),他想知道它们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但他只有一把直尺和一把量角器,你能帮助他判断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吗?1、师:出示思考题;并请学生回答;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1)当∠3 ∠2,上下边缘平行;(2)当∠1 + ∠2=180°,上下边缘平行。

二、探索发现:1. 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以形象化为主);以同位角的的概念来引入。

(提示是交错、中间的两个角可以称为什么?)2. 议一议:P56(分小组进行)由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作为判定平行的条件。

3.小结:(1)内错角 ,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 ,两直线平行;4.小组合作,做一做: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

(见书本P57)5.随堂练习:P57ex1,2;6.练习:1 2 3(1)如图,一条街道的两个拐角∠ABC与∠BCD均为150°,街道AB与CD 平行吗?为什么?(P58)(2)如图,∠DAB + ∠CDA=180°,∠ABC=∠1,直线AB与CD平行吗?直线AD与BC呢?为什么?(P58)三、小结巩固1.请学生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1),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平行。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分课时教学设计小明有一块小画板,如下图,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师:【思考】观察∠1 与∠2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 。

师:想一想:什么样的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截线两侧,被截线之间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想一想:内错角像什么字母? 思考:图中还有其它内错角吗? ∠3与∠4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内错角.图形特征:在形如“Z ”的图形中有内错角.CADBl1234已知∠1=∠2,证明 AB ∥CD.证明: ∵∠1=∠3(对顶角相等),∠1=∠2(已知),∠3=∠2.AB ∥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应用格式:∵∠3=∠2(已知)∴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思考】观察∠1 与∠3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具有∠1与∠3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 。

想一想:什么样的角叫做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截线同侧,被截线之间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同旁内角像什么字母?CADBl1234思考:图中还有其它同旁内角吗?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同旁内角.图形特征:在形如“U ”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 【议一议】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为什么?证明: ∵∠1+∠2=180°(已知) ∠1+∠3=180°(邻补角定义) ∠2=∠3(同角的补角相等)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应用格式:∵∠1+∠2=180°(已知)∴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活动意图说明:132ba教师活动3:【例】如下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再找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BC与A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E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AC与D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CDE是同位角,而且又相等.活动意图说明:(C)第一次向右拐50º,第二次向右拐130º(D)第一次向左拐50º,第二次向左拐130º2.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和∠4不是同位角B.∠2和∠4是同位角C.∠2和∠4是内错角D.∠3和∠4是同旁内角选做题:3. 如图,∠1=∠2,能判断AB∥DF吗?为什么?若不能判断AB∥DF,你认为还需要再添加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写出这个条件,并说明你的理由.【综合拓展类作业】4.如图,已知∠1= ∠3,AC平分∠DAB,你能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选做题:2. 如图,已知∠2=30°,∠B=60°,AB⊥AC于点A.(1)AD与BC平行吗?试说明理由;(2)AB与CD平行吗?【综合拓展类作业】3.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BDC,∠1+∠2=90°,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如何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操作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图片、实物等。

2.准备教学工具,如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3.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线平行的条件。

例如,展示两辆火车并行行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两辆火车的行驶轨迹。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教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能抓住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2.会用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学习重点:会用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学习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过程。

导学过程:【预习交流】1.预习课本P7页到P9页,有哪些疑惑?2.如图1,C=31,当ABE= 度时,就能使BE//CD。

3.上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A.⑴、⑵、⑶B.⑵、⑶、⑷C.⑶、⑷、⑸D.⑴、⑵、⑸4.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BMN=DNF,2,那么MQ∥NP,为什么?【点评释疑】1.课本P7议一议。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个角叫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如图,2,BDE=180,图中那些线互相平行,为什么?解:(1)AB∥EF∵2AB∥EF(2)DE∥BC∵DE∥BC3.如图、点B在DC上,BE平分ABD,DBE=A,你能判断 BE与AC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4.应用探究(1)如图1,与1是同位角的角是,与1是内错角的角是,与1是同旁内角的角是。

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 _ 与C是直线 _ 与 _ 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同位角, __ 与3是直线 _ 与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内错角, _ 与A是直线AB与BC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同旁内角。

(3)如图3,①如果B =1,那么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AD∥BC;②如果D =1,那么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4)如图4,下列条件中能判定DE∥AC的是A.EDC=EFCB.AFE=ACDC.4D.2(5)已知:如图,C,DAC=C,AE平分DAC。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2. 掌握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3. 培养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1. 直线平行的概念;2. 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

第二章:直线平行的概念2.1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平行的概念,理解直线平行的特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掌握直线平行的概念。

2.3 教学步骤1. 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平行的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平行的定义;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直线平行的理解;4. 总结直线平行的概念及特点。

第三章: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3.1 教学内容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习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包括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等。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进行判断。

3.3 教学步骤1. 讲解平行公理及其实际意义;2. 示范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3.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判断方法;4.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直线平行的关键点。

第四章:直线平行的应用4.1 教学内容本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直线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直线平行的知识。

4.3 教学步骤1. 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直线平行的知识进行分析;2. 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3. 分析、评价小组成果,总结直线平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本节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直线平行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并进行拓展学习。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研究直线平行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定理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途径,发现并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难点:理解直线平行条件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线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份直线平行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操场上的跑道、书桌上的直线等,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直线平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操作,引导他们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体来看,学生的讨论氛围较为热烈,但部分学生在提出观点时仍显得不够自信。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仍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运用。
-举例解释:重点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实际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通过绘制具体的平行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这些角的特点及其在判断直线平行中的作用。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这些判定条件是判断直线平行的关键,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判定条件判断直线平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直线平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内容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本节课,我们将依据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深入学习直线平行的条件。具体内容包括:
1.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平行线判定条件。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数学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教学策略与手段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探究卡片,上面印有不同角度的图形。
2.学生在组内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a.图中有几组平行线?
b.用什么方法判断这些直线是平行的?
c.这些判定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
3.各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汇报成果。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分层练习,巩固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介绍直线平行在其他学科(如物理、美术等)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5.课后作业,反馈评价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直线平行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等领域。
3.提醒学生注意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4.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直线平行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直线平行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习题: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通过这些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互补等直线平行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图形中灵活运用。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准备活动:
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只有一个
____+_____=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小结:
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作业:
课本P58习题2.3:1、2、3.
教学后记:
初步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在三线八角图中,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有些混乱,不过能通过观察内错角、同旁内角度数的变化发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实际应用中比较乱,出现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错误.。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内错角、同旁内角)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题: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习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一、自主预习:
回顾: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内错角?什么是同旁内角?
平行判定1:
二、合作探究:
平行判定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那么这两直线。简称:。
如图,可表述为:
∵()
∴()
平行判定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那么这两直线。简称:。
如图,可表述为:
∵()
∴()
例1、(1)∵ (已知)
∴∥()
(2)∵ (已知)
∴∥()
(3)∵ (已知)
∴∥()
(4)∵ (已知)
∴∥()
例2、如图,∵∠1=∠2
∴∥()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180°
C、 若∠1+∠4=180°,则c∥d D、若∠3+∠4=180°,
则c∥d
2、如图3,∵∠1=∠2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3,
∴∥()
3、如图:已知∠B=∠BGD,∠BGC=∠F,∠B+∠F=180°。请你认真完成下面的填空。
(1)∵∠B=∠BGD(已知)
∴AB∥____()
(2)∵∠BGC=∠F(已知)
∴______∥______( )
(2)∵∠2 =∠4
∴______∥______( )
3、如图,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A.∵∠1=∠2,∴a∥b B.∵∠1=∠3,∴a∥b
C.∵∠3=∠5,∴c∥d D.∵∠2+∠4=180°,∴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中宁二中万银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使其成为上节课探究的延续,较好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画图、操作、折纸等活动,认识到了探索直线平行的必要性及基本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

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第一课时已经得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本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探索出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有关结论。

由于学生对于三线八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比同位角要略为复杂一些,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角,并能在不同的图形中正确识别。

另外,在第一课时中,对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即可,对说理要求不高,但是在本节课中就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直观和推理两方面来探索,既要结合实际图形发现规律,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采用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把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同位角相等来得出结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直线平行需满足的几个条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体会推理的必要性,理解推理的基本过程;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的探究方法,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生良好的自信;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探索和书写自己的理由,并综合应用判定平行的各种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情感教学。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用具准备:
三角板,三种颜色的三角形模型,自制教具(三线八角木条)
(五)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说明
A
B
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
(2)、观察图2-4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指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吗?
.
.依据学生认知基础,恰当确立教学起点。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实例引入问题,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23a b
c
1 2 3 4 5 6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