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审批稿
慢性便秘诊治指导建议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慢性便秘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
04
慢性便秘的预防与复
预防措施
保持饮食规律
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增加膳 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
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 助于排便。
维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不要长时间憋便。
避免滥用药物
不要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或含有大 量泻药成分的药物。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
如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等。
诊断步骤
1 2
确定便秘的存在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确认便秘的存在。
确定便秘的类型
根据便秘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确定是器质性便 秘还是功能性便秘。
3
确定便秘的原因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确定便秘的具体原因。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缓泻药、灌 肠剂等治疗慢性便秘的药物。
强调自我监测与定期复查
教育患者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情况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情变化。
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 确面对慢性便秘带来的心理压力, 提高治疗信心和配合度。
05
慢性便秘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慢性便秘的症状
排便困难
费力、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
粪便性状异常
块状便、硬便、细便。
频率降低
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
其他症状
腹胀、食欲减退、肛门坠胀感等。
02
慢性便秘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的便秘症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 和既往病史等。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演示文稿
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 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
15
2.3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 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 且符合罗马III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 IBS-C也属于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其诊断需符 合IBS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
— 适度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 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
者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 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
30
便秘患者的膳食治疗
•2010年WGO,不建议将膳食作为一线方案, 但推荐逐渐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 膳食纤维推荐剂量为每天25g 每天至少喝水1.5-2.0L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
.
1
内容
• 前言 1.病因及病理生理 2.诊断和鉴别诊断 3.肠道动力、肛门直肠功能的检测 4.治疗 5.特殊人群便秘的治疗原则 6.分级诊治
.
2
前言
.
3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 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
35
4.2 便秘的药物治疗
.
36
常用通便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
37
4.3 精神心理治疗
•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合并心理 指导和认知治疗,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 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
• 避免选择多靶点作用的抗抑郁焦虑药物。
.
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一、便秘诊治流程提出的背景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包括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许多药物也可引起便秘。
不少便秘无器质性病因,罗马II 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提出和便秘有关的病症有功能性便秘、盆底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其中,功能性便秘需除外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
而盆底排便障碍需符合功能性便秘的标准,并具备盆底排便障碍的客观检查依据。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便秘为突出表现。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有些疾病如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症时的便秘甚至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
而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
因此,预防和及时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制定适合于我国的便秘诊治流程,必将使整个社会受益。
2001年我国胃肠动力会议(深圳)提出便秘诊治流程,近10个月来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意见,今年8月在北京中国慢性便秘论坛会上,我国200多名消化医师进一步讨论了诊治流程。
二、我国便秘流程的思路和依据:便秘的诊断要点:正常的排便需具备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和排便功能。
如有任何环节的故障,均可以引起便秘。
对慢性便秘的诊断应包括便秘的病因(和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
如能了解和便秘有关的累及范围(结肠、肛门直肠、或伴上胃肠道)、受累组织(肌病或神经病变)、有无局部结构异常及其和便秘的因果关系,则对制定治疗和预测疗效非常有用。
便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该方法对轻、 中度 便 秘 的诊 断 敏 感 性 降 低。 门直 肛
些 疾 病 , 结 肠 癌 、 性 脑 病 、 腺疾 病 、 老 性 痴 如 肝 乳 早
等。 慢性 便 秘 的两 个 基本 类 型 是慢 传 输 型和 出 口梗
阻 型 , 者 兼 备 为 混 合 型 。 BS的便 秘 型 是 一 类 两 而I 与 腹痛 或腹 胀 有关 的便秘 , 有 相似 的类 型 。 也 2 便 秘 的诊 断 方法 : 史 能 为便 秘 的诊 断 提供 . 病
北京、 津和西安 地区对6 天 0岁 以 上 老 年 人 的 调 查
他 症 状 、 础 疾 病 以及 用 药 情 况 等 。 注 意报 警 征 基 须
象 和肿 瘤 家 族史 以及社 会 心理 因素 。 疑 有肛 直肠 对 疾 病 的便 秘 患 者 , 要 时应 作 肛 门直 肠 指 检 , 必 注意 有 无肿 块 和 括 约肌 的功 能 。 检 和 隐血试 验 重 要 而 粪 简 易 , 列 为多 数 便 秘 患 者 的常 规 检 查 。 要 时应 应 必
维e o , 0 2, o ,N o. n s r nt r l 2 0 V l7 5
・
诊 治 指 南
・
我 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 草案)
中华 医学会 消化 病 学分会 胃肠 动 力 学组
便 秘 诊 治 流程 提 出 的背景 便 秘 主要 是指 粪便 于结 、 便 困 难或 不 尽感 以 排
及 排 便 次数 减 少 等 , 一种 由多种 病 因 引起 的 常见 是 病 症 , 病 因包 括 胃肠 道 疾 病 、 其 累及 消化 道 的系 统 性 疾 病 , 多 药 物 也 可 以 引起 便 秘 。 少 便 秘无 器 许 不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4 功能性便秘的分型及临床
特点
(据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改
变特点) 病理生理亚型
主要特点
1.慢传输型便秘 (STC)
结肠传输延缓,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减少 粪便干硬、排便费力
2.排便障碍型便秘 (功能性排便障碍)
3.混合型便秘
•每天定时排便, • 利用生理规律建立排便条件反射 •结肠活动在早晨醒来及餐后最为活跃 • 建议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 •排便每次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 用力度5-7分(最大力度为10分) •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4.2 便秘的药物治疗
分类 1.通便药
2.促动力药 3.促分泌药 4.灌肠药和栓剂
膳食纤维摄入标准
• 世界粮农组织: 膳食纤维最低警戒线27克/日 • 中国营养学会: 膳食纤维摄入25-30克/日 • 美国癌症协会: 膳食纤维摄入20-35克/日
便秘患者的适量运动
– 久坐职业的人群便秘 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 倍
运动–可经刺常激跑胃步肠运者动易、发促生进排腹便 泻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测所获数据对肠道和肛门 直肠功能科学评估、便秘分型、治疗方法选择、疗效 评估是必要的。
方法
特点
结肠传输试验
方法简易、价廉、安全,采用核素法可检测结肠各节段的传 输时间,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测压法
肛门直肠测压能评估肛门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监测用力 排便时盆底肌有无不协调性收缩、是否存在直肠压力上升不 足、是否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有无变化等。
4.3 精神心理治疗
•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合并心理 指导和认知治疗,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 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慢性便秘的概述 • 慢性便秘的病因学 • 慢性便秘的诊断 • 慢性便秘的治疗 • 慢性便秘的预后 • 慢性便秘的临床实用指南
01
慢性便秘的概述
慢性便秘的定义
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 便费时费力等。
时间
病程至少为6个月。
病因
功能性疾病为主,少数为器质性疾 病。
增加心理支持
对于严重的便秘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增加 心理支持,缓解症状。
05
慢性便秘的预后
Hale Waihona Puke 性便秘的病程及转归慢性便秘的病程较长,多数患者为间断性发作
慢性便秘的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确诊。症状发作形式以间断性为主,患者症状时轻时 重,呈周期性变化。
便秘的转归与病情有关
患者的生活方式对预后也有影响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便秘症状加重,而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 方式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如何改善慢性便秘的预后
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当 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便 秘症状。
积极治疗原发病
继发性便秘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肠道疾病、糖尿病等,以改善 便秘症状。
慢性便秘的分类
• 功能性便秘 • 慢传输型便秘 • 出口梗阻型便秘 • 混合型便秘 • 器质性便秘 • 肠道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 • 代谢性疾病等
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特征
年龄
中老年人高发。
性别
女性多见。
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
并发症
肛门直肠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 性疾病等。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慢性便秘是指至少连续3个月以来,排便困难或数目明显减少,大便硬结或干燥,需要较多用力或用助泻药才能排便的一种常见病症。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造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慢性便秘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较多,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便秘的基层诊疗,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不足等。
2.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抗酸剂、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引起便秘。
4.肠道病变因素:如直肠脱垂、结肠下垂、痔疮、食管胃结肠吻合术、结肠肿瘤等。
5.神经调节及功能异常:如肠道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平滑肌功能不良、风湿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1.排便不畅,大便不通畅和顺利。
2.排便时间较长,需用力排便或有疼痛感。
3.大便干硬,有时伴有点滴状大便。
4.排便频率明显减少,一周排便少于3次。
三、诊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肛门指检、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盆腔B超等检查,排除其它疾病,确定为慢性便秘。
四、处理原则:1.针对病因治疗:对病因可纠正的如药物引起的便秘、直肠脱垂等,应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2.饮食调理: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3.规律排便:培养定时定点排便的习惯,尽量不忽略大便的欲望。
4.增加运动: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5.使用泻药: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或润滑泻药。
五、注意事项:1.长期使用泻药可能导致肠道功能不良,应避免滥用。
2.在使用泻药时,应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遵医嘱使用,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如出现肠道梗阻、便血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4.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憋大便,保证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
六、随访治疗:1.初诊后1个月复诊,评估疗效,如有需要可调整治疗方案。
2.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应及时转诊至内科或消化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慢性便秘是指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每周发生少于3次的排便,伴有排便努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异常(如硬大便、干燥便、大便断裂、排便感觉不充分等)以及排便不舒畅的主观感受。
慢性便秘的诊断要点包括:1.排除器质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结肠镜等),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
2.确立诊断:需要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困难的详细描述、大便特征、排便频率和排便过程等信息。
3.定量评估:通过评估粪便排出、排便频率等客观指标来评估便秘的严重程度。
慢性便秘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等措施。
1.饮食调整:鼓励摄入足够的水分和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等。
禁止暴饮暴食及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和低纤维食物。
定期餐时,避免饮食过快。
避免吃辛辣食物和致便干燥的食物。
2.生活方式改变: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加运动量。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3.腹部按摩:每天进行腹部按摩,可以帮助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便秘、中度便秘和重度便秘的治疗。
1.轻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大蒜、大黄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2.中度便秘:可选用温和的刺激性泻药,如芒硝、大黄等。
同时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3.重度便秘:可选用刺激性泻药,如含有苯酚酸钠等。
也可以选择益生菌、膳食纤维、滑肠剂等。
如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试用嗜盐性泻药,如硫酸镁等。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定,避免滥用泻药和长期依赖泻药,以免造成肠道功能障碍。
总结起来,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包括:排除器质性疾病,确立诊断和定量评估;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和腹部按摩;药物治疗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便秘的不同药物选择。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泻药,同时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来改善排便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3
•引言
•慢性便秘概述
•诊断方法与评估手段目录
•治疗方法与策略探讨
•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建议
•总结与展望
01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慢性便秘的诊治水平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慢性便秘的规
范化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
能力。
推动慢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通过总结和归纳慢性便秘的最新研究
成果,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治疗慢性便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用于各类医生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医生,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等。
适用于慢性便秘患者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便秘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等。
指南适用范围
02
慢性便秘概述
定义与分类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两者兼有,且病程较长(>6个月)
的临床症状。
分类
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诊治思路・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 【关键词】 便秘,慢性;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且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症时便秘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痔、肛裂等。
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
1 建立便秘诊治流程的必要性考虑到临床上受便秘困扰的患者很多,明确诊断常需要较高的费用,因此寻找有效的诊治便秘的途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制定适合于我国现状的、简单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便秘诊治流程,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
2 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和诊治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1~2次Πd或1次Π(1~2)d,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4型和5型),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次Πd,或1次Π3d,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6型和3型)。
正常排便需要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门,引起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均可能引起便秘。
因而应了解引起便秘患者排便故障的环节、机制及有关的病因和诱因,方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211 慢性便秘的病因 慢性便秘有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因。
器质性病因可以由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
可以引起便秘的疾病和药物有:(1)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肠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4)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5)肠管平滑肌或神经元性病变;(6)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7)神经心理障碍;(8)药物性因素:铝抗酸剂、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一)定义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
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便秘在阿尔茨海默病、肝性脑病以及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时便秘可导致病情加重发生意外,甚至有死亡的风险。
部分便秘与肛肠疾病如肛裂、痔疮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显的经济和社会负担[1]。
(二)流行病学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患病率为7.0%~20.3%[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患病率有所升高,我国老年人患病率为15%~20%[3],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2~1 :4.56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诱因和病因1 .诱因[1]:(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
按照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 NTC)。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019年,武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2019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 《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 断和治疗慢性便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罗马Ⅲ标准发表后,2019年该指南在扬州被 第1次修订。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便 秘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 相应的修订。
针灸能改善STC患者的症状和焦虑抑郁状态。 按摩推拿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有报道采用骶神经刺激治疗经内科综合治疗无效、无 肛门括约肌解剖改变的顽固性便秘患者。
6.手术治疗:
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 数。
当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经过一段 时问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 疗,但一定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慢性便秘患者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 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 量少,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不 适。
IBS-C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获改 善。
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全 面询问便秘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便秘 症状的感受、便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 同的便秘症状群可提示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便秘伴随症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
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 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 和(或)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 盆底支持),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慢性便秘诊疗指南完整版
慢性便秘诊疗指南完整版便秘是门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全球患病率约为15%,包括原发性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继发性便秘[1]。
由于产生便秘症状的病因较为复杂,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临床评估和治疗均强调个体化[1]。
近日,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对《慢性便秘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图1)。
图1 《慢性便秘诊疗临床实践指南》[1]那么,在新版《慢性便秘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慢性便秘应怎样进行评估与治疗?小编已将重点整理好,一起看看吧~要点一:针对性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等疾病[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有助于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腹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检查。
便秘患者腹部通常没有触痛,但可能会有明显的膨隆或触诊不适,临床在检查时应特别注意可触及的腹部肿块。
肛门直肠的检查中,直肠指检可识别肛门括约肌高张力、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直肠前突、肛门直肠肿块、狭窄或粪便嵌塞等;Valsalva 动作可以帮助确定盆底下降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耻骨直肠肌功能障碍。
此外,根据《慢性便秘诊疗临床实践指南》,便秘患者若同时伴有直肠出血、大便变细、粪便带血、体重减轻、贫血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应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
同时,临床应询问患者是否合并盆底疾病、产科病史(怀孕次数、是否有子宫切除术史等)。
且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临床都可考虑询问患者是否遭遇过性侵犯或存在饮食紊乱的情况。
>>>识别导致便秘的药物因素与行为因素[1]:可导致便秘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和钙补充剂等。
患者可能需要停用或调整药物以缓解便秘症状。
可导致便秘的行为因素包括:饮食饮水过少、缺少运动等。
>>>区分便秘的亚型[1]: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的患者可能存在结肠传输功能障碍;排便不尽、排便费力的患者则更可能存在盆底功能障碍;腹痛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IB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要点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便秘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我国2007年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女性、低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
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
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
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
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排便障碍型便秘、混合型便秘、正常传输型便秘(NTC)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慢性便秘的诊断: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可借鉴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所述的症状和病程。
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⑴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⑵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⑶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 慢性便秘的鉴别诊断:对年龄>40岁、有报警征象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是否伴有结直肠的形态学改变。
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快、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3.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4. 功能性便秘的分型:功能性便秘分为四型:①慢传输型便秘(STC),②排便障碍型便秘,③混合型便秘,④正常传输型便秘(NTC)。
5. 严重程度的判断: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三、肠道动力、肛门直肠功能的检测
对难治性便秘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外科手术前应行相关检查以全面了解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及形态学异常的严重程度。
1.结肠传输试验
2.测压法
3.球囊逼出试验
4.排粪造影
5.其他检查
四、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
因此,总的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对手术疗效做出客观预测。
1.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
①膳食: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g、每日至少饮水~。
②适当运动。
③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建议患者在晨起和餐后2h内尝试排便。
2. 药物治疗:
①选用通便药是应考虑循证医学证据、安全性、药物依赖性以及价效比。
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膨松药),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
者,服药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常用药物有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
渗透性泻药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和盐类泻药(如硫酸镁)。
刺激性泻药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因有致癌和其他不良反应,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②促动力药增加肠道动力,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有较好的效果。
③促分泌药,明确尚未在我国上市。
④灌肠药和栓剂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
3. 精神心理治疗
4. 生物反馈:循证医学证实生物反馈是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
5. 其他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益生菌能够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
中药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但疗效评估尚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6. 手术: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
但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一定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便秘的治疗原则
1. 老年人:应尽量停用导致便秘的药物,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对粪便嵌塞者,应首先清除嵌塞的粪便。
通便药可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对严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2. 妊娠妇女: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和适当运动史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安全性好,可选用。
比沙可啶会引起肠痉挛,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3. 儿童: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丙三醇制剂(通用名为开塞露)或温氯化钠溶液灌肠。
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4.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便秘仍少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
5. 终末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泻药极为重要。
推荐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润滑性泻药。
六、分级诊治
我国大多数慢性便秘患者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诊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分层治疗,既能正确诊断合理有效治疗,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降低诊治费用。
三级诊治流程
一级诊治:适用于多数轻、中度慢性便秘患者。
若患者年龄>40岁、有报警征象、对疾病过度担心,可进行辅助检查以明确有无器质性疾病,有则作相应治疗,若无,可选择经验性治疗。
强调生活方式调整、认知治疗、慎有引起便秘的药物,选用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促动力药,疗程2~4周。
若无效,考虑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二级诊治:主要的对象是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酌情进行辅助检查,确定便秘类型后选择治疗方案。
混合型便秘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三级诊治:主要对象是二级诊治无效的患者,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心理科的多学科会诊,以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仍无效者,考虑手术时须慎重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评估手术风险/获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