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学号:2:赖敏珊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1.地下水资源概况1.1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

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

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保护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保护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的学科,它在当今社会中日益重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资源经济学如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资源经济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经济学可以提供有效的经济工具和政策,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资源经济学能够提供经济评估工具,帮助决策者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决策。

通过对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可以量化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资源经济学强调经济激励机制的运用。

通过引入正确的价格机制,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污染排放。

例如,通过对排放交易的引入,将污染排放权放置于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资源经济学在实践中的案例2.1 能源领域的案例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资源经济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通过引入经济激励手段,如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可以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 自然资源管理的案例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对环境带来破坏。

资源经济学在自然资源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资源经济学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木材采伐政策。

通过引入经济激励机制,如拍卖木材采伐权,可以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对非法伐木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可以有效遏制非法伐木行为。

3. 资源经济学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前景尽管资源经济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经济学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问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基于现有的经济理论加强研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环境经济学论文班级:学号:11姓名:刘馨桐地表水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之本,也是工业的血液。

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产,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自古代以来,先人早就懂得修建水坝和渠道,疏水防旱,合理配置和使用水资源,使得社会得以在平稳中发展。

直至近代,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湖泊,河流等地表水成为了工厂废水,废渣的汇,使得地表水的水质不断恶化,加之对地表水毫无节制的使用,使得水资源的布局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导致许多地方开始缺水或者水质性缺水。

而在现代,在人们遭受到各种因“水”所蒙受的损伤和灾难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长期以来对环境的债务偿还。

如何在保持社会和地区的发展的同时,修复地表水长期以来所遭受的各种破坏,这涉及到水之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关系到生活与生产的基本满足,生产力的再提高,和下一代可利用水状况以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而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不仅要依靠工程水利,更多的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念,从本质出发,研究和规划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地表水的利用规划当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江河流域沿岸农业与工业用水的分段规划,对于小型流域,如地区河流的水资源的规划利用,考虑到不同产业所用水的水功能种类的要求不同,应尽量将生活集中用水取水口设在上游,而将污染水较严重的工、农业设在河流的中,下游。

要实现这样的产业分布,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的规划,来满足各类用水的需求。

但是,对于黄河、长江等大型流域,要通过土地规划来实现这样的分布,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抛开现实来讲,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设置管道系统,而且当各类用水发生变化时,要花更多的资源去改变管道系统来适应变化,这样边际成本明显增加,假设社会收益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的单位用水所需耗能将会偏高,显然不能符合资源水利这一发展要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国际贸易对环境经济的影响——以中国为例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全球国际分工的经济体系中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据预测2012年将成为第一大贸易国。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与收入,同时也影响到自然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国际贸易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到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如何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追求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而又不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必须要解决的。

因此,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国际贸易对策建议1引言1.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背景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

1972年,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发展与环境大会上得到广泛关注,标志着环境问题从国内走向国际;在1992年全球峰会上,贸易和环境问题再次得到重视,环境问题被纳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相关协议条款中。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变量,国内外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环境保护论认为:贸易破坏了自然资源;贸易导致在追求经济所得时环境有害商品和生产转向“污染天堂”国家;贸易削弱了环境保护法规的效力;贸易影响国际环境协议的实施等。

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贸易所得为环境的改善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贸易所得还促进环境政策改革,贸易使全球环境趋于一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意识较为淡薄、环境治理较为脆弱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

在中国短短30多年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集中出现。

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201* 年* 月** 日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学号**********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问题;建议;可持续发展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虽然中国不断采取各项措施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白菜喷甲醛事件”、“劣质奶粉事件”、“染色小黄鱼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毒物质大量在食品中残留在原料农、牧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激素,使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如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磷、有机氯残留,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粮食作物中铅、镉等珍贵金属污染,猪肉中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的残留都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水产品养殖业中,不法业主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不惜使用禁用鱼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在成品中残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问题部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达不到规定的卫生要求。

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销售环节的再次污染,都能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甚至导致有些产品被致病菌污染,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2)食品加工中天然有害物未完全消除,引起的食源性问题比如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生四季豆中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的秋水仙碱等,加工中处理不彻底易引起食物中毒。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期末结课论文一、引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对于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并通过经济手段来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环境问题通常涉及资源配置和外部性等经济因素。

资源稀缺性导致了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和过度开发,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负面外部性,如污染和环境破坏。

环境经济学旨在通过经济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2. 环境经济学的目标环境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

三、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1. 市场失灵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源于市场失灵。

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未能内化环境成本,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

环境经济学通过引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概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负担。

2. 内外部性的分析与修正内部性和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内部性指的是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外部性则指的是市场行为对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内外部性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和解决环境问题。

3. 资源评估与环境成本环境经济学强调了资源评估和环境成本的重要性。

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成本的核算有助于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案例1. 政府政策与环境经济学政府在环境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政策、排放交易制度等经济激励措施,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行为。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来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2. 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来弥补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推理的方法,试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自然资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保护环境。

然而,环境的破坏也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协调和平衡。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健康状况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例如,投资于清洁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将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往往导致环境的损坏和污染。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些企业会忽视环境问题,过度开采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却会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因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护环境。

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定。

其次,推动科研和创新,发展清洁技术和绿色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此外,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另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各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和准则,共享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并提供一份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供同学们参考。

背景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全球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等,以及相关的经济学模型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经典文献,分析其中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以全面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

研究结果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

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环境政策问题环境政策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用于研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碳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机制调整环境行为,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终极目标。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发展路径和政策。

结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对资源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由于我所学的专业是集计算机,管理,经济为主干的信息管理,在此我选取其中的经济为专业结合环境保护的问题来完成我这一学期的课业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可是放眼看去,我们的环境却在日益恶化:河流不再澄清,天空不再蔚蓝,我们逐渐迷失在固定的“石头森林”里。

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现象呢?难道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导致环境的问题?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即“先污染,后治理”。

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就是走了这条道路,我国也曾经历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和严重浪费资源的道路。

另一种主张停止发展论----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

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既然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只有停止发展。

其著名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有如下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这五种趋势都按一定的指数增长。

五种增长的启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品,进而使耕地和工业生产量也以指数增长,工业增长使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它们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的双重产物,因而其增长速度比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更快。

当时通过计算机模拟,五种增长趋势到本世纪会达到极限。

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的矛盾,如果增长不停止而达到极性时,便会导致全球性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突然瓦解。

因而,他们提出“必须把经济增长限制到零”,即所谓“零增长论”。

结合我们现在的环境与社会来看,两种观点显然都不合理。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发达国家在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状况下而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那么今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应该尽量避免再走这样的弯路。

环境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环境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环境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环境经济学专业论文2000字(一):浅析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论文摘要: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资源与经济得以和谐发展,能够促使环境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对于此专业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理论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则需要实践教学的推动,尤其实践教学的开展更是应当引起教学重视,其对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就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 1一、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性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重点发展的科目,也是很多高等院校所推崇的重要科目。

对于此科目的建立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夯实为想学生的实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实践指明方向,尤其实践教学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可替代,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借鉴。

其次,我国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教学和科研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强化实践教学是对此专业应用性的补充。

再者,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和谐发展,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则是推动环境资源与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根基。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优化,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也是社会驱动。

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策略1.编写教材,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是否顺利,教材的编写可谓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论文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论文

浅谈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安徽阜阳为例摘要: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本文就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来探讨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阜阳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1)河网密布但可用水资源缺乏,属于水质性缺水理论上来说,阜阳市水资源应该是比较丰富的。

阜阳境内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有大小河流十多条,有淮河及淮河最大支流颍河、泉河、茨淮新河,另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水。

但由于污染逐年加重,河水很少能够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更谈不上饮用,阜阳陷入了“守着河流没水用”的困境。

阜阳市是资源型缺水兼有水质型缺水的城市。

(二)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出现阜阳市地下水开采利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来水公司集中供水(市区开采覆盖面积25km2,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二是企事业单位自己开采用水(自备井263 眼,自成系统,占全市总供水量的5 5 %);三是农村取用浅层地下水。

为了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安徽省阜阳市对地下水的开采已经持续了近50年,目前有井深在150~400米的深井260多眼。

据地质部门勘察,阜阳城区中深层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为每天6.8万立方米,而实际开采量却达到每天约14万立方米。

在现有供水条件下,按95%保证率计算,2010年缺水19.3万立方米/天,2020年缺水54.7万立方米/天。

由于阜阳市区内大规模开采深层地下水,已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已形成1200平方公里的水位降落漏斗,同时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达450平方公里,市区最大沉降量已达1418毫米,位居全国第五位。

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期末结课论文

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期末结课论文

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期末结课论文(正文)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期末结课论文一、引言2023年,全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问题,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本论文旨在探讨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自然资源管理问题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在2023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滥用问题愈发突出。

首先,各国之间的资源需求差异日益加大,导致有限的资源供应无法满足所有国家的需求。

其次,传统型产业仍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后,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分配不均。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2023年,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然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那些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国家。

因此,如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成为2023年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关键。

在2023年,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首先,需要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鼓励节约型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

其次,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应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五、结论2023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资源管理、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及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2023年是关键的起点,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完)。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浅谈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

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

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

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世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

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

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

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

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

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

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

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通过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它涉及到资源的获取、转化与利用、环境的负荷与容量、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

本文结合文献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框架资源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从研究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转变。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的价值、供需关系和有效利用的理论,如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自然资源稀缺性理论等。

此外,环境成本、自由放任理论、内外性等也是资源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资源供需平衡、环境效益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如经济模型、博弈论、政策评估以及定量分析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和生态学等方法的应用也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理论探讨,还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能源、水资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与规划等。

在能源领域,学者们研究了能源替代、战略储备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在水资源领域,研究集中于资源分配、水权交易以及水资源治理;在气候变化领域,学者们通过碳交易、减排机制等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平衡。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挑战与前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跨学科协同、新兴领域的探索、政策制定与实践之间的落差等。

然而,它也面临着广阔的前景。

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结论: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该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学号:************姓名:***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1.地下水资源概况1.1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

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

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

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推荐文章大学心理健康结课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热度:大学思修结课论文2500字热度:审计学结课论文最新热度:会计电算化结课论文热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2000字以上论文热度: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经济学结课论文篇1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一、引言经济的起源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济是怎样起源的呢?通常都认为是发展的生产力带来的需要交换的剩余物质资料,这样的剩余劳动产品成为了商品,商品交换诞生了经济。

而其中常忽略了流通的重要性,流通可以发生在两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两国之间,其范围决定了经济往来的范围和发展程度。

不论是商品还是其流通,自古都是会受自然环境影响的。

本文就以荷兰为例,略述自然环境对经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荷兰是现今世界十大发达的资本国家之一,其国家不论从人口或者国土面积来说都不是值的瞩目的,却拥有飞利浦、壳牌、TNT等众多全球品牌。

荷兰更是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并有“花卉之国”、“风车之国”的美称。

其经济发展程度之高另许多大国都望尘莫及。

荷兰的成功不仅是人为的因素更是自然赋予的礼物。

一、地理环境荷兰的地理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面是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同时又处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

不但地理位置极佳,而且地势低平。

除南部有部分丘陵以外其余均较为平坦。

再者荷兰有足够长的海岸线来供其使用。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荷兰便于开发和利用土地,可以利用海岸线发展渔业,和利用其地理位置进行贸易。

在交通仅限于陆地的时代,荷兰就可以进行异国的商品往来。

同时由于其海岸线长,地势低平,不论种植或者捕鱼都可以更容易的获得剩余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始动力。

其后随着科技发展,造船业兴起,荷兰一举成为世界的一个中转站。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2)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2)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2)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篇2浅述环境经济手段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一样,重视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经济手段作为行政手段的有力补充必将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环境经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探析环境经济手段的含义、特点及其分类,然后分析环境经济手段的利弊。

关键词环境经济手段经济学利弊一、环境经济手段概述当代环境法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和市场经济机制。

有学者将其简称为环境法的经济化①。

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后,环境经济手段开始作为补充的方法,用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方法。

(一)环境经济手段的含义及特点环境经济手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看,一种政策手段只要同时对环境与经济有影响,就可以称之为环境经济手段。

一般从狭义的角度对环境经济手段进行界定。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点,当某种手段的应用足以影响到经济当事人(污染者)对可选择的行动(如安装治污设施以减少污染排放、缴纳排污费以获准污染、与其他厂商协商以取得许可等)的费用进行评估时,该手段之前便可以冠之以“经济”之名。

根据这个定义,环境经济手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环境经济手段是与成本――收益比较相联系的。

第二,环境经济手段的使用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第三,环境经济手段不一定与收费计划相联系。

第四,环境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刺激性而不具有强制性②。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对于经济手段的分类理论界有多种鉴定。

其中最著名的两种分类就是:以著名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命名的庇古手段和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命名的科斯手段。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而引起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

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政府干预的手段使得外部性内部化,即“调节市场”,而以科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由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即“建立市场”。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至关重要的议题。

许多人曾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先进的科技、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经济的增长,人们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往往采取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可逆转的损害。

我们看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

过度的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得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是经济发展的阻碍,相反,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比如,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清洁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有助于农业的高产和优质;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

同时,环境保护产业本身也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环保产业涵盖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可再生能源开发、环保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而且,加强环境保护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企业只有顺应这一趋势,加强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论文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论文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Title: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resources and the growing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how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pressing glob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The un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ecological imbalance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hin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reatened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ensure the long-term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while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Methods:This paper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by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o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also included to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data collected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key trend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Results: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conservation, recycl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can help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Moreove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also create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such as green jobs, eco-tourism, and clean technology industries. However, achieving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involve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such as resource efficiency, waste reduction,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countries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Moving forward, it is essential for policymakers,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chieve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篇1浅谈基于循环经济的和田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南部临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部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克苏相连,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

和田地区国土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

其中山地1110.2万hm2占33.3%,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

平原面积为1338.5万hm2,占55.5%,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hm2,戈壁206.7万hm2,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63%,绿洲面积97.3万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摘要:
随着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的广泛应用,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排污许可证变成一种可交易的资源。

如今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已经形成了,而且这种市场将为供求力量所支配。

看不见得手将保证这种新市场有效地配置排污权。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允许这一交易是一种好政策。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稀缺资源、排污收费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排污物排放与我国现有排污权交易制度冲突加剧。

顺应形势,近年来我国在排污权交易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排污权交易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法律不健全、监督力度差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对比较落后。

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在借鉴国外排污权交易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
上,从立法、市场机制、监管等方面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已势在必行。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概况
1.定义
排污权交易(Emission Trading):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

其实质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取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并以此来进行排放控制。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制度。

2.原理
排污权交易是指根据一定的废气物排放量向各个污染
源分配排放许可,从而有效地满足一个特定地区的总排污水平或满足一个确定的环境标准,且准许各个排放权持有者购买或出售排污权。

排污权的卖方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剩余排放权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于有利
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而排放权的买方则由于无法按照政府规定进行减排(或因减排代价过高而不愿减排)而购
入排放权,其支出费用实质上是为其外部不经济性而付出的代价。

3.特点
与其他诸如排污收费等政策相比,排污交易权制度具有市场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社会总污染治理成本最小
②可以促进企业的治污技术的革新
③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调控更加灵活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及实施现状
1.我国关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酝酿工作可追溯到1988年开始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

1993年国家环保局开始探索大气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并以太原、包头等多个城市作为试点。

1999年,中美两国环保局签署协议,以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两地作为最早的试点基地,在中国开展“运用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研究”的合作项目。

在本溪的试点中,双方草拟了《本溪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该条例将排污权交易作为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明确规定了排放监测、申报登记、许可证分配和超额排放处罚等重要内容。

2001年南通天生港发电
公司与南通另一家大型化工公司进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

这是我国第一例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

2002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山东、山西、江苏等“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七省市试点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案。

2004年,南通市环保局经过研究和协调,审核确认由泰尔特公司将排污指标剩余量出售给亚点毛巾厂,转让期限为3年,每吨COD 交易价格为1000元。

这是中国首例成功的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特点的新型环境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节省治理费用、保护环境质量的作用。

但是,由于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施不久,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完善法律制度,但实践中的成功进行,地方立法的零星规定,国家立法关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确立以及相关国际环境条约的推动已经为完整地建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状(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控制制度,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还有缺陷。

笔者认为,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①交易实施的法律依据问题。

实施排污权交易,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因为法的核心作用就是建立规则和秩序。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至今仍停留于理论而未广泛应用于实践,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政策、法律对排污权尚无明确规定
②排污权初次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排污权初次分配时,主要考虑某一区域的公平性和经济性,在能有效治理污染者和不能有效治理污染者之间,前者理应享有更大的环境容量。

但要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分配排污权,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③排污权交易市场较脆弱。

对于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而言,排污权作为无形资源的有偿使用,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以及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程序
④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

从实践上来看,国外的排污权交易都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监督管理体制。

而中国的监督管理机制则不健全。

我国已经形成的初步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有待于上升为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立足我国实际,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法制化
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排污权交易法制建设;加强全国人大立法解释,修改法律,构建排污权交易的法治基础;完善地方立法,使排污权交易有法可依。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完善
在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把排污权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政府与排污者之间的交易。

也就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过程。

一级市场一般不需要固定的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临时确定。

二级市场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

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等。

我国应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积极培植交易市场,探索公平、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法,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专门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保证排污权交易有效进行,弥补市场交易可能出现的不足,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的平台。

排污权市场化的建立和推行,最重要的是对现行的排污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变革。

通过变革,切实把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到排污权管理中去,为排污权市场化的推行创造一种有利的氛围。

同时,我国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充分发挥治理环境污染的作用。

(三)加强政府对排污权交易监管力度
1、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对企业行为
的监管。

所以,应加大对违规排污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违法成本。

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随着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日渐发展,政府职能必须发生转变,即从过去直接发放排污权额度的主导者转变成为排污权市
场交易的监督、保护者。

因此,对有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防止他们利用许可证的买卖谋取私利,是实现政府有效监督管理的重要保障。

五、结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基本条件,也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保护环境就是保障解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环境已成为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环境与发展以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

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环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信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应用,一定会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2006年5月第二版
3、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2001年11月第一版
4、陆新元,《中国的排污收费中国的环境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5、张兰生,《实用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宋国君《排污权交易》2004年4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