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逻辑基本规律

正确思维与表述的最基本特征是思维与表述的确定性,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与表述的前后一致性、无矛盾性以及思维与表述的明确性与论证性。基于此,形式逻辑总结概括出了四条最基本的逻辑规律,这就是: 同一律、矛盾律、徘中律与充足理由律。

人们的思维与表述只有在遵守这四条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出现种种逻辑错误,人们的交际就无法实现。

第一节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一、逻辑基本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二、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事物基本性质的相对确定性

三、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

从同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等不同方面保证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

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概念、判断

在同一思维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A是A)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语言表达:同一段话(文字),同一篇文章、同一次演讲,进行推理、思辨论证同一部著作,就同一问题进行的论争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概念必须保持内涵和外延的同一。

在概念的运用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例;祖国=共和国=新中国? 俗文化= 低俗文化? 领子和袖子= 领袖?

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判断必须保持其内容的前后一致性。

如果在判断的运用上违反同一律的上述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例如;走题歪曲原意一一答非所问一

答非所问也是制作幽默的手法之一。

颠倒词序不必然都是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关键是怎么用、用于什么。

颠倒词序也是一种偷换论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律要求思想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而言。否则反映同一对象的思想可以不同一。

首先,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对于不同时间的同一对象当然可以作出不同一的判断。

其次,事物是有多方面属性的。我们同时断定某事物的多方面属性也不违反同一律。

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违反同一律,把甲概念换为乙概念,或把甲判断换为乙判断,有时

反而会使思维或表述产生某种艺术效果。

第三节不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上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A不是非A) 并非(p并且非p)

(1)班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

(1)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团员。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不允许自我否定。

违反这一逻辑要求,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反映不可共存的两个属性,一个概念的内部不允许

包含有互相否定的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做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断定,不能承认互相矛

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都是真的。

常见的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

1、逻辑矛盾存在于同一个概念中。如,很短的直线”、“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男姑娘”

2、逻辑矛盾存在于同一个句子或句群之中。如,他打破了从来没有过的记录”、

3、逻辑矛盾存在于言行相悖上。

下面是一个律师在法庭论辩中运用矛盾律巧妙揭露言行相悖逻辑矛

盾的例子:美国大律师赫梅尔曾在一件赔偿案中代表某保险公司出

庭辩护。原告声称。他的肩膀被摔下来的升降机轴打伤至今右臂仍抬不起来。

“请给陪审员们看看: 你的右臂现在能举多高?”赫梅尔说道。原告慢慢地将手臂举到齐耳的高度,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以示不能再举得更高了。那么,你在受伤前能举多高呢?赫梅尔话音刚落。原告不由自主地一下将手臂举过了头项,引得全庭哄堂大笑。笑声宣告了原告的失败。

4、有时逻辑矛盾也存在于对同一件事的先后不同的态度中。

逻辑矛盾与现实矛盾不同。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对同一事物,在同一个时间,从同一个方面作出了相反的判断。这是

思想混乱的表现。

而现实矛盾则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谁也不能否认。现实矛盾是客观事物的必然属性,逻辑讲的是思维中的矛盾,哲学讲的是现实矛盾,我们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贯

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洽”的,即不得包含逻辑矛盾,否则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理论。

我们掌握和遵守矛盾律,一方面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自己的思想有无自相矛盾的东西,保证我们的思想前后一致。不互相冲突;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识别和揭露别人的自相矛盾。在侦破工作中也经常运用矛盾律解决些问题。

案例(应用题):某市区有九个顽劣少年,一天,他们躲在楼房顶上向街上的行人扔右子。其中一个将石子正投中一行人的眼上,造成眼球破裂致残的严重后果。接到报案后,公安人员迅速将其

拘留。在审问中,他们分别作出了下述交待:

朱某:是卢某干的。

韦某:“不,这不是事实。

注某;“这事是我干的。

余某:“要么是江某干的,要么是黄某干的。

卢某:“韦某说的是谎话。

袁某“是汪某干的。”

王某:不,汪某没干这事。

黄某“无论是我还是注某,都没干过这事。”

江某“黄讲的是对的,但也没有点某的事。

经反复调查核实,在这九个人的交待中,只有三个人讲的是真话。公安人员根据这一事实很快断定黄某为肇事者,井对其进一步审查

以上九个人的交待,可简略整理如下:

朱: 是卢。

韦: 不是卢。

汪:是汪。

余: 要么是汪,要么是黄。

卢: 是卢。

袁: 是汪。

王; 不是汪。

黄: 不是黄,也不是汪。

江: 不是黄、不是汪,也不是卢。

从以上交待中,我们可以看出:朱、韦的话是矛盾的,袁、王的话是矛盾的,余、黄的话也是矛盾的,三句真话就一定在这三对矛盾的话中,其他话均为假话。

因为在朱与韦这一矛盾中,卢也与韦矛盾,假设卢、朱的话真,韦的话假,而另外两对矛盾判断中仍两真话,这样就与已知条件不符。所以,朱、卢的话是假的。

同理,汪、袁的话也是假的。卢说:“是卢”,因其假,所以实际上“不是卢”;汪说:“是汪”,也因其假而不是汪。

江说:“不是黄、不是汪,也不是卢”,这句是假的,

所以实质上是: 或者是黄,或者是汪,或者是卢。而前面已推出了“不是汪”、“不是卢”,所以“是黄”。

●在论证中,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独立证明)的逻辑根据。

四、关于悖论

“悖论”在日常语言中指的就是理论上逻辑矛盾。

●矛盾律要求对同一个思维的对象不能有自相矛盾的思想,这也要有“同一个时间”和

“同一个方面”这样的条件限制。如果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在事物变化了的情况下做出两个判断就不违反矛盾律了。

第四节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排中律的内容是: 在同一个时间,从同一个方面对互相矛盾的意见,不能二

者都否定。也就是对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要做出明确的选择。

●排中律的公式是: 要么A,要么非A。

公式中的“A”和“非A”各代表一个判断,这两个判断是矛盾关系。如“所有的团员是青年”(A),与“有的团员不是青年”(非A)。“要么A,要么非A”二者比居其一。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

●如果你把这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都否定了,那你就违反了排中律。

违反这一逻辑要求,就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逻辑规律推导实例

甲、乙、丙、丁四人参加高考后有以下议论:

甲: 我看咱们四人这次都能考取。

乙:我看咱们四人中肯定有人不能考取。

丙: 丁肯定能考取。

丁: 如果我能考取,那么我们之中不会有人考不上。

考试结果表明 : 四人之中有一人预测错误。

谁预测错误,谁考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