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产品和技术应用进展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菌种培养、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 技术和免疫学技术等。菌种培养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但培养周期长、操作繁 琐,不适用于早期快速诊断。显微镜检查可观察到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但灵敏度较低。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具有高灵敏度、快速 等优点,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但易受交叉反应影响。
3、代谢热谱技术代谢热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样品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实现对目标分子检测的方法。近期,有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热谱技术成功检测出结 核分枝杆菌,并初步探讨了不同菌种对热谱的影响。该方法具有无损、快速等优 点,有望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耐药性分析提供新途径。
三、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现有的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操作简便性和成本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为了 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播,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3.市场应用前景和政策因素对技 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结核病疫情的加剧和对结核病诊断与治疗的需求增加,预计未来将 有更多的创新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此外,政策 因素也将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如政府对相关研究和开发的支持、 对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的政策倾斜等。
总之,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产品和技术应用进展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 性、降低检测下限和提升阳性结果的准确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随着 传统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预计将在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和预防控制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转换元件结合, 用于检测目标分子的分析装置。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技术显示 出巨大潜力。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可通过电化学信号转换,实现对结核分枝杆 菌的高效检测。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有望实现结 核病的床旁快速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 6 P l T , teh f R, sM ,ta Nu7 d l e e ai 3 3 os w O tn of Vo e 1 r7mo ua sh Pt . t c
差 异却很 大 , 无法 区分 死菌 和活 菌 。而近 年 国外 且
菌 生长 指 示 管 ( atcMG T9 0 液 体 培 养 系 统 进 B ce— I 6 ) 行 培养 分别仅 需 1 5天和 1 . 2 9天[ ’] 而且 均 可 用 1“ , 。
于药物 敏 感 试 验 的 检 测 。B ce- B 6 atcT 4 0系统 是 采
机肽 展示技 术在 结核 病方 面主要 用 于筛选 重要蛋 白 质活 性配 体 , Sg Sg atr 和 热 休 克 蛋 白 如 iH( imafco )
Hs l . ( ets o k po e ) 这 类 特 征 性 蛋 白在 p 6 3 h a h c r ti , n 新药 研制 和免疫 学诊 断试 剂 的研 究方 面具 有广泛 的
sn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开 发 的 B ce— 4 0和 分 枝 杆 o atc TB 6
对 于结核 病 的早 期诊 断和快 速指 导 临床用药 具有 重 要 意义 。涂 片镜 检 具有 良好 的特异性 、 简便 、 速等 快 特点, 但是 作 为结核 病 诊 断 的 ‘ 金标 准 ’ 其敏 感 性 的
l i meaoimtru h sp rsi fS B cat i J . i d tb l ho g u pes n o RE Pl ci t ] p s o v y[
Bi c e Bi ph sRe mm u 2 08, ; 6 4 9 0 o h m o y s Co n, 0 22 3 6( ): 1 .
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近 年来从 分 子生 物学 水 平研 究 发现 ,结 核 分支
杆 菌 耐异 烟 肼 (N 氢 酶一过 氧 化物 酶 的编 码基 因 I H)
(a ) 或 ) kt 和( 参与分支菌酸生物合成 的烯酞基还原 G 酶 编码 基 因 ( h i A)改变 及 烷基 过 氧化 氢酶 的 编码 m
基 因(hC) 关 4结 核分 支杆 菌耐利 福平 ( F ) ap 有 】 。 R P 是 由于其 作 用 于靶 分 子 R A 多 聚酶 的 B亚 单位 编 N 码 基 因 (pB 突 变所 致 6 ro ) ] 。耐药 结 核 菌 ro pB基 因
9. %和 9%圊 51 7 0 。有 人构建了另一类 噬菌体 , 并建立 了 噬 菌 体 生 物 扩 增 试 验 (hga ie ioiay p aempl dbo g l t f l cl
的治疗方案 , 判断治疗是否失败并产生耐药性 , 也便
于进 行 较大 规模 的结 核 分支 杆菌 耐 药性 调查 。近 几 年耐 药性 快速 检测取 得 了很 大进展 , 现综 述 如下 。
核 分支杆 菌对 R P耐 药性 。P R— S P技 术是快 速 F C SC 检 测基 因突 变的重要 方法 之一 ,已成 功 地应用 于结 核 分支杆 菌 ro 、aG及 a p p B kt h C基 因突变 的检测 。利
3 聚合酶链反应一 单链构 象多态性分析 ( igesr n o p s a l ss o l o or to ol m r him na y i fpoyme a e r s
将重组结核分支杆菌噬菌体和发光 自显影联合使 用, 可用于结核分支杆菌的快速药 敏试验。其检验基础
杆菌的数量进行定量 。由于噬菌体仅在 活菌 中方可增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检测研究进展
【 Ke y wo r d s 】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a n t i g e n d e t e c t i o n
结 核病 (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 T B ) 是一 种古 老 的疾病 , 由 于 缺 乏有效 疫苗 , 缺 乏高特 异性 和敏 感性 诊 断试 剂 ,
t he s p e c i ic f a nt i g en o f MTB a p p e a r s f ir s t l y i n v i v o. Th e de t e c t i o n o f M TB a s e a r l y d i ag no s i s o f TB ma y b e o f h i g h d i a gn o s t i c v a l ue .I n t h i s r e v i e w we s umm a r i z ed t he n e w pr o g r e s s i n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my c o ba c t e r i a l a n t i g e n s .
方法 可能具 有很 高的应 用价值 。
结核分枝杆菌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型基 因 , 只带 有一些 与 其转 座作 用 有关 的基 因 , 而 当 它们 转 座到某 一 基 因 中使 该基 因失 活或产 生 极性 效 应 时才 会被 发现 。插 入序 列位 置 的置 换经 常会 使 基 因断裂 , 响相邻 基 因活 性或 是改 变其 表 达“ 。从 影 进化 的 角度看 , 入 序 列 在 基 因组 中的 作 用 目前 有 插 两种 假设 。其 一 是插 入 序 列 作 为 基 因组 中 的“ 生 寄
的分 布 并 不 是 随 机 的 , 研 究 表 明 基 因 组 中 分 布 了 有
一
病 之一 。但 是 , 过百 年来 人们 的努 力 , 经 结核 病 仍然 是 影 响人类 健康 的重要 传染 病 之一 。在 上世 纪 九 十
年代 , 以分 子分 型技 术 为基 础 的分子 流 行病 学 , 给研 究 结核 病病 原特 征 、 染 传 播 和致 病 机 制 等 提 供 了 感 新 的手 段 。尤其 是 结 核 分 枝 杆 菌 H3 Rv全 基 因组 7 序 列测 序完 成后 , 核分 枝 杆 菌 的分 子 分 型 研 究 取 结 得 飞速 的发 展 , 进入 了一 个 全新 的领 域 , 也进 而使 结 核 病流 行病 学 的研究 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展 。建 立在 基 因序列 基础 上 的分 子分 型技 术 可 以了解 病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 得流 行病 学 研 究 中对 病 例 的追 溯 更 加 直 使 观 , 于 了解 结 核病 病原 在人 群 中 的传播 动态 特 征 。 易 本 文将 介绍 近年 来 国 内外 经 常应 用 的及新 建 立 的结
吕 冰 , 守一 , 高 万康 林
中 图 分 类 号 : 81 R1 2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它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发病率及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
由于细菌学检查阳性率低及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等原因,因此结核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
发现和研究对结核分枝杆菌诊断较敏感和特异性且快速、简便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就目前国内外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方法现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剧增、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人口大流动、菌株变异和耐药性的产生、HIV感染流行等种种原因,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结核病发病率出现了回升的现象。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主要致病菌,可在人群中传播,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易产生耐药菌株[1]。
传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有涂片找结核分枝杆菌法、培养法以及抗原抗体反应法等,但这些方法特异性、敏感度较差,且操作繁琐、耗时。
近年来,实验室研究出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方法,对传统的检测技术加以补充,弥补了其不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细菌学诊断技术1.1 涂片法1.1.1 直接厚涂片法直接厚涂片法检出率比普通涂片法高14%~19%,这种方法快速、费用低,是目前国内常用方法,也是《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范》规定的方法。
1.1.2 集菌涂片法通过加大被检标本的体积或通过离心、浮游等方法,富集标本中的抗酸杆菌,与厚涂片法相比,方法操作繁琐、临床应用不多。
涂片抗酸染色法,虽然有简便、快捷、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其敏感性低,为36.8%,特异性为94.3%,且不能区分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2]。
1.2 培养法1.2.1 BACTEC-TB-460快速检测系统其主要原理是测定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产物。
在米氏7H12培养基中加入含放射性14C的量,用生长指数GI值表示,大于19为阳性[3]。
该法有较高的初代分离率,显著缩短了报告时间,阳性标本最早仅需2 d就能检出,阴性一般1个月可发报告;而传统的改良罗氏法最早检出一般为20 d左右,阴性2个月发报告。
新型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s e — F r — o n t i e r H e a l t h Q u a r a n t i n e O c t . 2 0 1 6 , V o l 3 9 , N o . 5
.3 7 3.
・
综述 ・
关键词 : 结核分枝杆菌: 快 速 检 测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7 8 . 9 1 +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D OI : 1 0 . 1 6 4 0 8 / i . 1 0 0 4 — 9 7 7 0 . 2 0 1 6 . 0 5 . 0 2 0
Pr o g r e s s i n r e s e a r c h o n r a pi d de t e c t i o n t e c hno l o g y
新型结核分枝 杆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钰 , 罗力涵 , 张 波
沈 阳 国际 旅 行 卫 生 保健 中心 , 辽宁 沈 阳 1 1 0 0 1 6
摘要 : 中 国是 世 界 上 2 2个 结 核 病 高 负 担 国 家 之 一 , 患 者 人 数 排 在 全球 第 三位 , 仅 次 于 印 度 和 印度 尼 西 亚 。结 核 分枝 杆
o f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HEN Yu, L UO L i — h a n, Z HANG B o S h e n y a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v e l He a l t h c a r e C e i r t e r ,S h e n y a n g,L i a o n i n g 1 1 0 0 1 6,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C h i n a i s o n e o f t h e 2 2 c o u n t i r e s wi t h T B h i g h b u r d e n i n t h e wo a d .An d t h e n u mb e r o f T B c a s e s i n Ch i n a r a n k s t h e t h i r d i n t h e wo r l d, s ma l l e r t h a n I n d i a a n d I n d o n e s i a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e t e c t i o n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Al t h o u g h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e t e c t i o n me t h o d s s u c h a s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u l t u r e a n d s p u t u m s me a r a r e v a l u a b l e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 t h e r e a r e a l s o s o m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s u c h a s l o n g t e s t i n g t i me a n d l o w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wh i c h wi l l n o t b e a b l e t o me e t t h e n e e d o f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w o r k .T h i s r e v i e w t e l l s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r 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b y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t h e b a c t e r i o l o y, g i mmu n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i c a l d e t e c t i o n . Ke y wo r d s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 Ra p i d d e t e c t i o n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抗原;检测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三大领域的诊断方法。
与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比,免疫学诊断技术同时兼具简便、快速、价廉、无需贵重仪器、容易在基层实验室推广等优势,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结核病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并且坚持不懈努力的研究方向。
结核病免疫学诊断分为两个类型:①依据机体对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MTB)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行检测,又分为体液免疫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两个方面;②针对病原菌MTB 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
由于机体受到MTB感染后,体内首先出现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并且结核抗原的检测可以作为结核杆菌存在的直接证据,可以避免结核病患者由于免疫应答低下导致的体液免疫检测或细胞免疫检测的“假阴性”,因此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更有可能发展成为结核病早期、快速、敏感、特异,并且适宜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新型诊断方法,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就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检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检测的技术方法1.1 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Krambovitis等[1]于1984年首次报道了胶乳凝集试验(LPT)在结核病诊断的中的应用。
作者通过纯化兔抗结核分枝杆菌胞膜抗原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颗粒,检测脑脊液(CSF),观测凝集发生与否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Cambiaso 等[2]通过将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抗体(Fab')2 连接乳胶颗粒,对组织液标本中的结核抗原进行检测,较大地提高了检测敏感性。
Chandramuki 等[3]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G)对结核性脑膜炎CSF中结核抗原检测进行了探索。
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Sada等[4]于1983年首次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s ELISA)检测CSF中结核抗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的检测结果。
基于核酸检测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诊 断 的方 法 。近 年 来 , 核 酸 诊 断 技 术 的发 展 极 大地 推 动 了实 验 室 的 快 速 诊 断 , 本 文 就 结 核 杆 菌 感 染 后 细 菌 核 酸 及 宿 主 微 小 核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i c a l d i a g no s i s o f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f e c t i o n
糖 核 酸 检 测 方 面 的新 方 法 、 新技术进行综述 。 关键词 : 结核 分 枝 杆 菌 ; 分 子生物学; 核酸 ; 微 小 核 糖 核 酸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7 8 .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2 6 9 4 ( 2 O 1 5 ) 1 0 —0 9 6 7 —0 5
Ab s t r a c t : Tu b e r c u l o s i s i s a n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 T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di a gn os t i c t e c hn ol o gy p r o v i d es a va r i e t y o f op t i o ns f or di a gno s i s a nd t r e a t me nt o f t ub e r c u l o s i s . N uc l e i c ac i d de t e c t i o n i s t O us e t h e t he o r y a nd t e c hno l o gy of mol ec ul a r bi o l o gy, t hr ou gh d i r e c t d e t e c t i on o f s t a t us or de f e c t o f pa r t i c ul a r s e g me nt s,t he n ma k e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药敏实验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药敏实验研究进展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的慢性传染病之一,据估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亚洲地区占全世界受感染人群的三分之二。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病国家之一,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1 ]。
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有高患病率、高耐药率、低递减率等特点[2]。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TB, MDR-TB)的流行扩散使结核病的治愈率大幅下降,在初治和复治患者中的治愈率分别为40%和20% [3],严重遏制了WHO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及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一个难题。
控制MDR-TB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耐药菌株,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然而传统的结核杆菌药物敏感实验有生长依赖性,耗时长,需要6-8周才能报告实验结果,不能及时指导临床用药,因此,快速、敏感的结核杆菌药物敏感实验的研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快速的表型药敏实验和分子药敏实验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1表型药敏实验1.1氧化还原指示剂法(redox-indicator methods):在接种有结核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各种不同浓度抗结核药物及氧化还原指示剂,孵育一定时间后,根据指示剂是否发生颜色改变来判断是否有该菌株生长,如指示剂发生还原反应,则提示有结核菌生长,说明该菌株在此药物浓度下对此种药物耐药。
常用的指示剂有XTT、刃天青等。
此法不需特殊仪器,成本低廉,平均10天即可回报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 和71%[4] ,不足之处是特异性不强,容易因杂菌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结果。
1.2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geamplified biologically assay, PhaB ):结核分枝杆菌噬菌体能感染活的结核分枝杆菌, 未进入感染菌体内的噬菌体被随后加入的杀毒剂灭活, 进入菌体内的噬菌体在菌体内大量增殖, 最终将菌体裂解,在琼脂平板上出现透明的噬菌斑。
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sr c 】 T ee h s b e n ra i d a c m n n t i n s u ec o i h nea t n e e n i u o g Ab ta t h r a e n i e s g a v n e e ti h da o i o tb r i s .T e i rc o s b t e mm n l y c n e g sf l s t i w o
生 物 技 术 通 讯 L T ERS I B OT CHNOLOG EY N I E Y V 1 0 No2 Ma . 0 9 o. . r 20 0 .0 9 2 9 o:1. 9jsn10 — 0 2 0 . . 9 i 2 00 2
[ 图分 类 号 ] R 7 .1 中 38 9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0 2 0 90 — 2 9 0 文 0 9 0 0  ̄ 0 )2 0 4 — 4
Adv nc i a no i Te hn q s o y o ace i m u e c o i a e n Di g ss c i ue f M c b tr u t b r ul ss
ad n moe u a it c n lg a e ma e g e t p o e s i h r s a c f t b r i ss t s. T e a v n e n f moe u a lc l r b oe h oo y h v d r a r g s n t e e e r h o u e c l i e t r o h d a c me t o lc l r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9 6 0为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MT B全 自动液 体培养 系统 已成 为结 核杆菌培
养的首选设备 , 其基本 原理 是通过氧熄灭荧光感受器检测是 否存在分枝杆菌。该方法显著缩短 了细菌培养所需 的时间 , 从 普通培养法所需 的 2—8周缩 短到 9 . 8天 , 且 有学者 在培 养 系统 中加 入改 良的 D u b o s培养基 , 进 一步 缩短 培养时 间。 文献 报 道 显 示 , 该 培 养 系 统 各 类 标 本 的 总 阳 性 率 为
1 细 菌 学检 测
期保存 。近年来将发光 二极 管 ( L E D) 用于 观察金胺 0荧光
染色 阅片 , 取得较 好 的效 果 。与 传统 荧光 显微 镜相 比, L E D
荧光显微镜 的价格便 宜 , 光源使用 寿命长 , 且无 需暗场观 察。
A l b e r t 等 将三种不 同型号 的 L E D用在荧光显微镜 中, 对 比
中图分类号 : R 4 4 6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7 3 9 9 ( 2 0 1 6 ) 1 1 —1 2 6 3— 0 4
d o i : 1 0 . 1 3 3 1 5 / j . c n k i . c j c e p . 2 0 1 6 . 1 1 . 0 1 7
・
综
述 ・
结 核 分 枝 杆 菌检 测 技 术 的研 究进 展
齐兴峰 , 郑智 勇
摘要 : 结核杆菌 的检测 方法 主要有 细菌学 、 免疫 学 和分子 生 物学 , 病理工作者需 了解这些 技术 的基本原 理 、 检测 过程 和 色阳性的抗酸杆菌呈亮 绿色荧 光 , 与暗色背 景对 比 明显 , 不 易漏 检。根据文献 报 道 , 该法 无论 用 于痰 涂 片还 是组 织切 片, 结核杆菌 、 非结核杆菌 以及麻 风杆菌 的检 出率均 明显 高 于常规抗 酸染 色 。金胺 O荧 光 染 色 法 也 在 不 断 改 进 。 C  ̄ u d o — G a r c i a 等 发现 , 痰涂片经紫外线照射 固定 后再行金 胺 0荧光 染 色 , 可 以大 幅提 高 金胺 0荧 光 染 色 的 阳性 率 ( 9 3 %) , 显著高 于常规金胺 O荧光染色 的阳性率 ( 6 3 . 6 %) 。 我科 室荧 光定 量 P C R检测结核 杆菌阳性 的 F F P E组织切 片 , 经过 E D T A热修复后再行金胺 O荧光染色 , 结核杆菌检出率 ( 8 9 %) 接近荧光定 量 P C R阳性率 , 显 著高于传统 金胺 O染 色 阳性率 ( 6 5 %) 。 结核病早 期准确诊 断和治疗在防治 中起关键作用 , 实验 金胺 O荧光染色 的缺点是 需要在 暗场 中用荧光显 微镜 阅片 , 且荧光显色会不断衰减 , 需 要及 时阅片 , 染色 片不 能长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液免疫应答为基础%检测DHR抗原或抗体%主要基于酶联 ]/#VFS!#VFS是以宿主感染DHR后的细胞免疫应
免疫吸附试验#5N#"S$)酶联免疫胶体金渗滤法)胶体金免 答为基础%通过检测DHR特异抗原刺激后释放(2干扰素
疫层析法)蛋白芯片技术等*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实验 ##WZ2($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酶联免疫斑点法%
宿主免疫系统与DHR的相互作用决定了DHR感染机 7007L%#VFS$持平#4G*(\$%在健康人群中的特异度
体的结局*DHR入侵宿主后引发的免疫病理反应及抗结核
明显高于传统 与 检测持平 #++*]\$
H"H#43*+\$% #VFS
免疫应答反应是开发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基础%参与免疫应答
国内也有类似研究将 和 融 #())\$0((1*
技术要求低)价格低廉等优点%曾经是我国结核病诊断的重
或直接检测 5N#"X!H$
#WZ2(
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
要辅助手段*但是%-)((年=?!对+E项商业化结核病血 5N#"S$来判断机体是否感染DHR%是目前诊断DHR感染
清学检测试剂盒进行了系统评估%认为血清学检测试剂的敏 的有效工具%也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辅助工具*#VFS技术
% 5"SH23 UWX2()
不同阶段#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各类细胞亚型)细胞因 合蛋白#5U$作为变态反应原%替代原来使用的结核菌素纯
子)趋化因子)抗体等%都是潜在的免疫学诊断靶标*笔者主 蛋白衍生物*临床试验提示%5U蛋白在诊断DHR感染中
要对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原理)应用现 能够排除卡介苗干扰%优于传统H"H%与#VFS检测结果有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临床研究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临床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发生的主要致病菌,传染性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通常临床诊断结核病时,对诊断方法要求高,需准确、快速、特异性诊断,同时可以准确判断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目前结核分支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日益增多,而其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没有显著提高。
本文就对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研究,以此寻求简单方便、准确性高、应用广泛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标签: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结核病结核病是目前世界严重性慢性传染病,在早期WHO就以对结核病发出紧急预告。
结核分枝杆菌也可称为结核杆菌,在1882年Koch证明其是结核病病原体[1]。
现今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的改进与发展,相应降低了结核病的死亡率。
但随着而来的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死亡率不减反增[2]。
在治疗和控制结核病时,主要是根据实验室检测方法早期准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
现综述如下文。
1细菌学诊断技术1.1直接厚涂片法直接厚涂片法操作简单、方便快速,成本低廉,是临床诊断结核病细菌学常用方法。
相关资料显示采取直接厚涂片法,其检出率与普通涂片法相比,其高出率高达19%[3],是《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范》中对结核病诊断的规定方法。
1.2集菌涂片法集菌涂片法利用检测标本体积或离心、浮游等方法,使标本中结核杆菌富集,操作复杂,应用少。
涂片法的应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但敏感性约为37%,较低,特异性为94%[4],无法有效准确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1.3 BACTEC-TB-460快速检测系统BACTEC-TB-460快速检测系统可对结核分枝杆菌代谢产物进行有效测定,于米氏7H12培养基中添加放射性14C量,阳性则为生长指数GI值超过19[5]。
此种方法初代分离率较高,报告时间短,2d 内可检出阳性标本,而改良罗氏法最快需要约20d才可检测出阳性结果,阴性检测需2个月报告,而BACTEC-TB-460快速检测系统只需1个月[6]。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摘要: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机理也是与众不同的。
本文对结核分支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结核杆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结核杆菌耐药机制、抗结核药物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小结。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耐药抗结核药物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bstrac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 a pathogen that can lead to Human tuberculosis and its its pathogenic mechanism is also different from many other.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Then we also make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n of the intera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macrophages,mechanisms of drug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some new Antituberculous drugs.Key word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pathogenesis; Drug resistance; Antituberculous drugs一、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1、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结构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抗酸阳性棒状杆菌,主要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结核菌。
结核杆菌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第二种策略是对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进而加强免疫应答并将免疫保护力延续至成人阶段。这一策略目前公认的最佳方案是应用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亚单位疫苗组成明确,结构简单,可应用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倍受人们关注。亚单位疫苗主要是由有限数量的抗原构成,所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也高度集中。但其在体内滞留时间短,免疫应答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必须与佐剂联用才有效,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几种主要的候选疫苗均采用了将单抗原与多聚蛋白融合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了单抗原的免疫力,也易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佐剂的发展对强化免疫策略的实现功不可没。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4、噬茵体报告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萤光素酶指示的分枝杆菌噬菌体与在含抗结核药物培养基中短暂培养的待检菌混合后,能感染活的耐药菌,使之表达萤光素酶基因,再加入萤光素底物,活菌会产生荧光,而敏感菌无荧光产生。此办法直观性高、用时短,但如要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杆菌的快速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必须使用标准化的细菌、标准化的萤光素酶系统,以及标准化的培养基和发光检测仪,并能与用常规方法所测最低抑菌浓度值相符。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第三种策略是将重组BCG 和亚单位疫苗或两种以上的疫苗结合到一起,从而解决结核疫苗免疫效果低下这一难题,虽然这个方法要求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做一个时间计划表来设法减少疫苗期试验,做一个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从疫苗结构完整性来看一般可分为:重组BCG、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基因和缺失疫苗等。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3、MB/BacT系统 MB/BacT系统是由德国Heipha—Biotest公司生产的一种液体培养基系统,该系统对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初代分离率高于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BACTE)TB460,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细菌生长,且无放射性污染.但不能用于分支杆菌的菌型鉴定。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该病菌可以通过侵犯人体各个器官,不断加重病情。
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尽早确诊病情,对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但是该病菌的检测难度较大,一直是医学难点。
近年来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诊断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做出科学指导,提升诊断准确性。
标签: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在各种结合性疾病患者当中有超过3.5%~10.5%的患者发生结核性脑膜炎[1]。
该病的诊断准确性低,各种诊断方法对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灵敏性都不高,且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患者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发生恶化,发展成为恶性病变,危及到其生命安全。
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是该病的主要检测方法[2]。
1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价值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对人体各项身体功能损害极大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发病极为隐匿,病程长,由结核分枝杆菌对人体的各个神经器官逐步侵蚀发展[3]。
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且往往并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精神状况差等[4],这些症状常常被患者忽略,不能成为疾病诊断的有效依据。
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最早由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发现,并用实验证明其为结核性疾病的致病菌[5]。
通过临床检测,在人体中检测出该种病原菌则可确诊病情,但是该种病菌诊断难度大,漏诊、误诊发生率很高,这直接导致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的疫情发生严重恶化,每年死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逐渐增多[6]。
随着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引起了我国医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价值,纷纷开始投入到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研究当中[7],以期发现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提升该种疾病的诊出率,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2022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蛋白鉴定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蛋白鉴定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其传播隐匿,防控难度大。
目前的结核病快速发现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亟需新的诊断技术。
抗原检测技术具有适用广泛、操作简便、快速精确的优点,但尚未发现具有良好的稳定检测效果的靶标。
另外,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靶标,不同研究的检测效能差异也较大。
因此,笔者对不同鉴定方法和实验研究证实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存在的抗原蛋白的检测状况进行综述,以重新思考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在临床标本中实际存在的状态和含量,以及改进抗原发现和鉴定的方法,为结核病抗原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0年,全球约150万例患者死于结核病,其中约21.4万例患者合并HIV感染,结核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关于控制结核病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各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存在较大差异,且检测效能有限,暂不建议将各种血清学MTB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用于结核病诊断,其在我国结核病诊断的临床工作中也不断被弱化。
近年来,虽然痰液或者病灶中直接检出MTB是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但涂片镜检的阳性率仅有50%左右,且易受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漏检率;培养法周期较长,不利于早诊断、早治疗。
考虑到MTB抗原成分无论是来源于MTB细胞壁、细胞质,还是分泌蛋白和某些代谢组分,都是MTB在人体内活动的直接证据,具有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的能力;且不易受检测人员、实验室环境等影响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干扰,具有即时检测和床旁检测的潜力,抗原检测在某些角度上优于细菌学直接检查,也优于抗体检测。
从检测的便携性、检测成本、检测能力来看,MTB抗原检测值得重新关注和研究,以重新评价MTB抗原检测的应用价值。
MTB抗原蛋白分布广泛,可存在于血液、脑脊液、尿液、痰液、穿刺组织和结核肉芽肿中,因此,在这些标本中鉴定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抗原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4, 3, 64-69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amb/10.12677/amb.2014.33008Research Progress in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inhong JuFujian Province Fuqing 73301 Military Hospital, FuqingEmail: ju868@Received: Aug. 6th, 2014; revised: Aug. 24th, 2014; accepted: Sep. 10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uberculosis (TB) is a notable disease as well as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ur country.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 ke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stopping Tuberculosi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Tuberculo-sis diagnosis methods have been fully improved, more and more new detection method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especially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for timely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and pathological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domestic detection techniques from the traditional bacteriological, immun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aspect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medical staff and researchers.Keyword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raditional Bacteriology Detection, Immunology Detection,Molecular Biology Detection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居金宏福建省福清市73301部队医院,福清Email: ju868@收稿日期:2014年8月6日;修回日期:2014年8月24日;录用日期:2014年9月10日摘要结核病是危害全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疾病,也是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遏制结核病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得到充分完善,新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分子生物技术对于结核病的及时诊断以及病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传统细菌学检测、免疫学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三方面入手,对国内主要的检测技术作一综述,以期对医务人员以及研究着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传统细菌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1. 引言结核病是继艾滋病之后人类第二大杀手,由经常感染肺部的单一传染性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的慢性传染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
结核病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
近年来,每年报告的肺结核新发病人数约为100万,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前2名,仅次于乙肝。
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9/1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66/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119/10万[1]。
由于缺乏有效疫苗,缺乏高特异性和敏感性诊断试剂,以及耐药性结核病的不断涌现等原因,该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因此能够快速有效的诊断对于结核病的控制和传播至关重要。
近年来结核病的诊断新技术不断涌现,现对实验室结核病诊断技术作如下综述。
2. 传统细菌学检测技术2.1. 痰涂片镜检法痰涂片镜检是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检验最基本最直接的传统细菌学检测方法之一,也是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仍依赖使用的结核病诊断重要依据。
作为结核病诊断的传统手段,涂片镜检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在2~4 h即可获得诊断报告[2]。
传统的萋尔–尼尔逊氏抗酸染色法灵敏度低,对于传染性较低病例样本中菌含量少于103条/mL时检测结果呈现假阴性,易产生漏检[3]。
近年来,荧光染色法、发光二极管、计算机识别法以及集菌痰涂片方法的应用较常规涂片镜检灵敏度有所提高[4] [5]。
然而无法实现活菌死菌、耐药性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区分仍是涂片镜检的一大缺陷。
2.2. 培养法传统的固体培养法以改良罗氏培养基最为常见,其灵敏度高于涂片镜检。
然而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临床实验室报告时间可长达8周,漫长的检测周期限制了早期诊断,延迟了适当的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上世纪70年代快速培养概念的提出,半自动和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迅速涌入市场。
常见的BACTEC 460系统由BectonDickenson实验室研制,该系统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培养法,检测培养过程中释放的CO2,操作简便,较固体培养检测周期短(通常在2周左右),检测阳性率提高了10%左右[6];此外该检测系统还可以进行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及菌型鉴定,但微量放射性污染对操作人员及环境有一定影响。
随后的BACTECMGIT 960系统保留BACTEC 460快速培养的优点得同时以荧光代替放射元素进行检测[7]。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研制的BacT/Alert 3D全自动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测系统,根据培养管中CO2变化导致的pH改变,设计可以随着pH改变发生颜色改变的传感器进行检测[8]。
该系统简便、快速,同时也可用于普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和初步菌种鉴定。
虽然全自动培养系统无交叉污染,可连续检测,简单快速,但价格昂贵,所需试剂依靠进口,成本高难以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
3. 免疫学检查Nassau等首次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结核患者血清检测到结核抗体,随后Grange等进一步证明该结核特异性抗体为IgG类[9] [10],由此开启了结核免疫学检测的新纪元,结核病免疫学检测成为结核病辅助检测重要手段之一。
3.1. 抗体检测目前结核病抗体检测技术日益成熟,检测方法也不断获得改进和优化,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GFA)、斑点免疫层析试验(DICA)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m blot)[11]。
ELISA 是测定结核抗体研究和使用最多的技术之一,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其快速、简便2~3 h即可完成[12]。
20 世纪末建立的DIGFA和DICA全程只需15~30分钟,且结果肉眼可见,但检测费用较ELISA略高[13]。
免疫印迹试验在ELISA的基础上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有极大提高。
抗体检测常用的抗体种类主要包括IgG类、IgM、IgA、IgE。
IgM在免疫两周后初次出现,而IgG则在免疫第8周后开始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很长。
抗体免疫反应的延迟性导致早期结核病诊断结果易产生假阴性,同时共同抗原导致的交叉反应以及不能区分非结核分枝杆菌都会导致假阳性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耽误了真正治疗时机[3] [9]。
3.2. 抗原检测机体受到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是结核抗原,因此从理论上讲对结核抗原的检测比抗体的检测更适合于早期诊断。
目前结核检测抗原种类繁多,足有20多种,包括脂阿拉伯甘露糖、Ag85、ESAT-65、A60等[14]。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是目前进行抗原检测的常用方法,利用吸附在固相介质上的结核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的结核抗体,以及酶标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经底物显色反应进行结果判别[10][14]。
尽管抗原检测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但高活性的特异性结合抗体难制备,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3.3. 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免疫是非活动性结核病筛查的重要方法,主要由T细胞介导,机体首次受到感染后产生的记忆T淋巴细胞,经抗原再次刺激后增殖成效应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15]。
目前细胞免疫检测主要对T细胞数目、细胞因子等进行检测,国内主要产品是T-SPOT。
该方法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释放细胞因子γ-干扰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数量[16]。
较其他免疫方法T-SPOT灵敏度更高,可以迅速捕获细胞因子,可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检测,相对而言ELISA则需要至少4000个T细胞才能检测到[17]。
尽管T-SPOT在结核接触者调查、早期感染以及潜伏感染具有很大优势,但繁琐的检测步骤、高的试剂及仪器费用不适合临床大规模使用。
4. 分子生物学方法1998年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给结核病诊断带来全新观念[18]。
快速基因诊断技术的初步成功,对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带来革命性变化,展示出广阔的前景[19]。
4.1. 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在整个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上世纪90年代Hance利用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更是给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突破[20]。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快的检测速度,使其在结核病诊断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对于含菌量少、菌发生L型变异而被漏诊样本的诊断具有更高价值[21] [22]。
交叉污染、假阳性以及致癌物溴化乙锭的使用等问题使常规PCR不断被质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