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中国居民收入与金融资产持有结构的变化关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数学叶品友2013214204
中国居民收入与金融资产持有结构的变化关系分析摘要: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总体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演变和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关键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资本金融市场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现代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居民家庭财富价值变化不再仅仅取决于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其他资产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价值波动同样也会引起财富的变动,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相应变化。因此,现代意义上的财富效应是指多元化的居民家庭资产的价值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财富效应在实践中表现为两种:正向的财富效应和负向的财富效应。资产的价值上升导致的资产持有者的消费支出增加称为正向的财富效应,资产价值的下降导致资产持有者的消费支出减少称为负向的财富效应。正向的财富效应能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并带动投资增长,进而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居民收入和财富增加;而负向的财富效应则导致消费需求萎靡,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值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财富效应时几乎都选择股票和房地产资产作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主要对各类金融资产与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的国别差异和财富效应的稳定性进行研究,paiella(2009)系统地回顾了以往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和定性分析也有所研究,而实证部分的探讨大多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或基金的财富效应研究。余明桂等(2003)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还不具有财富效应;罗文波等(2008)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财富效应但效果不明显;张强等(2010)的研究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对消费支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楚尔鸣等(2009)研究发现封闭式基金市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不仅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还存在弱的财富效应。第二,对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李亚明等(2007)、何雅馄等(2009)、王子龙等(2009)、赵杨等(2011)的研究表明房地产价格变化会给居民带来正向的财富效应,房价促进消费的效应在长期要大于短期。第三,股票市场与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差异性研究。陈淑云等(2008)、赵怡虹等(2008)、鞠方等(2009)、郑华等(2012)的研究均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
陈志英: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分析另外一些国内学者通过直接考察居民资产存量、增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分析居民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骆祚炎(2008)研究了居民家庭持有的证券类金融资产、非证券类金融资产和住房资
产的财富效应;张卫涛等(2009)把城镇居民的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包括城镇居民手持现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和保险),研究这些资产总量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田青(2011)估算了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银行储蓄、股票和其它金融资产)总量和住宅市场总量价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多样化,股票、债券、保险已成为我国居民家庭财产中的重要部分,并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这些家庭金融资产是否增加居民财富?是否存在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有助于认识我国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状况,从而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没有考虑到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即使有考虑到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其分类也过于笼统,且偏重于对单一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方法大都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的分析。因此本文从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入手,采用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开始发布的资产流量金融表中的住户部门的流量金融资产年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ecm模型分析我国居民家庭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现金、存款、股票、债券、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全面地考察各类金融资产在长期和短期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以期能客观地认识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从而为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经历了由无到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根据1999-2011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变化和资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由少量到巨额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构成要素由简单到多样,结构水平由低度向高度的发展过程。
1.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
2011年末,居民金融资产总量高达近60 万亿元,约为1999 年的7 倍。每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资产增长的物质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 DP 的平均增长高达9 . 5%,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不确定性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保障制度等都面临改革,这为居民家庭未来的经济生活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保证未来所必须的开支,居民必将增加储备资金。
2. 手持现金比例持续下降
表1中显示了手持现金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占总的家庭资产的比重在逐年减少。现金虽然流动性最好,但是其收益基本为零。居民手持现金主要是应付不时之需,即满足流动性需求。手持现金比例的大幅度降低,反映了居民对金融资产收益性的要求。原因之一是持有现金没有收益,在通货膨胀的时期甚至是负收益的资产,家庭通过减少持有现金,增加其他投资以期获得收益。之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货币、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应用,家庭已经不再需要大量现金来满足日常消费。
3. 储蓄存款比重稳中有升
储蓄存款不再是居民投资的唯一选择。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来看,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产中都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近些年,储蓄存款的比重基本在80%左右浮动。1989年以后,储蓄存款的比重稳步上升,2008年末,达到历史最高值89.21%,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风险金融资产的大幅缩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家庭迅速将资金放入银行。随着居民消费资金节余的日益增多, 居民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库券、国债的收益较同期银行储蓄要高, 部分国债上市交易后, 其流动性也优于其他投资, 因而更具投资价值;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企业直接融资行为日益增多。这一切都促使居民投资摆脱单一局限储蓄存款的局面, 逐渐呈现多元化状态。
4. 有价证券发展迅速,总体增长较快,比重仍然较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曾发行过国债,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以后,国债的发行被终止。我国于1981年又恢复了国债发行。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于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例如股票,其比例呈现波动攀升的趋势,股票是高风险的金融工具,对投资者要求高,且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合理,普通家庭不愿进入股市或对该项投资的参与有限,这也导致了股票比例一直持续低位。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人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