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阴阳总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12
(一)阴阳交感 1、概念: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 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如 果没有阴阳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没有自 然界。
ppt课件
13
2、举例:
(1)自然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之阳 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 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 化生出万物。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
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ppt课件
37
2. 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ppt课件
24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可以转化为阳。
(1)转化的内在因素与条件: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 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2)转化与消长的关系:
基础
阴阳消长
沙漠中雨水少
ppt课件
19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 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 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2页
➢ (2)相克关系病理传变(相乘相侮) ①相乘
肝病传脾(木旺乘土、土虚木乘)→肝 脾不和
②相侮
肝病传肺(木侮金)→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43页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疗
➢ 1.指导疾病定位诊疗 ➢ 诊疗: 面青、口酸→肝 ➢ 2.判断疾病传变趋势 ➢ 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7页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阳偏盛 阴偏盛 第18页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病理改变。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 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二 阴
骨恐唾
第35页
(三)五行生抑制化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 : 促进、助长、资生 相生次序: 木→火→土→金→水 相克: 抑制、制约 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相生关系: 生我——母、我生——子 相克关系: 克我(胜我,所不胜)、我克(我胜)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0页
火曰炎上——凡含有温热、升腾等性质事 物, 归属于火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1页
土爰稼穑——凡含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土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2页
金曰从革——凡含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事物, 归属于金行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第33页
水曰润下——凡含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事物, 归属于水行

阴阳系统论——精选推荐

阴阳系统论——精选推荐

阴阳系统论阴阳系统论(1)——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者:金可中医理论究竟是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他是经验的堆积还是具备某种自然科学基础呢?很明显,中医理论涵盖从哲学到技术的各个层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绝不可能仅由经验堆积而成,他必然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许多人都已看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戴汝为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特质,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1]。

于是大家想用现代系统学解读中医,但是却发现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呢?钱学森,钱老指出:“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所以中医自有中医的一套”[2]。

语言,概念的不同还只是问题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系统学与中医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论上,现代科学(包括系统科学)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这才是中医理论让人百思不解的根源。

也就是说,目前现代系统科学的水平还没有能力完全解读中医的核心理论。

那么,古人究竟有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古人思维中处处闪现着的系统科学之光,他们无疑就是以系统观来看待宇宙万物,看待人体的。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认识自然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必然是基于系统观和系统方法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先贤已然发展出一套他们自己的系统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语言,概念,理论与方法自成一体,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

古人言必称阴阳,可见阴阳概念必定是整个古代思想体系的根基,是对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奠定古人世界观的基石。

古人的一整套系统理论大厦也必定是建立在这阴阳二字之上的。

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统科学思想,就必须明确阴阳的准确含义,给出明确的定义。

不然,我们便无法彻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么,建立在此一体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医,我们就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

《素问》选录之阴阳别论篇原文典籍

《素问》选录之阴阳别论篇原文典籍

《素问》选录之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素问》选录之阴阳别论篇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曰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责者,死不治。

曰:三阳发病为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阙腨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痿,普噫善欠,名曰风阙。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彭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黄帝内经之: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之: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之:阴阳大论①“阴阳大论”,萧本原缺。

今据仁和寺本补。

按:此篇自“伤肿”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

故自“黄帝曰”以下至“痛形”,谨依《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补入。

自“伤肿”以下至末,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七,惟编次小异。

编者按:此篇萧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伤肿”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补齐。

凡增补部分均以今本《素问》、《甲乙经》校勘,并依萧氏体例记于“编者按”之后。

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者,天地之道,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

阴阳者气之大,阴阳之气,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万物,故谓之道也。

编者按:“黄帝问于岐伯曰”,《素问》作“黄帝曰”;“道”后有“也”字。

万物之纲纪也,形气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阴阳,故为其纲纪。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变化之父母也,万物之生,忽然而有,故谓之化也。

化咸□已,□异百端,谓之变也,莫不皆以阴阳雄雌合成变化,故曰□□。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注“故曰”后所缺二字,仁和寺本只剩前一字上部,略似“父”字,据经文谨拟作“父母”二字。

生杀之本始也,阴为杀本,阳为生始。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神明之府也。

两仪之□谓□神明。

玄元皇帝曰:“天不走转,日月不能行,风不能燥,雨不能润,谁使之尔,谓之神明。

”斯则阴阳之所不测,化阴阳以为神,通窈冥以忘知,镜七曜而为测,一也。

人法天地,具有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二也。

亦以阴阳和气,故得神而无初,故为府也。

编者按:注“曰”字,仁和寺本缺,谨据文义加。

“窈冥”二字,原本略残,细考其形,当为此二字。

治病者必求于本,本谓阴阳。

编者按:“者”字,仁和寺本虫蚀不完,观其剩形,似“者”字,此字《素问》无。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夫太极□生两仪,即有两,阴阳二气。

二气之起,必有两仪之形,是即託形生气,积气成形,故积清阳以为天形,积浊阴以为地形。

编者按:注“太”字残缺;“託”字,亦缺末笔,均据文义补。

阴阳大论 龟书(简体版)

阴阳大论 龟书(简体版)

阴阳大论三申道人著目录上卷甲甲.阴阳兆甲乙.大要旨甲丙.天元纪甲丁.五运行甲戊.六微旨甲己.气交变甲庚.五常政下卷甲辛.六恒化甲壬.六元纪甲癸.岁正纪甲子.化正变甲丑.至眞要甲寅.时治要附:龟书、逐月养生诀甲甲.阴阳兆神哉二王,兆始阴阳。

仳光济代,以成彰光。

黄帝发微,经济而兴。

三圣宣化,迪兆生存。

形营卫固,用道何伤。

王曰:“无形,则无患。

无气,则无变。

无象,则无现。

无墟,则无基。

无卑,则无理”。

故曰天有兆,命曰文;地有坎,命曰理;人有资济,命曰事。

若夫道,上弗知天文,下弗知地理,中弗知人事,弗可久长。

阴卑闇,阳髙明。

阴弗光,阜侌也。

阳无闇,阜明也。

阳形外,阴从内。

故阳主于外,见明也。

阴主于外,蒙昧也。

阴阳升降,常也。

寒暑往复,时也。

乃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圣人之所执,大道之兆也。

故阴阳为一,升降乃和。

四时所专,五运行为纲,六气淫以为纪,交变所齐也。

故王以一为元珠,二气冲和,命曰玄母。

鬰抑,风木不清也。

结瘀,经火不输也。

湿清,阳不和而土阴也。

烦满,金燥而阴不宣也。

栗,水寒火衰也。

干,燥胜也。

热,暑胜湿郁也。

动,风气薄也。

泥,湿胜畜也。

裂,寒风胜藏也。

固,火气(气火)胜凝也。

羲自立阴阳,别男女。

类象辨形,晰以群分,生死见之。

即气即形,昆亢(云在地上)昆卑(气行地下)。

故阳化气,阴成形。

类阳四,艮震坎干。

艮阴郁下,震阴冒上,坎气升降,干气(气火)运行。

类阴四,坤兑巽离。

坤、象山川荫荫,兑、阳伏下,巽、风云动上,离、光火明。

此类天地,比人物,明诸象,以知生死老病,长化收藏,天地之道也。

艮、至人者;无功,积以为业。

坎、誯道者:不仁,虚而从耸。

离、昭德者:无乂,亏而戏也。

坤、德苍者:用朴,地道昭彰。

兑、守道者:用德,小人妄、谵说之惑。

巽、神人者:不病,百姓病妄,不备以患。

震、至道者:无雷霆之怒,法慎小人,过则屈。

干、圣人者:无知,止智为衡。

故坤离巽兑,阴之象也。

干坎震艮,阳之兆也。

故艮止,亢危,天气不施,艹木不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演示文稿
1.含义: 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
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精与气、物质与功能
第22页,共51页。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无上则无所谓下 下(阴)——无下则无所谓上
2.脏腑
第34页,共51页。
六腑 五脏
脏腑阴阳分类
以动为主 受盛传化水谷
以静为主 化生贮藏精气
阴 联络阴经
阳 心 肺
脾 肝 肾
联络阳经 心—阳中之阳 肺—阳中之阴 脾—阴中之至阴 肝—阴中之阳 肾—阴中之阴
第35页,共51页。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的功能,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 气为基础。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 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或“亡 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第25页,共51页。
(四)阴阳消长平衡
1.含义: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数量上始终 存在着不断地增加或减少的运动变化, 从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在 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阴阳 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 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第2页,共51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阴阳的关系。 • 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病理和治疗方面。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学阴阳学说》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学阴阳学说》PPT课件ppt课件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 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
返回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 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 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亦消减的变化,
(三)阴阳消长: 1、涵义:
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 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 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 消减
阴消阳长:寒 热
阴长阳消:热 寒
(2)阴阳皆消皆长: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 辨阴阳为首务。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2.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
阳 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2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变化一方亦消减的变化15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阴阳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变化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杂说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杂说阴阳杂说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谓得道”,见《素问》卷一第四《金匮真言论》。

自“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四经”至“阴阳相过曰弹”,见《素问》卷二第七《阴阳别论》。

自“凡痹”至“痹聚在脾”,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论》。

自“阴争于内”至末,见《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气,经风触五脏。

八风,八正邪风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风,发为邪气伤人者也。

经风,八虚风也,谓五时八风,从虚乡来,触于五脏,舍之为病也。

平按:《素问》“问”下无“于岐伯”三字;“五风”下有“何谓?岐伯对曰”六字;“发邪”下无“气”字,有“以为”二字。

注“八正”,袁刻作“八方”,按前《调阴阳篇》“虽有邪贼”句,杨注云:“虽有八正虚风,不能伤也。

”依原钞作“八正”为是。

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脉者,谓得四时相胜之脉以为候。

平按:《素问》“脉”作“胜”,别本亦作“胜”。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四时之胜也。

谓天风、经风在身,邪气行于寸口,有相胜之候。

平按:《素问》无“得”字。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输在颈项;东风从春生已与肝为病者,肝之病气,运致于颈项,颈项为春也。

平按:注“运致”,别本作“逆致”。

南方风生于夏,病在心,输在胸胁;胸胁当心,故为夏也。

西方风生于秋,病在肺,输在肩背;肩背当肺,故为秋也。

北方风生于冬,病在肾,输在腰股;腰股近肾,故为冬也。

中央为土,病在脾,输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

脊膂当脾,故为仲夏也。

土为五谷之精,以长四脏,故为身之本也。

平按:《素问》“输”作“俞”,下同;“南、西、北”下均无“方”字;“故精者,身之本也”句在后。

故春气者病在头,在头颈项。

夏气者病在脏,脏谓心腹。

秋气者病在肩背,肩背为秋气也。

冬气者病在四肢。

冬为痹厥,多在四肢。

故春喜病鼽衄,伤寒,春病在头,故喜鼽衄也。

夏喜病洞泄寒,伤风,夏病在脏,故喜病洞泄寒中也。

平按:《素问》“寒”作“寒中”;“夏”作“长夏”,在仲夏之后。

【黄帝内经】: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大论①“阴阳大论”,萧本原缺。

今据仁和寺本补。

按:此篇自“伤肿”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

故自“黄帝曰”以下至“痛形”,谨依《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补入。

自“伤肿”以下至末,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七,惟编次小异。

编者按:此篇萧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伤肿”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补齐。

凡增补部分均以今本《素问》、《甲乙经》校勘,并依萧氏体例记于“编者按”之后。

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者,天地之道,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

阴阳者气之大,阴阳之气,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万物,故谓之道也。

编者按:“黄帝问于岐伯曰”,《素问》作“黄帝曰”;“道”后有“也”字。

万物之纲纪也,形气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阴阳,故为其纲纪。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变化之父母也,万物之生,忽然而有,故谓之化也。

化咸□已,□异百端,谓之变也,莫不皆以阴阳雄雌合成变化,故曰□□。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注“故曰”后所缺二字,仁和寺本只剩前一字上部,略似“父”字,据经文谨拟作“父母”二字。

生杀之本始也,阴为杀本,阳为生始。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神明之府也。

两仪之□谓□神明。

玄元皇帝曰:“天不走转,日月不能行,风不能燥,雨不能润,谁使之尔,谓之神明。

”斯则阴阳之所不测,化阴阳以为神,通窈冥以忘知,镜七曜而为测,一也。

人法天地,具有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二也。

亦以阴阳和气,故得神而无初,故为府也。

编者按:注“曰”字,仁和寺本缺,谨据文义加。

“窈冥”二字,原本略残,细考其形,当为此二字。

治病者必求于本,本谓阴阳。

编者按:“者”字,仁和寺本虫蚀不完,观其剩形,似“者”字,此字《素问》无。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夫太极□生两仪,即有两,阴阳二气。

二气之起,必有两仪之形,是即託形生气,积气成形,故积清阳以为天形,积浊阴以为地形。

编者按:注“太”字残缺;“託”字,亦缺末笔,均据文义补。

阴阳大论 龟书(简体版)

阴阳大论 龟书(简体版)

阴阳大论三申道人著目录上卷甲甲.阴阳兆甲乙.大要旨甲丙.天元纪甲丁.五运行甲戊.六微旨甲己.气交变甲庚.五常政下卷甲辛.六恒化甲壬.六元纪甲癸.岁正纪甲子.化正变甲丑.至眞要甲寅.时治要附:龟书、逐月养生诀甲甲.阴阳兆神哉二王,兆始阴阳。

仳光济代,以成彰光。

黄帝发微,经济而兴。

三圣宣化,迪兆生存。

形营卫固,用道何伤。

王曰:“无形,则无患。

无气,则无变。

无象,则无现。

无墟,则无基。

无卑,则无理”。

故曰天有兆,命曰文;地有坎,命曰理;人有资济,命曰事。

若夫道,上弗知天文,下弗知地理,中弗知人事,弗可久长。

阴卑闇,阳髙明。

阴弗光,阜侌也。

阳无闇,阜明也。

阳形外,阴从内。

故阳主于外,见明也。

阴主于外,蒙昧也。

阴阳升降,常也。

寒暑往复,时也。

乃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圣人之所执,大道之兆也。

故阴阳为一,升降乃和。

四时所专,五运行为纲,六气淫以为纪,交变所齐也。

故王以一为元珠,二气冲和,命曰玄母。

鬰抑,风木不清也。

结瘀,经火不输也。

湿清,阳不和而土阴也。

烦满,金燥而阴不宣也。

栗,水寒火衰也。

干,燥胜也。

热,暑胜湿郁也。

动,风气薄也。

泥,湿胜畜也。

裂,寒风胜藏也。

固,火气(气火)胜凝也。

羲自立阴阳,别男女。

类象辨形,晰以群分,生死见之。

即气即形,昆亢(云在地上)昆卑(气行地下)。

故阳化气,阴成形。

类阳四,艮震坎干。

艮阴郁下,震阴冒上,坎气升降,干气(气火)运行。

类阴四,坤兑巽离。

坤、象山川荫荫,兑、阳伏下,巽、风云动上,离、光火明。

此类天地,比人物,明诸象,以知生死老病,长化收藏,天地之道也。

艮、至人者;无功,积以为业。

坎、誯道者:不仁,虚而从耸。

离、昭德者:无乂,亏而戏也。

坤、德苍者:用朴,地道昭彰。

兑、守道者:用德,小人妄、谵说之惑。

巽、神人者:不病,百姓病妄,不备以患。

震、至道者:无雷霆之怒,法慎小人,过则屈。

干、圣人者:无知,止智为衡。

故坤离巽兑,阴之象也。

干坎震艮,阳之兆也。

故艮止,亢危,天气不施,艹木不生。

《内经知要·上卷》阴阳

《内经知要·上卷》阴阳

《内经知要·上卷》阴阳《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主于动,地主于静。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者,本道体以生,道者,由阴阳而显),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大德敦化也;纷之为纪,小德川流也),变化之父母(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然变化虽多,靡不统于阴阳,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交则物生,阴阳隔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

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神明之府也(变化不测之谓神,品物流形之谓明。

府者,言变化流形,皆从此出也)。

治病必求于本(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然而或属虚,或属实,或属寒,或属热,或在气,或在血,或在脏,或在腑,皆不外于阴阳,故知病变无穷,而阴阳为之本。

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

但明虚实,便别阴阳,然疑似之间大难剖别。

如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阴症似阳,清之者必败;阳症似阴,温之者必亡。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有生血之功,血药无益气之理。

病在腑而误攻其脏,谓之引贼入门;病在脏而误攻其腑,譬之隔靴搔痒。

洞察阴阳,直穷病本,庶堪司命。

若疑似之际,混而弗明,攻补之间,畏而弗敢,实实虚虚之祸尚忍言哉)。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积者,汇萃之称也。

合一切之属于阳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之属于阴者,莫不本乎地。

阴主静,阳主躁,其性然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

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

《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夫天为阳,阳主于升,升则向生,故曰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

地为阴,阴主于降,降则向死,故曰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此言岁纪也。

上半年为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秋收冬藏。

第18章 阴阳总论

第18章 阴阳总论

第18章阴阳总论第1节阴阳的符号表示一、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

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

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

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

所以,阴阳尽管包罗万象,具有普遍性,但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很多,其适用范围有;定的限度,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

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即阳主阴从。

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不固,人就折寿夭亡。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主张、“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乏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章阴阳总论第1节阴阳的符号表示一、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

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

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

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

所以,阴阳尽管包罗万象,具有普遍性,但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很多,其适用范围有;定的限度,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

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即阳主阴从。

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不固,人就折寿夭亡。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主张、“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乏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

总之,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一方属阴,一方属阳,阳为主,阴为从。

一般说来,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而阴阳范畴,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

三、阳爻符号、阴爻符号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个道,如太极图、八卦、干支包括的范围一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包罗万象。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阴阳符号的基本内涵。

太极图是易道的一个很好的图示,有趣的是,当代自然科学发现世界的模式在太极图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如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及恒星的形成,其漩涡的形式就是一个太极图,另外还有,现代新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的结构也是一个太极图。

阴阳的涵义: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

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把阴阳概念全面而系统地运用于医学的医籍,首推《黄帝内经》就《易经》本身而言,她的最基本的语言就是“阳”和“阴”,阴阳是易经中的最根本物质,是组成易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易经。

阴爻阳爻是构成一切八卦的最基本的元素,其来由可能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研究得出推测结论认为:阴爻代表女性殖器,阳爻代表男性生殖器,这可能就是古代人图腾崇拜中的两个符号。

《易经》中有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四、太极图中的阴阳论阴阳就如同太极图中画的一样,阴阳象征着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阴阳就没有天下的万事万物,因为天下之事物无非就是阴阳这两种,阳代表天、光明、男人、上、左、强、水、胖等;而阴代表地、黑暗、女人、下、右、弱、火、瘦等。

在易学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明白其阴阳属性,这是进入易经预测思维大门的必由之路。

阴阳这两种性质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没有天高显不出地卑来,没有上就看不出来下,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有强大就看不出弱小,没有高尚就看不出拙劣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好的,就比较不出差的,如此等等。

现代的科学家有的甚至提出反粒子论,说与我们的物质世界相对的还有一个反物质世界的存在。

大家看旋转的太极图,有阴有阳,中间以S线分开,但是每个阴阳中又有两个小圆圈(太极学说中叫做鱼眼,而太极图被称为阴阳鱼),也代表着阴阳,什么意思呢?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总是相对的,例如:手心相对于手背是阴,而手心的右边相对于左边也是阴,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也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有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才有这种思维方式,易经是中华民族所独创。

而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也是比较喜爱中国的易经的,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呢?五、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

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在中医里,说一个人身体极度的虚弱,反而容易上火——虚火。

当最冷的天气到来时,说明天气将要开始转暖了。

天底下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一个人由出生、而后成长、壮大至强盛,接下来就是退势、衰弱、死亡;当你去爬一座高山时,你从起步艰难的向上爬,到达顶峰后,在你面前的就是下山的路,也就是说物极必反。

阴阳的思想是具有哲理性的,如果要想充分能够理解,只有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之中无处不阴阳。

第2节阴阳学说的主要思维阴阳的思维主要是:一、阴阳对立1、物质有阴阳之分。

2、阴就是阴、阳就是阳。

3、阴阳不两立。

二、阴阳交感万物起源于阴阳,并受到阴阳规律所制约。

1、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阴阳有同一性能。

3、阴阳互根。

三、阴阳转化1、阴阳消长2、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3、阴中阳生,阳中阴生。

总之,阴阳既代表两种对立的物质属性,又表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它说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客观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故凡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均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阴阳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衰亡的根源,如人体的生、长、壮、老、死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人体阳气与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阴阳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指宇宙和自然界)之道(即道理或规律)也,万物(泛指众多的事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指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所谓神明之府,即是说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即在于阴阳的运动)之府也。

”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尽管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源,无不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也就是说,阴阳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因此,阴阳规律乃是宇宙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

第3节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一、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

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如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二、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随著肘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要随之而改变。

所以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

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1、相互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2、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如,昼为阳,夜为阴。

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

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这种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也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

三、阴阳的关联性阴阳的关联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如果不具有这种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不能构成一对矛盾,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

补一: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水为阴,火为阳,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

如水性寒而就下,火性热而炎上。

其运动状态,水比火相对的静,火较水相对的动,寒热、上下、动静,如此推演下去,即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由此可见,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补二:气与阴阳中医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一物两体,分为阴气和阳气。

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

气的运动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