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_郑菊芬

合集下载

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化发展演进理论研究综述1、引言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城乡空间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

“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但由于“Urbanization”一词中“Urban”包含有城市(City) 和镇(Town)[1] ,加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镇的规模一般都很大,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City)集中,而且还要向大量的城镇(City and Town)转移和聚集。

所以,用“城市化”或者“城镇化”都不太准确,不能概括我国的城市和镇的“转移、集中与聚集”的整个过程,而如果选用“城镇化”一词则更能比较妥当的反映我国的实际状况。

[2]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以家庭、作坊经济为主体的分散式城乡空间格局迅速瓦解,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导致了城镇的繁荣和乡村的衰败。

随之关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以及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所引起的后果等等的论述也出现在一些著作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充分论述了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城镇化目标。

20世纪初,欧美大部分国家已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开始不断暴露,这不仅提出了对城镇化研究的理论需求,而且也为深入的城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对城镇化的研究由传统的形态偏好开始转向功能空间研究。

国外学者对城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区位理论、城乡结构转换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等四大类型[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思想融入到城镇化的研究之中。

美国规划大师赖特(H.Wright)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融合的区域城市。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究 进 行 梳 理 和 回顾 , 并 做 出简 要评 述 。

1 9 8 0 - -2 0 1 0年三十年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变化 , 并 指 出其范围界定 、 指标选取 、 静态性 等不 足 , 认 为其并 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一套新的城镇化的评价体系。
二、 新型 城镇 化 的过 程与 问题
降低了农 业经 营规模 , 使得农业 转移人 口边缘化 , 结果 强化
作者简介 : 丁雨佳( 1 9 9 0 一 ) , 女, 江苏南京人 , 硕 士研 究生, 从事金 融市场研 究。
--— —
1 7 4・ - — —
了城 乡二元结构 。 研究上述问题 , 有利于在 中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 展的过 程中 , 避免重走老路 , 更 加顺利地达到新型城镇化的 目标 。
深 入 的理 解 。
关键词 : 新型城镇化水平; 衡量 ; 面 临 问题 ; 经 济 影 响
中图分类号 : F 2 9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4 ) 3 6 — 0 1 7 4 — 0 2
2 0 1 4年 《 政府 工作 报告》 提出推进 以人 为核 心的新型城


要: 新 型城 镇化是 2 0 1 4年 《 政府 工作报 告》 针 对 中国社会主 义的基本 国情提 出的特殊要 求 , 是 以城 乡统筹 、
城 乡一体 、 节约集 约、 生 态宜居 、 和谐发展 为基 本特征 的城镇化 , 是 大中小城 市、 小城 镇协调 发展 、 互促共进 的城镇 化 。从新 型城镇化的水 平衡 量、 面临问题 和经济影 响三方面综述新型城镇 化的研究 , 以期对新型城镇化 的研 究有 更

城市化小论文【范本模板】

城市化小论文【范本模板】

2.3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2。

3.1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研究、关于城市化的类型研究、关于国家的城市化政策研究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城市化与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的今后发展趋势等.(l)对城市化水平的判断城市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城市化问题是城市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城市化水平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研究则更加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订城市发展政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基础。

从目前己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并以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耿海青,2003;赵新平、周一星,2002;李文,2001;吴子力,2001;胡序威,2000;胡鞍钢,1989)昭: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国际比较的研究角度出发,不论与一般模式(即钱纳里模式)相比、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还是与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李爱军,2004;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2003;“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2002;史育龙,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存在超隐性城市化,即乡村地区的非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职业转移,但这只实现了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而不是地域转移,实质上是劳动力非农化加上一定程度的聚集性的人口过剩(邓宇鹏,2002;王嗣均,1996)。

(2)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而人口比例指标则又是主要指标法中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

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发生了多次改变,因此,给了客观描述我国城市化水平,众多学者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

对于单一指标的修正主要有: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侠先生根据国际通行的城乡划分标准,按城镇聚居非农人口比重为75%,城镇合理郊区农业人口比重为25%,提出计算中国城市化实际水平的公式②为:Pu=P.*(1+25/75)/Pr.Pu指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指城镇的非农业人口总数;Pr为全国总人口。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

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探究(1979-2005)一、前言自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进步。

城市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遥影响,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化试验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探究的历程与进步,并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效果。

二、城市化理论的演进1. 启动期(1979-1988)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主要受到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

城市被视为经济进步的引擎,城市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必定过程。

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工业为中心,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扩张无序、住房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2. 探究期(1989-1999)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探究西方城市化理论,如新古典城市理论、现代城市学派和后现代城市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强调城市的可持续进步和社会公平。

中国学者开始沉思中国城市化的奇特环境和特点,并试图将国际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例如,南京高校的陶诗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进步理念,强调城市规划应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

3. 整合期(2000-2005)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城市化理论探究的整合力度增强。

学者们对前期提出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体系。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多领域的探究逐渐融合,在城市化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刘垚提出了“两型城市化”理论,强调城市化应重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三、城市化理论探究的主要观点和效果1. 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市化理论探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应重视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福祉。

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教育医疗资源和就业机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北京高校的郑必坚提出了“和谐城市”理念,认为城市进步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干系。

2. 实现城市与村落的协调进步城市与村落协调进步是城市化理论探究的重要观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5月17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5.173新型城镇化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①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张杰摘 要:从城镇化的一般理论、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几十年,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为新型城镇化,尤其是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73-0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引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效应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伴随着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

如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部分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片面追求“量”的扩大,而没有重视城镇化“质”的提高,“空城”的现象已有发生;有关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已有住房去库存化大约需要6.5年,大量的住房库存与“半城镇化”状态导致“伪城镇化”的出现;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民工社会融入难等都是当前新型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

1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涵盖内容广泛,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位理论(J ·H ·Thünen ,1986;A ·Losch ,1995;W ·Christaller,2010)、城乡结构理论(W ·A ·Lewis ,1954;M ·P ·Tordaro,1969)、非均衡增长理论(F ·Perroux ,1950;A ·D ·Hirsthman ,1958)、人口迁移理论(Colin ·Clark ,1940)。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为57%,2023年则会超过60%。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2020 届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张三学号 8888888学院商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20年×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本文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概念入手,对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相应的概述,并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

以期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规模;影响引言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更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人口流动以及规模的现状、问题、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的涌现,我国对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总的来说,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多是在国外有关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或扩展。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一)人口流动概念及内涵人口流动是中国特定城乡背景下衍生的特定概念,而国外并没有这一概念,其对应的概念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涉及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各机构或学者在对人口迁移流动进行研究时,大多会根据自身研究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使得对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理解处于一个灵活且混乱的状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如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迁移性人口流动与非迁移性人口流动、农民工、人户分离人口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讨论概述
郑文晖
【期刊名称】《科学决策》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从城市化研究的八个方面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与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学术争议,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郑文晖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历程演进、态势与新进程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路径
4.深化价值理论研究推进价值观念变革——西安“价值论和价值观念变革学术讨论会”概述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研究概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丁雨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6期摘要: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从新型城镇化的水平衡量、面临问题和经济影响三方面综述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以期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水平;衡量;面临问题;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174-02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提出的要求,是深刻而长期的社会变革,是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全面转变的过程。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地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做出简要评述。

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衡量要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价值,首先要对其水平进行衡量。

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之前,国内外都用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水平。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单一衡量指标,过于强调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不能全面地衡量新型城镇化的真实水平,纷纷寻找新的衡量指标。

简新华、黄锟(2010)针对城镇化发展快慢问题,分别用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非农化水平等几个指标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滞后状态。

杜帼男、蔡继明(2013)将中国衡量城镇化的主要方法: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单一指标法过于单一和偏颇,不能反映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而综合指标法虽然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测量城镇化,但是应用性较弱,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文章提出用“市民化程度”指标,计算城镇人口享受包括绿化、科技、文化等市民待遇的程度,以一标多维地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中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 • 我国城市化将朝着中小城市(镇)方向发展:
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 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 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 村城市化”的主力。出现众多旅游城、交通城、贸易城的职 能专业性小城市(镇)
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采 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 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城市化进程。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51.27%。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1.理论背景 很多学者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 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就是指城市 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趋向一致 的城市化模式。 •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 就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又称低度城市 化,就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 缓慢发展阶段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1949 年以后,伴随着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立, 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经一条曲折发展的 道路。该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仅由11.2%上升到19.4%, 同期世界城市化率由28.4%上升到41.3%
• 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
五,中外城市化发展道路比较
• 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
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先发展大 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是经济基础作用于 上层建筑的自然结果。 •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以政府政策方针为主导的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代 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 化,城市化历程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推动的过 程,而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是在市场力 和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逐步推进的。

城市理论综述

城市理论综述

城市理论、综述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城市手工业商业行会的重建与作用泽益历史研究65.1 百余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蔡光柏学刊82.2城市建设与防御洪水岳、伍光照城市规划83.1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亨观学刊83.1对当前村镇规划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意见德荫树英农业经济83.1发挥中心城市组织经济的作用王茂林日报83.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马清裕经济地理83.2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吗? 雨峰经济地理83.2城市的发展是个重大战略问题铁映大学学报83.2“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报83.3.21城市在呼唤改革高丰人民日报83.4小城镇规划中的若干问题罗珊惠城市规划83.4我国解放以来设立的新城市先恩地理知识83.6国务院批准我省部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具体制傅华日报83.8我国城市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点许学强等经济地理83.9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香运江汉论坛83.9关于城镇的几个问题务栋经济地理83.9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高局全人民日报83.10从地方志记载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城乡手工业戴鞍钢江淮论坛84.1 辛亥革命时期城市起义刍议继成华中师院学报84.4旧中国市建制设备概述田穗生学术研究() 85.1近代小城镇发展述略培林民族学院学报85.2近代中国沿海地区银行的建立发展(1897--1935) 宏业金融研究85.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的市场预测初探邱力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85.3 建国以来研究述评夏林根学术月刊85.5近代都市的研究法吴景超食货85.5太平天国城市管理政策述略嘉荣文史杂志86.4“大都市计划”始末——近代第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何重投资86.6我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划宗汾城市问题() 86.10华侨投资对沿海城市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林金枝华侨大学学报(哲社) 87.2沿海城市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克档案与历史87.4我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方磊地理学报88.1中国城市道路的选择王主学人文杂志88.1试论城市总体战略的形成饶会林改革与战略() 88.1城市体系总体研究王力经济地理88.2“城市化”初探管益忻平原大学学报88.2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裴青地理学与国土研究88.2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发展的战略问题王东诰社会科学家() 88.2论中国城市体系发展顾宝昌人口研究(京) 88.3城市化规律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基本问题探讨笔戎人文杂志() 88.4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兼论城市化的战略和方针巩少伟城镇经济研究(哈) 88.4具有中国特点的城市化道路邬农俭社会科学评论() 88.5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扬乔学刊(杭) 88.5中国城市化道路再探索管荣开经济论坛() 88.6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行龙近代史研究89.1中国城市化趋势,模式与战略对策建法地理研究与开发89.3.2426关于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傅崇兰等中国史研究89.3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几个基本问题晋山城市问题(京) 89.6.712美国学者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泰励社科信息89.7城市化道路问题反思昌学刊90.1.29--32世界城市化发展与中国复合式城市化振平师大学报哲社版() 90.1.102--107 港口发展与城市兴衰关系论略鲁殿忠城市史研究2(90.1)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讨论综述王碧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90.2.75--80上市难民区述略罗义俊师大学学报90.2.72--74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与思考康远新经济与社会发展90.2.12--17战略与选择:中国城市化道路回顾燕春城市规划(京) 90.3.41--45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再思考康就升农村经济与社会(京) 90.4.35--39中外城市化比较分析高佩义天津社会科学90.4.68--74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几点认识唐方杰大学学报:社科版90.4.64--69论城市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师大学报90.4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城市化高佩义中国社会科学(京) 90.5.12 13 9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近代化历程本书城市史研究3(90.8)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隗瀛涛城市史研究3(90.8)浅谈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凌耀伦城市史研究3(90.8)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早期城市化君祥城市史研究3(90.8)国外社会学者论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历史进程郭超贤国外社会学(京) 9.5.44--50 中国的城市化和历史变迁(美)珊·曼著,路磊光译城市史研究3、4(91.1) 城市化问题(1840--1911) 乐正大学学报91.1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概论高佩义城市经济91.1城市改造理论初探叶各茂城市经济91.1城市化研究的新成果《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序高佩义城市经济91.1 论城市规划光贵城市经济91.1城市引力场论《城市化基本原理初探》高佩义城市经济91.1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高佩义城市经济91.1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评价与展望周一星人文地理91.2开埠通商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840-1911) 乐正大学学报91.1 90年代国外大城市发展和比较龚义清城市经济91.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斌西、林仲豪城市经济91.2关于开展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些管见罗澍伟历史教学91.2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探讨高佩义城市经济91.3中国城市主导性作用浅析鲍思顿等城市经济91.3中国的城市化研究综述躬仆城市经济91.3世界城市化概览高佩义城市经济91.3对中国城市化近代过程的思考候蕊玲民族学院学报91.4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和城市设置问题的探讨文城市经济91.4世界现代城市化的八大趋势叶南容城市经济91.5论中国城市化道路、管理体制和发展前景柯美成城市史研究5(91.5) 中国城市发展七十年利民历史教学91.5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廉仲城市经济91.6论我国八十年建市的历程关龙社会科学91.6论城市最佳规模雷羡梅永春城市经济91.6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竞能晋宇城市经济91.6跨世纪的思考《论中国城市现代化》为屯城市经济91.6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史明正城市经济91.7城市史的思路与视野皮明庥等城市史研究5(91.9)城市化模式与城市体系西敬亭、群中国地理(人大报刊) 91.9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评述吴道文城市史研究5(91.9)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意义、容与线索《城市史课题组》城市史研究5(91.9)区域发展研究:中国地理学的新脉络清经济地理91.11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胡俊中国地理(人大报刊) 91.12近代城市发展的主题与中国模式乐正天津社会科学92.2论中国历史上的城镇(美)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2.2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克天津社会科学92.2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海岩历史研究92.3城市史研究略论皮明庥历史研究92.3国家的城市规划分布,六七十年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Gleen.R.Carroll著新平、胡大鹏节译地理译报(京) 92.4论大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总评规划:以市为例荣第、宋宇江、马立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92.4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发展评价:以市为例鹤鸣资源开发与保护() 92.4城市等级体系空间经济相互依存模型J.K.Ahn.H.O,Noulse著弘芬文合译燕风校地理译报(京) 92.4近代经济变迁与城市发展乐正开放时代92.4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皮明庥文史哲92.5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为例胤社地理学报(京) 92.6“西学东渐”与城市近代化茅家琦社会科学92.9施坚雅宏观区域学说述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王旭史学理论研究92.9当前的都市史研究(日)成田龙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教育92.11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社会控制(英)斯普林克尔著、克译城市史研究7(92.11)晚清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何一民城市史研究7(92.11)中国城市近代化与近代中国城市化之命脉运华城市史研究7(92.11)城市功能结构的近代变迁乐正大学学报93.1我国大城市郊区城镇发展机制与空间结构:以市郊区县为例余罡经济地理() 93.1论地理环境对发展的影响代光暨南学报(哲社版)() 93.1论城市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白津夫长江论坛() 93.2论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问题作贵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93.2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宁越敏等地理学报(京) 93.2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建立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理论和方法(以省城市体系为例) 王发曾地域研究与开发() 93.2城市发展的比较文化观承柏城市史研究8(93.2)城市聪城市史研究8(93.2)城市化面面观罗宣城市史研究8(93.2)城市与工业文明——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史观翁洪仙城市史研究8(93.2)经济功能在城乡空间形成和扩展中的主导作用钱竹梅城市研究() 93.3我国古代若干特殊类型的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董鉴泓城市规划汇刊(泸) 93.3市和城市两概念析杜启铭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93.3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勇、嵘、艾南山经济地理() 93.3关于我国城市(镇)体系结构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宋家泰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93.5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不是城乡一体化钟荣魁城市问题(京) 94.试论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成的关系钱竹梅社会科学() 94.1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的人口问题朱国宏学术季刊() 94.1论外力对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何一民天府新论() 94.2中国沿海近代繁兴的特点及其原因周新华王会明社会科学() 94.2 中国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吴大声社会科学研究() 94.4.2022 城市的定义和本质宋俊岭社会科学94.2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动涛战略与管理(京) 94.4 论促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砂砂阴山学刊(社科版)() 94.4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宋书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京) 94.5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官玉松文史哲() 94.6中国近代开放城市的特点蔡云辉师学院学报95.2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今晓中州学刊95.5论城市和城市化城市改革与发展() 95.1019111949中国现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初新才师大学报95.5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王笛历史研究(京) 96.1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涂文学江汉论坛96.1城市管理现代化初探人民日报(京) 96.2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应杰当代中国史研究(京) 96.2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索商俊峰城市问题(京) 96.3 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吴毅天津社会科学96.3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朱英历史研究96.4“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金龙近代史研究(京) 96.4中国城市化是滞后还是超前立平探索与争鸣(沪) 96.5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力作:《中国城市史纲》述评舟社会科学研究96.6中国城市化问题探讨述要亦冬城市研究() 96.6城市化的误区分析与实践思考中国农村经济(京) 96.9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常建华历史研究97.1关于《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再讨论王宗熊月之近代史研究97.1对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点看法文海清史研究97.1中国近代城市化容探析王瑞成学术探索97.1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 耀辉启明中国人口科学97.2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侯蕊玲民族学院学报97.2评《中国城市发展史纲》海宏史学月刊97.3城市问题与城市持续发展植斌城市研究97.4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道路选择扬武大学学报97.5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分析黄树强世界经济之汇97.5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危机与希望) 马武侯城市规划97.6欧美城市更新的发展与演变方可城市问题97.5与中国城市近代化放学刊97.6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上、下) 春永城乡建设97.9近代城市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与美国城市化的比较于云汉近代史(人大报刊) 97.11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贵武威宁师专学报97.17论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民城市规划汇刊98.121世纪城市的文化功能马武侯城市规划汇刊98.1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顾朝林经济地理98.1跨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问题万艳华城市发展研究98.1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新思路柴俊勇文汇报98.1.19虚假的两难选择:城市经济与文化关系初论圣国社会科学98.1多文化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解释性模式京祥人文地理98.1从聚焦经济看城市空间结构吴启焰人文地理98.1与中国城市化余子明大学学报98.1交通地理位置的改变对近代中国大城市兴起的影响何一民经济地理98.2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简新华世界经济98.2城市发展的涵与驱力单之慧城市发展研究98.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思考存举城市发展研究98.2论城市圈域经济的形成规律及特点罗明文思想战线() 98.4论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与优先发展的条件何一民中华文化论坛98.4 中国“四化”及西部城市化途径初探文贵中中国市场经济报98.5.1再论汉泽马克思著作中的“城市化”一词系误译际玄庭城市问题98.5论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何一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98.6城市规模与“城市病”思辨石忆邵城市规划汇刊98.9论城市地域结构的均质性于洪俊地理学报38卷3期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師授課計畫表授課教師:徐泓科目名稱:中國城市史專題研究科目名稱英譯:Topics in Chinese Urban History一、課程說明本課程主要在討論中國城市發展的趨勢與特點,並著重傳統城市向近代城市演變的過程。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简评——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简评——一个文献综述
Ab s t r a c t :Af t e r r e v i e w i n g a l a r g e n u mb e r o f a r t i c l e s r e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o o r g a n i z e t h e ma i n i d e a s ,a n d wi t h f o r e i g n s c h o l a r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f o r c o mp a r i s o n a n d f o u n d t h a t h e a v i e r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f o u n d a t i o n ,p o i n t c u t s mo r e mi c r o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a p p e a r s t o h e mo r e ma c r o . T h e r e f o r e r e c o mme n d e d t h a t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s h o u l d b e mo r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mi c r o s c o p i c p o i n t o f v i e w .t h e b a s i c t h e o r y r e . s e a r c h ,a v o i d s f a l l i n g i n t o t h e” v u l g a r p r a g ma t i s m”d r a wb a c k s . Ke y wo r d s :Ur b a n i z a t i o n ;Ur b a n i z a t i o n Mo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关键词 〕 中国 ;城市化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 F29111 〔文献标识码 〕 B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 、发展缓慢和近期快 速增长的国家 ,但是中国城市化研究开展滞后 。自 1979 年吴友 仁 发 表《关 于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城 市 化 问 题 》一文后 ,中国城市化研究才得到快速发展 。此 后 ,从国家城市化战略出发 中在以下九个方 面。
〔作者简介 〕 顾朝林 (1958—) ,男 ,江苏靖江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 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地理学教 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吴莉娅 ,苏州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2. 中国城市化道路 与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相呼应 ,关于城市化道 路的争论在 1980 - 1990年代也极为激烈 ,主要有小 城市论 、大城市论 、中等城市论 、多元发展论 、城市体 系论等 。 ( 1 )小城市论 1983年 ,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 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具有自己特点的 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各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道路 也应各具特色 ”。讨论会和吴友仁的总结报告注意 力的焦点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城镇 ,特别是广大 的农村集镇 ”,从社会主义分布生产力理论和安全 要求出发 ,小城市“是符合理性的 ,是有生命力的 ”。 在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工业化的现实和“小城镇 ,大 战略 ”的导向以及既定城乡制度的制度惯性作用
进入 21世纪 ,城市发展方针讨论已不在表象的 城市规模之争和新的城市发展方针表述上 ,而集中 于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内涵上 ,“人口 (户籍约束 ) 、资 源 (土地制度 )与城市化 (分工演进 )之间的两难冲 突已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持续不断地完善制度 ,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分工效率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 根本出路 ”。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是农村非农 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 ,也是城市占据当今 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主导地位的过程 ,是乡村性向 城市性转化的社会变革 ,所以健康发展 、质量 、特色 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导向 。

城市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建议

城市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建议

城市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

因此,在选择城市规划研究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选题时,需要慎重考虑,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城市更新与再生产城市更新与再生产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老旧区域更新、城市更新政策、城市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更新与再生产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更新实践,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探讨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生态规划、低碳城市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三、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交通规划实践,总结交通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探讨城市交通规划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区划、城市景观规划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策略。

五、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选择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城市规划与社会包容、城市规划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加剧,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群体。

这种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城市化对政治结构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资源和决策集中在城市中心。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差距,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

如何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作者:柴文佳王立会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期[摘要]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在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直接的提法,但是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

主要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环境、资源为侧重点的生态城市研究,以人为侧重点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49-02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如Daly(1989)提出测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4项标准,即环境影响要小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人类产生的废物要小于自然界的吸收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被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Broat (1994)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科学性、数字化的要求,用易测度的、便于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指标,分层次、按顺序、客观地表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Maclaren(1996)提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前瞻性、分布性、广泛性的原则。

其中综合性是指指标应综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联性;前瞻性即目标要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性指考虑到人口、地理空间等分布特点;广泛性即评价过程应保证公平合理。

(二)生态城市的研究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市”的理念。

P•盖迪斯(1904)首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

理查德•雷吉斯特(1984)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和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并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提出生态城市的改造措施。

雅尼科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这是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完整概念。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

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

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

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成果和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成果和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成果和展望城市与区域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成果1.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简单城市布局到现代的综合规划,城市规划不断与时俱进,逐步完善。

各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借鉴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理论探讨区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更加注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探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策略。

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

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1. 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城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和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应该更加综合,兼顾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 加强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区域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区域规划应该更加整体,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4.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落实。

城市规划者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目前不少
上升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这个阶段)直到最后城乡
城市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 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根据世界上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社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分析得出的城市化规律
宏观经济 Macroscopic economy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
市,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这种趋势要
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才会有减
文献综述
缓的趋势,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后 期阶段,也称为终极阶段,这个时期农村劳
动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大量转移,人口压力减
郑菊芬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2 0 0 0 6 2
老是因为自从城市出现以后就开始伴随这样
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
的过程,年轻则说的是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上
弛的联系过程。最初,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
世纪 70 年代才兴起。1867 年,西班牙巴塞
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共同达到 13%
罗纳城市规划师 A·塞尔达在其《城市化概
以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
落后的生产要素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 市化与产业及产业结构关系的论述都只限于
于是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城市化 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少。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2、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上,国内很多
的,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 学者都只是就城市化问题谈城市化,实证分
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 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 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城市工业部门,不仅可以 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而且劳动力转移 出去以后,还会促使传统农业部门劳动与土 地的比率发生有利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引进 更现代和资本密集型的农业技术,促进现代 观念和制度向传统农村地区扩散。因此,城 市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最终会带动整个国 家迈向现代化。然而,到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 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许多学 者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发展经济学家 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效果产生了悲观的看 法。迈克尔·利普顿就把城市偏向看做是发 展中国家持续贫困的主要原因。
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结合我国城 期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 可以理解为是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城市化
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定义似乎更为全面 有绝对优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 规律。
一些,它从城市的地位、特征和作用三个方 口超过 10%,城市化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村相比,占地规模大,人口数量多,密度高, (一)城市化规律的“S”曲线
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传统手工业的萎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起步时间、发 缩,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着
心”。其实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也 展速度和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距,但 其为维持基本生计或改善生活条件而进入城
(二)城市化与产业(产业结构)的关系
了一条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 但是,“大城市论”者却力陈小城镇模式的
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在很多文献里面都有 各种弊端:如可能导致“准城市的依托 滥,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资源
面做了比较完整的阐释。
达到 30% 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
哈里斯·钱纳里等人在 1975 年提出了
(二)城市化、城镇化和都市化
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多国发展模型”,该理
城市化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名词,古 当程度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就开始转向城 论概括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根据该模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城市是我国经 (Ray·M·Northam)将这一过程的轨迹概 利的交易条件等均可视为推力因素;而城市
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 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型曲线。
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佳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
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
如图一所示: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的初 件等则可视为拉力因素。其实“S”曲线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 就略显不足。
3、截至 2006 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已经达到 43.9%,正处于钱纳里模型所描述
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地
区的城市化理论并进行创新,走出并走好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摆在我国城
市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一个
课题就能尽快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
一、城市和城市化的相关定义
形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乡人口转变 迁移受农村内部推力和来自城市拉力两种力
(一)城市
过程中采取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战略。
量同时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的集聚
《新华词典》对城市的解释为“以非农
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
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地,与乡 二、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进入和同化:另一方面农
小,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 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村与城市之问的差距随
之大大缩小,人口转移的动力也变小,因而
【文章摘要】 国外学者在相关的理论分析基础
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化的观点,主 要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的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城市化和 工业化的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 市化等。而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 究则主要关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 断、城市化滞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 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道路 选择等方面。
城市聚集的要素只能是先进生产要素,聚集 础。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的产业只能是主导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制造
1、 城市发展要以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
业的研发中心,聚集的企业只能是公司总部 为前提,城市化率的提高有赖于产业的发展
及其营销中心,而创造价值低的制造业以及 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在大多数文献里,城
化,达成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198 现 代 商 业 MODERN BUSINESS
【参考文献】 1、丁 健,2001:《现代城市经济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傅崇兰,周明俊,2003:《中国特 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3 、辜胜祖,1 9 9 1 :《非农化与城镇化 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4、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 系《城市经济学》P36,,经济科学出版 社,1999 年 5、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 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做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 总体来说,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 市,从而形成了“推力”和“拉力”并存的
义,至今还是没有绝对统一的说法。我国对 显的规律,呈初期、加速和后期三个不同历 城乡人口吸聚过程。在这里,农村偏低的所
城市的表述,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关于经 史阶段的特征。美国的地理学家诺瑟姆 得水平、不合理的土地租佃制度、农产品不
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是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 “S”型曲线。
高和社会进步同步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推拉因理论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形式,是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问题,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不刻 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有
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 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
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城市化
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 G D P 比重逐
(urbanization)”这一术语。1989 年诺贝尔
渐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也表现
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
为逐渐减弱的趋势。具体关系如表一所示。
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
(四)关于城市化的乐观和悲观观点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
模型及经济计量模型、周一星根据人均 GDP 且这种滞后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
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及平均水平的比较、孙永 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
正则通过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均 者的共识。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却无
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一致见解。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走
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
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祖利用IU 比(I 是工 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特别对
业化率,U 是城镇化率)、NU 比(N 为非农 第三产业具有优化和提升的促进作用。
化率)和亚洲模型,认为 1988 年我国城市化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余立新根据钱纳里
构一体化,并最终达到城市文明的全面普 及。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城镇化战略更符 合中国实际。可以说,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 城市化 。而都市化是城市化的又一种实现
(S·Kuznets)的人口迁移理论和刘易斯(W· A·Lewis)等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推拉 因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动力的一种模式。它认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
是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因此,一个城镇除了 在更大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基础设施的
要有主导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为农业现代 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
化和城市主导产业服务的二、三产业。钟水 限,难以形成真正的“增长极”,等等。
映、李晶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后得出的结
论是:结构单一、不具备产业支撑的城市, 四、简单的总结和思考
市化的进程。”社科院版的《城市经济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