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性

合集下载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导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马克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1859年的《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码、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们就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是指历史运动按规律行进过程中,历史主体有目的意识进行行创造、超越,体现出社全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合目的性的一面,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中反作用一面,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定的.它使社会形态的更替符合人类的目的,表现出历史的选择性.一般规律:1.20世纪中叶在中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历史必然性和本国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把握基础上,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人们通过历史选择活动而实现的对某种社会形态超越是有限度的,而无法超越在这种社会形态内形成的生产力.2.俄国二月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一步怎么走?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布尔什维克党的多数领导人都主张继续搞民主革命.加米涅夫,甚至斯大林都曾主张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不是偶然的.四月初列宁回国,在欢迎会上他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这真是个晴天霹雳.对此各界人士有不同的反应,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表示不理解.记得那时党内就有人反对列宁提出的主张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真理报》在发表“四月提纲”时声明:“至于列宁同志的总公式,那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业已结束,指望这一革命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反对意见姑且不提,那是个认识问题,包括加米涅夫在内的党内领袖不久都转变了立场.我要说的是象普列汉诺夫这样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称的人物,他把列宁的主张称之为“梦话”,宣称“俄国历史上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是认为俄国尚未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吧!正是这样.他在五月二十日写道:“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一、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二、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而俄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个著名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曾去车站迎接列宁回国,还参加了接着举行的欢迎会.他后来在《革命札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整个场面,并评论了列宁发表的讲话. 3.美国内战:Civil 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的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 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复全国的统一.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但是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发生在该州内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蓄奴州,奴隶主利用其在美国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国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州,于是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的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特殊形式:例如,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却无法超越自己落后的生产力,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否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名言论证: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产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中国历史和现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总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常规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常规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性则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由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形态演进 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形态演进 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形态演进新道路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当前世界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但是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作者:张雪梅黄斌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1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脱胎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母体,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而来,这使得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过渡性、成长性和多元性等多重显著特征。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必须从社会形态的整体入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重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双重跨越;自为生成[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034-03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明确的。

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只要经过一个短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就可以由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变成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创新物和发展物的马克思理想社会主义形态就降临于人类社会。

而现实社会主义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母体中自然“产出来的”,而是借助世界历史形势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产物。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脱胎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母体,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而来,这使得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过渡性、成长性和多元性等多重显著特征。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必须从社会形态的整体人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重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制度与生产力“双重跨越”的社会形态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前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后者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革命所决定的。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动荡变革的时期,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社会的痕迹,又有现代社会的萌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

在政治上,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制度逐渐崩溃,而现代的共和制度开始兴起。

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标志。

在经济上,传统的农业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现代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

在文化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仍然深入人心,但西方的科学、民主和人权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相互碰撞、交融。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呈现出动荡不安的特点。

在政治上,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一直不太平,国内军阀混战,外国列强干涉,社会秩序混乱。

在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在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冲突,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动荡不安的状态。

最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呈现出民族振兴的特点。

在政治上,中国的传统王朝制度逐渐崩溃,民主共和制度开始兴起,中国人民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在经济上,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人民开始追求经济独立和国家富强。

在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中国人民开始追求文化自信和文化振兴。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动荡不安和民族振兴的特点。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经济独立和国家富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中国社会的性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渔猎为生,没有私有制和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

2.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进: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衰落,封建制度逐渐兴起。

封建社会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3.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市场经济和资本积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

4.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成为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

总之,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它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形态也会不断演进和发展。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论近代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及文化建设

论近代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及文化建设

学海 1999 6论近代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及文化建设余大庆 李希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动荡的过程,由此产生的问题很多。

对此,学术界通过不断搜集资料,加以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来,更有人从思想建设的角度,对近代社会历程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反思。

本文亦拟就近代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和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略抒已见。

一、思潮迭起:意识形态变迁的轨迹在宗法专制的中国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儒、道、释乃至法、墨和民间俗文化信仰互补的传统文化结构,但汉及其以后以 三纲 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儒学一直是典范性的官方意识形态。

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引起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初次震荡,开始了意识形态的渐变过程。

一些地主阶级思想家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主张反侵略,二是主张改革。

但由于他们的改革思想始终没有超越旧的意识形态,只能在旧体制上 炼石补天 ,杀冀儒家学说的价值或许能抵御外来的蒸汽舰和大炮。

这种保守、自安、妄自尊大的信念一直到中国经过几个挫败后,才有所动摇。

于是形成了近代意识形态变迁的第一个高潮:洋务运动。

但是这个高潮也只是渐变的高潮,洋务派认为 中体 是形而上之道, 西用 是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使洋务运动的部分参与者怀疑其实际效应,这些目光敏锐的怀疑论者大多从官僚、地主转化而来,构成早期资产阶段维新派。

特殊的地位和经历,使他们对洋务运动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弊端有较深的认识,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观念、范畴和社会原理。

他们重点抨击了传统的 重农抑商 观念,极力宣传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士有商则行其所学而益精,农有商则通其所植而益盛,工有商则售其所作而益勤 , 还提出商战的口号,平时谋国精神专在于藏富于商 反映了地主阶级分化后,新兴阶级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

尽管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面,渗透了资本主义因素,成为意识形态突变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 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 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007.1
LYM
27
2、电影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到国产。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
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 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 火》、 《三毛流浪记》等
2007.1
第二位
2007.1
LYM
30
3、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互联网的优势:
A、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B、费用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2007.1
LYM
6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苏式服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赵丹
阮玲玉
胡蝶
朱飞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 渔光曲》 年 月在上海 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 个月, 引起轰动,连映 个月,主题歌 渔光曲》哀婉动人, 《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 一时的流行歌曲。 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 年 月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 影片
陆 火车(19世纪末 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火车( 世纪末 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近代以来 个快速发展期)、 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年上海)、电车( 年天津) 汽车 年上海 年天津 空: 飞机(20世纪 年代) 飞机( 世纪20年代) 世纪 年代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城市显著, 城市显著
——轮船 轮船(1865年) 轮船 年
“万年清”号 万年清” 万年清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我国最早的铁路 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沪淞铁路通车,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重点3、 重点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外国的入侵与侵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对其进行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受到了不同社会阶级、民族和地区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存在着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社会阶级。

这些不同的社会阶级在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受到了民族和地区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习俗。

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得更加多元化。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还受到了外国的入侵与侵略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入侵和侵略,这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受到了威胁。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变革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壮大,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传统文化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意识形态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自诩为“天朝上国”,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存在。

其中,各种社会阶级、民族和地区的差异、外国的入侵与侵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1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中。 其次,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
展中。
前进性
历时态 共时态
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曲折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 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 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 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
形态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
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 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 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
社会经 济形态
社会政 治形态
社会意 识形态
意义,因此,马克思、列宁经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奴隶
民族概莫能外。
社会
原始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之二 第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次序是统一的。
欧 洲
俄国
中国 印度
日本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 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 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 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 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答: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历史规律是马克思通过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现实蓝本得出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

“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社会凭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

[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3)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总结出了适用于一切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辩证运动这个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既然历史规律是思维抽象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理论,那么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依靠人们的思维,人们不可能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现实中直接看到历史规律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从农村公社到现代国家的社会形态演进分析

从农村公社到现代国家的社会形态演进分析

作者: 黄冠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出版物刊名: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村社;现代国家;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摘要:以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农村公社作为相对原始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同现代国家存在的根本性差别。

研究明确生产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村舍生产方式同集体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比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论证个人主义同现代西方国家的天然契合性,同时也指明了地区环境对生产组织形态和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影响。

社会形态范畴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范畴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范畴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
李千五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1
【摘要】社会形态范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它是马克思创造性地把社会与地层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范畴,形象地表达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其内涵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从单纯主体角度到主客体统一角度论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

其现实意义体现在: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依据和重要内容,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李千五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
2.“读懂”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说对马克思“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范畴的混淆
3.试析马克思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历史进程
4.对历史教学中社会形态演进划分标准问题的思考
5.从文明演进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历史分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代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在形式上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演变“五形态”序列的特殊道路,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外力的强烈冲击作用下,中国被迫改变社会预先发展轨道和前进节奏的标志。

中国近现代社会形态的演进道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所破解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一般序列的变异发展路径。

有学者据此提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双线论”或“多线论”观点,甚至进而质疑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存在。

的确,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民族的发生和发展,都表现为各具特色、互不相同的具体实现形式。

这种具体实现形式之间的差异,在东方社会和西方国家之间有时还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且,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越是发展,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外力干扰就会越大(这种外力干扰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具体路径和经典作家借助“抽象力”的工具从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演进史实中所提炼出来的社会形态发展一般序列相比,就越来越容易呈现出特殊性和非常规性;尤其是那种在先进国家的牵引作用下,跨越社会发展一般序列上个别社会发展阶段的跳跃式发展的现象就越是常见。

因此,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进行具体道路层面上的“双线论”或“多线论”的探讨原本是无可厚非甚至大有裨益的。

但是,不同国家、民族具体社会发展道路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绝非是否定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变一般规律的统一性与普适性的依据。

相反,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即便那些走上非常规社会发展道路的国家、民族,也不可能逃离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一般规律和普遍法则的制约。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是一般规律的统一性与具体道路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一般规律是对丰富多样的具体道路的同质抽象,不表现为具体道路的一般规律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具体道路是对一般规律的丰富表现,不蕴含一般规律的具体道路是不存在的。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特殊道路的背后就深刻蕴藏着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普遍规律。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特殊道路遵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变的普遍规律不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从概念范畴到社会实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中表现得多么特殊,这三种形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链条上的依次更迭,都严格遵循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必然逻辑和一般规律。

具体表现在: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一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特殊轨迹,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作为一种不可遏止、永续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不断实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演进的根本性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拾阶而上、循序渐进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它的自然历史过程性根本决定了社会形态更迭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根据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根据存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每一个社会形态产生的物质起点,都是旧有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的既定基础。

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进程的每一个步骤背后都深刻蕴藏着这种自然历史过程性。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极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我们必须率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这就根本奠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

其次,由于中国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母体中继承而来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状况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的“不够格”状态,这就根本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社会形态发展链条上作为一个长久历史过程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也决定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形态的基本社会面貌。

再次,随着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前进发展,中国必将实现从不够格、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形态向够格、发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更高级社会发展阶段的过渡和转变,这同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一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特殊轨迹,深刻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体制约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程度。

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废墟上绝无可能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也不得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中坚持和发展作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这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体制约性。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甚至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所走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充分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挥主体选择性和创造性,主动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正是通过积极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实现了以较小的历史代价换取较大的历史进步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也存在着那种脱离社会发展客体制约性的框架而盲目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失误和教训,这更从反面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体制约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形态演变之路,是在尊重社会历史发展客体制约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历史进程;是实现以较小的历史代价换取较大的历史进步的过程。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道路的跨越性和特殊性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更迭演进序列的循序渐进性和常规性为其前提和保证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每一步都带有浓重的世界历史痕迹,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形成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形态。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形态。

诚然,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道路来看,我们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历史阶段的跨越;但是,这种跨越又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形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依次更迭为其前提和保证的。

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范围内,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必将拥有一个完整的发生、发展、衰败、灭亡的生长周期。

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跨越,又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上己经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为其先决条件的。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进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必然形态和阶级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后环节,承担着为共产主义新世界创造物质前提的特定历史使命。

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需要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充分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列宁曾说:“我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

好极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形态演变道路,正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通常的历史顺序”的变更,这是历史辩证法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伟大体现。

但是必须认识到,我们跨越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就同时具备了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文明,而只是为这种文明创造了一种制度前提。

中国虽然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程的跨越,却无法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固有步骤,无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一下子具备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反,要建立起这种物质技术基础、赢得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恰恰需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形态发展演变进程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波折”的跨越和规避,是以对资本主义世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吸收和继承为其原始实现条件的。

简言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跨越的彻底实现,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继承为前提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基本原理。

从人类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彻底发挥出来,资本主义还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活力,还继续承担着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创造物质前提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己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使得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形态演变链条上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因此,这造成了当前一球两制的时代局势,整个人类社会处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历史链条之上,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率先在像中国这样处于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社会形态里实现,所以,利用世界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本国社会主义,便成为了中国和其他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当务之急,否则,我们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毕竟,在常规情况下,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者,继而是作为其替代者出现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链条之上的。

三、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轨迹深刻说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我们不能因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形态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就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普遍规律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世界上还未出现并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如果历史根本没有提供给中国可以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直接利用和吸收的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简言之,如果根本没有“卡夫丁峡谷”的客观先在,所谓“跨越”和“缩短”之说又从何谈起呢?正是因为整个人类社会形态是遵循特定发展图式实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依次更迭演进的,所以中国才有可能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基础上,通过社会革命的手段,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的占有,从而“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