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原生质体制备
白色念珠菌原生质体制备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在人体、动物和植物体内产生感染。
为了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研究人员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白色念珠菌原生质体。
制备白色念珠菌原生质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机械破碎法和酵素消化法。
机械破碎法是将白色念珠菌细胞用高压破碎机或超声波处理器等工具进行细胞破碎,然后通过差速离心等技术将原生质体分离出来。
酵素消化法则是将白色念珠菌细胞暴露在含有特定酶的缓冲液中,使细胞壁和膜受到酵素的消化,最终得到原生质体。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菌株和培养条件,以及保持操作的无菌性和温度控制等方面。
制备出的原生质体可以用于基因转化、蛋白表达和酶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 1 -。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编辑本段生存年代类似的菌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岩石中都有发现。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在DYMD系统的位置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
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阴道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状: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白色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
齐,表面光滑。
这种形状有助于其在生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物质。
2.颜色:白色念珠菌菌落的颜色通常为白色或乳白色,这是由于其细胞内的
成分和结构反射光线的方式所导致的。
在某些条件下,如培养基成分或培养时间的不同,菌落颜色可能会有所变化。
3.质地:白色念珠菌菌落的质地通常比较光滑,这与其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
有关。
光滑的质地有助于其在生长过程中避免与其他微生物的粘附,从而保持其独立性。
此外,在特殊条件下,如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变化时,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形态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产生假菌丝等。
这些变化有助于其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总的来说,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形态特征是其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菌落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状态、数量、分布以及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信息。
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健康宣教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
02
03
04
增强免疫力
01
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
药物疗程:根据病情,确定药物疗程,避免过度治疗
4
3
饮食调理
避免饮酒和吸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6
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如糖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04
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等
01
增加富含锌的食物摄入,如牡蛎、牛肉、坚果等
03
保持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03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避免接触感染源:减少与感染者的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刷牙等
05
3
治疗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方法
药物治疗
2
1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药物副作用: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引发全身性感染: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01
影响器官功能: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如肝、肾、肺等。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增加治疗难度: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如耐药性、治疗周期延长等。
03
影响生活质量:热带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如疼痛、不适、心理压力等。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3)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白色念珠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诊断;治疗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和黏膜上。
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平衡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各种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皮炎等。
此外,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它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同时,白色念珠菌还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多个环节。
这些机制使得白色念珠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并引起严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1.1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是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对其生长、繁殖和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等成分与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1.2 代谢途径与适应性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白色念珠菌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圆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100
扩展阅读:
1.更多白色念珠菌知识/search.asp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多
常用治疗方法
(1)用2%苏打水冲洗阴道、外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冲洗阴道后要放入阴道纳药。
(2)制霉菌素粉剂、片剂、栓剂、软膏剂塞入阴道或涂于阴部,每次10~20万单位,每天1次,10~14天为1疗程。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 指导原则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指导原则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人体内常常存在。
然而,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削弱或存在其他风险因素时,这种真菌可能会引发感染。
有时,判断感染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可以变得非常困难。
幸运的是,现在有一种称为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的新型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是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可以直接检测念珠菌的核酸,从而确认感染的存在以及感染的类型。
传统的方法通常依赖于培养和观察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情况,这需要时间并且很容易出现误诊。
而核酸检测试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结果,帮助医生更快地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使用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时,医生首先会收集患者样本,例如口腔拭子、尿液或血液。
样本中的DNA或RNA将被提取并通过PCR 方法进行扩增。
通过与已知的念珠菌核酸序列进行比对,医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可以确定具体的感染类型。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它可以检测到极少量的念珠菌核酸,甚至在感染初期。
这对于那些免疫系统受损或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对念珠菌感染的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还具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它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样本中使用,例如血液、尿液、唾液等,因此可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感染病症。
它还可以检测出不同的念珠菌类别和亚型,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是成本因素,这种新型技术相对较为昂贵,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应用。
与传统方法相比,核酸检测试剂的操作和数据分析也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这可能需要专门培训医生和实验室人员。
总结起来,白色念珠菌核酸检测试剂是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白色念珠菌
2019/7/10
19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用途:用于真菌的分离培养
葡萄糖 40g
琼脂 15~18g
蛋白胨 10g
水 1000ml
除琼脂和葡萄糖外。混合,微温溶解,滤 过。加入琼脂和葡萄糖,溶解,分装,灭
菌。
2019/7/10
20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原理:
蛋白胨提供氮源,维生素,生长因子;葡
取玉米粉、吐温80 及蒸馏水500ml, 混合, 65℃加热30 分钟,混匀,用纱布滤过,补足 原水量。取琼脂,水500ml, 混合,加热溶
解。将以上两种溶液混合,摇匀,分装,
灭菌。 2019/7/10
24
白色念珠菌与酵母菌的鉴别
1、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不显色,为乳白 色。
2、酵母菌无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3、酵母菌可发酵蔗糖不能发酵麦芽糖。 以上实验结果和特征可与念珠菌进行鉴别。
呈灰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有浓酵 母气味,培养时间稍久则菌落增大,
9
念珠菌在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颜 色
念珠菌
菌落颜色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其他念珠菌
绿色,翠绿色(直径约 2nm)
蓝色,铁蓝色(直径约 1.5nm) 粉红色(直径约4.5nm) 紫色(直径约2nm) 白色(直径不定)
24~48h
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无菌生长 与其菌落形态特征不符的
未检出
16
芽管试验
挑取1%吐温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 物,接种于加有一滴血清的载玻片上,盖 上盖玻片,置湿润的平皿内,置35~37℃、 1~3 小时,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由孢 子长出短小芽管。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菌落形态特征通常表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凸起或平坦的圆形菌落。
以下是具体形态特征:
1. 外观:白色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出较粘稠的质地,边缘光滑,表面如蜡状或绸状光泽。
2. 形状:菌落呈圆形或卵圆形。
3. 直径:初生菌落直径约为2-3毫米,经过48小时至72小时培养,菌落直径可增大至5-8毫米。
4. 高度:菌落高度一般比较低,通常在1-2毫米左右。
5. 结构:菌落边缘平滑,并且具有一个明显可见的白色菌丝状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征是白色念珠菌一般情况下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变异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和培养条件可能导致菌落形态的变化。
在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它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等,来准确确定菌种。
白色念珠菌菌实验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一)
白色念珠菌菌实验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一)白色念珠菌菌实验报告风险评估报告1. 背景•念珠菌属于真菌中的一种,分为多个不同物种,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种类之一。
•白色念珠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口腔和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2. 实验目的评估白色念珠菌菌实验可能引发的风险,以便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
3. 风险评估实验操作风险•通过操作白色念珠菌进行实验时,存在目视观察不准确、意外溅射、污染传播以及误吸等风险。
•目视观察不准确:白色念珠菌菌体可能与实验样本或培养基中其他颗粒混淆,导致误判。
•意外溅射:在转移、培养等过程中,可能发生液体溅射引起的皮肤和眼睛受伤。
•污染传播:未正确消毒实验器材、工作台等会导致白色念珠菌的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误吸:在实验过程中吸入白色念珠菌,引起呼吸道感染。
实验环境风险•白色念珠菌在特定条件下生长繁殖能力强,容易在实验室环境中产生污染。
•实验室环境温湿度未达到标准要求,可能影响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实验结果。
4. 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针对以上风险评估结果,建议采取以下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建立实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人员正确操作,减少操作风险。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服、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加强实验器材和工作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防止细菌传播。
•定期检查实验室环境,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确保实验环境符合要求。
5. 总结白色念珠菌菌实验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实验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适宜的温湿度。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的准确性。
白色念珠菌感染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白色念珠菌感染应该如何鉴别诊断?什么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又称念珠菌症,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白色念珠菌属包括多种真菌,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这种真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消化道、阴道和皮肤等部位,且绝大多数人都是非症状性携带者。
然而,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病因影响时,白色念珠菌会过度生长并导致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以影响不同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阴道、皮肤和指甲等。
它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鉴别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同部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常表现为白色绒毛状斑块或鳞屑状斑块,常见于舌面、颊黏膜或软腭。
有时会伴有口痛和吞咽困难。
2.食管白色念珠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常导致食管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和胃灼热感等。
3.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阴道念珠菌病可引起阴道瘙痒、阴道异味、白色凝固液体分泌物和性交痛等。
4.皮肤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念珠菌病常呈现红斑、丘疹、脓疱或鳞屑等皮疹,常见于皮肤摩擦部位或湿疹基础上。
5.指甲白色念珠菌感染:指甲念珠菌病可使指甲变厚、变形、变色,并且易脱落。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部位,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
如口腔标本采集口腔刮片,阴道标本采集阴道分泌物等。
2.细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放入含有富养基的培养皿中,在适当的条件下培养白色念珠菌。
并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状的菌落形成来进行初步诊断。
3.镜检:将刮取的标本涂片经过特殊染色(如格拉姆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
4.念珠菌抗原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标本中念珠菌的抗原,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
简介
精选可编辑ppt
1
• 白色念珠菌的典型特征 • 显微镜下特征 •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 • 鉴定依据 • 检查步骤 • 白色念珠菌与酵母菌的鉴别
精选可编辑ppt
2
白色念珠菌的典型特征
• 白色念珠菌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6µm,革兰 染色为阳性,但菌体着色不均匀,以出牙方式繁殖,在适 宜的培养基上出芽生孢子及假菌丝生长,在假菌丝间其末 端形成厚膜孢子。
6.3±0.2。滤过,加入琼脂,加热煮沸,不断搅拌至琼脂完 全溶解,倾注平皿。
2021/7/16
精选可编辑ppt
22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根据酶底物法,白色念 珠菌具有β-硝基半乳糖苷酶,可分解NGL, 使对-硝基苯酚游离,在碱性条件下显色。
精选可编辑ppt
23
1%吐温80-玉米琼脂培养基
• 黄色玉米粉 40g • 琼脂 10~15g • 聚山梨酯80 10ml • 水 1000ml • 取玉米粉、吐温80 及蒸馏水500ml, 混合,65℃加热30 分
钟,混匀,用纱布滤过,补足原水量。取琼脂,水500ml, 混 合,加热溶解。将以上两种溶液混合,摇匀,分装,灭菌。
2021/7/16
精选可编辑ppt
20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原理: • 蛋白胨提供氮源,维生素,生长因子;葡萄糖提供碳源;琼脂
是凝固剂。
精选可编辑ppt
21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 蛋白胨 10.2g • 琼脂 15g • 氯霉素 0.5g • 灭菌水 1000ml • 色素 22.0g • 除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 值至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2)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性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医疗环境中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耐药性;诊断;治疗;研究进展一、引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在人体多个部位引起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医院环境中。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公共卫生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白色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其致病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宿主免疫力、微生物群落平衡以及环境因素等。
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常常通过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手部和病房空气等途径传播,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此外,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致病机制、耐药性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内容(一)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其生长环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生长。
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些成分与其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此外,白色念珠菌还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二)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过程。
在感染过程中,白色念珠菌首先通过粘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实现与宿主细胞的紧密粘附。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四章真菌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白色念珠菌一、病原学念珠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6pm,革兰阳性,发芽繁殖,又称芽生孢子。
菌体能发育伸长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
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25-37o C。
二、流行病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亦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等处。
原念珠菌病患者、带荫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内源性:较为多见,因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是消化道及肺部;2.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通过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三)易感人群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面积烧伤、粒细胞减少症等;2.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长期大罱滥用广谱抗生素;4.长期留置导管,各种导管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
三、临床表现1.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败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2.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
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
鹅口疮最为常见,系白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组成的灰白色薄膜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边界淸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也可累及喉、食管、气管等。
白色念珠菌脂代谢
白色念珠菌脂代谢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在人体内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口腔、消化道、生殖道等。
它的生长和存活依赖于复杂的代谢途径,其中脂质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方面:1. 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合成脂肪酸,并通过β-氧化途径分解脂肪酸以获取能量。
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FAS活性较高,菌体倾向于合成脂肪酸;而在营养匮乏时,β-氧化途径则更为活跃。
2. 磷脂代谢: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白色念珠菌能够利用细胞内的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磷脂,并通过磷脂酶的作用进行磷脂的降解和再利用。
磷脂代谢的平衡对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3. 甾醇代谢:甾醇是另一种重要的细胞膜组分,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白色念珠菌能够合成和代谢甾醇,包括通过HMG-CoA还原酶途径合成麦角固醇。
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针对甾醇合成途径的药物(如阿扎雷醇和氟康唑)常被用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4. 脂滴的形成与功能:在营养过剩时,白色念珠菌细胞内会形成脂滴,这些脂滴存储了过量的脂质,包括三酰甘油和甾醇。
脂滴的形成有助于菌体在营养不足时使用储存的脂质作为能源来源。
5. 脂质转运: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将脂质从一个细胞器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器,或者从外部环境摄取脂质。
脂质转运对于菌体获取营养和适应环境变化非常重要。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不仅对其自身的生长、存活和致病性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是抗真菌药物设计和作用的重要靶点。
通过深入理解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对抗由该菌引起的感染。
[课件]白色念珠菌PPT
• • • • • •
白色念珠菌的典型特征 显微镜下特征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 鉴定依据 检查步骤 白色念珠菌与酵母菌的鉴别
白色念珠菌的典型特征
• 白色念珠菌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6µm,革兰 染色为阳性,但菌体着色不均匀,以出牙方式繁殖,在适 宜的培养基上出芽生孢子及假菌丝生长,在假菌丝间其末 端形成厚膜孢子。 • 白色念珠菌具有β-硝基半乳糖苷酶,可分解NGL,使对-硝 基苯酚游离,在碱性条件下显色。
2018/12/12
念珠菌在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颜 色
2018/12/12
白色假丝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 的颜色和菌落形态
2018/12/12
鉴定依据
• • • • • • 1、菌落特征 2、显色培养基反应 3、厚膜孢子形成 假菌丝末端或侧缘形成典型的厚膜孢子 4、芽管形成 有孢子长出短小芽管 5、生化试验 6、注意与其他常见念珠菌和酵母菌的鉴别。
24~48h
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无菌生长 与其菌落形态特征不符的
未检出
芽管试验
• 挑取1%吐温80-玉米琼脂培养基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加有 一滴血清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湿润的平皿内,置 35~37℃、1~3 小时,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由孢子长 出短小芽管。 • 若上述疑似菌为非革兰阳性菌,显微镜未见厚膜孢子、假 菌丝、芽管,判供试品未检出白色念珠菌。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 • • • • • 蛋白胨 10.2g 琼脂 15g 氯霉素 0.5g 灭菌水 1000ml 色素 22.0g 除琼脂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 值至 6.3±0.2。滤过,加入琼脂,加热煮沸,不断搅拌至琼脂完 全溶解,倾注平皿。
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法
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方法
白色念珠菌多是由阴道炎或是阴部感染所致,这种疾病在妇女中容易传播,并引起白带增多、阴部瘙痒等问题。
白色念珠菌在治疗时可以采用外用药物的治疗,同时还应该保持私处的清洁。
★一: 消除诱因1: 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首先应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
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
积极治疗可以消除易感因素。
★二: 保持清洁1: 每天清洗外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并保持外阴干燥,避免搔抓。
勤换内裤,并用温水进行洗涤,切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三: 碱性药物治疗1: 选择碱性的药物如2-5%的碳酸氢钠洗
液和治疗霉菌的栓剂如甲硝唑栓,双唑泰栓,达克宁栓,克霉唑栓等等;每次与月经干净后使用洗液冲洗阴道,内置栓剂7-10天,以后改用清水清洗,第二第三个月重复以上用药,第三个月用药结束后三天复查在,霉菌转阴视为治愈。
★四: 常用的治疗方法1: 先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涂擦或清洗
患处,然后使用含有咪唑类药物的霜剂或膏剂,口服曲左霉素也有效。
2: 严重的全身性或内脏性感染应外治疗相结合,可口服伊曲康唑或静脉注射氟康唑等,再加外用药。
五: 平时注意,袜子和内裤要在一块洗,而且,穿过的内裤要用开水烫过。
洗过的不要晾干,要放太阳下暴晒。
霉菌说白了就是和感染脚气的细菌是一类。
小心就不会复发。
白色念珠菌
• 2、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态特征 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菌落分别接种至念 珠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必 要时延长至72小时)。若平板上无绿色或翠绿 色的菌落生长,判供试品未检出白色念珠菌。
• 3、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为绿色或翠绿色,挑 取相符或疑似的菌落接种于1%吐温80玉米琼脂 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取培养物进行染 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 4、芽管试验 挑取1%吐温80玉米琼脂培养基 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加有一滴血清的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置湿润的平皿内,置35~37℃ 、1~3h,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由孢子长 出短小芽管。
• 5、若上述疑似菌为非革兰阳性菌,显微镜未 见厚膜孢子、假菌丝、芽管,判供试品未检出 白色念珠菌。
• 3、常见念珠菌在显色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不 同 • 白色念球菌显绿色,翠绿色(直径约2mn)、 热带念球 • 菌显蓝色,铁蓝色(直径约1.5mn)、克柔念 球菌显粉 • 红色(直径约4.5mn)、光滑念珠菌显紫色( 直径约 • 2mn)、其它念珠菌显白色(直径不定)。 • 参见下表
感染及致病机理
•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 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 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 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 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
• 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 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 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 浅表溃疡。
白色念珠菌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白色念珠菌的典型特征
1.白色念珠菌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 为3~6um, 革蓝染色为阳性,但菌体着色不均匀,以出 芽方式繁殖, 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芽生孢子及假菌丝生长, 在假菌丝 间其末端形成厚膜孢子。 2.白色念珠菌具有β -硝基半乳糖苷酶, 可 分解NGL, 使对-硝基苯酚游离,在碱性条件下显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和由其产生的耐药机制专业班级:生物制药姓名:邓海艳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摘要:白色念珠菌以生物被膜方式生长是相对于其悬浮生长状态而言的另一种独特的生长形式,其最具特征的表型是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
本文对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产生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抗真菌药物;耐药真菌近20多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各种生物装置的体内置入和导管的留置、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等,使得以念珠菌为主的深部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
在美国流行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在血源性感染中位居第4位,在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居第3位,即便使用了抗真菌药物,其死亡率仍高达40%。
在所有念珠菌性感染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占45%[1]。
从患者体内取出的导管或生物装置表面可见念珠菌以生物被膜的形式黏附生长。
对体外建立的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模型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发现,菌株对常用药物均表现为高度耐药。
因此,以生物被膜形式生长并表现出高度耐药性的体内导管或生物装置相关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难度,迫使临床医师在进行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必须从患者体内取出导管或生物装置,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由此引发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就近年来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耐药机制以及有关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生物被膜的定义生物被膜是一个微生物聚集群体,是微生物不可逆地与无活力物体或活组织表面接触,由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包裹着活菌细胞形成的微生态,其具有高度耐药性的特异表型[2],是相对于单个分散游离状态真菌细胞而言的另一种独特的微生物生存方式。
2.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结构与特征典型的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被膜为基底数层酵母样细胞黏附于无活力物体或活组织表面,其上方有细胞外基质覆盖,内有大量菌丝样细胞生长。
与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相似,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被膜也是细胞黏附于物体表面,外面包裹着细胞外多糖,同时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
但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有其独特的特点。
Chandra等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了白色念珠菌在聚甲基丙烯甲酯条和硅胶上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发现典型生物被膜的形成需要经历3个时段:早期中期成熟期。
3.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白色念珠菌黏附生物材料后表现出了和游离培养条件下截然不同的表型。
这是细胞启动了特殊的转录机制,并随之引起复杂生理变化的结果。
这期间经历了黏附和聚集、信号传导、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过程。
Garcia-Sanchez等使用基因芯片对其进行检测后发现,白色念珠菌在形成生物被膜时有325个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
下面从几方面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分子机制的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3.1与黏附有关的分子生物材料表面具有疏水性是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条件[3]。
念珠菌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因此其表面的蛋白质在黏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由基底层的酵母样细胞完成的。
起黏附作用的蛋白质分子需借助疏水结构域通过非极性键和材料表面结合。
酵母特异性细胞壁蛋白YWP1在酵母样细胞的黏附作用中起负调节作用,故ywp1基因缺失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的黏附能力增强[4]。
与黏附有关的als基因家族成员在生物被膜形成中表达水平不一,如als1、als3上调,als7下调,而als5和als10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其中对als3研究比较深入,其过度表达均能使bcr1缺失株在体内外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因此对该家族的每一个基因进行详尽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生物被膜的形成。
黏附分子HWP1缺失在体内外均不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5]。
EAP1能帮助无黏附作用的酿酒酵母和efg1缺失的念珠菌(该菌株无黏附功能)黏附在293细胞,其表达受efg1的调控,目前尚无关于EAP1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
CSH1是一个功能未明的细胞壁蛋白,当csh1基因缺失时,整个细胞表面的疏水性明显降低。
Cao等使用法尼醇(farnesol)抑制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时,csh1的表达下降,并且呈负相关关系,提示其可能在生物被膜中起黏附作用。
CSA1也是一种细胞壁蛋白,具有半胱氨酸富集的疏水结构域,推测其可能参与黏附过程。
3.2群体感应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是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之一,其能避免细胞过度增殖[6]。
目前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研究中发现2种群体感应分子,即法尼醇和酪醇。
酪醇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不明,法尼醇则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呈量效关系。
Cao等发现,使用法尼醇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时伴有2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其中包括有关细胞壁蛋白、菌丝生长、外排泵及热休克蛋白等基因。
目前认为法尼醇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是通过组氨酸激酶(CHK1)的表达或激活来实现的[7]。
4.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后的耐药机制细菌形成生物被膜是导致其高度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医师最关注的问题。
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常用唑类药物氟康唑的耐药性增高100倍以上,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提高20~30倍以上。
2个采用不同检测方法的独立性研究发现,已形成生物被膜的白色念珠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在细胞黏附后2 h内就已开始增高,而且其耐药性随着生物被膜的成熟而增大。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机制参与了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耐药性的提高。
4.1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械屏障成熟的生物被膜形成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厚达450μm的细胞外基质,因此药物难以穿透该机械屏障到达细胞曾被认为是白色念珠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Baillie等利用白色念珠菌在静止和振荡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并根据其细胞外基质产生量达到最低和最高时的特点,分别检测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两者无明显差异。
Al-Fattani等证实,抗真菌药物能穿透生物被膜,使细胞表面的药物浓度达到MIC的数倍。
此外,Ramage等将生物被膜内的白色念珠菌分离出来进行游离培养,发现其仍对氟康唑耐药。
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细胞本身的内在特性决定其耐药性,而细胞外基质不是耐药的主要机制。
4.2生物被膜内细胞的生长速率人们曾经认为,生长在基质内的细胞由于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导致细胞生长速率低下是引起其耐药的机制。
然而多项研究比较了生物被膜内和游离培养时的细胞生长速率,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差异。
此外,Baillie等证实,形成了成熟生物被膜的菌株对AmB的耐药性与细胞的生长速率和培养基营养成分并不相关。
4.3细胞的异质性典型生物被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量菌丝细胞的存在,但其在细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明了。
虽然目前有很多研究将决定菌丝形成的基因敲除或使用药物干扰,结果细胞在硅胶或聚氯乙烯等表面不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仅见稀疏的酵母样细胞黏附,但是没有进行相应的药敏检测。
然而,Ramage等发现,efg1缺失突变株和cph1/efg1双缺失突变株形成的生物被膜虽然不典型,但是仍然对AmB和氟康唑耐药。
因此菌丝细胞在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5.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治疗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后,由于外排泵活性增加、细胞膜甾醇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常用的唑类药物(包括新一代的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产生耐药,目前临床上对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感染尚无理想对策,一旦发生,通常需要取出生物装置。
但以下的研究结果提示,有些药物可能成为治疗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有效手段。
5.1卡泊芬净卡泊芬净属于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酶。
已有多项试验证实,其在治疗浓度范围内时能抑制体外和动物体内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
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真菌细胞与生物材料的黏附、改变被膜内细胞的形态和代谢状态有关,此外还可能通过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酶影响细胞外基质发挥作用。
与其同类的药物——米卡芬净(micafungin)也有类似作用。
5.2AmB的脂质复合物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AmB耐药,但是AmB的脂质复合物在体外被证实有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了。
5.3针对某些作用靶位采取治疗Kumamoto在研究MKC1p在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中的作用时发现,当敲除mkc1基因后,变异株不能形成典型的生物被膜,而且对氟康唑敏感;将外源mkc1基因转染mkc1缺失突变株并表达,则又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而且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同野生株相似。
因此可针对该信号传导通路设计药物。
此外,Alem等[8]发现,阿斯匹林及其他环氧化酶抑制剂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被膜,但由于缺乏药敏试验数据的支持,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证其是否可用于临床。
法尼醇作为群体感应分子能使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被膜仅见稀疏的酵母样细胞黏附,如果相关的药敏试验能够证实细胞的耐药性消失,则不失是一种有效药物。
5.4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黏附活动所必需的藻酸盐合成酶——甘露糖脱氢酶,减少藻酸盐的合成,影响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的生成,使细菌间的黏液成分减少,生物被膜形成受阻,从而使抗菌药物容易透过被膜接触细菌,杀菌疗效增强[9]。
由于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成分目前不明,而且已有研究证实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械屏障不是细胞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理论上该类药物不能增强抗真菌药物的疗效,目前还未见该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结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但是目前对白色念珠菌的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已完成。
随着对生物被膜研究的深入,在充分了解白色念珠菌在黏附有机物表面或活组织后是如何将信号传导到细胞核导致基因进行协调表达的详细过程后,将能设计出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新型抗真菌药物。
参考文献[1] Bassetti M, Righi E, Costa A,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ends in nosocomial candidemia in intensive care [J], BMC Infect Dis, 2006, 6:21[2] Hajjeh R A, Sofair A N, Harrison L H, et al. Incidenc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due to Candida species and in vitro susceptibilities of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1998 to 2000 in a population-based active surveillance program [J], J Clin Microbiol, 2004, 42(4):1519[3] Sbarbati A, Fanos V, Bernardi P, et al. Rapid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s in newborn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J], Scanning, 2001, 23(6):376[4] Chandra J, Mukherjee P K, Leidich S D, et al. Antifungal resistance of candidal biofilms formed on denture acrylic in vitro [J], J Dent Res, 2001, 80(3):903[5] Donlan R M, Costerton J W. Biofilms: survival mechanisms of clinically relevant microorganisms [J],Clin Microbiol Rev, 2002, 15(2):167[6] Chandra J, Kuhn D M, Mukherjee P K, et al. Biofilm formation by the fungal pathogen Candida albicans: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and drug resistance [J],J Bacteriol, 2001, 183(18):5385[7] Andes D, Nett J, Oschel P,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 viv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 model [J], Infect Immun, 2004, 72(10):6023 [8] Schinabeck M K, Long L A, Hossain M A, et al. Rabbit model of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 infection: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ntifungal lock therapy [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5):1727[9] Hawser S P, Baillie G S, Douglas L J.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by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s [J], J Med Microbiol, 1998, 47(3):253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年月日。